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十章 胡雪巖的仁義善舉絕學

第十章 胡雪巖的仁義善舉絕學


妖孽公爵獨寵妻 婚令如山:契約萌妻,別想逃 殤璃 愛你缺了氧 閨趣 墓中仙 強盜傳奇 穿越之圍觀大唐 藏在書包裡的玫瑰 風在身後

第十章 胡雪巖的仁義善舉絕學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所以在孔子的哲學裡,講求“仁”“義”的人就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商人不管是在歷史上的政治地位,還是在人們的心裡,都是最低下的。在人們看來,商人除了追逐利益之外,什麼也可以不要,朋友、親情、仁義……這些都會因為他們只向錢看的本性而被拋棄了。但是對於胡雪巖來說,卻不能用看一般商人的眼光來看待他,他不僅是一個精明的商人,還是一個講求仁義善舉的仁者。

為富且仁是賺錢的根本

胡雪巖語錄:有慈善心,肯施惠於人,以仁取眾。

孔子的核心主張是“仁”,他要求統治者實行“仁政”,就是說統治者統治老百姓的時候不能採用暴力的手段,而要採用安撫的手段、和平的手段。

“為富不仁”這一成語講的就是一個人富裕了還在欺壓窮人,或者說這個人之所以富裕就是因為欺壓窮人的結果。《白毛女》裡的黃世仁就是一個典型的為富不仁的人,喜兒的父親由於還不起債,而黃世仁就要霸佔喜兒來抵債,喜兒逃婚跑入深山老林成了白毛女,後被經過此地的革命軍相救,結果黃世仁肯定是沒有好下場的。

不管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這似乎在告訴我們,“善”與“惡”永遠都是一種辨證的關係。但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卻一直在告誡我們不要為富不仁,要不然肯定沒有好結果,天理昭昭,疏而不漏。

胡雪巖是一個富裕的人,並且是一個富可敵國的富人。但他的富裕卻不是因為為富不仁而得來的,他富裕了也沒有去做那些欺壓百姓的事,相反地,他富裕了就一心在做好事、做善事。

雍正年間,京城裡有一家規模很大的藥店。這家藥店製藥選料特別地道,連皇帝都很信任他們的藥,讓他們承攬了為宮中“御藥房”供應藥品的全部生意。有一年“春闈”期間。由於前一年是個暖冬,沒下多少雪,而一開春就氣候反常了,導致春疫流行。趕考的舉子們病倒了很多,有能夠堅持的,也多是胃口不好,萎靡不振。由於古時科舉考試的地方極其狹小,恰好就只能一個人活動的空間,並且只要進去考試了,不管時間多久,都要等考完了才能出來。在這樣的環境中,春疫流行導致很多舉子都不能參加考試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這家藥店趕緊配製了一種專治時疫的藥散,並託內務大臣奏報雍正皇帝,說是願意將此藥散奉送每一個入闈考試的舉子,讓他們帶入闈中,以備不時之需。雍正皇帝本來就有些為當年會試能否順利進行擔心,有此好事,自然大為嘉許。於是這家藥店派專人守在貢院門口,趕考舉子入闈之時,不等他們開口,就在他們的考籃裡放上一包藥散。這些藥散的包封紙印得十分考究,上有“奉旨”字樣,而且在藥包的另一面把自己藥店的名稱印在上面。

結果,這些藥也許確實有作用,這一年入闈考試中途出場的人數大大減少。這一來,出闈的舉子,不管中與不中,都來感謝這家藥店。並且這些舉子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他們把這家藥店的名稱帶到了他們的家鄉,使天下十八省,遠至雲南、貴州,都知道了京城裡的這家藥店,這家藥店的生意一下子就興隆起來。

胡雪巖得知了這條訊息之後,他也想採用同樣的方法來做一些好事,同時也來擴大胡慶餘堂的名聲。但是怎麼送?送給誰呢?是送給舉子嗎,那會試的時間還沒有到,根本就沒有舉子。最後胡雪巖想到了一條妙計,那就是送給軍隊,因為當兵的人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他們不僅能把自己的藥店名號帶到全國各地,而且軍隊裡的人比舉子們不知道要多多少倍,軍隊裡本身所需要的量就大得多。

這個時候正是官兵與太平軍作戰的時期,既然是戰爭,肯定會有死傷,這個時候免費送藥或者只收成本送藥,肯定會受到軍隊統帥的歡迎。此時,南京已經被曾國藩的湘軍拿下,清廷派重兵駐紮在南京外圍,成為“江南大營”。胡雪巖於是準備大量應急藥材,贈送給江南大營,儘管這是一些小藥品,譬如諸葛行軍散之類,但是這對於減少軍隊死亡方面的作用來說卻是巨大的。由於這些藥品確實有效用,於是胡雪巖和湘軍、綠營達成協議,軍隊只要出本錢,然後由他派人去購買原材料,召集名醫,配成金瘡藥之類的藥品,送到營中。左宗棠知道後,感嘆道:“胡氏為國之忠,不下於我。”胡雪巖的仁舉換來了封疆大吏左宗棠的一句盛讚,而這一句盛讚,對於藉助官場勢力的商人來說,就更能博得了眾人的信任與支援。

同時,由於戰亂,老百姓輾轉流離,因而瘟疫、病患常常是防不勝防。但是這些逃難的老百姓又沒有錢來治病,所以,在逃難途中因瘟疫、疾病死去的人不計其數,基於此,胡雪巖下令各地錢莊,另設醫鋪,有錢收錢,無錢白看病,白送藥。

正是胡雪巖的這種行為,使得天下人都知道,浙江有個“胡善人”。他為軍營送藥,曾國藩忍不住誇他,左宗棠也忍不住誇獎他,而使他成為忠義之士,最後因為左宗棠一道上書,使得朝廷賜予他紅頂戴,黃馬褂,可以騎馬進京,這可是當時最榮耀的事。同時,由於這些被贈與物件的稱讚,“胡慶餘堂”的名聲得以遠揚傳播,聲名傳開之後,就可以和清軍糧臺打交道,建立正式的官方銷售渠道,把藥材賣到軍隊裡去。這樣的生意,說實在的,真是一輩子吃不完。胡雪巖這一招,真稱得上是“一箭雙鵰”,既做了好事,又帶來了生意。

這就是胡雪巖為富且仁的精神,胡雪巖富可敵國了,但仍然“有慈善心,肯施惠於廣大群眾”,於是他為他自己樹立起一座高大的豐碑,給自己帶來了數不盡的財富。

一日一心得:“為富不仁”與“為富且仁”僅有一字之差,但是效果卻完全不同。為富不仁的人絕對是人們唾棄的物件,而為富且仁的人肯定就是人們尊敬的人了。

做生意也要有行俠仗義之心

胡雪巖語錄:做生意就是在江湖上走,那麼,我們也要有點俠義之心。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在我們的心目中,俠者就是那些打抱不平、鋤奸除惡的人。大到為挽救一個國家的危亡,就像金庸筆下的郭靖一樣;小到那些遇到不平事,就要管一管的人,就像金庸筆下的令狐沖一樣。這些都是俠,所以,我們可以把俠定義為救人於危難之中的人。

但是俠就一定要救人於危難嗎?不在這種情況下幫助人、救助人的人就不稱作俠了嗎?非也!所謂俠義之事不僅僅指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伸張正義的人,那樣給“俠”的定義就太窄了,那是隻有武俠小說中才有的俠。但現實中不可能像小說裡一樣,時時有大是大非,處處有不平事,人人都有高強的本領,能懲治壞人。所以,現實中的人只要是能急人之難、對別人的困難伸出援助之手、能夠助人為樂的人都可以稱之為俠義之人,因為他們具有一顆俠者之心。

胡雪巖身為一名商人,他就時時有一顆俠者之心。

胡雪巖在王有齡的幫助下,在杭州開了一家阜康錢莊,因為剛開業不久,那些富豪對胡雪巖都不熟悉,都不敢把錢存進阜康錢莊,所以阜康錢莊的生意不怎麼好。但自從綠營軍官羅尚德不要利息、不要存摺把一萬一千兩銀子存入阜康錢莊之後,綠營裡的官兵們就都來存款了。

有一天,來了一位綠營軍官,要把自己的所有積蓄都存入阜康錢莊。這個綠營軍官叫劉德生,湖北人。劉德生和羅尚德可以說是同一路的人,他家原本是個大地主,家裡有一千多畝田地,日子過得舒舒服服。特別是劉德生,一副少爺派頭。也許正是家裡太富裕了,劉德生的爸媽又只有他這麼一個寶貝兒子,所以對他也是寵愛有加。這樣就造成了劉德生不務正業的品性,牌九、鬥雞,劉德生是樣樣在行,在鎮上,只要哪個地方有博賭,都會有他劉德生的影子。在這樣的情況下,等劉德生的父母去世之後,沒過幾年,劉德生就把他父母留給他的幾十萬家產輸得一乾二淨,因此他在家鄉成了人人指責的敗家子。由於受不了家鄉人的奚落和屈辱,無奈之下,劉德生只好背井離鄉,來到浙江後參加了綠營軍。

自從參軍後,劉德生好像變了個人似的。玩牌九、鬥雞的毛病都改掉了,真的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過了幾年,由於他的上進,又作戰勇敢,隨後被升為軍官。同時,他也開始拼命地賺錢,因為他知道貧窮時被人瞧不起的苦楚。幾年之後,他積攢了七千兩銀子,因為他和羅尚德是同一支部隊,所以他也要去江蘇鎮壓太平軍。而劉德生認為帶這麼多銀票在身上太不安全,於是他想在出發之前找個錢莊把錢存起來。

杭州有這麼多的錢莊,他選哪一家呢?正在這時,羅尚德把胡雪巖的阜康錢莊在綠營裡大肆地誇獎了一番,說胡雪巖如何如何講義氣,阜康錢莊如何如何好。劉德生一聽,他也決定把錢存入阜康錢莊。

他於是帶著他的七千兩銀子的銀票走進阜康錢莊的營業處,把這些銀票放在櫃檯上,說明了來意。“存款四年,不要利息,只求保本。”哪有這樣存錢的?居然不要利息?這讓錢莊的夥計懷疑了。本來一個普通的綠營軍官拿這麼多錢出來就讓人懷疑,居然還不要利息存錢。錢莊夥計把這種情況告訴了總管劉慶生。碰到這種情況,劉慶生儘管大風大浪也見得多了,並且前幾天羅尚德也有過這樣的舉動,但是他還是不敢擅作主張。於是把事情報給了胡雪巖,要他拿主意。

胡雪巖聽到這件事之後,覺得奇怪,怎麼又來了一個像羅尚德一樣不要利息的人,火速趕到錢莊。看著劉德生也不像壞人,並不像有些軍官一樣滿身的土匪氣。於是,他把劉德生叫到後院,兩個人對飲了起來。酒喝到正酣,劉德生卻哭了起來,正在胡雪巖莫名其妙的時候,劉德生把他這麼多年來的經歷都講了一遍。從以前的公子哥到賭博輸掉了家產,到參加綠營軍,再到怎麼當上了軍官。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

胡雪巖聽了劉德生的講述之後,俠義之心受到激勵,他立即表示,劉德生把錢存入阜康錢莊,等劉德生回來取款的時候,連本帶利可以取到一萬兩白銀,分不少。這可把劉德生給怔住了,因為這利息已遠遠超出了錢莊平時付出的存款利息。劉德生以為自己是聽錯了,呆呆地看著胡雪巖。胡雪巖也知道劉德生內心正在懷疑自己剛才所說的那幾句話,於是又把這幾句話斬釘截鐵地說了一遍。於是憑著這幾句話,劉德生終於相信胡雪巖果然像羅尚德所說的一樣具有狹義之心,於是對胡雪巖的為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也連存摺都不要,就隻身離開了阜康錢莊。

回到軍營,劉德生也把胡雪巖的俠義之心說了一遍,如果是一個人說還讓人有點懷疑,但是現在羅尚德和劉德生兩個人都這樣說,就不得不讓人相信了。頓時沸沸揚揚傳開了,那些即將出徵計程車兵紛紛趕到阜康錢莊,將他們的血汗錢存了起來。短短几天內,阜康錢莊就收到了來自綠營軍的40多萬兩銀子,一下子解決了錢莊剛開業缺少本金的問題。

這就是胡雪巖在生意場上的俠義之舉,處處與人為善,急人之所難,胡雪巖深信一點,急人所難就是為自己積恩,所以他一輩子的經商之路,每時每刻都在堅持這樣做,因此他在不經意中就為自己結成了一張和諧的人際關係網,從中獲得了無窮的益處。

一日一心得:

具有俠義之心的人是值得人尊敬的人,並且,有時一時的急人之難,將會為自己帶來無窮的機會。就像胡雪巖一樣,他幫助兩位軍官的俠義之舉,為他贏得的是信任和鉅額的存款。

做好事和賺錢是相照應的

胡雪巖語錄:我們做生意賺了錢,要做好事。我們做好事,就是求市面平靜。好事不會白做,我是要藉此揚名。

俗話說,“飢寒起盜心”,一個地方越貧窮,那麼這個地方的的小偷、搶劫的事就是越多,而一旦一個地方富裕了,那麼小偷小摸的事也就自然而然沒有了。因為處於飢寒交迫之中無路可走的人,在一種求生本能的驅使之下,自然要千方百計為自己謀一條生路,這是很正常的事。

這就像歷史上的農民起義一樣,其實每一個朝代都發生的農民起義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農民太貧窮了,所以每一個朝代的農民起義原因是一樣的。在歷史上,由農民起義建立的政權也不少,比如漢朝、明朝等朝代,於是這些統治者剛建立一個政權的時候,由於自己也是從農民中出來的,於是讓農民實行休養生息,減輕農民的賦稅,分給農民土地。但是過了幾代人之後,那些統治者就早忘了他祖先時的政策了,加之他們又沒有吃過苦,沒有經歷過他們祖先所經歷過的生活,於是統治越來越腐朽,對農民的剝削也就越來越嚴重,此時的農民不僅要繳納沉重的賦稅,而連自己安身立命的一點點土地也沒有了,真正成了無立錐之居的人。這時候,他們真正成了一無所有的人,一無所有了就會使得他們無牽無掛,於是就起來反抗朝廷。這就是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王朝更替的輪迴。也許各朝的農民起義具體原因多種多樣,但是這種根本原因則是一樣的。

就像明朝一樣,有歷史學家就評論說,明朝滅亡一個方面的原因就是自然災害的發生。因為自然災害的發生,就導致了農民的生活更加艱難,但是他們所承擔的賦稅卻不會因為這種艱難而有所減輕,所以李自成才會起義反對朱家王朝。

從這些事情就看得出來,一個國家要想穩定,就得依靠統治者的政策,同樣的,一家企業的穩定,也需要管理者的政策,而作為商人,要想市面穩定,除了國家穩定這個大前提之外,也是需要策略的。

胡雪巖身為一位商人,他的策略就是做好事。所以他說:“我們做生意賺了錢,要做好事。我們做好事,就是求市面平靜。”

胡雪巖在湖州開辦絲行後,當時已經是九月中旬,正是最熱的時節,他就吩咐絲行檔手黃儀準備一些茶水和藥物,把這些東西擺在絲行的門口,黃儀於是在絲行門前擺出了一座木架子,木架子上放了兩隻可裝一擔水的茶缸,裝在茶缸裡的茶水還特意加上清火去毒的藥料,茶缸旁邊放上一個安了柄的竹筒當茶杯,路人可以隨意飲用。並且胡雪巖還特意從胡慶餘堂運來一些闢瘟丹、諸葛行軍散等常用藥物,在絲行門口貼上一張告示:本行敬送闢瘟丹、諸葛行軍散,請內洽索取。這樣一來,絲行門前就火起來了,過路人喝茶水的,有的喝完坐下來聊聊天,有的人進去索要藥品,熱鬧非凡。黃儀認為這樣可能會影響絲行的生意,因為人實在太多,絲行的許多夥計都去幫忙派發藥品去了。

但胡雪巖卻仍然堅持照此辦理不輟。他的意思很明確,施茶施藥是件實惠的好事,既已開頭,就要做下去,再說一來絲已收得差不多了,生意不會受太大影響,二來前來討藥的人雖多,但實際花錢有限。再說,丹藥可不像銀子一樣越多越好,討過藥的人會不好意思再來討,施藥的第一天人多是一定的,過兩天必然會逐漸減少。

正是胡雪巖的這種施善行為,使得他的絲行生意紅紅火火,湖州的蠶農由於胡雪巖的這一種行為,每年收絲時節,都會把最好的絲送到胡雪巖的店裡來,因為胡雪巖為他們做了許多的好事。也可正是這些高質量的絲,使得胡雪巖的生絲銷洋莊生意特別好做,因此,胡雪巖也堅持施茶送藥,成了他的絲行收絲時節必有的節目,後來還擴大到藥店。而且除此之外,在饑荒戰亂年景他設粥場、發米票,天寒地凍之時他施棉衣……這些好事,不僅為胡雪巖贏得了巨大的利益,還為他贏得了“胡大善人”的名聲。

也許有人要反問,商人是重利之人,胡雪巖既然是一個商人,那麼他也會重利,一分錢的用度總要有一分利的回報才是正理,並且胡雪巖自己也說過,“商人圖利,只要划得來,刀頭上的血也要去舔”。這麼一個重利之人居然願意花這種錢去做好事,這實在讓人想不通。可這正顯示了胡雪巖比一般的商人要高明,一般的商人在人們眼裡都是一些無商不奸的小人,不管怎麼樣都消除不了商人在人們心目中的這種成見。可胡雪巖卻消除了人們對他的這種成見,儘管人家也叫他胡老闆,但是他是人家心目中的“胡大善人”。之所以在胡雪巖身上能改變人們對商人的看法,就是因為他做好事換來的,同時,做好事還可以換得市面的平靜。就如胡雪巖所說的,“做生意第一要市面平靜,平靜才會興旺”。市面平靜也就是社會安定,社會安定了,那麼生意也就好做了。

所以,不管別人怎樣的不屑為,胡雪巖還是把這種別的生意人所不為的事做得樂此不疲。

一日一心得:

胡雪巖說:“行善益多,市面越穩”,說的就是做好事對於穩定市面的作用,胡雪巖的原則是賺了錢就要多做好事,這樣不僅能為自己贏得名聲,還能為自己的生意營造一個比較安定的社會環境。

為別人打傘就是為自己打傘

胡雪巖語錄:做生意給別人方便的同時也是在給自己方便。

我們在電視裡或者小說中看到過這樣的情景,一夥佔山為王的強盜擋住了某人的去路,然後說:“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載。要打此處過,留下買路財。”要是沒有錢就得吃這些強盜的板面刀。但是,這個人就會說他沒有錢,希望這些山大王行個方便,放他一條生路。

這種情形下,為什麼叫這些強盜放自己一條生路就叫行個方便呢?因為事情小,所以就叫行個方便。在荒寂野外,一個人被一群強盜給圍住了,這個人的生命在那些殺人不眨眼、只認錢不認人的強盜眼裡,猶如螻蟻,有時候甚至還不如螻蟻。這些強盜殺死他就好像捏死一直螞蟻一樣,所以,給不給那個人一條活路對於那些強盜來說,也就是小事一樁。因此,叫那夥強盜放了自己就頂多是行個方便而已。

另外,這個人之所以這樣說,除了是在求這些強盜之外,還有一種對強盜的心理賄賂。生命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多麼重要,可以說是最珍貴的,但是在這些強盜眼裡,讓不讓你活,卻原來只是小事一樁,高興了就讓你活,不高興了就不讓。這個人這麼一求,這對於這些強盜來說,是最順耳的話,讓他們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可以隨意決定別人的生死。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也許會放那個人一條生路也說不定。

因此,給人方便就只是做一件小事而已,在“給”的人也許只是一件小事,舉手之勞而已,可對於“被給”的人來說,也許就是大恩了。但是不管事大事小,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這也許有因果報應的“宿命論”在裡面,但是,我們憑自己可行之力給別人一點幫助也不希望別人就一定要給自己一點方便,如果自己給別人方便了,也希望別人能給自己方便,這樣的話,那就失去了幫助的意義了。

胡雪巖就是一個時時給別人方便的人,因為他知道,自己有能力給別人方便就儘量地給別人方便,自己沒有能力了那就另當別論。

胡雪巖的生意越做越大之後,他就有了一種好習慣,就是不時的會叫一些大掌櫃來討論投資的事情,因為胡雪巖知道,這些大掌櫃都是一些見過大世面的人,有些本來就是一些獨立門戶的人,只是被胡雪巖收服了,就在胡雪巖門下辦事。所以叫他們來有利於一些好的見解的產生。胡雪巖的有些投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一天上午,胡雪巖把這些大掌櫃叫來,在自己的客廳裡商談最近投資的事情,但是由於有好幾位絲行的掌櫃在最進的投資中盈利不大,使得胡雪巖滿肚子的不高興。儘管這些人的投資也盈利了,但是由於盈利太少,就使得投資的資金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胡雪巖是一個講求資本效益最大化的人,他才不滿足於僅僅只是微薄的盈利呢。於是胡雪巖繃著個臉,教訓起這幾個大掌櫃,告訴他們下次投資時必須分析市場,不要貿然投入資金,要讓投入的資金最大地發揮它們的作用,要不然還不如投資呢。

胡雪巖話音剛落,外面就有人稟報,說有個商人有急事求見。胡雪巖急忙走出去,看見前來拜見的商人滿臉焦急之色,肯定是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胡雪巖心想。於是他叫這位商人先坐下,再叫下人給這位商人倒了一杯茶,給他壓壓驚。原來,這個商人在最近的一次生意中栽了跟頭,急需一大筆資金來週轉。為了救急,他拿出自己全部的產業,想以六十萬兩銀子的價格轉讓給胡雪巖。

胡雪巖一聽,既然這位商人都願意變賣產業了,肯定是遇到了大麻煩,要不然也不會拿自己的產業來變賣的。要知道,把產業變賣了,那可就是一無所有了。但是這位商人又是一位讓人尊敬的人,因為他寧可變賣自己的家產,也要還人家的錢。

面對這種情況,胡雪巖不敢怠慢,讓商人第二天來聽訊息,自己連忙吩咐手下去打聽是不是真有其事。手下很快就趕回來,證實商人所言非虛。胡雪巖聽後,連忙讓錢莊準備銀子。因為對方需要的現銀太多,錢莊裡又不夠,於是,胡雪巖又從分號急調大量的現銀。第二天,胡雪巖將商人請來,不僅答應了他的請求,還按市場價八十萬兩銀子來購買對方的產業,這個數字大大高於對方轉讓的價格。那個商人驚愕不已,不明白鬍雪巖為什麼連到手的便宜都不佔,堅持按市場價來購買那些房產和店鋪。

胡雪巖知道商人內心肯定充滿了疑問,於是就叫商人坐了下來,胡雪巖告訴商人,他也不買他的產業,只是借八十萬兩銀子給他,他的這些產業只是一些抵押品,暫時幫他保管。只要商人什麼時候有錢了,什麼時候來贖回都行,贖回的時候在原價上再多付一些微薄的利息就可以了。胡雪巖的舉動讓商人感激不已,商人二話不說,簽完協議之後,對著胡雪巖深深作揖,含淚離開了胡家。

胡雪巖的這一舉動就讓人不明白了,有的大掌櫃只是少賺了一些錢就被胡雪巖訓斥了半天,而別人送上門來的肥肉卻不吃,拿八十萬兩銀子這樣去投資,那不是賺錢更少了嗎?大家就去問胡雪巖原因。胡雪巖就對他們講了一段自己年輕時的經歷:“我年輕時,還是一個小夥計,東家常常讓我拿著賬單四處催帳。有一次,正在趕路的我遇上大雨,同路的一個陌生人被雨淋溼了。那天我恰好帶了傘,便幫人家打傘。後來,下雨的時候,我就常常幫一些陌生人打打傘。時間一長,那條路上的很多人都認識我了。有時候,我自己忘了帶傘也不用怕,因為會有很多我幫過的人為我打傘。”

說完,胡雪巖微微一笑:“你肯為別人打傘,別人才願意為你打傘。那個商人的產業可能是幾輩人積攢下來的,我要是以他開出的價格來買,當然很佔便宜,但人家可能就一輩子翻不了身。這不是單純的投資,而是救了一家人,既交了朋友,又對得起良心。誰都有雨天沒傘的時候,能幫人遮點雨就遮點吧。”

眾人聽了之後,久久無語。後來,商人贖回了自己的產業,也成了胡雪巖最忠實的合作伙伴。從那之後,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胡雪巖的義舉,官紳百姓,都對有情有義的胡雪巖敬佩不已。胡雪巖的生意也好得出奇,無論經營哪個行業,總有人幫忙,有越來越多的客戶來捧場。

八十萬兩銀子,對於當時如日中天的胡雪巖來說,確實是小菜一碟。但是他的這一舉動卻成就了那位商人,使得他儲存了他的產業,對於這位商人來說,胡雪巖的這一舉動是莫大的恩德,難怪他要佩服胡雪巖了。

一日一心得:

在別人患難之時我們不能落井下石,這樣看起來我們是少得了一些利益,但是,從長遠來說,未來的利益並不是眼前那點點利益所能夠比的。

有錢了就要多做好事

胡雪巖語錄:人有錢了就要花出去,要多做好事,這也是在為自己留後路。

我國的稅收原則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意思就是說,國家從納稅人手中收取稅收,國家就把這些錢用於公共事業建設、福利、保險,方便國人的生活。

和國家稅收的性質相同的是富人使用他們的財產。一些人成為大富翁之後,他們就開始想著怎樣來回報社會了。我們知道比爾蓋茨一直以來都是以幾百億美元的個人財產榮為世界富人榜榜首,他和他的妻子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向非洲的貧困地區每年都捐助上十億的款,以幫助非洲人民戰勝飢餓、疾病、戰爭的威脅。中國影視巨星李連杰也成立了“壹基金”基金會,向貧困地區提供資助。中國華人首富李嘉誠每年都會向香港捐款上億港幣來興辦教育。香港的邵逸夫就更加了,全國各地都有“逸夫圖書館”、“逸夫教學大樓”……這都是他出資捐建的。

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在他們的心裡,有一份社會責任感,自己富裕了,時刻不忘回報社會。

1866年,胡雪巖在蕭山準備開一家阜康錢莊的分店,選好了地址與負責人,胡雪巖就去蕭山舉行開張儀式。因為從杭州去蕭山要過一條錢塘江,在當時,因為沒有橋,所以主要的過江工具還是渡船。因為從杭州去蕭山的這一條道是主要的交通要道,做生意的、外出遊玩的,各種各樣的人,可謂熱鬧非凡。胡雪巖在過江的時候,人也很多,渡船上的人非常擠。又加之風比較大,江上的波浪比較大。正在渡船上的人都苦於太擁擠的時候,突然一個破浪劈來,渡船晃動了好幾下,使得渡船上的人都東倒西歪的。而胡雪巖也由於受不得顛簸,一不小心,把一個孩子手裡拎著的竹籃兒撞翻了,籃子裡的豆腐全掉在了船頭上。於是那小孩拉住胡雪巖的衣服,哭訴著說:“這是我孃親叫我買的豆腐,現在被你打翻了,你要賠錢。”胡雪巖見狀,趕快從口袋裡摸出一塊銀子,邊把銀子遞給小孩邊安慰他道:“小孩,別哭,這是錢。”小孩看到是一塊銀子,說:“先生,不要這麼多錢,我只買了六錢的豆腐。”這下可把胡雪巖給難住了,因為胡雪巖身上沒有帶六錢的零錢,並且他也從來不帶零錢。正發愁時,身後有個聲音傳來:“先生,我借給你。”胡雪巖回頭一看,原來是個小貨郎。胡雪巖道了一聲謝謝,便笑嘻嘻地接過了錢,交給了小孩,然後寫了一張借據遞給小貨郎,說:“借條上有我的地址,歡迎你隨時來我家做客。”

時間很快就流走了,一晃數年,小貨郎早就忘了這六錢的借據了,因為錢太少,沒有把它當一回事。而胡雪巖也隨著生意的越做越大,早把這事忘得一乾二淨了。

這個小貨郎叫俞奐生,是蕭山人。長大以後,到杭州的一家船廠去學習打鐵,因為杭州由於興辦洋務,造船工廠很多,於是,俞奐生透過熟人介紹,進了福政船廠,這家船廠裡的打鐵匠叫陳三九,於是他就成了陳三九的徒弟。但俞奐生是一個機靈的人,在學藝期間很討師傅陳三九喜歡,師徒倆感情很好,等俞奐生長到19歲的時候,陳三九就把自己的女兒秀英嫁給了他。

俞奐生和秀英結婚後,小兩口日子過得和和美美。一天,秀英在家裡整理東西,從丈夫的衣箱裡發現了一張六錢的借據,落款人是遠近聞名的胡雪巖。秀英覺得奇怪,就去問丈夫俞奐生。俞奐生就把幾年的事情經過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當秀英聽說胡雪巖這樣的大商人還向小貨郎借錢時,樂得笑彎了腰,眼裡是一框的眼淚。

夫妻倆在家裡的笑聲,被正進門的陳三九聽到了。陳三九年輕時候也在錢莊幹過,只是後來才轉業打鐵的。他看了借據說:“這張借條用處很大,你快去找胡雪巖,如此如此,看他怎麼說。”於是,俞奐生帶著借條去找胡雪巖,胡雪巖正在賬房間和夥計們商量事情,見到俞奐生的借據,於是想起了數年前在錢塘渡船上的一幕,就對賬房先生說:“請你把本息一起算給他。”

賬房把借據拿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借錢六,本息隔日加倍奉還。於是他就拿起算盤算了起來,不算不要緊,一算可就把賬房給嚇了一大跳。當賬房算到第三十天的時候,胡雪巖要還的錢就已經是六十四億四千二百四十四萬五千八百二十四。於是他把胡雪巖拉到一邊,對胡雪巖耳語道:“這筆賬這麼多年,按照這樣的利息,要真的把本息給他的話,恐怕把整個胡慶餘堂給他都不夠這筆錢。”胡雪巖大吃一驚,眉頭緊皺,陷入了沉思。

俞奐生見狀,於是就把早已準備好的計劃對胡雪巖說了出來,“胡老闆,賬不用算了。今天我是特地來交還借據的,順便求你一件事,錢塘江的渡船太小了,來往行人非常不便,能否請胡老闆慷慨出資,多造幾條船……”

胡雪巖聽到這裡,眼睛一亮,連聲說:“好好好,我來辦個義渡,一切開支歸我支付。”

“胡老闆,那謝謝你了,我為大家謝謝你了。”說完,趁胡雪巖點火吸菸時,拿過借據燒了。

這就是胡雪巖辦義渡的原因,儘管是為了自己的信用,但是胡雪巖為造福一方的爽快仍然是值得我們尊敬的,要不是為了還錢,如果有人向胡雪巖提出這樣的要求,胡雪巖也會義不容辭的。

一日一心得:

財富是屬於整個社會的,自己儘管一時擁有,但是那也就並不意味著那些財富就永遠屬於你。如果抓住這些財富永遠都不放鬆的人除了像阿巴貢、葛朗臺一樣成為吝嗇鬼,什麼快樂也沒有。所以,透過合理的手段把自己的財富還給社會將會是一種莫大的快樂。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