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巴菲特如何把握股票的買人時機
九龍都市 最後一個流氓 硯壓群芳 問狼君 劍與罰之歌 帝王神訣 百鍊成神 鋒凌天下 我的兒子是隻公雞 我的猛鬼老公
第四章 巴菲特如何把握股票的買人時機
2008年,一場金融海嘯讓全球股市連連暴跌,就在其他投資者紛紛逃離股
市之時巴菲特卻頻頻出手,大量收購高盛、星座能源通用電氣以及中國的比亞
迪等股份,累計投入280多億美元。
經濟發展一般都會經歷四個階段:復甦、繁榮、衰退、蕭條,經濟學家把這個
過程稱為經濟迴圈。股市受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會有股市回頭上漲階段、漲勢加
速階段、漲勢緩和階段、漲勢停頓階段、回頭下跌階段、跌勢加快階段,跌勢平穩
階段等不同階段構成的週期性變化,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股價迴圈。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買人股票的最佳時機是在股價迴圈的跌勢緩和階段。道
理很簡單,如果股市一直高歌猛進,什麼時候進入都是賺錢的,越早進入賺錢越
多;但如果股市一直在下跌,那麼什麼時候介入都是虧損的,越早進人虧損越大。
可是如果投資者想長期持股,就應當在股市低迷時進入,這時候買人股票不僅成
本低,而且安全邊際區域大,安全性強,投資回報率也是最高的。
在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中,每當熊市來臨的時候,都是他頻繁活動的時機,無
論是上世紀70年代初的藍籌泡沫,還是本世紀初的網路泡沫和2008年的金融
海嘯,莫不如此。
2008年,隨著百年投行雷曼兄弟、美林神話的相繼破滅,金融海嘯瘋狂洗劫
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被恐懼氛圍籠罩著,在極度不安中搖晃、動盪。在全球金融
危機的大背景下,華爾街的各大基金經理人面對壓力與指責內心備受煎熬,他們
在動盪中祈禱,期待著這場危機早日結束;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們也終日惶恐不
安,他們在進與退的兩難選擇中夜不能寐;更有甚者不惜壯士斷腕,割肉出局,一
曲曲悲歌在金融危機中上演。
面對這場百年不遇的危機,巴菲特認為這正是投資的時候,他在《紐約時報》
專欄的一篇章中親筆寫道:“有一點我要澄清,我並不能對股市短期的變動作
出預測,所以我從不敢妄言在一個月或一年內,股票的漲跌情況會是什麼樣子。
但是在經濟復甦或者市場恢復信心之前,股市很可能會出現上漲甚至大漲。假如
非要等到知更鳥叫,最好的反彈時機就會被你錯過了。”
巴菲特以他非凡的謀略和勇氣毅然地開始了他在全球的大肆抄底行動,從
大量買進美國股票到借道富國收購美聯,從向高盛注入百億巨資到低價收購星
牌能源。巴菲特再一次用行動來踐行他的投資理念:“在股市低迷時買人股票。”
物超所值
股價非常有吸引力時買入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2年的年報中,提出了買人股票時怎樣認定股價
是否合理的標準。他認為,有吸引力的股價應當具有充分的安全邊際。也就是說,
只有具有充分的安全邊際的股價,對他來說才是有吸引力的。
那麼,什麼樣的股價對巴菲特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呢?在他看來,絕大多數
證券分析師認為是“價值”和“成長”,但實際上,許多人把這兩個術語搞混淆了,
這就像穿錯了衣服一樣可笑。
巴菲特說,“價值”和“成長”是一對矛盾的投資策略。雖然這兩種策略在關鍵
時候相互一致,例如公司成長性總是其內在價值評估的一部分,它對公司內在價
值的影響力有時候是正面的,有時候又是負面的;可是在絕大多數時候,這兩者
之間是對立的。
巴菲特認為,在許多時候“價值”是多餘的。如果股票投資不是為了尋求足以
補償投資成本的行為,如何能稱之為“投資”呢?如果買人股票的價格比內在價值
高,而投資者希望的只是將來能以更高的價格賣出這隻股票,這種行為只能稱之
為投機,而不是投資。而公司的成長性,只有在具有新增投資具有誘人的回報率
時,才能使投資者獲益。例如,上市公司投入1美元,能夠使它的長期市場價值增
加1美元以上,這時候才會體現出成長性來。否則,就只能稱之缺乏成長性,或者
乾脆就叫負增長。對投資者來說,這不但沒有回報,而且還會損失利益。
巴菲特認為,糾纏於“價值”和“成長”等術語是非常枯燥無聊的。為此,他選
擇了另一條簡單的道路,只需掌握兩條簡單法則:一是隻買自己能夠了解這家上
市公司業務的股票。二是在前者基礎上,股價必須具有非常有吸引力的安全邊
際,即相對於公司內在價值來說,這個價格非常之低。
根據第二條法則,巴菲特認為,如果自己要買的股票價格在不斷下跌,這應
該是一條好訊息,因為這會降低買人股票的成本。不但如此,股價不斷下跌,還會
使得伯克希爾公司所擁有的主要投資物件會以更低的價格回購自己發行的股
票,從而間接受益。
當現會牛企業出現時買入
巴菲特說:對於持續盈利能力很強、不需要繼續追加投資的現金牛企業股
票,投資者要敢於買入:如果這樣的現金牛企業還在繼續投資或收購其他現金
牛企業,那就更要大膽投入。、
80
所謂的現金牛,就是指那種盈利能力強、不需要進行大規模廠房投資和裝置
改造、研究開發費用也很少的明星企業。在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中,一旦發現利潤
豐厚的現金牛企業或專案,他總是大筆買人。
巴菲特認為,消費壟斷性是明星企業的一大特徵,在此基礎上還要能做到利
潤豐厚而且穩定,善於再投資,保持利潤穩步增長,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企業
內在價值。
如果一個企業具有消費壟斷性,財務上卻無法安分守己,而是要大肆舉債進
行投資,那麼就要看它投資的專案和企業是否也具有某種消費壟斷性。如果是,
那就可以放心投資。
巴菲特提醒投資者,如果消費壟斷性企業大肆舉債投資非消費壟斷性企業
或專案,那就要小心了。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巴菲特主要是考察以下幾點:
第一,消費壟斷性企業會產生大量的現金流,而它所投資的非消費壟斷性企
業則不具備這個特徵。所以,這時候要考察被投資物件所耗費的現金流是否小於
前者產生的現金流。如果是,前者的長期負債償還才有切實可靠的保證。
第二,消費壟斷性企業投資非消費壟斷性企業,結局往往不妙,除非後者能
夠很快拋棄急需補充現金的局面。這就是說,要看所辦企業的大量投資是一次性
還是持續不斷的。
第三,如果是非消費壟斷性企業繼續投資非消費壟斷性企業或專案,那簡直
是一種災難,因為它們都沒有能力獲取足夠多的利潤來償還長期借款,從而很容
易步入財務危機。
綜上所述,巴菲特認為,最理想的情形是消費壟斷性企業投資創辦另一家消
費壟斷性企業,實現雙贏。不過,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要考察消費壟斷勝企業的
大量現金流是否都用在了再投資上。因為企業既然存在著大量現金流,就必須考
慮現金流的去處,透過再投資獲得額外的高額利潤,不斷提高企業內在價值,這
才是正確的投資之道。
股價波動
內在價值嚴重低估時買入
無論股價如何波動,投資者真正應當關l心的是其內在價值因為即使股價
處於高位,但只要大大低於內在價值依然可以投資;相反,即使股價處於低位,
但如果已經高於內在價值也就不值得投資了。
在股票市場上,股價總是在波動。那麼,股票價格波動的規律是什麼呢?1987
年,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的年報中引用格雷厄姆的話說:“從短期來看市場是
一臺投票機;但從長期來看,它是一臺稱重機。”在巴菲特看來,這是關於股市波
動的永恆規律。
格雷厄姆認為,內在價值和投機因素是影響股票市場價格的兩大因素。價值
因素與投機因素的互動作用使股票市場價格圍繞股票內在價值不停波動,價值
因素只能部分地影響市場價格。價值因素是由公司經營的客觀因素決定,並不能
直接被市場或交易者發現,需要透過大量的分析才能近似地確定,透過投資者的
感覺和決定,間接地影響市場價格。所以,市場價格經常偏離內在價值。
巴菲特深信格雷厄姆的這套理論,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手持現金,耐心等
待內在價值被低估的時機,就如非洲草原的獅子,它在沒有獵物的時候更多的
是在草叢中慢慢地等,很有耐心地觀察周圍情況,直到獵物進入伏擊範圍才迅
疾出手。
以投資中石油為例,2003年,在中國股市低迷徘徊的時期,巴菲特以每股
110至120港元的價格大舉介人中石油h股234億股,他後來向媒體透露,自
己是因為讀了中石油的年報後,才決定買入的。他說:“我讀了2002年4月的年
報,而且又讀了2003年的年報,然後我決定投資5億美元給中石油,僅僅根據我
讀的年報,我沒有見過管理層,也沒有見過分析家的報告,但是非常通俗易懂,是
很好的個投資。”
很顯然,巴菲特買人中石油的主要原因就是中石油股票的內在價值被嚴重
低估。按巴菲特的說法,當時中石油的市值是350億美元左右。而巴菲特根據中
石油2001年和20【j2年的年報估算,當時中石油至少值660億美元,而未來10
年預期內在價值為1000億美元以上。所以巴菲特以350億的價格,買人至少值
660億的東西,安全邊際達到了88(百分號),從財務角度看,這是一筆完美的投資。
後來的時事也證明了巴菲特的英明,到2007年,拋售中石油股票的4年時
間裡,這項投資就為巴菲特取得了超過7倍的收益。
84
專購價值
看好的股票出現危機時買入
眾所周知,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這是自然規律,企業經營
也是如此,有些上市,厶司因為公司運營或財務陷入危機等因素而導致公司股
票價格大幅下跌,但此時的股價並不能真實反映該公司的真實價值
巴菲特在選擇股票時儘管非常謹慎,但對於一些陷入危機的企業卻保持著
很高的關注,並在不少企業處於危機時,買下了他們的股票。在巴菲特看來,有內
在價值的企業,雖然有時陷入危機,卻是有能力化解危機並經營得更好。而當其
陷入危機時。正是低價買進其股票的好時機。
巴菲特舉例說,如果有一家小型滑雪場,已經連續經營了30年,每年的淨利
潤大約都是40萬美元。在這麼長的一個時期內,總會有幾年的下雪量很大,也有
幾年的下雪量很小甚至根本不下雪。
面對這樣的上市公司,你不能因為某一年度沒有下雪,這個滑雪場沒有收入
就看低這家公司的股票價格。事實上,如果這一年的淨利潤很低,例如只有20萬
美元,可是一旦某年的下雪量很大,淨利潤就很可能會從一般水平的40萬美元
陡增到70萬美元。綜合看下來,每年的淨利潤仍然會在40萬美元左右。
這就是說,某一年度沒有下雪並不意味著這家公司就失去了內在價值。如果
這時候股價下跌,就是買人該公司股票的好時機。20世紀60年代,美國運通公司
發生色拉油事件後,巴菲特大量投資該股票,就是根據這一原理。
儘管美國運通公司股票價格從每股65美元降至35美元,但巴菲特知道美
國運通公司是一家很不錯的企業,他買下了這隻股價遭受重創的股票。1964年,
巴菲特將巴菲特合夥公司40(百分號)的淨資產投資於美國運通公司,買下了美國運通
公司50k,的股份。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巴菲特看到美國運通公司的旅行支票能
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而“現金流”就像是低息貸款一樣重要,他堅信美國運
通公司的基本業務不會受到這次醜聞事件的負面影響。
在隨後的5年裡,美國運通的股價上漲了5倍,從每股35美元漲至每股189
美元。時隔31年後,美國運通的股價再一次出現暴跌,巴菲特又一次出手結果是
又一次勝券在握。到2003年底,巴菲特依然持有美國運通118(百分號)的股權,市值
7312億美元,為其第二重倉股。巴菲特相信有時股票下跌完全是由於華爾街某
些人的錯覺造成的。他說:“當一家有實力的大公司遇到一次巨大但可以化解的
危機時,一個絕好的投資機會就悄然來f臨。”
利用市場
經濟執行出現轉機時買入
從理性投資角度看,買入股票的時機除了看股價的高低,更要根據公司本
身執行規律來決定。只要股價大大低於內在價值就可以買進,即使股指較高也
殳關係。
巴菲特認為,投資股票應當透過公司本身的經營情況來決定,當經濟執行規
律出現轉機時,就可能是買人股票的好時機。換言之,就是要充分利用市場,而不
是被市場所利用。
那麼,怎樣才能充分利用市場呢?巴菲特認為,利用市場就必須掌握經濟運
行規律,這比股價的高低更重要。在這方面,巴菲特深受格雷厄姆的影響,非常善
於擺脫市場情緒的影響。
1956年,26歲的巴菲特剛剛創辦了一家合夥企業巴菲特有限公司,可
以說正是“學做生意”的時候,當時的美國道瓊斯指數在200點左右。父親告誡
他說,200點的股票指數已經很高了,所以不必忙著投資,而是先看一看再說。
可在巴菲特看來,雖然每隻股票都和股指有關,可是他投資的只是單隻股票。
並不是股指。所以,股票指數高低是不重要的,關注單隻股票的內在價值及其執行
規律才是更重要的。巴菲特後來回憶說,如果當時他聽了父親的勸告,這也不能投,
那也不能買,那麼他的個人資產就只能停留在他當年投資的100美元上。
巴菲特認為,股票的長期價值取決於該企業的經濟執行,而不是股價波動。
從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看,每隻股票的價格與其內在價值之間有著緊密聯絡
如果企業的內在價值一天天增加,那麼總有一天股票價格會上漲到與此相適應
的價位;相反,如果企業的內在價值總是徘徊不前,甚至還在不斷下跌,那麼股票
價格也會對此作出反應的。
不過巴菲特也承認,現實中經常有股價與企業內在價值走勢背離的情形,他
解釋說,這只是一種短期行為,究其原因,這是投資者的情緒造成的,與企業經營
狀況無關。懂得了這一點就不難看出,如果投資者十分關心每天的股市行情,股
價波動就會比較劇烈。因為這時候每一位投資者的情緒,都會對股價作出反應。
所以,巴菲特投資股票時從來不看當時的市場行情變動情況。即使股票價格
較高、很多投資者望而卻步時,只要他覺得當經濟執行規律快要出現轉機時,就
依然會照買不誤。
86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氽業引進先進技術時買入
當企業引進先進的裝置或生產技術時,生產效率會大幅提高,從而大大提
高企業利潤的時候,就是投資者買進該企業的股票的有效時機。
2008年9月29日,巴菲特旗下附屬公司中美能源公司與比亞迪簽署了策略
性投資及股份認購協議。根據協議,巴菲特將以每股8元港幣的價格認購225億
股比亞迪公司股份,約佔比亞迪本次配售後:10(百分號)的股份比例。這是巴菲特首次對
中國民營企業進行長期戰略性投資,同時他也成了比亞迪最大的海外股東。
在全球金融風暴肆虐、股權投資不斷萎縮的大背景下,巴菲特卻選擇在此時
出手投資比亞迪公司,這其中的深意值得玩昧。
談及看好比亞迪的理由時,巴菲特指出,正是比亞迪公司的先進生產技術吸
引了他。巴菲特瞭解到,2008年10月6日,比亞迪以近2億元收購了半導體制造
企業寧波中緯,整合了電動汽車上游產業鏈,加速了比亞迪電動車商業化步伐。
透過這次收購,比亞迪增加了電動汽車驅動電機的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
其實每當一個新興產業出現的時候,金融資本便會迅速向其聚攏,以推動這
個產業迅速成熟,it產業的迅速上升就是最鮮明的例證。當傳統的內燃機對燃料
的利用率已經接近頂點的時候,當石油資源日益枯竭的時候,新能源、新技術便
成為金融資本競相追逐的明星專案。
巴菲特注資比亞迪的行為,顯然與產業經濟發展規律是相一致的。巴菲特
透過調查發現,當今世界上電動汽車發動機總成最主流的是dm雙模技術。dm
就是“雙模”(dualmode)的縮寫。目前,全世界掌握雙模技術的只有通用、豐田和
比亞迪三家企業。比亞迪dm電動汽車一次充電能行駛100公里,是三家企業
裡技術最先進的,同時比亞迪dm汽車還突破了反覆充電、家用插座充電兩大
技術難關,使電動汽車在使用上更為便捷。比亞迪雙模電動車搭載其自行研發
的鐵電池,已在國內外申請700多項專利。這套dm系統將首先搭載在比亞迪
的f0、f3和f6上,將會取代現有的油電混合系統,成為世界上最主流的新能源
汽車系統。
自從巴菲特認購了比亞迪的股份後,比亞迪公司的股價出現了超常規的暴
漲,很快便突破了60港元,巴菲特的投資收益達到了500(百分號)。
反向投資
當有壞訊息傳來時買入
巴菲特有句名言,“壞訊息是投資者最好的朋友,它可以讓你以低價買入
;國的未來”,當你所鍾情的好公司因某個階段出現不影響公司長期成長的
壞訊息”而股價出現大幅下跌之際,就是價值投資者大顯身手之時!
巴菲特說,從長期來看,股市的壞訊息將是利好。他說:“20世紀30年代經濟
大蕭條期間,道指在1932年降到41點谷底,次年3月羅斯福總統就職。在這期
間美國經濟仍在惡化,但道指已經攀升了30(百分號)。回過頭來看80年代初的通貨膨
脹和經濟衰退最嚴重的時候,都被證明是人市的良機。”巴菲特總結說:“簡而言
之,壞訊息是投資者最好的朋友。壞訊息讓你用打折的價錢擁有一片美國的未
來。”
在投資過程中,巴菲特總是在有壞訊息的時候進入。因為他發現,如果企業
或其所在的行業出現壞訊息,大盤就會出現恐慌,導致其股價嚴重下跌,這符合
巴菲特的選擇性反向投資策略。他說“大盤恐慌公司壞訊息”帶來了最佳買點。
1976年初,geico宣佈前一年的損失額達到了驚人的126億美元,訊息傳
來,geico的股價跌到了一路下跌,到了1976年7月,geico的股票每股只值2
美元了。而就在兩年前,ce[co的股票還曾創下每股42美元的記錄。
沒有人對cco公司的股票感興趣,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這個一度不可
征服的公司正面j艋著成為保險業有史以來最慘痛的失敗者的危險。這個時候,巴
菲特卻非常敏銳地發現gei~:o的基本面良好,並沒有外界盛傳的那麼糟糕。
巴菲特專門和geico的ceo伯恩進行了一次談話。透過這次會談,巴菲特
發現,geico依然保持低成本營運法,這方法曾使它很有優勢。粗略地說,geic:o
每l美元的利潤有15美分用於費用,而其他承保人大約平均花費24美分,因而
geico收費可以低一些,於是在挑選客戶時就更具有選擇性。那時geic:0顯然
放棄了這個成功的辦法,但它潛在的成本優勢依1日沒有變化。巴菲特相信只要它
能平安度過當前的危機,它的贏利能力就可以得到恢復。
和伯恩的談話結束後,巴菲特立即給經紀人打電話,指示以218美元的價格
買進50萬股,隨後的幾天,巴菲特一共投資了400多萬美元買進cecio的股票。
在巴菲特投資cecio後的短短6個月時間裡,geic()的股價就上升到了
818美元,達到了原來的4倍。隨後的幾年裡,伯克希爾把份額翻了一倍,從而使
得巴菲特成為了具有控制權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