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八章 辦公室交際3:用魅力征服下屬2

第八章 辦公室交際3:用魅力征服下屬2


冤得王府千金嫁:皇城路太窄 復仇公主的傷痛之血色之戀 踹了首席總裁 重生之都市小花匠 神思之魔降臨凡 緝邪 當魔女愛上天使 綜啃boss 浴血冀南 sci謎案

第八章 辦公室交際3:用魅力征服下屬2

第一,德才兼備。由於領導者大都掌握一定權力;所以要耍一耍權威大概是沒有什麼困難的。但是一般來說,單憑權力只能吸附那些趨炎附勢之徒,而廣大賢才並不“買賬”。賢才對那些權威型上司雖然也能夠服從,但對領導者個人卻總是敬而遠之的。他們對於上司,固然不能無視他手中的權力,但是更看重他的思想和人格。因此,只有那些本身道德高尚,有較高聲望的領導者,才能成為眾望所歸的幹部,大家才願意跟著他幹工作。如果一個領導者缺乏道德修養,號召別人大公無私,自己卻個人利益第一;教育別人要“五講四美”,自己卻不講明道德,別人怎麼會服氣呢?如果再嚴重一點,排斥異己,打擊報復,下級便會有“伴君如伴虎”之感。賢才即使不能“彈劾”他,也會紛紛要求調離,還談什麼魅力吸引力!

第二,寬巨集大度。春秋時期,齊桓公要去征服宋國,路過貂山,遇見一個牛倌,名叫甯戚。桓公對此人很欣賞,哪知甯戚當面指責了齊桓公許多的過錯,惹得齊桓公要“綁出去殺了”。甯戚面無懼色,桓公覺得此人是個有本領的人,趕快命左右鬆綁,並說:“我只不過試試你的膽量而已。”這時,甯戚才拿出管仲的薦舉信,原來他是來投奔齊桓公的。桓公埋怨他不該不早拿出信件來,甯戚笑著說:“國君用人得挑選挑選,還得試試他的膽量,我要幫助國君也得挑選挑選,試試他的度量啊!”度量確實是衡量一個領導者有無魅力的重要因素。“胸中天地寬,常有渡人船”。作為領導者,大度容人,首先要容人小過,容人小短。“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對於他人的小過,需要有點“糊塗”。“寬小過,總大綱”,“以綱行律己,不以綱行取人”,這些都是值得記取的經驗。相反,吹毛求疵,就會失去恢弘氣象,這樣是最容易失掉人心的。另外,領導者大度容人還要善於容納異己。容人的要害之點在於“容異”,就是能容納不同意見的人。特殊地位決定了領導者最容易犯的一個缺點,就是喜歡順耳之言,甚至喜歡阿諛奉承之辭。歷史上許多英雄、偉人,在這個問題上鑄成大錯者也不乏其例。所以領導者只有做到對人寬巨集大度,容人以德,才能感人肺腑,令人敬重,也才能吸引大批賢才。

第三,博古通今。領導者的魅力不是上司權力帶來的,而是憑其本身學識才幹贏得的。沒有學識才於,有了權力也不會產生多大魅力。比如紅軍時期,共產國際曾一度把王明及其追隨者推到了黨和紅軍的最高上司崗位,但由於他們根本不瞭解中國革命的實際,不懂軍事指揮藝術,在政治路線、軍事路線、戰略戰術上都死搬教條,使根據地越打越小,紅軍越打越少,很快失去了紅軍將士的信賴感和上司資格。由此看來,一個領導者只有具備所管業務的具體知識和上司工作的規律等方面學識才幹,才能贏得人們的信任和擁戴,賢才才有可能向你靠攏。

第四,禮賢下士。所謂“禮賢下士”,意為降低身份,敬重賢人,延攬群士。我國曆史上有許多尊賢思才、禮賢下士的軼事掌故,至今仍被人們傳為美談佳話。除了眾所熟知的王渭水訪子牙、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請孔明、孫策登門拜“二張”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外,一些政治家思賢、論賢、禮賢的記載更是史不絕書。周公姬旦“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楚莊王經過申侯之地時,一心思賢而“口中忘食”。魏帝“思賢甚於飢渴”,他對陳群“待以交友之禮”。這些有作為的帝王將相之所以獲得了大批治國安邦的賢才能士,使之在政治舞臺上能夠大展巨集圖,正是由於禮賢下士的結果。作為封建階級的政治家尚能如此,那麼我們無產階級領導者就更應該“禮賢下士”。在這方面,周恩來總理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在全國各個層次的領導者中也不乏其例。實踐證明,只要我們領導者放下架子,求才若渴,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實踐中樹立禮賢下士的形象,你的身邊就會吸引大批人才。

練好自己的訓話口才

面對公司的大眾,訓話通常是鼓足下屬士氣的最好辦法。出色的領導人,對自己的訓話口才都具有很高的自信,而他們正是透過下列方法練好自己的口才的。

1.做好準備

訓話之前,要做充分的準備。這包括起草講稿、熟悉講稿和確定講述方式等項工作。領導得要親自寫講稿。講稿內容和講述方式一定要從聽眾的特點出發。講稿的觀點要反覆推敲,對重要的詞語,也要反覆推敲。

2.注意表達

有這樣一則笑話:某廠長準備為職工乾點實事,安排一次參觀博物館和洗澡。於是召集所有男女職工訓話。“大家注意,明天,上午女同志洗澡,男同志參觀。下午男同志洗澡,女同志參觀。要遵守紀律,啊,只准看,不許摸,是絕對禁止拍照的。”臺下譁然。這雖然是一則笑話,但卻說明了一個道理:領導訓話時,要表達的清晰有條理。說理要觀點分明,理由要充分;推理要合乎邏輯;敘事,要線索清晰,首尾完整;前因後果,來龍去脈,要交代得清清楚楚。講述應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採用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的方式進行。講話要有足夠的音量,使到會的每個人都聽得清清楚楚。速度要適當,語調的輕重緩急恰如其分。

3.姿態大方

要端莊大方地站在或坐在講話的位置上,讓每個聽眾都看得見你的表情,聽得見你的聲音,使他們感到你是和他們講話。心理要鎮定,表現出親切與坦誠的神情,不故作姿態。眼睛要柔和地看著聽眾,但不能做不禮貌的凝視。手勢和表情的運用要大方得體,不可做作,還要控制不良的習慣動作。

4.注意話風

領導講話的目的無非是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部署工作、解決問題等幾個方面。要達到這些目的,就必須在聽眾“聽得進”上下工夫。因此,領導講話講什麼、怎麼講,就有一個技巧和藝術的問題。如果總是乾巴巴、縐縐的,官氣十足,官話連篇,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用到哪裡都行的大道理,肯定沒有願意聽。因此,領導幹部講話時應儘量做到尊重聽眾,不對聽眾擺架子,打官腔,要講真話、實話,不故弄玄虛。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切忌拖拖拉拉,冗長繁瑣;講明,講禮貌,不說粗野庸俗的話;不大嚷不叫,不拍桌子瞪眼睛;避免使用招使聽眾反感的言詞;不訓斥人,不惡語傷人;用得體的語言維持秩序;遵守時間,不遲到,不無故拖延時間。

做到用人不疑

“用人不疑”的謀略,仔細分析起來應該包含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是真的知人而不疑;第二是以不疑的態度或表現去對待下屬。事實上,許多用人者,在使用人才的過程中,都不能夠做到真正的不疑,他們始終都還是在觀察手下的人才,時刻抱一份警惕之心,一旦發現下屬有不軌行為或動向,便立即採取果斷措施,先發制人,將其扼殺在搖籃裡。所以,我們所言的“用人不疑”,並不是要求用人者完全放心、完全坦然,對任何人都以誠相待、投之以一片真心,而是要求用人者在謹慎的前提下,能夠看準人,然後再大膽使用;在用人的過程中,不聽信讒言,不亂生懷疑;別人沒有過錯,沒有異己之心,就應該對別人懷有信任,在事情還沒有搞清楚之前,千萬不可亂懷疑別人而倉促採取行動,否則後悔莫及。

領導者在用人的過程中,千萬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對人的信任。尤其是當有人故意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時候,讒言聽得多了,假的也會變成真的。做到用人不疑確實很不容易。

春秋時期,魏國太子要到趙國去做人質,魏王派龐恭陪同太子一起去。

臨行前,龐恭對魏王說:“如果現在有人跑來對您說街市上跑來一隻虎,您相信嗎?”魏王說:“簡直胡說,街市上哪來的老虎。”龐恭又問:“假如又有人來報告,說街市上跑來一隻虎,您信不信呢?”魏王遲疑一下說:“不相信。”龐恭再問:“假如又有第三人來報告,說街市上跑來一隻老虎,您信不信呢?”魏王說:“大家都這麼說,大概就真的有虎吧?”龐恭說:“街市上本來不可能有老虎,這是誰都知道的,然而三人言而成虎。說的人多了,假的也就變成真的。邯鄲離魏國比離街市遠多了,議論我的人遠遠不止三個,願大王詳察。”魏王讓龐恭放心前去,寬慰他不會相信讒言,但是後來還是有不少人說龐恭的壞話,魏王聽得多了,受了影響,龐恭從邯鄲回來,魏王竟然見也不見。信任能讓下屬對上司更忠誠,能促使他們死心塌地為你努力工作,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才能。但是,能做到用人不疑是非常困難的。當領導者交代部屬做事時,心中總會存在著許多疑問,比如說:“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他一個人處理,能負擔得起嗎?”或者想:“像這種**度很高,需要保密的事,會不會洩露出去呢?”所以,用人者常會有這種微妙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