第九章 胡雪巖的控攬全域性絕學
嫡女紈絝:邪王的小野妃 摸不透的愛 瓜田李下,撲倒胖妻 風流武尊 武之掌控 聲聲漫 白駒過隙你是誰 宋之梟雄盧俊義 狗運戰神 惡魔校草的紫沫之夏
第九章 胡雪巖的控攬全域性絕學
在戰爭中,掌握了全域性就等於擁有了勝利。儘管有時候細節也能決定成敗,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就是細節的作用,但是細節永遠都是全局裡的細節,沒有全域性哪裡會有細節呢?
所以,在生意場上也一樣,只要能夠控制全域性,那麼不管市場如何變化莫測,始終都把勝算握在自己的手掌心,就像孫悟空一樣,不管他如何地神通廣大,會七十二般變化,還是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用連環計鎖定全域性
胡雪巖語錄:用連環計,要計計相連,環環相扣,滴水不漏,方能有效。
在《孫子兵法》中有三十六計,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五計就是連環計。所謂的連環計就是幾個計策連在一起相互襯托,相互依存,相互連鎖,就像一串鐵環十分的厲害,但是也有較大的缺點,那就是隻要其中的一計被別人識破,就會前功盡棄。
在中國的學作品中,《三國演義》中的連環計使用得最多,而我們最熟悉的兩個連環計是王允借呂布之手除掉董卓和赤壁之戰。
東漢末年,太師董卓專權,朝野上下敢怒不敢言。正直的大臣們都想除掉他,但又苦於無好計可施。司徒王允家中有個十六歲的美麗歌女貂蟬。王允知道董卓和呂布都是好色之徒。於是他收貂蟬為義女,先把她許給呂布為妻,然後再獻給董卓為妾,要貂蟬在他們二人之間周旋,見機行事,挑撥離間。設法讓呂布殺掉董卓,以保住漢朝江山。這就是王允和貂蟬共同定下的連環計,最後除掉了董卓。
在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組成孫劉聯軍,但是相對於曹操來說,還是實力弱了些。要想打敗曹操不能硬碰硬,只能採用計謀。由於劉表手下的蔡瑁、張允投降了曹操,壯大了曹操的水軍實力。周瑜於是使用離間計,放出訊息,說蔡瑁、張允是他周瑜派在曹操身邊等機會殺曹操的人,於是他們倆當場就被曹操殺了。然後周瑜又用假降計讓曹操的戰船連在了一起,最後,黃蓋再用苦肉計,一把火就燒掉了曹操的戰船,使得曹操元氣大傷,大敗而回。
連環計之所以厲害就是因為它環環相扣,只要中間的環節不脫節,那麼,使用這一種計策鎖定全域性就勢在必得了。
胡雪巖在做糧食生意的時候就使用過這種計策,最後以大勝而告終。
上海有一家隆昌米行,老闆名叫石三官,但這個石三官喜歡鬥雞走馬玩蟋蟀,疏於生意買賣,便把米行的一切事務交給舅舅譚柏年打理,連賬本也不過目,每年只須按時交付賺來的銀子,便不過問。而這個譚柏年不是一個手腳很乾淨的人,儘管他外甥待他不薄,每年給他的年俸也很可觀,外加不少紅利,但終究因為不是自己的米行。於是譚柏年在心裡面總是打著“小九九”,在賬目上做手腳,略施小計,這裡頭揩的油,抵得上兩三個檔手的年薪。
這一年,北方大旱,莊稼歉收,急需大米救災。而江浙一帶則風調雨順,穀米豐收,於是北方的米商都來上海收購糧食,運往北方。隆昌米行也趁機敞開收糧,倉房裡屯集了上萬石新米,需要尋找買主。
此時的胡雪巖在浙江海運局裡辦事,改漕運為海運,幹得非常成功。但海運局向來只替國家收購糧食,並不賣出去,給人印象屬官辦機構,贏利不多。今年浙江穀米豐收,米價狂跌,胡雪巖知道北方連遭旱災,糧食緊缺,於是當機立斷,一改通常慣例,大量收購新谷,尋找米商脫手,打一次奇襲戰,賺一筆銀子,再轉入常規運作。於是胡雪巖迫切需要尋找大宗買主,迅速成交,否則拖延日久,與同行產生競爭,難以脫手,待到海運季節一到,只得啟倉北運,剩下的穀米只好屯集翻年,落個雞飛蛋打一場空。所以胡雪巖必須賣了穀子騰空谷房,再購穀米應付海運,計劃才算圓滿完成。
正在這時,山東的米商潘家祥來上海收購大米,胡雪巖透過熟人與潘家祥相識,於是兩人做成了這筆生意,合約都已經簽好了,只等潘家祥拿來銀子,胡雪巖就能發貨。可令胡雪巖沒有想到的是,譚柏年從中調唆,潘家祥毀約了,儘管潘家祥為此交了一筆罰金。胡雪巖知道,這是譚柏年從中調唆,用回扣的方式使得潘家祥甘願毀約。
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信譽,胡雪巖想出了一套連環計,來對付譚柏年和潘家祥。
第一步,胡雪巖尋找到了譚柏年的弱點並抓住了他的把柄。譚柏年一心想做老闆,於是在隆昌米行裡極盡貪汙之能事,每一筆生意他都會虛報數目。胡雪巖想起了當年和譚柏年做生意時的一個情節,當時他同譚柏年做生意時,譚柏年並不在意穀米的價格,只是要求按一釐二的回扣把錢存到“裕和”錢莊的一個戶頭上。胡雪巖**地覺察到這筆錢存得蹊蹺,若是替主人賺的錢,必然隨大筆米款同存入一個戶頭。分開來的目的,說明譚柏年私吞這筆回扣銀,而石三官毫無察覺。於是胡雪巖以存20萬兩銀子為條件,讓資金緊張的“裕和”錢莊的檔手谷真豪把“隆昌”米行檔手譚柏年在“裕和”的存款數目告訴他。儘管這是錢莊的祕密,把顧客的存款洩露出去是錢莊的大忌,但是這20萬兩銀子的**實在太大。於是谷真豪果然把譚柏年每次存銀的數目、日期謄寫得一清二楚交給了胡雪巖,胡雪巖因此得知了譚柏年的財產。
第二步,胡雪巖收服譚柏年併入股隆昌米行。胡雪巖把譚柏年找來,把他的罪證拿了出來,他對譚柏年說:要麼把你送官處置,要麼為胡雪巖做事,管理米行,但給的奉銀必定會翻倍,二者任譚柏年選擇。在胡雪巖威逼利誘下,譚柏年無路可走,只好打定主意,死心塌地替胡雪巖效力。胡雪巖教他聽候待命,不要輕舉妄動。胡雪巖又找到了石三官,以入股三成、負責米行事務為條件,幫助石三官整頓米行,挽回損失,獲得石三官的允許。
第三步,對付潘家祥。胡雪巖考慮到潘家祥既然敢毀約,一定對胡雪巖的信用產生了懷疑,貿然勸他信守前約,必遭碰壁。唯有設下圈套,令他鑽入,不得解脫,情急之中,才可乖乖就範。潘家祥遠在山東,他並不知道胡雪巖已經把譚柏年收服了,而他對譚柏年卻還絕對地信任,潘家祥從山東來和譚柏年簽約之後,他急忙返回山東,因為這筆生意的款項實在太大,以他潘家祥的實力盡管能承擔起來,但是這就冒了太大的風險了,於是他要找到一些合作的夥伴。此時,北方數省旱災嚴重,而捻軍、白蓮教等團體,乘勢號召天下,揭竿而起,攻城掠地,對抗官府,局勢很危急。朝廷於是嚴令各省督撫,開倉賑災,安撫饑民,以防民變。
潘家祥看到這種情景,心中暗喜。饑民愈多,穀米愈不愁銷路,正可屯貨居奇、待價而沽,謀求最高的價錢拋售出去。現在需要的是以為代理商,正在潘家祥尋找的過程中,一位直隸糧道就找上門來了,他說急需購進大批穀米,緩解直隸災情。他本是胡雪巖的朋友,但潘家祥知道這位糧道說的是實情,因為幾天拜訪他的糧道很多,他們都希望他能提供米源。而潘家祥卻認為官府給的價錢太低,他有米也不出手。所以,幾天來都沒有做成生意,但是潘家祥有恃無恐,這年頭,手上有米就會賺大錢。
但這位糧道就出手不凡,願意以每石15兩銀子的高價購買兩萬石大米,潘家祥心中暗喜,因為這個價格已經高出自己收購大米時價格的兩倍,除去一些本錢開支,只要把大米從上海運來,就能賺十多萬的銀子。但潘家祥知道這位糧道很需要糧食,如果自己再把糧食的價格抬高一點,肯定這位糧道也能接受,因為這是國家的錢,潘家祥在心裡打著如意算盤。於是潘家祥故意向糧道大人訴苦,說米的進價很貴,糧道大人知道他在討價還價,索性每石再添2兩銀子。潘家祥見火候已到,決定成交。簽約付定金後,糧道大人意味深長地說:“救災如救火,還望潘公信守合約,按此交割,耽誤了公事,可不是鬧著玩的,到時候可是要掉腦袋。”潘家祥拍住胸脯說沒問題。
於是潘家祥連夜趕回上海,僱下快船20多隻,只等譚柏年如期交米,他就能幾天之內回到山東了。連續幾天過去了,可隆昌米行一點動靜也沒有,眼看第二天便是行期,船老大來找潘家祥,詢問哪一天裝船出發。他以為潘家祥是改變行期了。這一說可把潘家祥嚇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他急忙來到隆昌米行,責問譚柏年為什麼不信守承諾。譚柏年連連向他道歉,說隆昌米行已經換了老闆,他作不了主,凡事可問胡雪巖。潘家祥正要發作,只見胡雪巖揹著雙手,從內屋出來了,這時潘家祥明白了,原來中了胡雪巖的圈套。
但是交糧的日子已經很近了,如果現在不把糧食運回山東,那肯定就會延誤交糧的定期,到時候真的會人頭落地的。潘家祥愈想愈怕,驚出一身冷汗。到此時,潘家祥只好服輸,以每石20兩銀子向胡雪巖買了兩萬石米。由此一算胡雪巖反敗為勝,並且淨賺了10萬兩銀子。
胡雪巖的這一招連環計確實厲害,不僅讓自己反敗為勝,而且還為自己在北方的糧食生意打開了缺口,以後把生意的範圍擴大至北方就輕而易舉了。
一日一心得:
休謨曾說:“一切都是有聯絡的,沒有聯絡就沒有事物的存在。”所以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絡就是一種客觀存在。那麼我們辦事情、制定計劃時就要從這種實際出發,要不然,牽一髮而動全身,一環出了問題,整個計劃都會失敗。
眾人攜手,開創局面
胡雪巖語錄:大家只有齊心合作,才能真正地穩定市面,才能夠共同發財。
俗話說,團結就是力量。一個人做不好的事,也許由一個團隊來做的話,就能成功,因為團隊能聚集眾人的智慧。
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長城、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哪一種不是團隊智慧的結晶,這麼浩大的工程是不可能由某一個人能夠完成的,這麼高的藝術價值,也不可能由某一個人就能創造出來。像敦煌的壁畫一樣,歷經幾百年,一代一代的人辛勤勞作,才具有了今天的面貌。
身為一名商人,胡雪巖也深知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也許胡雪巖並不知道團隊精神這一概念,但是,他的做法卻恰恰體現了這種團隊合作的意識。首先他給他的員工高薪水,像劉慶生一樣,一年的薪水就是200兩銀子,並且還不包括年底的分紅。這種高薪水解決了員工們的生活問題,這樣就讓他們有了一種歸屬感,因為物質方面的要求解決了,那麼就會有更多的精力來工作了。試想,如果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的話,哪還有心思去做好工作呢?其次,他強調成員之間要相互協作,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在胡慶餘堂,每一種藥品的生產都牽涉到好幾道工序,有的是幾十上百道工序,如果每一道工序的成員不能協作的話,那麼,工作效率肯定是高不起來的。
在自己的錢莊、典當行、胡慶餘堂,胡雪巖是這樣,就是與同行的合作,胡雪巖也講求共同協作,因為大夥兒只有團結合作,才能共同發財。
胡雪巖想把他的生意從杭州做到上海去的時候,那時候的上海並不安定,當時,上海小刀會正在起事,反對清政府。而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就在軍火上支援小刀會,這導致清政府派去的官兵在鎮壓方面就有了一定的難度,因為官兵是用洋槍武裝起來的,而此時的小刀會也從洋人那裡得到了軍火,那麼就造成了小刀會與官兵勢均力敵了。加之洋人又賣軍火給太平軍,導致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湘軍、淮軍在圍剿太平軍時也困難重重。這就惹惱了清政府,朝廷於是決定對洋人在上海的生意採取限制,頒佈了禁止將絲茶運往上海的禁令,並決定在上海設立內地海關,增加關稅。而洋人看到清政府這樣,他們也加大了支援小刀會與太平軍的力度,看起來就是在與清政府較勁,雙方關係弄得很僵。
胡雪巖看到這種情況,經過分析,得知這是清政府與洋人騎虎難下的形勢造成的。清政府裡有些官員本來就看不慣洋人的飛揚跋扈,於是想乘此機會給洋人一定顏色看看,讓洋人知道,中國不是這麼好欺負的,於是這些人才向朝廷上書請求制裁洋人。但是如果真的斷了洋人的生意的話,對於清政府來說,也是一種損失,起碼清政府的關稅就少了許多。而對於洋人來說,如果一定要與朝廷僵持,他們在上海的生意就將全面受到影響,比如現在他們急需的絲、茶,因為貨源斷絕,就只能在上海高價購進。而朝廷主要也是惱恨他們資助小刀會和賣給太平軍軍火,才發出禁令。只要他們自己不再支援小刀會和賣軍火給太平軍,那麼,清政府也就不會再製裁他們。
但問題是清政府和洋人都不想先向對方低頭,於是胡雪巖覺得只有自己出面充當洋人與清政府之間的調停人的角色。胡雪巖認為,朝廷與洋人的爭端如果長久僵持下去,洋人固然要受損失,但上海市面也要蕭條,最終兩敗俱傷。他想要做的是,在朝廷和洋人之間尋找相同的利益點,把彼此發生爭端的原因除掉,叫官場相信洋人,也叫洋人相信官場,“這樣子才能把上海市面弄熱鬧起來”,那時錢莊、糧行也好,開典當行也好,都會無往不利。
而怎樣去調停呢?此時胡雪巖的手上囤積有大量的生絲,本打算是想壟斷市場,從洋人那大賺一筆銀子的。但是此時他就以低價出手了,他在這個時候脫手,無非是想向洋人做出一種友好的姿態,因為洋人在中國做生意,一般來說還比較重視中國商人的態度。此外,胡雪巖還去蘇州拜見現任蘇州學臺的何桂清,想搭上官場的路子,在官場找到人來出面調停。在胡雪巖看來,如果朝廷有得力的人出來做這件事,平息朝廷和洋人之間的爭端,並不是辦不到的。
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胡雪巖實現了他的願望,洋人與清政府握手言和,上海的環境開始緩和,胡雪巖也就在上海開成了絲行、米行、典當行、錢莊。
一日一心得:
合作就像划船一樣,只有眾人齊心協力,才能使得船快速前進,要是划船的人各人一心,你向這個方向劃,我向那個方向劃,就會使得船在江心打轉,更有甚者,會使得船沉沒在江心。
控制全域性需要合適的人
胡雪巖語錄:合夥開辦商鋪、經營生意,應該選擇最有能力的人來領導。適當分工,管理事務,應該選擇最合適的人來擔任。跟人合夥開辦商鋪的,應該選擇其中最有實力的人來託付本錢,選擇最有能力的人來託付買賣大小事務。
松下電器產業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用電器公司之一,在1998年權威雜誌排名的世界上最大的50家工業企業中,它以597714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列第十三位。
松下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其合理的組織結構。松下電器採用分級管理、分級核算,實行事業部制。公司經營管理分為兩級,即總公司一級,事業部一級。總公司的最高領導層是董事會,董事會設會長(即董事長)一人,在會長主持下,由社長(總經理)、副社長、專業董事參加的經營戰略會議是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在董事會之下,由社長主持、副社長和常務董事參加的常務會議是公司的最高經營管理部。
在總公司一級設有一套健全的職能機構、包括總務部、人事部。資料部、經理部、技術本部、生產技術部、製品檢查本部、法規管理本部、海外事業本部、營業本部、宣傳事業部、經營計劃室、環境管理室、中國室等幾十個部門,有研究人員、技術人員、管理人員2000多人。公司在組織體制上設定三個獨立核算的營業本部,即家用電器裝置營業部、住宅用電氣裝置營業部和電機裝置營業部,並建立了全日本和國際性的銷售網點,統一組織產品銷售。
總公司下面按產品建立事業部,如電視機事業部、錄影機事業部、電子零件事業部、電池事業部等。事業部設部長一人,對事業部的經營管理負總責。他定期召開事業部各職能部長和工場長參加的部務會議,研究決定事業部經營管理方面的重大問題。事業部也設有一套職能機構,包括總務部、人事部、經理部、技術部、品質保證部、財務部、採購部、營業部等。
這樣嚴密的組織機構使得松下公司每一個員工都統一在一個強有力地組織中,所以,哪怕像它這樣的跨國公司,龐大的銷售網路,複雜的人事制度,都能有條不紊地運轉,造就了松下的成功。
一家公司執行得好不好,會不會快速地發展,和這家公司的組織結構有很大的關係,如果這家公司的組織結構是一盤散沙,這樣的公司就算人才再多,也是不可能有發展的,因為在一盤散沙的組織結構中,人才再有能力也得不到發揮。而相反的,如果這家公司有合理的組織結構,每一個員工都能緊緊地團結在這一結構中,那麼這樣的公司不想發展都難了。
胡雪巖生意眾多,錢莊、絲行、當鋪、藥房、米行、軍火,他無所不營,如果要是在現代,胡雪巖經營的就是一家集團公司,這家集團公司涉及的範圍之廣,是令人歎為觀止的。這麼大的範圍,要是僅憑胡雪巖一個人,哪怕他的能力再強也是不可能忙得過來的,這麼大一個商業帝國,胡雪巖之所以經營得這麼輕鬆,就是因為他有一大批幫手,按著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有一大批的員工。要是沒有這一批人的幫忙,胡雪巖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成功。
胡雪巖聘用劉慶生做阜康錢莊的主事,當認定劉慶生可以料理生意事務之後,就完完全全將事務交由他處理,只訂出幾條大原則。劉慶生上任首先要做的,就是籌備錢莊事宜,這其中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招聘錢莊夥計。招聘夥計是件大事,當然要請示胡雪巖。但胡雪巖並沒有給他任何人選,只給他一個選擇人才的原則誠實可靠。對於具體的操作,他沒有任何指示,因為在他看來,既然已經將錢莊的生意交給劉慶生管理,就沒有必要再去幹涉錢莊的一些具體事務,應當儘量讓他放手去做。果然,劉慶生很出色地完成了這件事。
洋行買辦古應春,講著一口流利的英,加上每天都與中國人與洋人打交道,他對洋人的脾性、趣味、習慣以及做生意的方式都瞭然於胸,同時,他對中國人的心理、需求也都心中有數,因此,他混跡於十裡洋場真是如魚得水。並且他對政治也非常的**,例如李鴻章與左宗棠之間的矛盾必將影響胡雪巖的生意,他都能**地察覺並且及時告訴胡雪巖,要是沒有古應春的幫助,胡雪巖在上海的生意是不可能有這樣成功的。所以,胡雪巖把上海的一切生意,包括與洋人的軍火生意、房地產生意都交給了古應春去打理,並且古應春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條。
松江漕幫的當家人尤五,幾十年的江湖風風雨雨,使得他看事敏銳,處事周到,待人接物左右逢源,同時他又握有漕幫勢力,使得上海到松江的水路可以暢通無阻,加之他又重義氣,講信用,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胡雪巖就讓他擔任水路貨運的負責人,不管是胡雪巖的軍火運輸還是糧食運輸,要是沒有尤五的幫助,胡雪巖不可能有那樣的成功。
除此之外,羅老漢負責湖州絲行,劉不才負責胡慶餘堂,米行也有米行的負責人,23家典當行每家都有一位檔手,而23家典當行合起來又有一位總檔手。正是這種嚴密地組織結構,才使得胡雪巖的生意井井有條,不管他所涉及的領域有多廣,範圍有多寬,他都能管理得順順當當,牢牢地控制著全域性,就是因為他有一批合適的人才。
可以說,胡雪巖是一個精通管理學的領導者,他每次開創一項新的生意的時候,他都不會親自去經營,他只是負責決策的領導著,提出一項決策之後,具體的事就由別人去做,他又開始把眼光瞄準了新的領域,為開創新的市場醞釀決策了。
學而思之:
對於公司來說,合理的組織結構比什麼都重要,越是大的公司,組織結構就要越合理,這樣層層管理才能得到落實。就像松下電器這樣的跨國公司一樣,要是最底層的員工也要松下幸之助去管理的話,那麼,松下公司也就不可能成為跨國公司了。
忍一時能穩住局面
胡雪巖語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忍一時之氣,可以成就一世,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項羽被劉邦圍困在垓下,最後項羽突圍而去,來到烏江邊,烏江亭長建議項羽渡江,但是項羽覺得愧對江東父老,羞憤自殺。幾百年之後,唐朝大詩人杜牧經過這裡,於是寫了一首《題烏江亭》的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的意思,就是項羽你只要放下大英雄的架子,失敗一次又何妨,現在渡江去,忍一時之氣,憑藉著江東子弟,哪一天你再捲土重來和劉邦爭奪天下也未可知。
“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俗話說,忍字頭上一把刀,項羽就是因為不能忍辱,所以他才選擇了自刎。但是,忍一時風平浪靜,要是項羽真的按照幾百年後的杜牧所說的,也許還真能捲土重來也未可知?因此,“忍”有時可以讓人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有時可以讓人“捲土重來”。胡雪巖的一生,無論在商場,還是在官場,待人接物都能做到主動忍讓,正是這種忍,才成就了大局。
左宗棠圍攻杭州,長時間沒有拿下,於是計劃由劉不才打先鋒,去收服一個叫張秀才的人,化敵為友,讓他在杭州城內做個內應。張秀才本是“破靴黨”,自以為是個秀才,可以走動官府,平日包攬訟事,說合是非,欺軟怕硬,十分無賴。王有齡當杭州知府的時候,非常討厭這個人,早就想把他的秀才之職給革了,免得他再這樣耀武揚威,只是一時半會還找不到機會,於是只得把這計劃放在心裡。
這個張秀才與各衙門的差役都有勾結,而杭州各衙門的差役,都有一項非法的收入,那就是凡是有人想開店鋪的,按照規矩必需向該地方的衙門的差役繳納保護費。店鋪大的就要多交一點,店鋪小的可以少交一點,然後才能開張。這就叫做“吃鹽水”。王有齡很反感這種收費,他又剛剛上任,於是,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貼出告示下令禁止這種收費。錢塘、仁和這兩個縣的差役,害怕王有齡,所以一時就沒有收取這種費用了。但是巡撫、藩司兩個衙門的差役則覺得自己的靠山很硬,不買王有齡的帳,照收不誤,不過自己不好出面,便指使張秀才去“吃鹽水”,講明三七分帳。
誰知張秀才的運氣實在不好,他正在鹽橋大街向一家剛要開張的估衣店講價錢講不下來的時候,正好王有齡坐轎從這裡路過,發現了他的事情,於是停下轎子詢問發生了什麼事,估衣店的老闆照實說了出來。王有齡非常的憤怒,自己幾天前下的禁令,現在就有人敢違反了,決定拿張秀才“開刀”,立個榜樣。於是立馬把張秀才叫到轎前,先把張秀才給罵了一頓,然後說要革除他的功名,也就是革除他的秀才之名。這一下張秀才慌了手腳,一革秀才,便成了白丁,不但見了地方官要磕頭,可以拖翻在地打屁股,鎖在衙門照牆邊“枷號示眾”,而且從此以後就要繳納賦稅、服勞役。這還不止,從此以後,他的地位也就會下降了。
於是張秀才想來想去只有去託王有齡言聽計從的胡雪巖幫忙,他帶了老婆兒女到阜康錢莊,見了胡雪巖便跪倒在地,苦苦哀求。胡雪巖一時大意,只當是小事一件,王有齡必肯依從,因而滿口答應,包他無事。
哪知王有齡執意不從,說這件事與他的威信有關。他剛剛兼任了督糧道一職,又奉命辦理團練,籌兵籌餉,號令極其重要,假如這件為民除害的陋習不革除,號令得不到實行,怎麼能夠服眾呢?最後經胡雪巖好說歹說,王有齡算是讓了一步,本來預備革掉張秀才的功名,打他兩百小板子,枷號三月,現在看在胡雪巖的份上,免掉他的皮肉之苦,出乖露醜,秀才之名卻非革不可。
等張秀才被革了功名之後,他以為是胡雪巖不肯幫忙,敷衍他的。從此懷恨在心,處處與胡雪巖為難,到現在還不肯放過胡雪巖。現在胡雪巖要去收服他,這不是廢話嗎。
幸好一物降一物,“惡人自有惡人磨”,張秀才什麼人都不怕,除了官就只怕他兒子。張秀才的兒子小張是個吃喝嫖賭一應俱全的人。張秀才弄來的幾個造孽錢,都供養了他這個寶貝兒子。劉不才也是紈絝出身,論資格比小張深得多。所以胡雪巖想了一套辦法,用劉不才從小張身上下手。收服了小張,不怕張秀才不就範。
劉不才賭場上關照小張,獲得其好感。於是找藉口與小張單獨會了面。會面時,劉不才帶去了最時興的從上海帶回的巧妙之物,惹得小張愛不釋手,劉不才慷慨相贈,但卻說是一朋友相贈的,這個饋贈定物的朋友當然就是胡雪巖了。
胡雪巖後來還託劉不才帶給張秀才訊息,讓他為自己的前途打算一下,並且送去保舉書,答應事成之後保舉他一官半職。並且重新解釋當時那場誤會,待得張秀才明白原因,對胡雪巖的氣憤頓時煙消雲散。
果然,等杭州克復,張秀才父子因為開城迎接藩司蔣益澧之功,使小張獲得了一張七品獎札,並被派任為善後局委員。張秀才趁機進言,杭州的善後,非把胡雪巖請回來主持不可。蔣益澧深以為然,於是專程派小張去上海迎接胡雪巖回來主持杭州的善後事宜。
在這件事上,胡雪巖先委曲自己,忍一時之氣,派劉不才從張秀才之子小張入手,以大局為重,曉以利害,最後化解了自己與張秀才的矛盾,同時,還為自己贏得了一個朋友。
學而思之:
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讓並非就是怯弱的表現。以退為進,實際上是一種具有深遠巨集大眼光的策略。能容忍別人的一次小過失,別人就會以他的一技之長來回報你。能消除對別人的恩怨,別人就會拼了命來報答你。這種回報和報答的心情是那樣的迫切,以至只要碰到機會。他就一定會一展身手,只要有效力的場合,他就會拿出他的全部力量,以完成其事。
從大局著眼舍小利
胡雪巖語錄:舍小利趨大利,放長線釣大魚。
“舍”與“得”,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人們往往太在意“得”,而不願“舍”,所以導致該舍的沒有舍,該得的得不到。《儒林外史》裡的嚴監生就是因為捨不得兩根燈芯的花費,所以臨死時一直都咽不下氣,等他的妻子吹滅一根燈芯之後,他才閉上他的眼睛。而相反的,王昭君正是因為捨得宮廷的榮華富貴,所以她才決定遠嫁匈奴,最後成為漢匈之間的友好使者,得到的是千古流芳的“青冢”。
其實,“舍”與“得”合在一起就叫“捨得”。那也就意味著“舍”就是“得”,“得”就是“舍”。
古時佛學中對捨得一詞也有其譯:“捨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捨得。”佛學中認為舍便是得,得亦是舍。沒有舍便沒有得,沒有得也沒有舍,兩者相輔相成卻又相生相剋。道家對捨得也有獨到的見解,舍就是無為,得就是有為,所謂“無為而無不為”,也證明無舍便無得。儒家看來捨得關係以“舍惡以得仁,舍欲而得聖”兩點來證明其大家風範。
現在我們面對一舍一得已理解得較為明白了:“舍”就是付出,就是投入,無論物質或感情,哪怕有償或自願,即便貢獻也為其舍之意。同樣,“得”便是得到、收穫、是成果,是“舍”帶來的“得”。
既然“舍”就是“得”,那麼,小舍就小得,大舍就大得。但有時候,只要你真的捨得,小舍也能大得。
胡雪巖就是一個知道“舍”的人,正是由於他的“舍”,所以每次他都能“得”。
阜康錢莊剛開業時,胡雪巖就立刻叫劉慶生給他開十六個摺子,送給那些達官貴人的太太、姨太太們。在這十六個摺子裡面,也有巡撫衙門的看門人劉二的一份。為什麼胡雪巖連一個看門人都要去“巴結”呢?因為胡雪巖跟劉二本來就是老熟人,自己開了錢莊,給自己的老熟人送一份見面禮也是應該的。同時,劉二儘管只是巡撫衙門的守門人,但是看看巡撫衙門是什麼地方,進進出出的都是一些大人物。胡雪巖跟他搞好了關係,就能從劉二口中得知許多國家政策方面的訊息,因為每一項政策的頒佈實行,都是從朝廷先發到巡撫衙門,再從巡撫衙門發到地方的。後來朝廷發行“官票”,胡雪巖就是從劉二口中事先得到的訊息,所以在別人還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就收購了兩萬銀子的官票,大大地賺了一筆。
還有一次,傍晚時分,一名軍官手裡提著一個很沉重的麻袋,指名要見“胡老闆”。等胡雪巖被從家裡找來,這名軍官把姓名和官銜報了出來,“我叫羅尚德,錢塘水師營十營千總。”然後,把麻袋解開,只見裡面是一堆銀子,有元寶,有圓絲,還有散碎銀子。隨後他又從懷裡掏出一疊銀票,放在胡雪巖面前。
“胡老闆,早就聽說你仗義救助王有齡大人的故事,只是無緣相識。現在,你們錢莊開張,小的冒味來訪,有一事相求,上司命令我們要把太平軍狙擊在太湖之北。實際上,太湖之南的湖州城,太平軍都進出好幾遭了。現在謠諑紛傳,人心惶惶,但無論如何,總是凶多吉少。現在我把這些錢存在你這裡,利息給不給無所謂。”
聽了這句話,胡雪巖大為感動,一個素昧平生的人,竟然如此信任自己。不過胡雪巖心想,以羅尚德的身份、態度和這種異乎尋常的行為,這筆存款既可能是一筆生意,也可能是一種麻煩。
隨後,胡雪巖瞭解到羅尚德是四川人,家境相當不錯,但從小不務正業,是個十足的敗家子,因而把父母氣得雙雙亡故。羅尚德從小訂過一門親,女家也是當地一個財主,好賭的羅尚德不時伸手向岳父家要錢,前後共用去岳父家一萬五千兩銀子。後來女家見他不成材,便提出退婚,並說如果羅尚德肯把女家訂婚時的庚帖退還,他們可以不要這一萬五千兩銀子,另外再送他一千兩銀子。不過希望他今後能到外地謀生,免得在家鄉淪為乞丐,給死去的父母丟臉。這對羅尚德是個刻骨銘心的刺激,他撕碎了庚帖,並且發誓說,做牛做馬,也要把那一萬五千兩銀子還清。羅尚德後來投軍,辛辛苦苦13年熬到六品武官的位置,自己省吃儉用,積蓄了這一萬多兩銀子,如今已經接到命令要到江蘇與太平軍打仗,沒有可靠的親眷相托,因而拿來存入阜康錢莊。他將銀子存入胡雪巖的阜康錢莊,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摺,一來是因為他相信阜康錢莊的信譽,他的同鄉劉二經常在他面前提起胡雪巖,而且只要一提起來就讚不絕口;二來也是因為自己要上戰場,生死未卜,存摺帶在身上也是一個累贅。
胡雪巖聽說之後,當即表示,三年後,羅尚德回來取款,連本帶利一萬五千兩銀子,分不少,其付出的利息已遠遠超出了平常的存款。若羅尚德不幸回不來,胡雪巖親自把這一萬五千兩銀子匯給他丈人,以了卻他的承諾。
“這,這怎麼好?”羅尚德驚喜不已,滿臉的過意不去,“並且利息實在太多了。”憑這幾句話,羅尚德就為胡雪巖的俠義氣概佩服得五體投地,他連存摺都不要,就離開了阜康錢莊。
若以平常眼光來看,胡雪巖的這一慷慨之舉似乎失當,然而,它帶來的廣告效應馬上就顯露出來了。胡雪巖的俠義,很快就得到了回報。羅尚德回到軍營後講述了自己在阜康錢莊的經歷,使阜康錢莊的聲譽一下子就在軍營中傳開了。許多軍營官兵把自己多年積蓄的薪餉甘願“長期無息”地存入阜康錢莊。當時胡雪巖的錢莊是新開的,根本沒有多少資金流通,可以說軍營中官兵的這些存款成了阜康錢莊的“第一桶金”。
有時候,捨棄小的利益不緊緊是為了得到大的利益,還是因為從大局考慮,要是捨棄就只是為了得到的話,永遠也只是小打小鬧。而事事要是能從大局著眼,舍小利就是為了大發展了。
一日一心得:
商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該舍的時候就要舍,如果死死抓住自己的一點小利益就牢牢不放,那麼,這樣的商人永遠也只是斤斤計較的商人,成不了成功的商人。
有全域性眼光才能未雨綢繆
胡雪巖語錄:做生意要有長遠的眼光,要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顯著增加,那麼,此時的英國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商品出口地。儘管它的殖民地已經擴充套件到各大洲了,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但是擁有廣大國土的中國卻還在英國的商品銷售範圍之外,於是英國想把中國變為它的廣大商品傾銷地。
儘管一直以來中國都和英國在進行商品貿易,但是英國出口的羊毛、呢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而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卻十分受歡迎,這使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入超)。同時,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稅率方面,中國對英國的入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使英國大為不滿。
英國為了扭轉這一逆差,於是從其殖民地印度走私鴉片來中國。由於吸食鴉片會上癮,故中國曆代亦嚴格控制其入口。清廷於雍正年間已明令禁菸。但鴉片販子不顧禁令,賄賂清廷官吏,勾結國人,在廣州附近的零丁洋利用特製快艇進行鴉片武裝走私。由於走私鴉片利潤甚豐,鴉片走私來華日益嚴重,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1839年)間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令英國出超,並反使中國入超。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的外流量達六百萬兩,令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出現通貨膨脹,令清廷財政枯竭,國庫空虛。鴉片流毒甚廣,從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吸毒者一天比一天多,危害中國國人身心健康,軍隊也吸食鴉片,身體變得虛弱,失去作戰能力。
為了禁止鴉片繼續危害中國,道光皇帝派遣林則徐在廣州虎門銷燬鴉片,這嚴重損害了英國的利益,於是,英國於1840年發動了對中國的鴉片戰爭,直到1842年才結束,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迫使清政府開放上海、廣州等五地為通商口岸,於是,來華的洋人越來越多,和中國人做生意,其中,仍然以絲、茶為主,經由上海外銷的江南絲、綢,在整個上海“洋莊”貿易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統計,同治、光緒年間僅江蘇鎮江就以絲、綢“行銷於歐、美、日本者,歲入數百萬”。
面對這種情況,胡雪巖認為和洋人做生意肯定能賺錢,而要想更加賺錢的話就要壟斷市場,由於絲和茶是洋人所最需要的,那麼就做生絲生意吧。要怎樣才能壟斷市場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囤積生絲,但囤積生絲有很大的風險,需要的本錢太大,並且洋人做生意非常狡猾,表面上與你討價還價,不斷地與你周旋,暗地裡又去尋找其他的門路。有些商人因為資本有限,急於將貨物脫手,便殺價出售手中的貨。這就增加了生絲生意的風險,不但與洋人的生意沒有做成,自己的貨又砸在手裡。因此,銷“洋莊”既要有雄厚的資本,又要敢於承擔風險。
這時的胡雪巖儘管錢莊開得紅紅火火,因王有齡的關係代理湖州來往的公款,湖州的公款本來就要解往省城杭州交付“藩庫”的,但是胡雪巖打算先墊支一下,買絲到杭州變成現銀之後再交付“藩庫”也並不為過。如此一來,死錢變成了活錢,把它作本錢為己所用,何樂而不為呢?同時,加上阜康的幾十萬現銀存款,錢儘管也不少,但距囤積生絲壟斷市場的財力則還有一段距離,那麼,怎麼來解決款項的問題呢?
於是胡雪巖想到了聯合同業來囤積生絲。但是做生絲生意的人這麼多,一人一條心,怎麼去聯合呢?這就顯示出了胡雪巖的高明之處,首先他聯合絲業鉅商龐二,然後召集全上海的所有絲商,訂立了一些規定:絲行也像繭行一樣,定一個價,以這個價為標準,和洋人做生意不能低於這個價,洋人願買就賣,不願買也不降價。對於那些本錢不足,因週轉不靈而急於脫貨求現的商行,以這樣的一個價格首先賣給同行,若是這樣的價格不肯賣的話,那就可以在胡雪巖的阜康錢莊貸款,只要以這些貨物作抵押就行了,等貨物脫手之後再還。假如在這樣的條件下還有人要把自己的貨殺價賣給外商,那就一定是暗地裡收受了外商的好處,吃裡爬外,自貶身價,那麼絲界的人就可以聯合同行和他斷絕往來。如此一來,這樣的人在同行業中也就沒有了立足之地。
使用這一種辦法,上海絲界的人從來沒有聯合過的,但在胡雪巖的努力下,這一次就聯合起來了,從此以後,上海的絲商同進則進,同退則退,與外商買辦鬥智周旋,終於按他們的構思做成了第一筆洋莊生意,胡雪巖一個人就賺下18萬兩銀子的利潤。
18萬兩銀子只是小事,胡雪巖在這次聯合同行壟斷市場中所體現出來的全域性意識則不是區區18萬兩銀子所能衡量的。
一日一心得:
做大事的人就應該要有全域性意識,如果沒有全域性意識的話,那麼,在辦事的過程中,肯定會顧此失彼,做不好事。而如果有全域性意識的話,在解決問題之前就已經把整個過程都想好了,所以“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穩坐釣魚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