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胡雪巖的生意謀略絕學
思念裡的流浪狗 總裁的33日孕妻 盛世暖婚:獨寵拜金妻 大唐飛仙 破浪錐 武裝機甲 我的鬼妻在等待 攻心 假如你覺得不幸福 刀尖上的搏殺
第八章 胡雪巖的生意謀略絕學
商場猶如戰場,自古皆然。在戰場上,不管是衝鋒陷陣還是堅壁清野,都要有謀略,有謀略才能制敵於死地。如若像項羽一樣,有勇無謀,那麼他永遠也只是一員戰將,儘管是一員出色的戰將,但是他成不了統帥。要是當了統帥,肯定也一位失敗的統帥。
真正的統帥是那種有謀略的人,也許他不會衝鋒陷陣,不會上場殺敵,但是他會指揮,他能摸清敵人的套路,指揮那些戰將而贏得整個戰爭的勝利。胡雪巖就是一名統帥,所以他在生意場上有的是謀略。
名氣大了,錢也就好賺了
胡雪巖語錄:名氣一響,生意也就自然熱鬧起來。
年輕人喜歡周杰倫、喜歡劉翔、喜歡張含韻……除了在電視節目中能一睹他們的風采,在電視節目間隙中的廣告時間也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臺灣品牌休閒服美特斯邦威請當紅歌星周杰倫代言後,他把誘人的歌聲的魅力移植到了美特斯邦威該品牌上,在周杰倫這一廣告的帶領下,美特斯邦威成功進軍大江南北。
可口可樂請中國的跨欄健兒劉翔作為代言人,一個在全世界都叫得響的名字,一個創造記錄的英雄在可口可樂的廣告中也是一展他跨欄的風采,所告訴人們的是,可口可樂也會象劉翔一樣,跨過每一個砍,創造奇蹟。
蒙牛酸酸乳請張含韻作為形象代言人,她以純潔、清新、自然的風格形象徵服了無數的消費者,給人們留下了過目不忘的形象。使純潔、清新、自然也成為了蒙牛的主題,走進消費者的心裡,倡導了消費者,從而創造蒙牛酸酸乳銷量史上的神話。
為什麼現在的公司喜歡找一些當紅明星來代言廣告呢?
因為明星代言廣告可以加深人們對品牌的認知,明星代言廣告可將自身頭頂上的光環照亮在所代言的產品上,使產品也如同星星一般,帶著燦爛走進了千家萬戶,在消費者心中熠熠生輝。同時,明星代言廣告使廣告產品引人注目,明星發出的光亮總是能奪人眼球,明星也將自身的能量傳遞到了被代言的產品上,使產品也散發出耀眼的光和熱。此外,利用明星代言廣告可以提升銷售量,大家都喜歡的明星在代言的產品廣告中會使消費者更加認同該產品,那麼這種產品的銷量也會隨著明星的人氣而上升。
其實,產品找明星代言,說白了,就是一句話,提高產品的名氣。因為明星之所以稱為明星,就是因為他們的名氣大,是每一個人所喜愛的人。公司每生產一種產品出來,就請這樣的一些人來代言,做廣告,那麼在消費者的心裡也就會容易認同這種產品,產品的名氣大了,賺錢也就容易了。
胡雪巖也認為,要想在生意場上獲得成功,首先是要做出名氣。名氣一響,生意也就自然熱鬧起來。也正因為如此,胡雪巖才非常重視藉助官場勢力做自己的招牌,而且決不放開任何一個能夠賺取名氣的機會。
胡雪巖的阜康錢莊開辦之初,胡雪巖就想好了把阜康名氣做大的方法。因為只有做出了名氣,才能使得阜康財源滾滾。
但是怎樣才能儘快把名氣做大呢?胡雪巖想到了一個錦囊妙計,於是總管劉慶生找來,說:“你馬上替我開立十六個存摺,每個摺子存銀二十兩,一共三百二十兩,掛在我的賬上。”劉慶生見胡雪巖迫不及待地要開這麼多存摺,如墜五里雲霧,莫名其妙,但既然東家吩咐了,只好照辦。等劉慶生把十六個存摺的手續辦好,送過來之後,看著劉慶生仍然疑惑的目光。胡雪巖說:“世上有兩種有錢人,一種是大家都知道的有錢人,這種有錢人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一種是財不外露,雖然有萬貫家財,但外表上看起來與窮光蛋沒什麼兩樣的有錢人。如今第一種人大都把錢存入了錢莊,這筆生意肯定不好做,因此阜康只好鎖定第二種人。”
劉慶生聽了有些茫然地問:“胡先生,你這話很有道理,可是,這種人既然財不外露,一定有他的顧忌,或許是偷來的,或許是騙來的,或許是受賄來的。”“正是如此。”胡雪巖點頭道,“你想想,這些人的錢來路不正,平素一定不敢把大筆銀子存入錢莊,只好掘地三尺,藏在家中。”劉慶生還是不解地問道:“胡先生,你越說我越糊塗了,既然你知道他們的顧忌,那你還想讓他們把銀子存過來?”胡雪巖說:“你想想,大筆的銀子、金錠放在家中,埋在土裡,成天提心吊膽,怕小偷來偷,怕下人發現,怕強盜來搶、怕官府來查,這樣的生活,有再多的錢又有什麼意思呢?”劉慶生點頭說:“的確如此,不過你到哪兒去找這種人呢?”
胡雪巖說:“依我看,這種人一種是官老爺,他們刮地皮、收賄賂,得了大筆銀子不敢讓人知道。還有一種便是江湖強盜,錢是他們搶來的、騙來的,自然也不敢輕易示人。”劉慶生納悶道:“當然啦,這些人絕對不敢把銀子拿出來。”胡雪巖說:“我要做的便是主動出擊。”劉慶生頗感興趣地問:“如何個出擊法?”胡雪巖說:“江湖人物自然先掛不上邊,我們先從官老爺那兒著手,我剛才讓你開的存摺,都是給撫臺和藩臺的眷屬們立的戶頭,並替她們墊付了底金,再把摺子送過去,當然就好往來了。”劉慶生一愣,說道:“給她們有什麼用呢?”
胡雪巖哈哈一笑說:“慶生啊,這你就不懂了。俗話說男人當官,女人理財。這些官太太、姨太太每晚都在官老爺耳邊吹枕頭風,那些想求官老爺辦事的人,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打通官太太、姨太太。她們手裡的銀子可不少!但是這些官太太、姨太太平時足不出戶,這些私房銀子只好日夜放在閨房中,咱們這次把摺子發到她們手中,存款取款一律上門服務,不怕她們不動心。”稍微停頓了一下,胡雪巖進一步解釋說:“再說,咱們給她們免費開了戶頭,墊付了底金,再把摺子送過去,她們肯定很高興,她們的碎嘴就會四處宣傳,這樣,和她們往來的達官貴人豈不知曉?別人對阜康的手面,就會另眼相看了。咱們阜康錢莊的名聲豈不就打出去了?以後還怕會沒生意做嗎?”“原來如此!”劉慶生心領神會地點了點頭,心中暗自佩服胡雪巖的生意頭腦,“那我立即就把這些存摺給太太、小姐們送去。”
劉慶生把那些存摺送出去沒幾天,就有幾個與官府有往來的大客戶前來開戶。從此之後,來阜康開戶的人越來越多,並且都是一些官場中人,連巡撫都來阜康開戶了。既然連官場都這麼看重阜康,那麼,對於那些老百姓來說,就更加信任阜康的名氣了,於是,他們源源不斷地來阜康存款,一時間,車水馬龍,阜康錢莊的銀庫一下子就滿了起來。
一日一心得: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說的就是產品只要有質量,就肯定會有市場。但是,質量只是產品開啟市場的一個因素,還有另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名氣,產品質量再好,要是別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這樣的一種產品,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提高產品名氣就是讓顧客瞭解產品的方法,這樣產品才能有市場。
經商出奇制勝才能賺錢
胡雪巖語錄:招數只有出奇,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孫子兵法勢篇》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以正合,以奇勝,講的是正面的軍隊與側面的軍隊互相配合,變化運用,使敵人無法應戰,而取得勝利。
1927年8月19日,國民革命軍北伐突破淚羅江後,沿粵漢鐵路及兩側地區向北前進,25日到達湖北咸寧境內的汀泗橋以南。汀泗橋是一座鐵路橋,三面環山,一面是水,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是武漢的屏障,也是北伐軍進軍的必經之路。直係軍閥主帥吳佩孚在這裡部署了一個多師的兵力防守,以便阻止北伐軍的前進。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決定以獨立團和第35團正面強攻,其他各部兩翼配合。獨立團團長名葉挺,故獨立團也稱葉挺獨立團,北伐以來一直是第四軍先鋒,戰鬥力很強。但26日攻了一天,直軍守備堅固,獨立團無法接近鐵橋。天黑後,葉挺根據白天觀察,再進行現場勘察和訪問,找到一條人跡罕至的崎嶇山路。午夜時分,葉挺請一位當地農民作嚮導,率領部隊攀山過嶺,悄無聲息地迂迴到敵人後方,於27日凌晨突然發起攻擊。直軍不知所措,前後亂了陣腳。第四軍正面部隊乘勢衝鋒,奪佔鐵橋。天明後,汀泗橋守敵一萬多人被殲,其餘的投降。正是這種出奇制勝使得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稱號,而獨立團則是這支鐵軍的鐵拳頭。
在戰場上,出奇就能制勝。而商場如戰場,商場上也只有出奇,才能抓住商機,站在勝利的制高點上。
明代蒲州人王海峰,他經商的做法往往與眾不同,卻總能收到出奇的效果。當時,蒲州商人外出經商,大多是西到秦隴,東到淮浙,西南到蜀。王海峰經商一開始也是去上述地方。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他認為這些地方經商盈利不大,後來他就不去沿習他人的經商路線,而是東走青滄。青指青州,在今山東益都;滄指滄州,即今河北滄州。這兩個地方,在明朝時是長蘆鹽區。當時,長蘆鹽區官僚顯貴、勢豪奸紳上下勾結,使鹽區的運銷不能正常進行,商人紛紛離去。但王海峰認為,這裡是春秋時齊國管仲收魚鹽之利的地方,陶朱公也是據此地而累致千金。長蘆鹽區的現狀是法治不嚴,管理不善造成的,商人們離去是不正常的現象,不應以正目視之。經商就要“人棄我取,人去我就”。王海峰經過全面認真的思考,認為此地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地方。他胸有成竹地來到長蘆鹽區的滄州後,先熟悉該鹽區的鹽政,瞭解該鹽區的運銷歷史,從中總結經驗教訓,然後向當地政府提出整頓鹽制、嚴禁走私的建議。後來,長蘆鹽區經過整頓,鹽業運銷再度繁榮起來,各地鹽商又蜂擁而至,鹽區鹽稅收入比過去增長三倍多。而這時的王海峰已成為該鹽區的著名富商,動輒萬金毫不在意。
胡雪巖的經商謀略,走的也是一條“出奇制勝”的道路,他認為,在商場上,招數只有出奇,才能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地步。當別人都在對洋人退避三舍的時候,胡雪巖則主動出擊,著手與洋人做生絲生意。太平軍快失敗的時候,當人們對其正痛恨得咬牙切齒的時候,胡雪巖已經開始著手吸收太平軍官兵們的隱匿私財了。當太平軍與官兵對抗之際,別人都是緊縮產業,但是胡雪巖卻抓緊時間在進行擴張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胡雪巖所出的“奇招”,正是因為這些奇招,他永遠都走在了別人的前面,他也獲得了勝利。這種“出奇制勝”的謀略,早在胡雪巖早期,就已見端倪。
胡雪巖因為王有齡的事被信和錢莊趕出來之後,生活過得很辛苦,只能靠典當勉強維持生計。等東西都當完了之後,家裡的生活就越來越困頓了。
胡雪巖不得不為了生活而絞盡腦汁想辦法,一天,正在他坐在門口的條凳上苦想生計的時候,他家的老貓從他眼中晃過,他靈機一動,家中的這隻貓可以變賣,並且肯定能獲得大錢。
胡雪巖於是趕緊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妻子,妻子聽後並沒有像胡雪巖想象得那樣激動,無精打采地說:“賣倒是可以,不過,一隻貓能賣幾個錢?”胡雪巖詭祕地笑了笑,對妻子耳語了幾句,妻子邊聽邊點頭,嘴裡還不停地說:“好辦法,的確是個可以一試的好辦法!”第二天,胡雪巖外出,就在門口大聲地告誡妻子說:“你可要把我的貓看好了!這種貓在全城都找不到第二隻。要是他被人偷走了,那就要了我的命!”從此以後,胡雪巖每天都會在出門時候如此這般地說上一遍,鄰居們聽多了之後,心裡感到非常好奇,這隻貓真的有這麼重要嗎?胡雪巖居然每天出門都會交代他的妻子好好的照看這隻貓,他們很想看一看這隻貓到底長什麼樣子。可是,由於有胡雪巖的囑託,妻子看貓看得很緊,所以誰也沒有機會能見到胡雪巖家的貓。
一天,胡雪巖的家門口站了幾個人,正在談論著什麼。此時,胡雪巖的妻子按照計劃把那隻貓的繩子解開,讓它跑到門口,然後她趕緊跑出來,把貓抱了回去。儘管這只是一瞬間的事,但是這隻在人們心目中很神祕的貓還是被那些站在門口的人給看到了。這些看見的人無不嘖嘖稱奇。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貓,常見的貓是白色的、黑色的、雜色的,但是胡雪巖家的貓全身都是紅色的,難怪胡雪巖會那麼的在意他家的這隻貓了,真的是奇貓呀。
於是這些人一傳十,十傳百,胡雪巖家有隻奇貓的訊息在杭州城不脛而走,人們紛紛地議論著。那天胡雪巖回到家後,聽到了這些傳言,很生氣,他的貓被別人看到了,就沒有神祕感了。於是他把妻子狠狠地罵了一頓,而他的妻子則故意哭得梨花帶雨似的,使得路人皆知。可是胡雪巖因為這件事罵了他妻子之後,他家的貓就更出名了。
過了一段時間,胡雪巖家有隻奇貓的訊息傳到了一個富商的耳朵裡,這個富商於是想以高價把這隻貓買走。但是胡雪巖卻堅決不賣,後來經不住富商的再三請求,於是允許富商看一眼這隻貓。不看還好,一看之後,那個富商就更想得到這隻貓了。因為紅色的貓這位富商還從來沒有見過,於是他無論如何都想得到這隻貓。胡雪巖拗不過,最後,以30兩銀子把這隻貓賣給了這位富商。
富商得到這隻貓後,感到非常地高興,準備把它**好了獻給巡撫。可是沒過多久,他發現貓的顏色變得越來越淡,不到半個月,就完全變成一隻普通的白貓了。富商這才意識到上了胡雪巖的當,立即帶上貓去找胡雪巖算賬,哪知胡雪巖早就人去樓空,不知所蹤。原來,胡雪巖為了將貓賣個好價錢,就將它染成紅色,而以前所有在門口大聲告誡妻子的話,不過是想引起人們的關注。
也許胡雪巖的這一種行為並不光彩,但是商場如戰場,戰場上講求“兵不厭詐”,而商場上的這一種行為儘管有一點欺騙的意味,但是,這種過程確實可以說是一種奇招。在胡雪巖日後經商的過程中,像這樣出奇制勝的招數還有很多。
一日一心得:
商場上講求“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策略,這樣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若是人人都是相同的產品,人人都是相同的招數,那麼,每一個商人也就是平庸的商人。胡雪巖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他在觀念上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在招式上能夠不斷地出奇制勝,達到了這種“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境界。
把顧客當作是上帝
胡雪巖語錄:冷語傷客六月寒,微笑迎賓數九暖,如果對顧客不理不睬,甚至惡聲惡氣,商品再好,門面再漂亮,也會使人望而卻步。
商場服務的最高宗旨就是把顧客當作是上帝一樣。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加劇,人們對顧客的看法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在改革開放前,商品短缺,什麼都憑票供應。布票、糧票、油票、腳踏車票、縫紉機票等等,舉不勝舉。這些東西,現在已經變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物。還留存在人們的記憶力裡。那時候的百貨商店裡,售貨員對顧客很少有笑臉。而是顧客拿出笑臉一遍又一遍討好店員,想買點緊俏商品。問個三聲五聲,得到的是冷冰冰的態度,生硬的回答。那時候的顧客根本不可能會想到能成為今天的“上帝”。由於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的加劇,已使今天的顧客不同於以前的顧客,今天的市場也不再是昨天的市場。現在,市場的主導權已由廠商轉向了顧客手中。瞭解了顧客的需求,就等於瞭解了市場。比如海爾公司,在調查中發現有的顧客用洗衣機洗紅薯,這個資訊反饋到公司。研究人員靈機一動,何不生產一種既能洗衣服又能洗紅薯的特殊的洗衣機,投放市場,從而滿足顧客的消費需求,為企業贏得了利潤。企業時時刻刻想著顧客,站在顧客的角度換位思考,才能贏得顧客。
而誰贏得了顧客,誰就贏得了市場,誰的企業就能夠有所發展。所以“顧客是上帝”的說法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如果掉下去,那麼摔碎的不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
而怎樣才能贏得顧客呢?
一個人不知道天堂與地獄的區別,於是他去求教上帝,上帝先帶他去了地獄,他看到所有人都是面黃肌瘦,但面前都是美食,每個人手裡都拿著一雙長長的筷子,很多人都在努力往自己嘴裡送,但太長了,自己永遠都送不進嘴裡。上帝又帶他去了天堂,結果天堂裡的人紅光滿面,歡聲笑語,原來是一樣的筷子,自己送不到自己嘴裡,但兩個人可以相互餵食,其樂無窮。其實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是:只要每個人心中都擁有愛心,有替別人考慮的責任心,生活是必然美好的!
心裡只想著自己,而不為顧客考慮,是不可能贏得顧客的。只有一心想著顧客,想顧客之所想急顧客之所急,才能更好的滿足顧客要求,贏得顧客,從而成就自己的事業。
胡雪巖認為,“顧客是養命之源”,商號的興衰盈虧,全要靠顧客,只有得到顧客的信任與扶持,才有店鋪的興盛。
所以,胡雪巖把“顧客乃養命之源”作為“胡慶餘堂”的店規,他要求店員把顧客當作活命源泉、衣食父母來尊敬,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胡慶餘堂除了嚴把質量關之外,還透過優質服務來贏得顧客。胡雪巖說:“冷語傷客六月寒,微笑迎賓數九暖,如果對顧客不理不睬,甚至惡聲惡氣,商品再好,門面再漂亮,也會使人望而卻步。”所以在胡慶餘堂,“學徒剛進店,就要學習如何接待顧客”,“顧客到店後雖未到櫃,店員就要先站立主動招呼顧客,絕對不能背朝顧客;顧客上門,不能回絕,務使買賣成交;顧客配藥,不能缺味,務使顧客滿意而回。”有這種一流的服務,胡慶餘堂能成為與“同仁堂”比肩而立的大藥店,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胡雪巖本是朝野聞名的“紅頂商人”,身為二品大員,賜穿黃馬褂,准予騎馬進京。這樣的殊榮也許有人一輩子都享受不到,這樣的身份也許會讓人想起胡雪巖肯定會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經商者,但事實卻正好相反。胡慶餘堂開張之初,胡雪巖本人還頭戴花翎、胸掛朝珠、身穿官服,鄭重其事地親自接待顧客。
胡慶餘堂開張之後,有一次,一位遠道而來的顧客在胡慶餘堂買了一盒諸葛行軍散,開啟來一看,露出不滿意的神情。胡雪巖見到之後,急忙走過去,把藥要過來看了看,看到此藥確實有欠缺的地方,他於是向顧客再三表示歉意,讓夥計去換一盒新的諸葛行軍散。但不巧的是,那一天的諸葛行軍散恰好已經賣完了。胡雪巖想到顧客遠道而來也不容易,於是他就把顧客留下來住下,一切伙食歸胡雪巖料理,並且向他保證,三天之內一定製出新藥。三天後,胡慶餘堂果然把諸葛行軍散又趕製了出來,胡雪巖親自把藥送到顧客的手上。這位顧客被胡雪巖的這種服務感動了,於是逢人便說胡慶餘堂的服務真周到。
同時,在胡慶餘堂,胡雪巖還專門為顧客設定了休息室,以便顧客買藥治病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可以休息。每年杭州城流行病爆發的季節,胡慶餘堂就免費供應清涼解熱的中草藥湯和各種痧藥;在每年的杭州城廟會時期,胡慶餘堂就降價銷售藥品;遇到危急病人,不管什麼時候都會接待就診,哪怕是在隆冬臘月的夜晚也不例外。如在哮喘高發期的冬天,半夜三更常有病人敲門求藥,值夜藥工必定遵守胡慶餘堂為急症病人現熬鮮竹瀝的定規,劈開新鮮的淡竹,在炭爐上火烘烤,待竹瀝慢慢滲出,再用草紙濾過,當場讓病人喝下。熬一劑竹瀝一般要花兩個鐘點,病人一多,所需時間就更長了,但藥工們總是急人所難,耐心細緻的做好服務工作。
正是胡慶餘堂這種優質的服務和過硬的質量,把顧客作為自己的“養命之源”,真正地實現了“顧客是上帝”的宗旨,所以,使得胡慶餘堂在一百多年的發展中,至今仍然是國字號大藥店,同時,也使得胡雪巖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一日一心得:
做生意依賴的就是顧客,若是沒有顧客,哪一門生意都做不成。而顧客的多寡又決定了生意的好壞,所以,贏得顧客是生意長久不衰的訣竅。
招牌所在,人心所向
胡雪巖語錄:入行開店鋪,都希望能夠生意興隆,不斷髮達昌盛,而生意應以店鋪起名開始。店鋪起名要與同行相區別,要適合所經營的生意,還要講究吉利。
在《水滸傳》中,武松回家探親,路過景陽岡時,在山下遠遠就看見一面旗幟,上面寫著“酒”字,這面旗幟就是這酒家的招牌,人家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酒店,知道這裡有酒賣,有酒喝。
所謂招牌就是指示店鋪的名稱和記號,別人一看這招牌,就知道這是什麼地方,賣酒的寫有“酒”字招牌,開客棧的寫有“某某客棧”的招牌,而開錢莊的就會寫有“某某錢莊”的招牌。如果某一家店或某一種產品質量好、信譽好,那麼,他們的招牌就會被別人稱為金字招牌。就像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一樣。
100多年前就出名的“狗不理包子”,其主人高貴友先是擺包子小攤,他乳名叫狗子。他手藝超群,做的包子特好吃,買的人很多,一忙起來沒有時間與顧客打招呼,顧客揶揄他是“狗子不理人”,後來不知誰將其簡化成“狗不理”。“狗不理包子”的名牌就是這樣被顧客吃出來叫起來的,並享譽至今。現在,“狗不理包子”已經稱為了一塊名符其實的金字招牌。
所以,對於一家企業或家店鋪來說,招牌就是它們的靈魂,只要招牌出來了,就不愁別人不知道有這樣的一家店或企業。因此,要辦好企業,往往得先打出旗號,亮出招牌,讓人家認識你或美麗或獨特的臉孔,藉以吸引更多的顧客,從而達到擴大、發展事業的理想目標。這是古今所有實業家必須遵循的一條規矩。
從前,有個商人在鎮上新開了一個店鋪賣酒;為了標榜酒美,招徠顧客,特奉厚禮請來幾個秀才,準備寫一個招牌,掛在酒店前。甲秀才揮筆寫出:“此處有好酒出售”七個大字。店家見了,點頭讚許。乙秀才指出:“這七個字過於羅嗦,應該把‘此處’兩字刪去。”店家細想,也覺得有理,丙秀才又說:“‘有好酒出售’中的‘有’字多餘,刪去更為簡約。”店家也覺乾脆。可是丁秀才又振振有詞道:“酒好與壞,顧客嘗後自有評價,‘好’字宜刪。”店家沒有反對。這時,甲秀才生氣地說:“刪來刪去,乾脆留一‘酒’字,更為奪目。”店家欣然接受。所以,招牌就要簡潔明瞭,讓人一看就懂。賣酒的書一“酒”字、賣糧的書一“糧”字就境界全出了。
胡雪巖在創辦自己的錢莊時就十分注重錢莊的招牌,他知道招牌出來了,那麼生意自然而然就會來。
由於自己是沒有讀過書的人,於是胡雪巖就把給錢莊寫招牌的事讓給了王有齡。王有齡儘管是個讀書人,但是對於題招牌之事,也是第一次,題詩題畫倒也簡單,但是對於經商的招牌嗎,那就不知道是怎麼個起法了。胡雪巖雖然不知道題定招牌的遣詞用字,但他知道題定招牌很有講究。他認為,不管什麼生意,招牌一定要響亮,容易上口,而且還要與眾不同,省得跟別人攪不清楚。此外,既然是開錢莊,那肯定要和錢莊有關,要吉利。
胡雪巖儘管沒有讀過什麼書,但是他說的這幾點,確實是起好招牌的關鍵所在,可見胡雪巖儘管沒有讀書,但是見識倒也見得不少。招牌要容易上口,就是說招牌要響亮,簡潔明瞭,通俗易懂,讀起來琅琅上口,讓人一看就能記住。如果招牌用字生僻,讀起來拗口,自然不會給人們很深的印象。招牌要與眾不同,就是使自己的招牌顯得特別,能在同行同業中引人注目。用現代商務運作的觀點看,一個與眾不同的招牌,實際上意味著一種獨立的品味和風格。招牌要合適因為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特點,店鋪取名時,能結合本行業的特點,符合營運商品的要求,讓人一看招牌就知道這家店鋪是幹什麼的,自然也更容易讓人注意。而招牌要吉利那就更不用說了。因為中國人特別講究彩頭,因而定招牌時特別講究用字的吉利,這也符合商場上人們的一種普遍心理。商場上,無論買賣雙方,都希望能夠大吉大利,誰也不會喜歡自找晦氣。
根據胡雪巖的這幾點要求,王有齡想起了《華陽國志》上有這麼一句話:“世平道治,民物阜康。”“阜”為大,並且此字還有豐富、盛多之意。“康”為安,屈原在《離騷》有詞曰:“日康娛而自忘兮”,李善注:“康,安也。”另外,該字也有廣大之意,如人人皆知的“康莊”一詞。可否用‘阜康’二字?可以說完全符合了胡雪巖的要求,因此胡雪巖將這兩個字唸了兩遍之後,立即欣然同意,“好極!……就是它。”
一日一心得:
招牌至關重要,招牌就是旗幟,招牌就是形象。一種產品有了一個好招牌,也就成了一種品牌,一家企業具有了一個好招牌,也就成為了一家成功的企業。
“戒欺”是發展的保障
胡雪巖語錄:惟願諸君心餘之,採辦務真,修制務精。
生意場上的“戒欺”指的就是產品質量要貨真價實,不能欺騙顧客。
眾多商家在推銷其產品的時候,採用了種種匪夷所思的手段,上門推銷、召開訂貨會、藉助明星代言等,耗資不菲的資金在媒體廣告上大肆宣傳,如此等等,其實很多年過去,經得起市場考驗的,便是使用者的口碑,那就是產品的質量。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把產品質量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市場就會把企業淘汰出局,若將不合格產品矇混過關進入市場,必然被消費者所唾棄,猶如飲鴆止渴,所以廣告、推銷都只是一時之策,要想使企業真正的長遠發展下去,那麼,質量才是重中之重。
絕大多數企業也都知道,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走向市場的通行證。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若沒有質量就等於沒有生命,企業若不注重和講究質量同樣是自取滅亡。
胡雪巖就非常注重產品的質量,光緒四年(1878年),胡雪巖親自寫了一塊“戒欺”匾,懸掛在胡慶餘堂的大廳內。匾曰:“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願諸君心餘之心,採辦務真,修制務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則造福冥冥。謂諸君之善為餘謀也,可,謂諸君之善自為謀也,亦可。”“採辦務真,修制務精”,講的就是產品的質量,這是胡雪巖經商中“誡欺”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胡雪巖創品牌的重要手段。
“採辦務真”是胡雪巖保證藥店產品質量的首要前提。由於作為中成藥主要原料的品種多、分佈廣,屬性複雜,僅典籍所載就有3000多種,而中藥特點是多味配方,每味藥材的真偽優劣直接關係到藥品質量。一味摻假,療效就大不一樣。有鑑於此,胡雪巖每年都派熟悉藥材產地、生長季節、質量優劣的專人到全國各地的藥材產區自設坐莊,收購道地藥材,如:到河北新集、山東濮縣等處收購驢皮;去淮河流域採辦懷山藥、生地、牛膝、金銀花;去陝西、甘肅等省採辦當歸、黨参、黃芪;去江西樟樹採購貝母、銀耳;去四川、貴州等省採辦麝香、貝母、川蓮;去湖北漢陽採辦龜板;去東北三省採辦人参、虎骨、鹿茸;向進口行家直接訂購外國的豆蔻、西洋參、犀角、木香等。“胡氏祕製闢瘟丹”由胡雪巖邀集江南名醫,收集古方驗方,以74味藥材研製而成,其中有一味叫“石龍子”,就是我們俗稱的四腳蛇,可是能夠入藥的,卻惟有在靈隱、天竺一帶金背白肚的“銅石龍子”。為了這“道地”兩字,每年入夏,胡慶餘堂藥工攜師帶徒,一起到靈隱、天竺捕捉。久而久之,連靈隱寺的僧人也熟悉了胡慶餘堂這一慣例,只要聽說是胡慶餘堂來抓石龍子,總會提供方便,讓他們採藥濟世。直接從產地進貨可以克服從藥材房進貨中間環節多的弊病,從而降低了成本,使胡慶餘堂能以低於別家藥店的價格銷售產品,讓利於消費者,更為重要的是能夠確保藥材質量。
“修制務精”就是在原料加工到成品製作的全過程中要精工細作,絕不允許偷工減料。如治療癲狂症的“龍虎丸”,內含劇毒藥品砒霜,按古方炮製規定,用白布把砒霜包起來再嵌入豆腐中,火慢煮,待豆腐變黑(即砒霜中的部分毒汁被豆腐吸附)才能入藥。為了防止服藥者中毒,嚴格要求把已排除部分毒汁的砒霜與其他磨成細粉的藥味攪拌得非常均勻。“局方紫雪丹”是一種鎮驚通竅的急救藥,在製作過程中因其中一味“硃砂”易與銅或鐵發生化學反應,為確保藥效,胡慶餘堂不惜工本,耗黃金4兩多、白銀4斤,打造成金鏟銀鍋,專門用於紫雪丹的生產。
同時,胡雪巖在胡慶餘堂的經營過程中,還引用“真不二價”的準則。關於“真不二價”,還有一段傳說,在古代有個叫韓康的人,精通醫藥,以採藥賣藥為生,市場上別的賣藥者常常以次充好,以假亂真,買主討價喋喋不休,而韓康賣的都是貨真價實的藥材,他不許討價還價,他說我的藥就值這個價,叫“真不二價”。於是胡雪巖把“真不二價”引用了過來,就是想向顧客證明,胡慶餘堂的藥,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只賣一個價。胡雪巖為了得到正宗的鹿茸,自己就親自飼養鹿。並且胡慶餘堂在製作全鹿丸時,要叫夥計穿著號衣抬著活鹿,扛著寫有“本堂謹擇x月x日黃道良辰虔誠修合大補全鹿丸,胡慶餘堂雪記主人啟”的廣告牌,敲鑼打鼓遊街一圈,然後回來當眾宰殺,以示貨真無詐。
“戒欺”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化,它貫穿在胡慶餘堂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就像一股甘泉,不斷地滋潤著胡慶餘堂每一個藥工的心田。在胡慶餘堂內,有一副對聯恰好是對“戒欺”的一種詮釋,“修合無人見,誠心有天知”。“修”是指藥材的整理加工,“合”是指撮藥配方。修合雖無人見,但蒼天在上,天理昭昭,惟有誠,方可得信於消費者,這種誠信製藥,才是天道所在。《胡慶餘堂雪記丸散膏丹全集》的序言中也有這樣的警言:“莫為人不見,須知天理昭彰,近報己身,遠及兒孫,可不敬乎,可不懼乎!”這種觀點,雖說帶有濃厚的宗教“輪迴”色彩,但實際上是在強調胡慶餘堂的道德自覺。
胡慶餘堂力行“戒欺”、“採辦務真,修制務精”的結果是成功地推出了一大批名牌產品,有佛蘭西洋參、安宮牛黃丸、局方牛黃清心丸、六味地黃丸、人参再造丸、神香蘇合丹、琥珀多寐丸、外科六神丸、局方黑錫丹、大補全鹿丸、諸葛行軍散、局方紫尋丹,十全大補丸、八寶紅靈丹、太乙紫金錠、濟生歸脾丸、精製猴棗散、喉症錫類散、八仙長壽丸、梅花點舌丹、立馬回疔丹、百益鎮驚丹、大山人参、胡氏闢瘟丹、小兒回春丸等等。以上產品為胡雪巖開闢了滾滾利源,也在顧客心目中樹起一塊“雪記”金字招牌。
一日一心得:
再好的廣告宣傳也比上產品的質量,因為質量就是產品的生命。一種產品要想在市場上贏得顧客的青睞,歸根結底靠得就是它的質量。那種欺騙顧客的產品也許能欺騙得了顧客一時,但終究會被市場所淘汰的。
做生意也要講化品味
胡雪巖語錄:門面就猶如人臉,好不好會影響生意的。
重農抑商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從商鞅變法規定的獎勵耕戰,到漢帝的重農措施,直到清初恢復經濟的調整,都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
所以,商人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是極其低下的。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特意規定,農民可以穿綢、紗、絹、布四種衣料,而商人卻只能穿絹、布兩種料子的衣服。同樣,商人科舉、做官,都受到種種的刁難。
因此,千百年來,商人都被描述成“賈豎子”,是滿身“銅臭味”的人,這種人肯定是被那些步入仕途的讀書人所看不起的,在讀書人的心目中,無商不奸,那就更不用說化品味了,這壓根兒就沾不上邊。
但胡雪巖身為一名商人,儘管也沒有讀什麼書,但他做生意就講求一種化品味。胡雪巖在胡慶餘堂開辦之初,對於地址的選擇就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他把地址選在了吳山腳下的大井巷,這是有他的深意的。
吳山座落於西湖南面,春秋時期,這裡是吳國的南界,由紫陽、雲居、金地、清平、寶蓮、七寶、石佛、寶月、駱駝、峨眉等十幾個山頭形成西南、東北走向的弧形丘岡,總稱吳山。吳山不高,但由於插入杭州市區,其東、北、西北多俯臨街市巷陌,南面可遠眺錢塘江及兩岸平疇,上吳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盡攬杭州江、山、湖、城之勝。吳山為山不高,主位獨好,林茂泉豐,山上山下四通八達,南宋以來,祠廟寺觀越建越多,至明清,商業店肆紛紛擠入,步步樓臺,處處寺廟,香客遊人摩肩接踵,一片熱鬧景象。城隍廟是吳山上最大的神廟,仿宮殿式建築。廟內空庭中古木參天,氣象森嚴,大樟樹鬱鬱蔥蔥。在人們心目中,城隍廟不可等閒視之,以至連山名也因此廟而順口叫做城隍山了。
並且吳山歷史悠久,有很多古蹟,如:春秋的伍子胥廟,晉朝的郭璞井、宋代的東嶽廟、明朝的城隍廟等。在吳山的山崗上,因石灰岩長期溶蝕作用形成了一組維妙維肖的“十二生肖石”,山頂上有一座高8米、雙層重簷的江湖匯觀亭,登上此樓北望西湖明澈似鏡,南眺錢塘江宛若錦帶。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吳山太觀”被列為“西湖十八景”之一,這個景目又包括金地笙歌、瑤臺萬玉、紫陽秋月、三茅觀潮、鹿過曲水、鶴步寒山、峨胥月照、梧崗飛瀑、楓嶺紅葉、雲居聽松等“吳山十景”。
在這樣的一個充滿化氣息的風景名勝地建造胡慶餘堂,肯定能提升胡慶餘堂的化品味。
同時,胡雪巖在對胡慶餘堂的擺設設定方面也體現出了高的化品味。進入胡慶餘堂的大門就是門庭,過了門庭拐彎就是一條長廊。在長廊的石壁上掛著36塊用銀杏木精製、黑底金字的丸藥牌,如安宮牛黃丸、大補全鹿丸、外科六神丸、胡氏闢瘟丹、十全大補丸、小兒回春丸等等,牌上標明各種丸藥的主治功能,於裝飾之中巧妙地為顧客提供了極好的藥材和藥品效能的說明,既傳播了中醫藥知識,又起到廣告的作用。
長廊的末端有四角亭,簷掛精的宮燈,描繪了中醫始祖神農嘗百草、白娘娘盜仙草、桐君老祖白猿獻壽以及李時珍、朱丹溪的故事,栩栩如生。看到這些裝飾畫,讓人們很容易浮想聯翩,如登仙界,使人們在得到美的享受之餘,還能從這些神話人物和古聖先賢中領略到源遠流長的中醫化。
穿過長廊往右拐就是第二道門,門樓兩邊有“野山高麗東西洋參,暹邏官燕毛角鹿茸”的對聯,上端橫臥一方“藥局”匾。跨過“藥局”門樓的青石門檻,便來到座北朝南、金碧輝煌的營業大廳。大廳正中擺著“和合”的櫃檯,兩邊掛著“飲和食德,俾壽而康”的“青龍招牌,“和合”櫃檯兩側有兩副對聯,外面一副是“慶雲在霄甘露被野,餘糧訪禹本草師農”,橫批是“真不二價”,裡面一副是“益壽延年長生集慶,兼吸並蓄有用有餘”,中間上方掛“慶餘堂”橫匾。兩幅對聯筆法遒勁,古色古香。
此外,在建造方面,胡慶餘堂具備了江南園林大紅漆柱、鎦金描彩、雕樑刻枋、飛簷鏤格等古僕典的特點,小巧而不失大氣,精緻而不失巨集偉,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中不可多得的建築群。
由此可以看出,胡慶餘堂不管是在選址、擺設還是建造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化品位,與眾極端不同,突出了自己的個性。其本身的化品味與杭州吳山這樣一個具有化內涵的地方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從而贏來許多顧客,帶來可觀的收入。
一日一心得:
也許有人會認為商人講求化品味是在附庸風,但是,講求化品位能增加收入,能使顧客在消費的過程中獲得賞心悅目的喜悅,那麼,附庸風一回又何妨?
做生意要有活絡的頭腦
胡雪巖語錄:做生意要做得活絡,這裡的活絡,自然包括很多方面,但不死守一方,靈活出擊,而且想到就做,決不猶豫拖延,應該是這“活絡”二字的精義所在。
一說到商人,人們想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精明”,精明是什麼?精明就是有靈活的頭腦,有發現商機的眼光。對!商人是精明的,商人要是不精明,怎麼能賺到錢呢?所以,精明已經成了商人最基本的素質,最重要的品質。
有一個很富有的猶太商人,一天他走進一家銀行,進了門就問前臺經理,“請問我可以貸款嗎?”
“您好!先生,請問您要貸多少?”前臺經理答道。
“我想貸款1美元,可以嗎?”猶太商人說。
“貸款1美元?”前臺經理驚奇的問。
“是的,1美元。”猶太商人說道。
“那好,你用什麼來做擔保呢?”前臺經理不得不這樣說道,因為銀行沒有規定不許貸款1美元。就在說話的同時,猶太商人拿出了隨身攜帶的股票、證券等資料,遞交給前臺經理說:“你核對一下這些,就用它做抵押吧。”
前臺經理就拿去核對,結果嚇了一跳,這些股票、證券竟值50萬美元,這下經理更納悶了,可是還是把一切手續都辦理了。辦完手續之後,猶太商人打算走出銀行,就在那一刻,經理叫住了猶太商人。
“不好意思,可以問您一個問題嗎?”
“可以,你說。”
“您有50萬美元的資產,為什麼還要到這裡貸款1美元。您貸40萬美元我們都可以貸給您。”
“實話告訴你吧,因為我現在有些事要辦,不方便帶這些資料,如果找一家保險公司把這些資料存起來,那費用就太高了。而這些資料又不是一些現金,所以也不能存入銀行,於是我就想到了貸款,用這些資料來做抵押。我考察了很多的銀行,你們這家信譽最好,保安工作也做得很好。我在你們這裡貸款1美元,一年付6(百分號)的利息,也才付6美分,我卻能儲存好我的這些資料,多省啊。”
這就是猶太商人的精明之處,他發現了別人發現不了的東西。
胡雪巖作為一名商人,也有他的精明之處,他自己就認為,做生意一定要活絡,這種活絡就是要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東西。
杭州城有一家“孫春陽”南貨店,是一個叫孫春陽的人開辦的,孫春陽本是萬曆年間的一個讀書人,由於屢試不第,於是不再考取功名,棄從商。因此就在杭州城開了這家店鋪,專買小食品。這家店鋪的經營方式非同一般,它仿照朝廷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方式,分南貨、北貨、海貨、醃臘、蜜餞、蠟燭六房辦事。前堂不存貨物,只負責收款開票,後堂則只管憑票發貨。所以,在這家店的店中,只能看到店員和顧客,貨物則在店中是看不見的。顧客買東西,付錢之後得到的是一張小票,直接到後面取貨。除了經營方式獨特之外,這家店所售的小食品也全部為精品,貨色地道,足斤足兩且老少無欺,故而雖歷明、清兩朝,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名聲卻一直不衰。
有一次胡雪巖的小妾大病初癒,想吃火腿,於是胡雪巖親自去這家店買了一些,但胡雪巖還有別的事要辦,因此他在櫃檯交款開票之後到貨房去交涉,想請店裡派人將他買的貨送到他的家裡去,但貨房卻拒絕了。這家字號自恃牌子硬,說是沒有為客送貨的規矩,他們也不想應時而變改掉這不為顧客送貨的“老規矩”。
在胡雪巖看來,店規不是死板的。有些事不可通融,有些事卻要改良。所謂變通變通,變則可通,通則可久,事物總是在隨著時勢發展的不斷變革之中獲得不衰的生機。於是胡雪巖感覺到為顧客送貨上門絕對是一種提高服務質量的方法,這種方法儘管會花費更多的人力與物力,但是能贏得顧客的心,以此擴大招牌的名氣。
從此,他就在他的胡慶餘堂提供這樣的一種服務方式,只要是杭州城內,顧客有需要就送貨上門。這樣一來,杭州城內沒有哪個人不知道胡慶餘堂的。
胡雪巖就是有這樣一種活絡的生意頭腦,他開錢莊的時候就想著去做蠶絲生意銷“洋莊”、做糧食生意,在做著蠶絲生意的時候又想起了開藥店、辦典當行業,胡雪巖這樣四面出擊,不斷為自己廣開財源的靈活手法,確實不能不讓人歎服。事實上,做生意最沒出息的,大概就是死守著一方天地。一筆生意再大,也只能有一次的賺頭,一個行當再賺錢,也只是一條財路。顯然,要廣開財源,死守著一方天地是絕對不行的。所以胡雪巖說,“做生意要做得活絡,這裡的活絡,自然包括很多方面,但不死守一方,靈活出擊,而且想到就做,決不猶豫拖延,應該是這‘活絡’二字的精義所在。”正是有了這種活絡的頭腦,才有了他發現商機的眼光。
一日一心得:
在生意場上,墨守成規、守株待兔是不可能有發展的,要想發展則必須要有活絡的頭腦、精明的眼光,按照情況變化調整經營對策,發現商機,讓自己的事業得以迅猛發展。
廣告是做生意的法寶
胡雪巖語錄:當把人們的好奇心吊起來之後,再推出自己的產品就能水到渠成了。
廣告是商品經濟的產物,自從有了商品生產和交換,廣告也隨之出現。
當時的廣告並不像我們現在流行的廣告一樣,在某份報紙或雜誌的角落寫上幾行字,以此來使世人得知某產品的訊息。最早的廣告是透過聲音進行的,叫口頭廣告,又稱叫賣廣告,這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廣告形式。早在奴隸社會初期的古希臘,人們透過叫賣販賣奴隸、牲畜,公開宣傳並吆喝出有節奏的廣告。古羅馬大街上充滿了商販的叫賣聲,古代商業高度發達的迦太基城,就曾以全城無數的叫賣聲而聞名。
除了口頭廣告之外,還有商標廣告。只是當時的商標都是一些象徵性的東西,就像中國的會意字一樣,讓人一看就能看懂。這種風格在現在的商標廣告中仍然儲存著。在古羅馬,如一家奶品廠就以山羊作標記;一條騾子拉磨盤表示麵包房;而一個孩子被鞭子抽打則是一所學校採用的標記。在中世紀的英國,一隻手臂揮錘表示金匠作坊;三隻鴿子和一隻節杖表示紡線廠。倫敦的第一家印地安雪茄煙廠的標記,是由造船木工用船上的桅杆雕刻出來的。
現在保留下來的世界上最早的字廣告是在古埃及的首都特貝發掘出來的公元前1000年的一篇尋找逃亡奴隸的廣告。現儲存在大英博物館中,紙是用蘆葦的纖維造的,淡茶色,它的內容是懸賞一個金幣尋找一個名叫西姆的奴隸。“男奴隸西姆,從善良的織布匠哈甫家逃走了。首都特貝一切善良的市民們,誰能把他找回來的話,有賞。西姆是hittlte族,身高5英尺2英寸(相當於157釐米),紅臉,茶色眼珠。若誰能提供他的下落,就賞給半個金幣,如果誰能把他帶回織布匠哈甫的店鋪來,就賞給一個金幣。技藝高超的織布匠哈甫總是應諸君的要求織出最好的布匹來。”
在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音響廣告。《詩經》的《周頌有瞽》一章裡有“蕭管備舉”的詩句,據漢代鄭玄注說:“蕭,編小竹管,如今賣餳者吹也。”唐代孔穎達也疏解說:“其時賣餳之人,**以自表也。”可見西周時,賣糖食的小販就已經懂得以**管之聲招徠生意。
這種音響廣告在我國儘管不是主流,但是現在有些地方的貨郎挑著擔子叫賣的時候仍然採用這種形式,以吸引顧客。在我國曆史上,出現得最多的則是“懸幟”廣告。《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說:“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意思就是說,宋國有個賣酒的人,每次賣酒都量得很公平,對客人殷勤周到,釀的酒又香又醇,店外酒旗迎風招展高高飄揚。這面酒旗就是一種廣告,高高掛起來,使得人們遠遠地就能看見,這就是吸引主顧的廣告形式。這種採用懸掛形式做廣告的方式在中國最多,而其中又以酒旗為最,不斷為後世沿用,如唐代張籍有“高高酒旗懸江口”,杜牧有“水村山郭酒旗風”等詩句。《水滸傳》裡也有這樣的描繪:“武松在路上行了幾日……望見前面有一個酒店,挑著一面招旗在門前,上頭寫著五個字跡:‘三碗不過崗’。”
現代的廣告就更多了,一走在大街上,招牌廣告應接不暇,電視中、報紙雜誌上,沒有哪一個地方沒有廣告的,現在的我們都被淹沒在了廣告的大潮中。
商家之所以會採用廣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推銷自己的產品,不管是叫賣廣告,還是商標廣告,或者是懸幟廣告,其用意就是想吸引顧客的到來,賣出自己的產品。
胡雪巖就是一個善於利用廣告的能手,並且他的方式與眾不同。
有一次,胡雪巖在南京做生絲生意,由於行情不好,進的貨沒法賣出去,就算賣出去,肯定也是虧本的,於是,幾千軸絲絹全部積壓在了絲棧裡。幾千軸絲絹可不是一筆小數目的銀子,這下可讓胡雪巖發愁了。正在發愁之際,胡雪巖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一條妙計。自己賣不出去,那為什麼不讓別人給自己做做宣傳呢?但是做宣傳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一定要找那些在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才行,在當時,社會有頭有臉的人就只有那些身居要職的官員和有名望的富紳了。
於是胡雪巖把目標鎖定在這些人身上,他給每人發一件絲織的單衣,並叮囑他們外出時一定要穿在身上。一兩個人穿在身上,可能不會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可是大多數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穿在身上,卻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注意。這樣,南京城裡的其他官員和讀書人見了,都跟著效仿起來。很快,絲絹單衣在南京城成為風行一時的時尚服裝。絲絹的價格也隨之大漲。胡雪巖看到時機已到,就派人把倉庫裡的絲絹都拿到市場上去賣,每軸絲竟賣到了十兩銀子的高價。
胡雪巖的這種廣告方式就相當於現在請明星代言廣告一樣,取得就是名人效應。本賣不出去的絲絹,經胡雪巖這麼一宣傳,就帶動了一個地方的消費,這種力量讓胡雪巖驚訝不已。所以,胡雪巖在他以後的經商生涯中,就總採用這種方式,並且每次都屢試不爽。
一日一心得:
現在的傳媒非常發達,所以,在媒體上打廣告已經是所有的商家必用的手段了,因為這是儘可能的讓大多數人瞭解你的產品的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這樣就能無形之中提高你的產品的銷售量。
不搶同行的飯碗
胡雪巖語錄:商人的商德就是要給競爭對手留活路,也不搶同行的飯碗。
楚懷王讓屈原制定憲令,令尹子蘭嫉妒屈原,屈原草稿還未寫完,令尹子蘭看見就想奪走,屈原不給,於是便到楚懷王那裡告黑狀說:“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楚懷王大怒疏遠了屈原,最後屈原只好跳河自殺。
李斯與韓非本來是同學,其才學不如韓非,對韓非常嫉妒。後來,李斯在秦國受到重用,做了丞相。可是秦王卻喜愛讀韓非的著作,並將韓非看作是自己的老師和知己。韓非到了秦國之後,本想借老同學李斯的光,一展自己平生的抱負。然而李斯深恐韓非受到重用而冷落了自己,竟然在秦王面前說韓非的壞話,並派人送毒藥給韓非,逼其服毒自殺。
這就是曹丕所說的“人相輕”,人相輕就是指人之間互相輕視,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這種輕視最後就變成了嫉妒,於是才有令尹子蘭的告黑狀、李斯對韓非的陷害。
跟“人相輕”相類似的,就是生意場上的同行間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妒忌,採取不正當的手段置對手於死地。但胡雪巖卻認為,同行不妒,什麼事都可以成功。
王有齡被派任湖州知府的時候,是在四月下旬接到任官令的。於是他身邊的人就勸他趕快去上任,因為端午節快來了,現在去上任的話,就能拿到端午節的“節敬”。所謂“節敬”就是指過節的時候下屬送給上司的孝敬之禮。清代的官場,由於黑暗**,紅包回扣、孝敬賄賂公然行之,夏天有“冰”敬,冬天有“炭”敬,一年三節,每節都要給上司孝敬,稱為“節敬”。對於官場中人來書,這都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浙江自古以來就是膏腴之地,而湖州就更加了,所以,這一地區的“節敬”相對於其他地區來說,就更多了。因此,王有齡一接到派任令,他的下屬們為了討好他就勸他趕快上任。
但是王有齡卻來徵求胡雪巖的意見,到底是現在就去上任還是等端午節一過再去上任呢?胡雪巖認為應該端午節過完之後再去上任,因為依據他的觀點,錢再多也有花完的時候,但要是把朋友得罪了就麻煩了。加之王有齡又不是湖州府的第一任知府,在他之前還有前任,人家在那裡混了這些久,好不容易有“節敬”拿了,卻要調走了,王有齡是朝廷任命的湖州知府,現在去上任,去拿“節敬”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這對於王有齡的前任來說,是不給他面子,儘管人家現在奈何不了你,但保不準什麼時候人家有機會了,就會落井下石,到時候吃不了就得兜著走了。況且你是新上任的湖州知府,將來拿“節敬”的日子多的是,也不在乎這一次。送對方一頓“節敬”,對於自己來說,也沒有損失什麼,卻給了同行面子,也沒有搶同行的飯碗,何樂而不為呢。
胡雪巖在幫王有齡的時候是這樣的,他自己也時時刻刻把“不搶同行飯碗”作為自己的做事準則。
胡雪巖看到太平天國興起之後,各地紛紛招兵擴軍、開辦團練以守土自保,尤其是江浙一帶,直接受到太平天國的威脅,特別是自杭州失守後,人心惶惶,防務亟待加強,更是大辦團練、擴充軍隊,有了兵就要有兵器,因而各地急需大批洋槍洋炮。胡雪巖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決定充分利用自己在官場的關係,大做軍火生意。
於是,胡雪巖要古應春給官府寫了一個說貼,官府同意胡雪巖做軍火生意。當時的軍火生意包括洋槍和洋炮,但終其胡雪巖的一生,他都只做洋槍生意,沒有做洋炮生意,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浙江有個跑局,專門負責製造火炮,負責人是曾經做過嘉興縣丞的龔振麟。胡雪巖認為,如果他買進西洋炮,由於西洋炮威力大,質量好,必然要頂掉浙江炮局製造的土炮,因而也勢必侵害炮局的利益,引起炮局的妒忌。他們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肯定會利用自己多年建立起來的影響,大肆挑剔買洋槍洋炮的弊端,反對浙江購買洋炮洋槍。如此一來,不僅洋炮買不成,恐怕就連洋槍也買不成了。
正是基於這種考慮,胡雪巖才決定只做洋槍生意而不做洋炮生意,這樣就能避免損害浙江跑局的利益,他們和浙江跑局儘管是同行了,但是由於沒有利益的衝突,所以他們之間也就能和平相處。胡雪巖這樣做看起來是縮小了自己的市場,但實際上,他這樣做不會遭到同行的妒忌和反對,也沒有競爭,從而為自己的生意營造出良好的經營空間,贏得了更大的利潤。
一日一心得:
同行之間可以合作競爭,但是不能搶同行的飯碗,因為君子不奪人所好。如果砸了或是搶了同行的飯碗,也許一時之間也不會有什麼壞的影響,但是從長遠來說,那就說不準了。並且,搶了同行的飯碗,從某方面來說,也就少了一個合作的夥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