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巴菲特的成長史
超級狂兵 越軌遊戲:中校先生不許動 無顏妖嬈:王妃傾天下 望門恨女 玄門傳說 掠心遊戲:boss太薄情 七煞侍魂 這貨是人魚? 重生之薔薇花開 來吧,狼性總裁
第一章 巴菲特的成長史
天才的出現,既有自身天賦的因素,又有環境塑造的因素。股神巴菲特的成長經歷,已經昭示出聚斂財富的捷徑樹立創富夢想,從點滴積累。巴菲特從讀幼兒園開始,他的愛好和興趣就圍繞著數字打轉。童年的苦難更激發了他對財富的嚮往。股神巴菲特是從他自己作為一個11歲孩子那一刻開始投資,逐步地誕生的。
1929年的股市大崩潰,引發了全世界長達10餘年的經濟衰退,是史上影響
最為巨大的一次股災。
作為一個證券經紀人。霍華德巴菲特(巴菲特的父親)在這次股災中所受到
衝擊自然是難以避免的:他工作的那家銀行倒閉了,而比這更慘的是,他一生的
儲蓄幾乎都存在這家銀行裡,而兩個孩子(包括1930年8月30日出生的沃倫
巴菲特)正嗷嗷待哺,這導致霍華德巴菲特一家的生活日益窘迫。
為了生存,也為了兩個孩子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父親霍華德決定重起爐
灶,他與好朋友喬治斯克萊尼卡在法納姆大街的聯邦州立銀行大樓成立了巴菲
特‘斯克萊尼卡公司,兩人決定一起經營證券投資、市政公司以及債券投資的業
務。但這個決定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在當時的股市在經受了崩盤的洗禮後,已經
失去了公眾對它的信任,而眾多投資人也大多心有餘悸,再加上全美小麥價格暴
跌導致的經濟危機,大部分人根本沒有閒錢去投資股票,能生存下去就不易了。
因此,巴菲特斯克萊尼卡公司的業務一直開展不起來,不但沒賺到錢,還將借來
的資金倒貼進去不少。儘管如此,巴菲特的母親還是非常支援丈夫的事業,為了
能讓丈夫能吃飽肚子去做事,她常常減少自己的飲食;而為了省錢,她甚至在那
一段艱苦的歲月裡沒去過一次教堂,因為這樣做能省下來29美分。
屋漏偏逢連夜雨。如果說1929年的股災是華爾街的投機商們樂極生悲闖下
的**,那麼高度依賴農業經濟的小城奧馬哈受到惡劣氣候的侵擾便屬於天災
了。沙塵暴從俄克拉荷馬滾滾湧來,奧馬哈人緊閉房門躲避蝗蟲的侵襲。到了嚴
寒的冬季,情況甚至比炎熱的夏季還要糟糕。
不過,童年經歷的這些苦難對巴菲特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他對財富充滿了
一種執著的渴望。他在5歲之前便有了這種強烈的渴望,自此之後,就再也沒有
絲毫動搖。時代與家庭讓巴菲特過分早熟,這或許剝奪了他童年的些許快樂但
也讓他經歷了那些養尊處優的孩子所經歷不到人生,學到了50歲的人都學不到
的人生智慧。
22
少年巴菲特最感興趣的兩件事
數字和股票
少年時代的巴菲特對數字和股票顯得如飢似渴,他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賺
錢的主意。
從巴菲特讀幼兒園開始,他的愛好和興趣就圍繞著數字打轉。6歲左右的時
候,他非常痴迷於用秒錶來精確地記錄時間,並且非常想要一隻秒錶。他的姑姑
艾麗斯知道了巴菲特的這個願望以後,就送了一塊秒錶給他。
伺候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巴菲特的娛樂工具就只是這塊秒錶。他經常拿著它
的秒錶,叫姐姐妹妹和他到浴室,一起觀看他發明的新遊戲。他在浴缸裡裝滿水,
把每個寫有自己名字的彈珠放在浴缸後面的水平邊緣上,排成一排。然後,他把
彈珠掃進水裡,同時按下秒錶。它們沿著瓷制浴缸的斜面向下滾,發出碰擊聲,然
後擊中水面,跳進水中。這些彈珠相互追趕,向浴缸塞子奔去。當第一個彈珠到達
目的地時,沃倫就按下秒錶,宣佈勝利者。他的姐姐妹妹看著他一遍叉一遍的讓
彈珠賽跑,想要提高它們的成績。彈珠不會疲倦,秒錶也不會出錯,少年巴菲特似
乎從不會對這種重複遊戲感到厭倦不過,他的觀眾可不像他。
巴菲特隨時隨地都在思考數字,即使在教堂也這樣。他透過讚美詩集中讚美
歌作曲者們的出生、死亡日期,來計算他們的壽命,以此消磨時間。
9歲的時候,巴菲特和拉塞爾在加油站的門口數著蘇打水機器裡出來的瓶蓋
數,並把它們運走,儲存在巴菲特家的地下室裡。這可不是9歲少年的無聊舉動,
他們是在做市場調查。他們想知道,哪一種飲料的銷售量最大。
巴菲特17歲那年,他被股票吸引住了。他從做股票經紀人的父親手裡搞來
成卷的股票行情機紙帶,把它們鋪在地上,用父親的標準、普爾指數來解釋這些
報價符號。他果斷地以每股38美元的價格為自己和姐姐分別買進3股城市設施
優先股股票,在股價升至40美元時丟擲,扣除佣金,獲得5美元的純利。看著這
具有歷史意義的5美元,巴菲特感到想象中的金山離自己越來越近了。到了高年
級,學校裡的許多人都認為巴菲特是股票專家,就連老師也要從他那裡挖一些股
票的知識。
1947年,巴菲特中學畢業時,在370人的年級裡排名第16。威爾森年鑑上對
巴菲特的評價是:喜歡數學,…是一個未來的股票經紀家。
巴菲特的良師益友
影響巴菲特的三位智者
巴菲特能夠長期保持出色的投資績效,一方面來自他天賦的的數字**
度,另外一方面也來自他獨特的投資哲學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深受以下三位智
者他的恩師和摯友的影響:
師從格雷厄姆
在美國,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名字並不為很多人所知,但是他的得意門生巴
菲特卻是家喻戶曉。巴菲特是以傑出的投資業績與顯赫的財富而立名於世,但在
投資理念上幾乎全部師承了格雷厄姆的學術精華。巴菲特曾虔誠地說:“在我的
血液裡,流著80(百分號)格雷厄姆的血。”可以說,沒有格雷厄姆的教導,巴菲特或許也
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但絕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
和格雷厄姆的第一次邂逅,是在巴菲特拜讀了格雷厄姆的著作《智慧型股票
投資人》。由於這個鍥機,讓巴菲特在1950年就讀哥倫比亞商學院時,毅然投人
格雷厄姆門下,開始鑽研投資理論。
格雷厄姆不僅是巴菲特的導師,還是巴菲特的領路人。他把巴菲特引入了一
個令人嚮往而又令人望而卻步的城堡股市。格雷厄姆教會了巴菲特該如何
選擇股票的系統方法,而在掌握這些方法之前,對巴菲特而言,股票與賭博之類
的偽科學並無二致。
格雷厄姆的教學方式,沒有空泛的理論,都是完全基於實踐。在格雷厄姆的
指點下,巴菲特如飢似渴地吸收著價值投資的思想,系統地學習了價值評估的理
論和技術。
總結來說,這套理論只有一個簡單的核心概念:投資人應該在股票價格低於
其內在價值時買進,在高於其內在價值時賣出。格雷厄姆認為,投資人在買進股
票前應該要有足夠的訊息,耐心等待最佳時機的出現,並且計算出適當的安全邊
際。所謂安全邊際是指投資者透過公司的內在價值的估算,比較其內在價值與公
司股票價格之間的差價,當兩者之間的差價達到某一程度時(即安全邊際)就可選
擇該公司股票進行投資。
正是在這套理論的基礎上,巴菲特在實際投資中不斷總結合完善,終於建立
起一套完善合理的“巴菲特式”投資理論,並靠著這套理論建立了無比龐大的伯
克希爾商業王國。
巴菲特和費雪
如果說格雷厄姆的投資原則使巴菲特永不虧損,那麼菲利普費雪則使巴菲
特在永不虧損的前提下財富迅速積累。
格雷厄姆與費雪的投資策略各有長處,然而卻有巨大的不同,總體來說,主
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格雷厄姆只關注股價相對於其內在價值是否便宜、有無安全邊際,而
公司業務、管理、盈利增長不在其考慮之列,如其所言的“一視同仁地單純以股票
的吸引力作為評估標準”。而費雪則異常重視公司的產業前景、業務、管理及盈利
增長能力,把公司的管理階層必須誠實且具備充分的才能作為選股的前提。格雷
厄姆投資策略的致命缺點是買入便宜股票,而費雪全力尋找收益將大幅增長的
“真正傑出的公司”的策略,則剛好修正了這個“缺點”。
其次,格雷厄姆認為,投資組合應該多元化,如果只買人一隻或兩隻股票也
可能業績很差,僅有安全邊際並不能保證一定獲利。而費雪認為,人的精力有限
的,如果過度分散化,勢必造成投資者買入許多瞭解不充分的公司股票,這樣的
結果可能比集中還要危險。費雪指出,“不要只顧持有很多股票,只有最好的股票
才值得買。就普通股來說,多不見得好。”“把蛋放到太多籃子裡,一定會有很多蛋
沒有放進好籃子,而且我們不能在蛋放進之後,時時盯著所有的籃子。”事實上,
巴菲特正是靠了為數不多的幾隻股票便積累起鉅額財富。這便是費雪的集中投
資原則。
第三,格雷厄姆認為,如果一隻股票在未來兩年內不能達到獲利50(百分號)目標
的,應該在兩年期滿後賣出。而費雪認為,只有在三種情形下才考慮出手手中的
股票:一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司營運每況愈下,不再屬於優質成長類公司的標
準;二是買人時所犯下的錯誤情況越來越明顯;三是發現另一家前景更好的成長
股,賣出相對成長性不夠好的股票。除此之外,僅僅根據市場每天的漲跌起伏來
決定是否賣出手中的成長股是非常愚蠢的。在費雪看來,只要優秀公司的價值在
不斷增長,就會使其股價不斷上漲;反之,業績低劣的股票因為價值沒有發生變
化,因而其股價也不可能持續上漲。
雖然巴菲特聲稱:“我的投資理念,85(百分號)來自格雷厄姆,15(百分號)來自費雪。”但是
他又說:“如果我只學習格雷厄姆一個人的思想,就不會像今天這麼富有。”很顯
然,如果巴菲特只運用格雷厄姆的投資原則,他可以戰勝市場,也可以賺到錢,但
可能不會遠遠超出其他投資者的投資收益水平。
28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
巴菲特和芒格構成了非同尋常的智慧組合,創造了堪稱有史以來最優秀的
投資紀錄。巴菲特的智慧是眾所周知的。向巴菲特學習並不困難,關於他的章
和著作已經汗牛充棟,而他本人也經常發表章和公開演講。但芒格卻極其低
調,他本人很少公開發表意見。因此,芒格的天才以及對巴菲特的深遠影響很少
為人所知,儘管後者很樂意承認這一點。巴菲特的大兒子就曾說:“我爸爸是我所
知道的‘第二個最聰明的人’,誰是no1呢?查理芒格。”巴菲特則這樣評價他的
夥伴:“查理把我推向了一個不像格雷厄姆那樣只購買便宜貨的方向,這是他真
正給我的影響。他把我從格雷厄姆觀點的侷限中拉了出來,這是查理思想的力
量,他拓展了我的視野。”
芒格於1924年的新年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1948年以優異
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直接進入加州法院當了一名律師,並開始投資於證
券,並聯合朋友和客戶進行商業活動。隨後開始涉足房地產投資,並在一個名為
“自治社群工程”專案中賺到人生的第一個百萬美元。
1958年,父親的離世給查理芒格留下痛苦的空虛感,不過這卻打開了他人
生的新篇章。他在回家鄉去料理父親房產時,經人介紹認識了比他年輕6歲的沃
倫巴菲特,那是一次會改變很多人命運的見面,也是芒格常說的那種成功組合
的絕佳例證,幾個好點子湊到一起爆發出驚人的結果。
在第一次會面後,巴菲特和芒格繼續透過電話進行討論,常常一談就是幾個
小時。芒格和幾個朋友正打算開一家新的事務所,巴菲特卻催他放棄法律做一個
專業投資人。雖然芒格已經和好幾個搭檔合作過了,巴菲特卻基本都是孤軍作
戰。“我們看到雙方都有些怪脾氣,不過恰巧相當合拍,從此以後就以這樣的形式
做了夥伴,”巴菲特說,“我們不是非常正式的合夥人,不過精神上我們從來都是
合夥人。”巴菲特有時候稱芒格“世道好的時候是初級合夥人,世道不好的時候就
變成資深合夥人”。
雖然見面後不久他們就決定合作,基於信任和雙方對彼此智力的深深尊敬,
這種合夥關係逐步深入、水到渠成。
收購喜詩糖果是芒格和沃巴菲特一起做的最早的幾樁交易之一,這也是他
們第一次公開收購的公司。芒格當時的主張認為,好公司值得付出某種程度的對
價來購買。最終,這間糖果工廠獲得了高於淨值好幾倍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