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
一個人的生活 前夫夜敲門:老婆,偷你上了癮 村裡有個姑娘 王爺,我要休了你 相門嫡女:太子殿下寵妻狂 武尊重 囚宮計 陰陽透視神醫 天逆玄典 唐王
第二章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
巴菲特在選擇股票時,從來不會把自己當做市場分析師,而是把自己視為
企業經營者,在巴菲特看來,只有把持股公司的股票當成自己資產的一部分,像
企業老闆一樣對待投資企業,才能獲取收益。
在證券市場上,絕大部分投資者都是利用股價的波動來獲取利潤,一些技術
派人士甚至光憑圖表就可以進行股票的買賣,而從不去了解投資企業的真實情
況,他們對股票的實質意義當然就不會去深究。而巴菲特顯然深得箇中三昧在
他的投資哲學裡,股票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它的每一個份額都是企業不可分割的
部分,是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表象,其實質是股票持有人擁有和管理企業的權利。
巴菲特正是充分了解並利用了這種權利使自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巴菲特投資的過程中,他基本不直接參與投資物件的企業經營活動,但是
他一直把自己當成是企業的管理者來看待。從研究財務報告、分析行業動態開
始,他就始終站在企業管理者的角度來看問題。在進行任何一項投資之前,他就
已經把投資物件的情況瞭解得一清二楚,甚至成為了該行業的專家。對geico
的投資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格雷厄姆對該公司投資時,巴菲特就對該公司
產生了興趣,並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研。正是由於對geico公司以及保險業的
深人瞭解,他在geico公司瀕臨破產時果斷投入重金。事實證明,巴菲特是正確
的,這部分投資隨著geico公司經營的好轉而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巴菲特提醒投資者,投資和經營企業每什麼兩樣,投資時所做的一切,要像
一個真正的企業所有者那樣,明白企業的優勢在哪裡,知道它下一步會怎麼做,
並瞭解它的管理層。
巴菲特建議,投資者想要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時,一般從以一vjl方面人手:
首先,審查潑企業前幾年的年度報告,特別要注意當時管理層對未來戰略的
部署。
其次,將當時的部署與如今的結果進行比較,看看他們在多大程度實現了當
初的規劃。
第三,將幾年前的戰略與今年的戰略和觀點進行比較,看看有哪些觀念上的
改變。
第四,將該企業的年報與同行業其他類似企業的年報相比較。
34
要投資不要投機
投機者不可能長久獲利
巴菲特致富的核心武器是投資,而不單單是長期持股。巴菲特篤信投資,一
貫反對投機。在他看來,投機者是不可能長久獲利的。、
投資和投機這兩個不易分辨但又迥然不同的經濟概念,在巴菲特的投資哲
學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和區分。
首先,投資看重的是長期的穩定回報,而投機僅僅是短期對風險因素的技術
性套利。如果巴菲特在原油期貨市場上一擲千金、幾進幾齣獲取鉅額利潤的話。
那麼這種榨油機式的行為絕對可以說是對能源市場的投機。但事實上,巴菲特並
沒有試圖利用能源衍生金融產品的價格波動而牟取暴利,他是透過投資、經營基
礎產業的形式增加能源市場的供給,以促進能源市場價格穩定的手段,謀求長期
的、整體行業的成長性獲利。這種目光長遠的投資戰略絕非鼠目寸光的投機者所
能想出的。
其次,投資追求的是“雙贏”發展路徑,而投機在利用風險的同時,創造了更
多的經濟不確定性。能源市場近幾年來的價格波動,用市場眼光來看就是“供不
應求”的直觀體現,巴菲特進軍能源行業無異於給“看不見的手”提供了助力,供
求在趨於平衡的過程中,不僅減輕了能源風險的負面影響,也給巴菲特旗下公司
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而投機勢力擅長的不過是損人利己的方式,在推
波助瀾、興風作浪獲得暴利之後抽身而出,只留下身後滿目狼藉的一池碎萍。至
少,巴菲特從來沒有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市場的崩潰和大多數人的痛苦之上。
巴菲特曾將其在股票市場的生財之道總結為:“當我投資購買股票的時候,
我把自己當作企業分析家,而不是市場分析家、證券分析家或者巨集觀經濟學家。”
巴菲特在股市的成功,倚仗的是他對“基本面”的透徹分析,而非對“訊息市”
的巧妙利用。正是因為有巴菲特這樣老實本分的投資者,使得美國的資本市場成
為世界上最穩定、最成熟、最有活力的金融市場;而作為經濟”晴雨表”的美國資
本市場的長期穩定、健康,又反過來對經濟產生了良好的反饋作用,成為美國經
濟長期保持強勢的根本保障。
可見,投資才是巴菲特致富的真諦,而並非是投機。只有投資者明白了這一
點,才不會只表面化地記住了“長期持股”,在被套牢後,索性學起了巴菲特,做長
期投資者了。沒有了投資這個前提,或者說前提錯了,盲目的長期持股損失可能
更為慘痛。
生意不熟不做
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選股
巴菲特為了追求資金的穩定增長。提出了著名的能力圈原則,其核心思想為
投資者一定要把自己的投資目標限定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內,不熟悉的堅決不買,
“能力圈”是巴菲特在1996年提出的一個著名概念,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
“不熟不買,不懂不做”。在巴菲特幾十年的投資生涯中,他一直堅守這一原則。只
要觀察一下他長期持有的股票,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在這一原則上的堅定性。
巴菲特認為,衡量是否理性投資的關鍵,就是看他是否在自己的能力圈範圍
內投資。他說過:“你可以選擇一些儘管你對其財務狀況並非十分了解,但你對其
產品非常熟悉的公司。”我們對其產品或服務非常熟悉的公司一般出現在三個圈
內,即:工作圈、生活圈、交際圈。巴菲特所選擇的公司股票絕大部分都來自於這
三個圈。
工作圈
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工作中度過的,對於我們來說,長年累月地在
一個行業裡工作,並與工作相關的公司打交道,那麼我們對這個行業的熟悉、了
解程度,是很多證券分析師無法相比的,這就是我們的優勢。巴菲特就非常善於
在自己的工作圈內尋找投資機會,例如《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就是他在工作
中發現的。
巴菲特的第一份工作是13歲時送《華盛頓郵報》。他每天要走5條線路遞送
500份報紙,通常巴菲特下午5點20分出發,坐上開往馬薩諸塞大街的公共汽
車。聰明的他把春谷區的兩條投遞《華盛頓郵報》的線路和兩條投遞《時代先驅者
報》的路線結合起來。後來《華盛頓郵報》公司收購了《時代先驅者報》公司。巴菲
特後來又把西切斯特公寓大樓的報紙投遞工作攬了下來。
在近4年的時間內,他同時建立了5條送報路線,總共賺了超過5000美元。
巴菲特最初自己當散戶做股票,有一半資金來自於送報攢的錢。
時間過了30年,原來的小報童已經成為一個投資家,43歲的巴菲特大筆投
資《華盛頓郵報》,賺到了股票投資中的第一桶金。他投資1000萬美元,持有這隻
股票37年。掙了15億美元,上漲了150多倍。巴菲特自己沒想到,自己的第一份
工作,給自己帶來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給自己帶來了股票投資中的第一桶金。
生活l劐
生活中也隱藏著許多投資機會,也許很多人會因為太過熟悉而忽略,但真正
優秀的投資者是不會放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投資目標的。巴菲特就有很
多股票來源於生活中,可口可樂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隻。
在生活中,巴菲特接觸時間最長、消費數量最大的莫過於可口可樂。早在
1936年,他還只有6歲的時候,就去爺爺開的雜貨店裡就以25美分的價格批發
一捆6瓶的可口可樂,然後到自己家附近去零賣,一瓶賣5美分,這樣一捆6瓶
能賣30美分,淨賺5美分,毛利率17(百分號),相當高,而且賣得相當快。這樣巴菲特從
小就瞭解到了可口可樂的產品有多麼暢銷,產品有多麼賺錢。
1988年至1989年,巴菲特終於找到一個絕佳的機會,一口氣買進了12億美
元的可口可樂股票,後來這批股票升值到96億美元,上漲了8倍,是巴菲特賺錢
最多的一隻股票。
交際圈
人的一生會結交很多朋友,這些朋友有時會提供一些非常有用的資訊,可能
會幫我們做出正確的選般決策。巴菲特好幾次都是從朋友圈裡找到了大牛股。
1991年,巴菲特購買了3億美元的美國運通公司可轉換優先股。而他之所以
買人美國運通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這家公司的ceo哈維格魯伯非常能幹,他有
能力領導這家公司最大限度地發揮潛力。但是,這家公司的發展潛力究竟有多大
讓巴菲特感到懷疑。於是,巴菲特決定賣出運通公司的股票。
在已經做出賣出決策但還沒有到期真正賣出的那個月,巴菲特碰巧與赫茲
(hem)公司的ceo弗蘭克一起打高爾夫。弗蘭克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經理人,精
通訊用卡業務。因此從第一杆開球區開始,巴菲特就不停問他,對信用卡行業怎
麼看。當他們走到第二塊草坪的時候,一路上聽了弗蘭克的話,巴菲特就已經明
白,美國運通公司的卡相對於競爭對手有一種驚人的壟斷經營權,因此巴菲特決
定繼續持股。等到後面的第9洞時,巴菲特對美國運通公司的長期發展前景變得
非常看好,以至於巴菲特從最初的準備全部賣出轉變成了準備大量買人。
巴菲特馬上將這部分可轉換優先股轉換成了1400萬普通股,在短短几個月
內巴菲特又投資424億美元繼續買人。1995年巴菲特再次增持,投資669億美
元買人217億股普通股。1998年巴菲特又小幅增持108萬股,總持股達到
505369萬股。至20021年年底,巴菲特所持股份佔美國運通總股票的1130(百分號),買
人成本為1470億美元,總市值為8546億美元。巴菲特投資11年總贏利7076
億美元,投資收益率高達481倍以上。
38
生意不懂不做
堅決不買不熟悉的股票
除了在自己的能力圖範圍內選股之外,巴菲特還有一個選股原則,那就是
對於自己不懂的股票堅決不買正是由於巴菲特堅持不買自己不熟悉的股票,
從而避過了上世紀90年代末因網路股泡沫引起的股市暴跌:
1998年,股市正處於對高科技尤其是網路公司股票的狂熱中,在伯克希爾公
司股東大會上,有股東問巴菲特,是否考慮過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投資於科技公
司。巴菲特回答說:“這也許很不幸,但答案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魯夫和比爾
蓋茨,我也希望能透過投資於他們的公司,將這種崇拜轉化為行動。但當涉及微
軟和英特爾的股票時,我不知道10年後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我不想玩這種別人
擁有優勢的遊戲。我可以用所有的時間思考下一年的科技發展,但不會成為這個
國家分析這類企業的優秀專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10000位專家都輪不上
我。許多人都會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能。”
巴菲特的這種觀點得到查理芒格的響應。查理芒格說:“我們沒有涉及高
科技企業,是因為我們缺乏涉及這個領域的能力。我們買進低價傳統行業股票的
優勢在於我們很瞭解它們,而其他股票我們不瞭解,所以我們寧願與那些我們了
解的公司打交道。我們為什麼要在那些我們沒有優勢而只有劣勢的領域進行競
爭遊戲,而不在我們有明顯優勢的領域施展本領呢?”
巴菲特並不因為自己不懂很多行業而沮喪,他在任何時候都堅持。他常常
說:“當我讀完一家公司的這些材料之後,會問我自己:我還有什麼地方不知道卻
必須知道的東西?很多年前,我經常四處奔走,對這家公司的競爭對手、僱員等相
關方面進行訪談……我一直不停地打聽、詢問有關情況。”
有一次,巴菲特要收購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的總經理過來與巴菲特進行交
談,巴菲特問了一些問題,讓這個總經理大吃一驚,他說:“巴菲特比我對自己的
公司還要了解。”
那麼,巴菲特是如何深人瞭解一家上市公司的呢?由於報道水門事件而聲名
大振的鮑伯伍德沃德有一次問巴菲特:應該如何分析股票。巴菲特是這樣回答
他的:投資分析就像如何寫出一篇新聞報道一樣。他為此要詢問很多問題,挖掘
出很多事實,他會深入瞭解這家傳媒企業,投資分析就是這樣。巴菲特深入瞭解、
真正弄懂一家上市公司的方法有三種:
一是多讀上市公司的年報;二是多與外界人士聊天;三是多進行實地調研。
市場先生理論
勿受短期波動影響
投資市場不可能是平穩向上的,它總是動盪不安,股價的波動也在所難免。
真正的投資者不會在意每日股價的波動,只要對投資企業的競爭力、獲利能力、
發展前景等做出客觀地分析評估後,需要做的僅僅是等待,,
“市場先生”理論
對於股票市場的價格波動,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提出了“市場先生”的
概念。
格雷厄姆說:“你必須想象市場報價來自於一位特別樂於助人的名字叫‘市
場先生’的朋友,他是私人企業的合夥人。‘市場先生’每天都會出現,報出一個他
既會買人你的股權,也會賣給你他的股權的價格,而且從未失靈。即使你擁有的
企業可能有非常穩定的經濟特性,‘市場先生’的報價也會有各種可能,這個可憐
的傢伙有心理脆弱的毛病。有時候,他的心情會非常樂觀,只看得見對合夥公司
有利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報出非常高的價格,因為他害怕你會盯上他
的股份;而在另外一些時候,他會變得很沮喪,只看得見對合夥公司不利的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會報出一個非常低的價格,因為他害怕你會將自己的股份脫
手給他。”
對於格雷厄姆的觀點,巴菲特非常贊同,不僅如此,巴菲特還對“市場先生”
的理論進行了發展。巴菲特認為,“市場先生”還有另外一個非常討人喜愛的性
格:他從不介意別人對他的冷漠。如果他今天的報價不能引起你的興趣,那麼明
天他又會重新報出一個價格,交易與否完全按照你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他越
是急躁不安,你越是有利。
此外,巴菲特也指出:…市場先生’可以服務你而不是指導你。對我們有
意義的,是他的錢袋,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有一天他表現得很愚蠢,你完全
可以忽略甚至利用他;如果你受到他的影響,你會很慘。如果你不能確定你比
‘市場先生’更瞭解合夥公司的運作情況,那麼你最好不要參加這場遊戲。就
像他們在紙牌裡說的那樣,如果你玩上30分鐘,還不知道誰將是替死鬼,你
便將是替死鬼。”
顛覆有效市場理論
20世紀6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財務學家尤金法默最早提出了有效市場
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一個充滿資訊交流和資訊競爭的社會里,一種特定資訊能
夠在股市上迅速被投資者知曉,隨之而來的金融產品市場競爭,會在價格上充
分、及時反映這種資訊,從而使得投資者根據這種資訊所進行的交易排除非正常
報酬,只會賺取平均市場報酬率。簡單地說就是隻要股票市場上能夠充分反映現
有全部資訊,股票價格就能代表股票的真實價值。所以,這樣的股票市場是有效
市場。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人都無法持續取得超出市場平均業績的投資回報,除
非憑運氣。
巴菲特對市場有效理論是嗤之以鼻的。在他看來,那些信奉市場有效理論的
觀點,只不過是投資者與所謂的經濟學家們的一廂情願罷了。在巴菲特眼裡,市
場是瞬息萬變的,它時刻都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而偏離正常狀態,不可能給你想
要的答案。
如果有效市場理論是正確的話,除非靠機遇,否則幾乎沒有任何個人或團體
能取得超出市場的業績。任何個人或團體更不可能持續保持這種超出尋常的業
績。然而,巴菲特在過去幾十年的驕人業績就是確鑿的證據,並且還有其他幾位
步巴菲特後塵的聰明投資家,他們也打敗了市場,其經驗也證明了產生超出市場
業績的可能性。這對於市場有效理論意味著什麼呢?
巴菲特之所以說市場有效理論不成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投資者並不總是理智的。有效市場理論認為,投資者採用了所有可信
的資訊後,就會在市場上定出理智的股價來。可是,可笑的是投資者不可能都是
理智的,理智的投資者也不可能總是理智的。
其次,即使有關股票的資訊是充分而有效的,投資者對這些資訊的分析和利
用也不可能都是正確的。尤其是他們不可能根據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來確定股
價,而通常會採用其他更“便捷”的方式決定股價高低。
第三,即使投資者是理智的,也確實是根據公司內在價值來決定股價的,股
價也是反映“當前”而不是“長遠”的內在價值。
理性投資
情緒是投資的最大敵人
“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這是巴菲特寫給股東們信巾的一句
話、這句話充分闡述了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也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所接受。
有這麼一個故事,相信投資股市的人都聽說過。某個證券營業部的炒股高手
既不是帶點神祕色彩的私募基金,也不是那些神通廣大的所謂“訊息靈通人士”,
而是營業部門口看腳踏車的老太太。這位老太太每次均能在低點買進,高點賣
出,屢試不爽。有人問其祕訣,老太太說:“很簡單,當這裡沒有腳踏車看時,說明
股市很冷清,到了最低點了,我就在這個時候買股票。當這裡的腳踏車多得沒地
方放時,說明股市已到高點了,我就在這個時候把股票全拋了。”
這位老太太不懂投機經濟學,也不懂金融學,但她能在大起大落的股市中賺
錢,正好應對了巴菲特那句著名的名言:在別人貪婪是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人們的心態往往是用錯誤的思維決定自身的行動:當股市高漲時,人們往往
買人股票,其實股市早巳孕育著極大風險;當大廳里人員稀少時,股市下跌,人們
紛紛丟擲股票,其實正是機遇所在。貪婪和恐懼是人性最大的弱點,假如在股市
裡無法彌補這樣的弱點,十有**會成為股市的犧牲品。
巴菲特認為,當股市大跌時,即使那些非常膽大的投資者也會變得縮手縮腳
起來。因為,股市的下跌使人們趨向保守,內心的避禍心理佔據主導地位。即使遇
到好股票,也很可能猶豫不決,錯失良機。這時,就是考驗我們面對恐懼時的膽量
了。巴菲特在前期分析挑選的基礎上,會果斷地出手,大量買進早已看好的公司
的股票。耐心等待股票的上漲。
相反,當股價大幅度上漲後,不僅激進的投資者,就連保守的投資者都增添
的股票。股評家也不斷地推薦“好”的股票,這時候,人們受到股市環境的影響,會
變得過於興奮和樂觀。他們總是覺得自己是最聰明的,自己的決定是最正確的。
越來越多的錢投入到股市中來,大規模的投機買入又全面抬高了股價,讓投資者
感受到了財富增加的快樂。財富的增加又反過來刺激更多的資金投人到股市中,
形成股市泡沫。但巴菲特卻認為,此刻投資者更應當持謹慎的態度。因為此時的
股市處在一種狂熱的狀態中,隨時都會有崩盤的危險。在這個時候,巴菲特總是
會果斷賣出手中的股票。
巴菲特常說:只有設法在別人貪婪的時候保持謹慎,才能在別人都謹小慎微
的時候勇往直前。
醜8
獨立思考
永不被別人所左右
巴菲特認為,投資是門學問,投資者要想戰勝股市,首先要戰勝自己,而戰勝
自己的主要途徑就是獨立思考和獨自行動,不被別人所左右。
巴菲特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自始至終都堅
持獨立思考的態度。
巴菲特不相信證券公司的報告
證券分析師的工作,就是將所有股票列入三個等級之一:應該買人的好股、應
該繼續持有的中等股和應該賣出的壞股。大部分股票分析師都附屬於證券公司,
而證券公司的生存能力,還取決於股票的交易量。因此,為了增加營業額,股票價
格的極度波動對證券公司是一大好事。這使得證券分析師的投資建議,顯得漂浮
不定。巴菲特把這些分析師稱為思想和行動上過度情緒化的老鼠。他曾說:“只有
在華爾街,你才會看到有人開勞斯萊斯上班,卻聽取搭地鐵上班者的意見。”
巴菲特從不相信技術分析
巴菲特提醒投資者,技術分析不能為你長期賺錢。他說:“你看過技術分析師
鼓勵他的孩子以他的技術分析法選股投資的嗎?但他們可能會鼓勵孩子學他當
技術分析師,尤其是當你明白這個行業可以不停地吸引到還未燒到手的人一試,
而且每個課程你都可以每人收取幾百甚至上千元的學費。每個技術分析師都深
懂期貨經紀人也懂得的致富祕訣:只要自己不玩肯定發達。”
巴菲特一貫反對多元化投資和短期持有
巴菲特一直堅持長期投資,反對多元化和短期投資,這一點在本書第七章有
詳細的講解,這裡不再贅述。
巴菲特堅持相信自己的直覺
在一般人眼裡,憑直覺投資往往意味著草率、盲目,像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大
師也會這樣“草率”、“盲目”嗎?其實不然,巴菲特憑直覺感到這家企業的經營狀
況令人滿意,認為這家企業的股票值得投資時,他才不去關心目前的股市行情和
所謂點位高低呢。因為這家企業的內在價值透過直覺告訴他,這隻股票值得投
資,這時候還有什麼必要關心股指高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