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三章 巴菲特的選股策略

第三章 巴菲特的選股策略


如沐春光 寵婚撩人:老公,求放過 總裁的契約新娘 惹火辣妻:隱婚總裁很純情 花心校草霸上我 高傲老公別惹我:離婚,趁早 大唐宗師 風流神之慾仙 鴛鴦針 網遊之瘋狂上帝

第三章 巴菲特的選股策略

選股如選妻

全面瞭解要投資的公司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購買股票就是要投資該公司,投資者要想使投資得到

最大的回報,就一定要像選擇未來的伴侶一樣仔細,對投資企業的方方面面進

行深入細緻的瞭解,只有如此,才能達到投資的目的

巴菲特常常把選股比喻成選妻。女人找丈夫,男人找妻子,關係到一輩子的

幸福,當然不能匆忙草率了事,而是要相處一段時間,全面瞭解對方的性格、人

品、家庭、事業等各方面的情況,如果符合自己的條件,才會走進婚姻的殿堂。

巴菲特的妻子叫蘇珊,他們兩家住得非常近。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和蘇珊的

父親是老朋友。更為巧合的是,蘇珊在西北大學讀書時曾經跟巴菲特的姐姐住在

一個宿舍。因此,巴菲特和蘇珊也非常熟悉。巴菲特對蘇珊越熟悉、越瞭解,越覺

得蘇珊就是他的夢中情人,就是最適合他的人生伴侶。後來蘇珊嫁給了巴菲特,

倆人一生都很幸福。由此,巴菲特明白了一個道理,選股不能著急,在確定投資

前,一定要對投資企業進行深人細緻的研究,只有在投資前做足了功課,才不至

於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其實,投資股票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巴菲特認為,選股態度過於輕率,會造成

投資決策上的重大錯誤,市場上的錢,最終會從那些沒有耐心、輕率選股的人的

口袋裡流m,慢慢流到有耐心而且慎重選股的投資者的口袋裡。

巴菲特在買進股票前,總是對想要投資的企業進行深入細緻地瞭解。總結來

說,巴菲特選股的企業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

(1)業務簡單易懂;

(2)有長期良好發展前景;

(3)具有壟斷地位;

(4)具有優勢地位;

(5)有經濟特許權;

(6)有穩定經營史;

(7)有優秀管理者;

(8)管理者足夠理性;

(9)有吸引力的價格;

(10)有持續充沛的自由現金流。

簡單才是硬道理

挑選簡單易懂的股票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在選股時一定要選擇那些業務內容簡單易懂的企業

股票,這樣才能對它的價值作出可靠評估,當然,每個人熟悉的領域不同,“簡

單易睦”的標準也不一樣但有一點很明確,只有你能理解的業務才能投資,

從1982年起,巴菲特在每年的伯克希爾公司年報致股東的一封倩中,都公

開宣告伯克希爾公司收購企業的基本標準之一就是業務簡單易懂。他實事求是

地說,如果涉及太多的技術問題,他就無法理解了。

在巴菲特看來,股票投資的成功祕訣取決於對這項投資的理解。總體上看,

巴菲特的投資領域非常廣泛,因為伯克希爾公司的規模非常龐大,單一投資領域

不可能容得下他那麼多投資。但認真研究可以發現,有一點非常瞻確,那就是在

他所投資的所有領域中,他都非常清楚該公司的業務是如何具體運作的,甚至包

括該公司的盈利水平、費用專案、現金流、勞動關係、產品價格的靈活性、專案投

資的資金需要、利潤分配和運用狀況等因素。

但是大多數投資者不要說以上這些內容了,就連自己所購買的股票在哪裡、

從事什麼業務都不知道,更不用說該公司主要生產些什麼產品、提供些什麼服

務,其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如何了。

也許有投資者會問,簡單易懂的經營業務會產生高額利潤嗎?巴菲特對此是

這樣認為的。他說,超乎尋常的投資成果,往往只是透過普通的事情來獲得的,關

鍵是該企業怎樣把這些非常普通的事情處理得異乎尋常地出色。這頗有一點“平

凡中見偉大”的意味。容易看出,這就是巴菲特為什麼特別注重公司管理層是否

優秀的原因所在了。

究竟什麼是簡單企業?可口可樂公司在1999年的年度報表中關於公司主營

業務的解說詞中說:“我們公司生產濃縮糖漿,有時直接製成飲料,把它賣給獲得

我們授權的批發商和少數零售商,讓他們進行瓶裝和罐裝。”近一個多世紀以來,

這句解說詞幾乎被當成金科玉律,一直出現在它的每份年度報表中。這也就是巴

菲特所崇尚的簡單企業的標準。

簡單和永恆正是巴菲特從眾多的企業裡挖掘出來並珍藏的東西。作為20世

紀最偉大的投資者,巴菲特喜歡收購那些業務簡單明瞭的企業,而一旦擁有這類

企業,巴菲特就會堅持長期持有策略,不喜歡再出售它們。

54

分析企業的發展前景

挑選有潛力的股票

人們把巴菲特稱為“奧馬哈的先知”,因為他總是有意識地去辨別公司是否

有好的發展前蒂,能不能在很長的時間內繼續保持成功巴菲特常說,要透過窗

戶向前看,不能看後視鏡。

從巴菲特在分析企業的發展前景時,主要有兩個依據:一是企業擁有的有形

資源;二是企業擁有的無形資源。

企業擁有的有形資源

有形資源是指可見的、能用貨幣直接計量的資源。企業擁有的有形資源主要

包括物質資源和財務資源。物質資源包括企業的土地、廠房、生產裝置、原材料

等,是企業的實物資源。財務資源是企業可以用來投資或生產的資金,包括應收

賬款、有價證券等。

在評估有形資源的戰略價值時,必須注意以下兩個關鍵問題。

第一,是否有機會更經濟地利用財務資源、庫存和固定資產,即能否用較少

的有形資源獲得同樣的產品或用同樣的資源獲得更大的產出。

第二,怎樣才能使現有的資源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事實上,企業可以透過多

種方法增加有形資產的回報率,如採用先進的技術和工藝,以增加資源的利用

率;透過與其他企業的聯合,尤其是與供應商和客戶的聯合,以充分地利用資源。

當然,企業也可以把有形資產賣給能利用這些資產獲利的公司。

企業擁有的無形資源

企業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組織,在擁有廠房、裝置、資金等有形資源的同時,也

擁有種類繁多、不易計量與把握的無形資源。如企業商譽、品牌、企業化、顧客

的忠誠度等。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無形資源優勢日益顯示出其強大的力量,已經成為企

業競爭制勝的關鍵,併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競爭對手可以很快擁有實物和資

金等有形資源,但長期形成的無形資源優勢卻是很難超越的。有關資料表明,目

前工業發達國家的知名企業,其無形資源價值一般要超過有形資源的價值,甚至

是有形資源價值的數倍。成為這些企業進行技術貿易及佔領國際市場和擴大社

會影響的重要武器。

消費壟斷性企業

挑選有消費壟斷性的倉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雖然同樣的商品成千上萬,可是每

個消費者都喜歡盯著自己常用的少數幾個品牌,而對其他品牌不屑一顧。為什

麼?就是因為消費者對這些品牌有著商譽意識。反過來也可以說,這些品牌對這

些消費者有了某種“消費壟斷性”。

很顯然,某種產品或某個企業一旦具有消費壟斷陛,就會財源滾滾而來。舉

個最簡單的例子:一件普普通通的商品,消費者專門盯著你這個品牌買,對其他

品牌不聞不問,導致你的產品供不應求,你還用擔心市場銷售和利潤嗎?

巴菲特說,要檢驗某家企業是否具有消費壟斷性,辦法很簡單,那就是:如果

競爭者不考慮賺錢的因素,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對這家企業產生破壞力?例如可口

可樂公司。在全球每個超級市場、飯店、電影院、旅館、運動場甚至路邊小攤販都

在賣可口可樂,這時候如果再冒出另一家同行企業想擠佔可口可樂的市場份額,

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能證明可口可樂具有消費壟斷性。投資股票,就要投

資這樣的企業。

現在的問題是,具有消費壟斷性的股票一般來說股價已經居高不下了,這時

候該怎麼辦呢?巴菲特認為,這時候投資者要做的是,要尋找一種還沒有被大家

所公認的這種股票,等待時機,獲取豐厚回報。

巴菲特介紹說,識別這種股票的方法是:一般而言,這樣的企業之所以具有

消費壟斷性、能夠獲取豐厚利潤,關鍵在於它們的財富表現方式主要是無形資

產,而不是土地、廠房、裝置。

還有一個特點是,具有消費壟斷“生的企業,產品技術性含量通常不高,如可口

可樂公司、吉列剃鬚刀、箭牌口香糖等產品,它們一般都不需要很先進的裝置和廠

房,沒有必要經常進行裝置更新和廠房改造,為此能省下許多固定資產投資。

另外以無形資產方式存在的消費壟斷性企業,一般都有很大的現金流量,

幾乎沒什麼負債。現金充足、沒有負債,就會促使它們有足夠的能力去投資其他

盈利性專案和企業,並且從這些盈利的投資專案中分一杯羹,反過來又擴大自身

盈利空間。

60

分析企業的競爭優勢

挑選有優勢地位的股票

巴菲特{兌:“對於投資者表說,關鍵不是確定某個產業對社會的影響力有多

大,或者這個產業將會增長多少,而是要確定任何一家選定的企業的競爭優勢,

而且更重要的是確定這種優勢的持續性。那些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具有強大競

爭優勢的企業能為投資者帶來滿意的回報”

巴菲特之所以強調要投資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是因為對於長期投資來說,

股價的高低最終取決於企業的內在價值。而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往往比競爭對

手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能夠使投資者獲得最大的收益。

在市場競爭中,一個企業具有競爭優勢並由此擁有超出同行業平均水準的超

額盈利能力,必然會吸引許多其他企業進行模仿和進入,從而會引發激烈的市場

競爭,使超額盈利水準下降直至消失。如果企業能夠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競爭優

勢,它也將陸續保持超過同行業內其他競爭對手的盈利水準。分析世界500強企

業幾乎無一不在技術訣竅、創新能力、管理模式、市場網路、品牌形象、顧客服務

等方面具有核心競爭優勢。

什麼是企業的競爭優勢呢?企業的競爭優勢就是指一個企業在向客戶提供

產品或者服務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超越同行業競爭對手的一種優勢,並依靠這

種優勢。使該企業能夠在一定時期內保持超出產業平均水準的的價值增值能力。

讓我們用一個微觀經濟學方程式對競爭優勢進行簡化的分析(費用與稅金忽略

不計):

利潤=銷售量(單位銷售價格一單位生產成本):市場分額市場銷售

總量單位銷售利潤=市場份額市場銷售總量(單位銷售價格一單位生產

成本)

從上式可以看出,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一般會比競爭獲得更多的利潤。這種

超額利潤源於更多的市場份額、更低的生產成本、更高的銷售價格。

當企業的產品具有優於其他企業產品的差異性時,即使以更高的價格出售,

市場份額也不會減少。所以,競爭優勢可以進一步歸納為更低的生產成本或者更

高的銷售價格。由此可以將產品的競爭優勢歸納為兩種基本型別:成本優勢和差

異化優勢。我們要挑選的投資物件正是那些具有成本優勢和差異化優勢的企業

股票。

i62

經濟特許權

挑選有護城河的股票

一家公司如果經常發生重大變化,就可能會因此經常遭受重大失誤。推而

廣之,在一塊總是動盪不安的經濟土地之上,是不太可能建造一座固若金湯似

的經濟特許權企業城堡的,而這樣的經濟特許權正是企業持續取得超額利潤的

關鍵所在,、

巴菲特認為,投資股票最好要找那種擁有經濟特許權的公司,因為這種經濟

特許權能給企業創造超級利潤,直接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

那麼,經濟特許權是從哪裡來的呢?一般來說,它來自某種產品或服務,這種

產品或服務具有以下特徵:一是顧客需要或者希望得到的。道理很簡單,有需要

才有市場,持續有需要才有持續的市場。二是被顧客認為在同類產品或服務找不

到很類似的替代品,也就是說它具有獨特價值。三是它不受價格管制,企業可以

透過高定價來取得額外利潤。巴菲特將企業的這些經濟特許權比喻為一條環繞

企業城堡的護城河,在他看來,這些特許權給企業加裝了一道安全防護網。

那麼,投資者怎樣來辨別所要投資的股票是否具有經濟特許權呢?巴菲特說,

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來檢驗:如果有一位傑出的企業管理大師,設想他擁有足夠的

資金,現在要讓他來打垮某個競爭對手一如果能打垮對方,就說明對方不具備

牢靠的經濟特許權;如果打不垮對方,那對方就必定擁有雄厚的經濟特許權了。

巴菲特舉例說,如果你給我10億美元,再給我配備美國最著名的50位企業

家,讓我去建立一家企業,不用說,我一定會建立起一家傑出的企業來。可是如果

要我建立這家企業的目的是為了打垮《華盛頓郵報》,那麼我不會要這10億美元

的。雖然我非常希望能有這10億美元,可是我卻沒有把握打敗《華盛頓郵報》,無

法完成你交給我的任務,所以只好知難而退。

除此以外,經濟特許權還有一項可愛之處,那就是它容忍不當管理。就是說,

如果企業管理層管理水平不高,甚至犯了某些管理失誤,經濟特許權仍然能夠保

佑企業不至於造成致命一擊,而只會降低盈利能力。

相反,沒有經濟特許權的企業如果要想獲得超額利潤,就必須不斷改善企業

管理、不斷降低成本。否則,企業管理不善,成本居高不下,很可能會給企業帶來

滅頂之災。

因此,投資者在挑選股票時,最好選擇投資具有經濟護城河的企業,只有這

樣,才能確保該股票獲得超額業績回報。

6d

企業的經營歷史

挑選有穩定經營史的股票

企業的長期發展前景會受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因此對企業的經營前

景進行判斷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有著長期穩定經營歷史的企業,時間已

經證明了它們擁有超出其他企業的競爭力,這種競爭力保證了它們在來採的競

爭中仍能夠處於優勢地位,其經營前景值得期待,不確定性較小。

經營史雖然不能決定未來,但也是很有價值的參考之一,巴菲特對穩定的經

營史很重視。

他認為,成功的過去往往意味著一個美好的未來。如果投資者打算購買一家

上市公司的股票,就必須弄清該企業是否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如果一家企業

在過去的成長中,始終保持良好的經營作風和穩定的經營業績,那麼這樣的企業

常常也能承受住未來市場風風雨雨的考驗,並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收益。巴菲特

認為:那些多年來生產同樣的產品、提供同樣的服務的企業,往往會有較好的投

資回報。

巴菲特在選擇吉列公司的股票時,其中的一條原因就是看中了其穩定的經

營史。吉列領導本行業如此之久,很少有公司能與之匹敵。從1923年至今,吉列

公司一直是世界刮鬍刀和刀片市場的領先品牌。多年來,吉列公司為延續此領先

地位,投入了上億美元於研究開發中。雖然其中遇到了許多困難,也走過彎路,但

吉列還是披荊斬棘,保持住了優勢。

從這一條選股標準的角度來說,巴菲待通常拒絕投資下面幾類公司的股

票:口

(1)剛剛成立的企業:口

(2)正在解決某些難題的企業;口

(3)由於以前的計劃不周而打算改變經營方向的企業。

那些剛剛成立的企業運營時間短,很難根據它的短暫過去推測其未來。面臨

某些重大難題需要解決的企業,如正在進行資產重組的公司,其未來的發展也具

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因過去的計劃不周而改變經營方向,本身就反映出了企業

決策的草率和隨意,將來有可能出現更大的經營失誤。對此,巴菲特解釋說:“我

們並不知道如何解決有困難的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只是儘量避免投資這些有問

題的企業。”

管理者是否優秀

挑選管理者值得信賴的股票

巴菲特投資股票時非常看重管理者的品質。他說,你把全部投資交給這家

公司,實際上就是交給這家公司的管理層採經營管理,當然會希望他們用好每

一分錢,為你創造應有回報、

巴菲特認為,作為企業的帶頭人,管理者的品質決定著企業的命運。因為企

業管理者的工作是統籌全域性,如果管理者不能從全域性著眼來制定和實施政策,那

麼這家企業的前途就會充滿變數。投資者投資這樣的公司,就會隨時面臨著破產

的可能。所以,巴菲特在考慮投資或收購某個企業的時候,都非常重視管理者的

品質。

巴菲特一再勸告投資者,一定要把資金投到公司管理者十分優秀的上市公

司。如果投資者對這家公司管理者的管理才能和人品一無所知,那麼最好還是等

考察清楚了再作決策。他說,日常生活中你根本不可能把錢莫名其妙地交給陌生

人打理,為什麼在股票投資中就能這樣盲目呢?這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巴菲特認為,優秀公司的管理者必須值得信賴。他所看上的管理者都是把熱

愛所從事的事業放在第一位,收入則是其次。這是很聰明的做法。巴菲特和他所

投資公司的管理者都明白究竟什麼是確保卓越的因素,這不是僅靠金錢的獎勵

就能辦到的。前面的選股標準多少都可以量化,但選人就很複雜了,尤其對於資

源有限的普通投資者甚至是機構投資者,很少有能像巴菲特那樣的火眼金睛,如

果不能親自判斷,最好也別道聽途說,把握不了的東西就別作為投資依據。

考察管理者還具有另外一個作用,那就是能具備某種“預警”作用,如果所要

投資的企業存在某種弊端,這些弊端往往會在財務報表中顯現出來,或者是在金

融市場上暴露之前,在企業內部管理工作中就已經暴露出來。如果投資者能做到

在投資前對企業及其管理者進行過深入細緻的調查,就會很明確地判斷出這家

企業是否值得投資,從而降低投資風險。

那麼,巴菲特心目中的優秀管理者究竟有什麼標準呢?

巴菲特對優秀公司管理層的衡量標準主要有兩點:一是高尚的品德,二是出

眾的能力。前者主要是指公司管理層的為人應當值得投資者信賴,否則你就不會

放心地把錢交給他打理;後者主要是指這個公司管理層有能力為股東創造良好

收益,讓投資者從中得到合理回報。

68

管理者是否理性

挑選理性思考管理者的股票

巴菲特認為優秀的經營者是那些行事理智、善於理性思考和對股東誠實的人

如果你投資的公司,其管理者符合這幾個條件,你大可放0將資金投向該企業。

巴菲特在判斷一個企業的管理者是否理性,最常用的判斷標準就是看他對

待盈餘的分配方式。如果一家企業的資本產生了高額的回報,而這些收益不能以

高比率進行投資時,管理者在對待這些收益時所採取的方法,將會直接反映出他

們是否真正在為股東著想。因為從長遠來看,資金分配決定了股東的投資價值。

巴菲特認為,如何分配公司的盈利是分配給投資者還是繼續投資是一

個邏輯和理性的問題。理性是巴菲特管理伯克希爾最重要的特質,而理性正是大

部分管理者缺少的。在現階段的中國,這種現象更為明顯。盲目地擴張、惡性多元

化都使股東的利益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其實管理者與股東之間的矛盾是很難調

和的,股東追求的是投資利益的最大化,而大部分管理者追去的是權力的最大

化、影響力的最大化。

其實一個真正的理性的管理者,對盈利的分配會根據企業不同的生命週期

來確定。在初始發展階段和快速成長階段,將盈利拿來發展很南必要;但在穩定

階段、特別在衰退階段,更應該將盈利以紅利的形式返還給投資者。

如果一家企業產出的現金流多於公司內部投資和經營的資金需要,但繼續

投資在本公司的業務上只能獲得平均水平或者更低的回報率,管理者將面臨一

下幾種選擇:

(1)繼續擴大規模,進行低於平均收益率的再投資。

(2)投資其他事業以獲得成長機會。

(3)將手頭上持有的現金還給股東,讓他們有機會選擇那些能夠產生更大回

報的地方。

對於選擇投資其他事業的經營者,巴菲特同樣保持懷疑的態度,因為如果將

盈餘投資自己不擅長的事業,往往成功的概率不大,因為超出了企業自身的能力

罔,這樣做會損及股東權益。

巴菲特認為,選擇將現金還給股東的經營者,才是最理智的行為。因為當公

司已經無法在創造令股東滿意的利潤時,把現金還給股東,這才是股東利益最大

化考量之下所做的合理行為。

70

價格是否合理

挑選價格合理的股票

巴菲特認為,做買賣最先應該考慮的因素是價格選股也應該如此道理很

簡單,只有合理的股價,才能取得合理回報所以,巴菲特在選股時,首先考慮的

是股票價格是否合理

巴菲特認識到,即使企業的業務易於理解、有持續的盈利能力和由股東利益

導向的管理層來領導,也並不能保證投資成功,還必須以比較合理的價格購買。

巴菲特牢記格雷厄姆教導的安全邊際準則,即在估算的內在價值超過其市場價

格的差額具有較高的安全係數時,才能購買該公司的股票。

在將來的股票賣出價格不確定或現在難以確定的情況下,股票投資的升值

空間主要取決於買入價格高低。買入價格越低,報酬率就可能越高,這是一個簡

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道理。

但在實際買人股票時,很少有人透過買入價來計算投資報酬率,因為賣出價

格不知道。這時,可以透過另一種方式來計算投資報酬率,那就是“盤利額,買人

價格”在公司盈利水平一定的前提下,買人價格越高,投資報酬率就越低。例

如,某家公司上年度每股盈利4美元,如果股票買人價是40美元,那麼投資報酬

率就可以看作是10(百分號);如果股票買人價是50美元,那麼相應地,投資報酬率也就

下降到了8(百分號)。

巴菲特常常說,他非常敬佩他的朋友比爾蓋茨及其微軟公司,並且認為他

是當今全球商業界最聰明、最具有創意的經理人。不過,雖然比爾蓋茨擔任伯克

希爾公司董事,巴菲特卻從來沒有買過微軟公司的股票。為什麼?巴菲特說,原因

就是因為他無法很踏實地估計微軟公司未來的盈利和股價。

巴菲特的一貫做法是,如果某家公司不能很清晰地計算出未來價值,那麼也

就無法進入巴菲特的信心迴圈,他就不會投資這隻股票。

對於股市中經常有人通過歷史資料來評估某隻股票未來的股價。巴菲特認

為,這種方法的最大缺陷在於不能離開過去的時代背景。如果某隻股票的價格在

歷史上的表現有特定背景,而這種背景將來不復存在,這種分析和推斷就是沒有

任何依據的。無疑,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股價預測,即使能夠得到結果,也不可信。

因此,巴菲特在確定買人一家公司的股票前,總是會反覆論證這家公司的股

票價格是否合理,只有當他確定該公司股票的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時,他才會大

量買進,並長期持有。

自由現金流是否持續充沛

自由現金流量是指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扣除資本眭支出的差額,即:

自由現金流量一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一資本性支出。

其中,資本性支出是維持企業現有生產能力的全部資本支出,包括投資在同

定資產、無形資產各其他長期資產上的現金支出。

美國會計學界對現金流量表的使用與分析相當注重“自由現金流量”的概

念,它表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在扣除了計劃中維持企業經營、分發股利、資本

擴張後剩餘的可動用部分。其定義式為:

自由現金流量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一股利一購買長期資產支

出出售長期資產得到的現金。

一般來說,一個企業的自由現金流量越大,表明其內部產生現金的能力就越

大,其可自由運用的內源資金也越多,企業對外融資的要求也越低,企業的財務

狀況越健康。自由現金流量才是企業用來擴大投資、支付利息、回報投資者的源

泉。如果一個企業的自由現金流量大於零,則表明該企業不需任何外部籌資即可

滿足經營的擴張。

巴菲特非常在意公司產生自由現金流的能力。在伯克希爾公司2007年年報

致股東的一封信中,巴菲特說,伯克希爾公司所尋找的投資專案,就是那些在穩

定行業中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如果這些企業具有迅速成長性當然更好可

是如果沒有這種成長性,只要能產生可觀的自由現金流,也是非常值得的。因為

伯克希爾公司可以把從中獲得的自由現金流重新投入在其他領域。

巴菲特由此總結說,真正偉大的生意不但能從有形資產中獲得巨大回報,而

且在任何持續期內,不用拿出收益中的很大一部分用於再投資就能維持其原有

的高回報率。巴菲特為什麼這樣說呢?道理很簡單,因為誰都知道現金流是一家

企業的血液,血脈旺盛當然比貧血要好啦。就拿伯克希爾公司來說,就能很好地

說明這一點。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價格在全球最高,之所以這樣,與該公司始終

擁有相當比例的現金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