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九章 巴菲特的安全投資策略

第九章 巴菲特的安全投資策略


名萌世家 殿下請剋制 古武皇后你別惹 斯維爾戰記 誅神 絕世寵妃:胖妹變鳳凰 邪魅鬼夫生個娃 致命糾纏:總裁,我不約 幾度夕陽紅 歷史大咖的另一張臉.2

第九章 巴菲特的安全投資策略

安全第一

保住本金是最重要的

在巴菲特看來,投資者要想在股市裡賺錢,首先要學會的是保住本金,不要

虧損,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賺錢

在巴菲特的投資名言中,最著名的一條無疑是這一條:第一條,避免風險,保

住本金。第二條,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道理很簡單,本金就像投資者向上攀爬的

梯子,如果把腳踩的梯子橫檔抽掉,那麼投資者就幾乎不可能再向上攀升了。

1929年9月,美國股市持續大跌,到lo月29日,道瓊斯指數單日跌幅達

115(百分號),成為當時紐約交易所112年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華爾街股市徹底崩

潰,這天被人們驚恐地稱為“黑色星期二”。而此時的格雷厄姆卻躊躇滿志,一心

只想賺更多的錢,沒有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不但沒有及時撤離資金,

反而逆勢操作,結果越陷越深;更雪上加霜的是許多客戶開始全部或部分的抽回

本金,最終其公司幾乎瀕臨破產。在1921年年初時,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擁有

250萬美元的資金規模,而在1929年至1932年間,資金規模縮水了’70(百分號)1932

年年末就僅剩55萬美元。在1929年的前一年,格雷厄姆絕對稱得上百萬富翁,

他當時的稅前收入超過60萬美元;而在股災之後,格雷厄姆幾乎成了窮光蛋。失

敗是成功之母,經過這次股災的洗禮,格雷厄姆汲取教訓,總結出了永不虧損的

祕訣安全第一、保住本金,這也成為格雷厄姆留給巴菲特最為寶貴的財富。

繼承了恩師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原則,巴菲特投資不但要求安全而且要求

絕對安全。他更為深刻地認識到,投資就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因此,在作

出投資決策前他會集中精力尋找這支股票的安全邊際及盈利的確定性。他說,

“我把確定性看得非常重要……只要能夠找到確定性,那些關於風險因素的所有

考慮對我就無所謂了。承受重大風險的根本原因是你事先沒有考慮好確定性。”

如果沒有足夠的安全邊際,巴菲特寧願不投資。2000年前後,美國出現了以

網路概念股為代表的新經濟泡沫,全球都在炒網路科技。而聲稱自己“不懂什麼

是電晶體”的巴菲特沒有邁出自己設定的安全邊際,堅持在能力圈範圍內投資,

他管理的基金沒有投資任何網路科技類的上市公司。隨後網路科技股泡沫破滅,

很多投資者血本無歸,而巴菲特毫髮未損,保持了他的股神地位。

止損計劃

永不虧損的祕訣

眾所周知,股市是個高風險之地,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對每一隻股票的投資

都是正確的:那麼,一旦出現賠錢的跡象該怎麼辦呢?巴菲特的答案是:立即實

施止損,、

鱷魚法則

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易員有一個有用且簡單的交易法則鱷魚原則。該法

則源於鱷魚的吞噬方式:獵物越試圖掙扎,鱷魚的收穫越多。假定一隻鱷魚咬住

你的腳,如果你用手臂試圖掙脫腳,則它的嘴巴便會同時咬你的腳與手臂。你越

掙扎,便陷得越深。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務必記住:你唯一的生存機會便

是犧牲一隻腳。對股市而言,這項原則就是:當你知道自己犯了錯誤時,立即了結

出場!不可再找藉口、理由或採取其他任何理由,趕緊離場!

止損的必要性

波動性和不可預測性是股票市場最根本的特徵,這是市場存在的基礎。也是

交易中風險產生的原因,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特徵。交易中永遠沒有確定性,所

有的分析預測僅僅是一種可能性,根據這種可能性而進行的交易自然是不確定

的,不確定的行為必須得有措施來控制其風險的擴大,止損就這樣產生了。

止損的依據

一般來說,止損的依據是個股的虧損額,即當某一隻股票的虧損達到一定程

度時,應斬倉出局。但是,止損的依據也可以是某個投資者的資金市值,這往往是

針對投資者的整個股票投資組合而言的。當總的虧損額超過預定數值時,應減倉

(減少持股)或清倉(完全離場)。另外,止損的依據還可以是股市大勢(即股指),即當

股指跌破預定點位時,應減倉或清倉。巴菲特認為在制訂止損計劃時,投資者首

先應根據自身的投資狀況確定止損的依據。

止損位的設定

止損位的設定是止損理念的關鍵,一般根據有關技術位和投資者的資金狀

況確定。但在不同的止損依據下,設定止損位考慮的重點也有所區別。例如,對個

股止損一般應根據個股的技術位和投資者對虧損的承受能力來設定,奧尼爾則

簡單地規定虧損7(百分號)為止損位;對股止損,則根據大盤的技術位和投資者對虧損

的承受能力來設定;資金止損,則主要根據投資者對虧損的承受能力來設定。

178

安全邊際

投資成功的基石

堅持安全邊際法則是巴菲特投資成功的基石。所謂安全邊際其含義就是

像購買價廉物美的商品一樣,用相對於實際價值非常便宜的價格買入好股票。

“安全邊際”這一概念最早由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提出,他把股價低於價

值的程度稱為安全邊際。格雷厄姆說:“我大膽地把投資成功的祕密精練成四個

字的座右銘安全邊際。”

怎麼理解安全邊際這個概念呢?安全邊際這個概念聽起來很高深,其實很簡

單。所謂安全邊際原則,其含義就是實質價值或內在價值與價格的順差,換一種

更通俗的說法,安全邊際就是價值與價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根據定義,

只有當價值被低估的時候才存在安全邊際或安全邊際為正,當價值與價格相當

的時候安全邊際為零,而當價值被高估的時候不存在安全邊際或安全邊際為負。

而巴菲特和格雷厄姆只對價值被低估特別是被嚴重低估的物件感興趣。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這兩個大師級的人物之所以都非常強調安全邊際原則,

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影響股票市場價格和公司經營的因素非常龐雜,而相對來

說,人的預測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很容易出現預測失誤。而安全邊際則是對投資

者自身能力的有限眭、股票市場波動巨大的不確定性的一種預防和保險。有了較

大的安全邊際,即使我們對公司價值的評估有一定誤差、市場價格在較長時間內

仍低於價值、公司發展受到暫時的挫折,都不會妨礙我們投資資本的安全性以及

保證我們取得最低程度的滿意報酬率。這就是安全邊際原則的精髓所在。

從防禦角度說,對安全邊際的掌握更多是一種生存的藝術。投資如行軍打

仗,首先確保不被敵人消滅掉是作戰的第一要素,否則一切都將無從談起。但是,

如果想要的安全邊際遲遲不來怎麼辦呢?那麼只有兩個字:等待。在投資過程中,

我們不希望也不需要每天都去做交易,很多時候我們會手持現金,耐心等待,由

於市場交易群體的無理性,在不確定的時間段內,比如三至五年的週期裡,總會

等到一個完美的高安全邊際的時刻,換句話說,市場的無效性總會帶來價值低估

的機會,那麼這個時候就是你出手的時候。就如非洲草原的獅子,它在沒有獵物

的時候更多的是在草叢中慢慢地等,很有耐心地觀察周圍情況,直到獵物進入伏

擊範圍才迅疾出手。如果你的投資組合裡累計了很多次這樣的投資後,從長期

看,你一定會取得遠遠超出市場回報的機會。所以安全邊際的核心就在把握風險

與收益的關係。

要投資

不要投機

股票的本質是一種金融融資的工具,這決定了入股只能是一種投資行為和

理財方式:而根據股價的漲跌來簡單判斷是否進行股票買賣的行為根本不是投

資,而是投機。投機者投資股市往往有類似賭博心理,不顧風險,盲目決策註定

要被市場拋棄

在股市中,股價漲漲跌跌,很多股民利用這種股價的漲跌買人賣出股票以獲

取差價而獲利,這是一種典型的投機行為。這種典型投機行為尤其在股市最為紅

火的時候最為昌盛。牛市時,很多人賣房甚至貸款、借款湧入股市,沉浸在一夜暴

富的幻想中,很少去想即使是在牛市,股票價格也不可能一直向上飛昇,終將達

到極限而後**。

購買股票是為了獲得收益,這種短期的投機行為是不可能避免股市無處不

在的高風險而長期獲益的;要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就必須樹立投資意識。那麼何

為投資,又怎樣才能樹立投資意識呢?

格雷厄姆認為:“投資是一種透過認真分析研究。有指望保本並能夠獲得滿

意收益的行為。不滿足這些條件的行為就被稱為投機。”巴菲特繼承了恩師格雷

厄姆的投資觀,認為要做樹立投資意識就要做到:不要過於關心股價漲跌的差

價,而要專注於評估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尋找那些價值明顯低於價格的股票,

低價買人,長期持有,直到價格迴歸價值。這種根據價值進行決策的行為才是真

正的投資。

巴菲特的高人之處正在於他能夠做到以真正價值為選擇投資物件,而非通

過對熱門股炒作而獲投機利益。他說:“股票不應該是我們人生的全部。因此,帶

著賭徒心態走進交易大廳的投機行為是極其危險的。”跟著市場走,總是希望能

夠準確預測股價走勢,花費大量精力來來回回做差價,期望低位買進,高位賣出,

追尋獲得買價與賣價之間的差價,這種根據價格漲落做出投資決策的投機行為,

由於根本無法預測股價的短期波動,根本不可能長期賺錢的。因此,巴菲特告誡

我們,不要像賭徒一樣,只要股票稍有漲勢就不斷下注,甚至把全部身家都壓上,

這樣也許偶然會贏利,但更多的結局是傾家蕩產,輸掉全部。他主張投資者應把

購買股票當做一種投資行為,樹立投資意識,著眼於企業的內在價值與長遠發

展,要投資而不是投機。

180

182

關注股票內在價值

不要在意股市短期漲跌

巴菲特曾告誡投資者:“投資者的注意力不要總放在行情顯示屏上,而應放

到發行股票的公司上、投資者應瞭解的是公司營利、資產負債情況及未來發展

前景等,只有透過上述分析,才能發現或計算出一支股票的‘真正價值’或‘內在

價值’,”

巴菲特很早就養成了忽視股價短期波動的習慣,對於他來說,股價的波動絲

毫不影響他的情緒。他的辦公室設在遠離華爾街的奧馬哈,辦公室內甚至沒有電

腦。他從來不會天天盯著行情,當他看準一支股票後,會打電話告訴證券公司經

紀人在什麼價位以下買人多少。在巴菲特看來,花費過多的精力關注股價短期變

動上是不值得的,他常說只要買到了自己中意的股票,即使接下來交易所關門10

年也無所謂。

而很多股民卻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在關注股市每日的變動,計算差價,期望

獲得低價買入與高位賣出的差價。他們根據股市每日的變動,頻繁做出投資決

策,結果往往是增加了投資管理成本,獲利極少甚至成為虧損戶。從經濟學的角

度看,短期股票價格反映的是股票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均衡,而購買股票是一種投

資行為,是投資一個企業。股票短期內的行情變化並不能影響公司的前景,真正

需要關注的是公司的業績,而非股票的價格。如何做到關注公司的業績而非股價

呢?巴菲特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答案。他的辦公室裡幾乎沒有別的東西,

最多的是上市公司的年報,他幾乎儲存了美國所有上市公司的年報,每天大部分

時間都用來閱讀上市公司的年報。當他關注一個公司時,他會閱讀大量的資料,

打很多電話以瞭解這家公司的業務和財務等基本面情況。曾有一位經理人與巴

菲特談過後,驚訝地說“他竟然比我還了解我的公司”。

巴菲特忽視企業股價短期波動而專注於企業品質的最典型案例應該算是投

資可口可樂了。巴菲特持有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已有近22年,在這22年問無論

是遇到牛市、熊市或是市場趨勢的變化都沒能動搖巴菲特對持有可口可樂的忠

心。他說:“我不知道股市明天、下週或是明年如何波動。但是在未來的20年裡,

你一定會歷經兩種情況:上漲或是下跌。關鍵是你必須利用市場而不是被市場利

用,千萬不要讓市場誤導你採取錯誤的行動。查理和我從來不關心股市的走勢,

因為這毫無必要。也許這還會妨礙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事實也證明了巴菲特

對可口可樂股價的短期波動的置之不理而長期持有可口可樂是明智之舉。

18醜

堅持獨立思考

避免受行情訊息的影響

巴菲特告誡投資者,投資股市要避免受行情和經濟訊息的影響,堅持獨立

思考他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即便是美聯儲主席悄一r肖地告訴我未來兩年的經濟

政策,我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投資策略”

股市會受到如經濟因素、政治因素、企業經營、股民心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而對行情與經濟訊息的過度關注只能使投資者對某種因素的微觀情況有所了

解,永遠不能對巨集觀的整體有所把握。單一的行情或經濟訊息對股市可能會產生

某種影響,但這種影響有時是無法判斷的,可能會超出人們理性的判斷而出現與

預料相反的結果。例如,大蕭條時期,道瓊斯指數跌至歷史最低點4l點。1933

年,經濟狀況依然持續惡化,不過當時股市卻長了30(百分號)。

但是,當市場有任何風吹草動時,一些股民常會受到所謂行情變化及一些小

道訊息的影響而倉促做出購買或賣出股票的決策。例如,當獲得可能會使股價下

跌的某個行情變化或某些經濟訊息時,很多投資者容易受到這些資訊的影響。這

時,似乎投資市場裡的每個投資者都陷入悲觀、絕望的情緒中,都跟隨市場而賣

出股票以止損,隨這種集體情緒而產生的行為,恰恰會使得他們的預測成真;當

獲得的訊息是好訊息時,人們便一擁而上,爭相購股,哄抬股價。這種對待資訊不

理智的行為造成的只可能是市場的波動,使人們的投資行為變為投機甚至是一

種賭博。永遠要記住,行情和經濟訊息只可能對股市形成短期影響,利用短期股

價波動的投機行為是不可能長久獲益的。

為了避免行情與經濟訊息的影響,巴菲特的辦公室設在遠離華爾街的奧馬

哈,而且辦公室裡沒有一臺能獲得這些資訊的電腦,只是充滿了各種上市公司的

年報。巴菲特曾表示,只要他對企業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發現這家企業的經營令

自己滿意,他根本就不會考慮所謂的行情和經濟訊息,基於長期的獨立思考而獲

得的直覺就能告訴他這隻股票是值得購買的。

巴菲特的投資經歷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受這些資訊的左右,但我們可以利用

這些資訊對別人的影響而做出理性的決策。當壞訊息傳出,股市進入熊市時巴

菲特的眼睛就會放出奪目的神采,抓住這難得的購入時機。巴菲特購買可口可

樂、中石油等股時,就是這樣,理智地避免了行情和經濟訊息對自己決策的不良

影響,而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極利用它們,從而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回報,成就了他

“股神”地位。

186

認識長期與短期

警醒評估企業長、短期價值

在短期內,垃圾股可能會有與績優股一樣較好的表現;但在長期內,上市

公司的股價最終會與公司的價值相一致因此,巴菲特堅持價值投資,一直努

力於更加精確地估算內在價值,堅信只有持有那些具有良好長期發展前景的

公司的股票才能夠長久獲利

有很多股民購買股票僅僅是根據上市公司目前的股價,但巴菲特認為以短

視的眼光看股市是會付出代價的,投資者應當堅持價值投資,努力對企業現在與

未來的內在價值做出判斷,並且一旦做出投資決策後堅持長期投資。他曾說,“我

們對我們所持有的證券的交易情況的持續不明朗並不擔心,最終我們的經濟命

運還是由我們所擁有的企業的經濟命運所決定的,不管我們是部分擁有股權還

是全部擁有股權。”

以投資吉列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巴菲特對企業現在與未來的價值的警醒。1989

年夏天,根據巴菲特的估算,吉列的內在價值高過低迷的市場價格。巴菲特看好

吉列公司強勁的獲利能力,良好的現金流量,上軌道的管理,以及刮鬍刀、刮鬍刀

片和紙筆等日用品,做出了投資吉列的決策。他投資投資6億美元,購入吉列

875(百分號)的可轉換優先股,這些優先股隨後轉換成1l(百分號)的普通股。之後,吉列獲利能

力越來越強勁,巴菲特表示,投資吉列的優先股是伯克希爾公司所持有的最好的

優先股。

1991年,吉列將伯克希爾投資的6億美元優先股票贖回,伯克希爾將之轉換

為1200萬股吉列股票,約佔吉列總股數的11(百分號);之後,吉列公司三次增股,至

1998年伯克希爾擁有9600萬股。2005年1月,吉列被寶潔收購,股價漲至每股

516美元,巴菲特所持的吉列股票市值突破51億美元。除了將手上的吉列股票

轉為寶潔股票外,巴菲特還進一步增持寶潔股票,其持股佔寶潔總股份的3(百分號),成

為寶潔的第二大股東。

簡單根據股價與股評投資明星企業,期望今天投錢明天就獲利不是總會實

現的。購買股票等於投資一個企業,要關注的是這個企業未來5年、10年的發展。

巴菲特堅持對企業現在與未來價值的警醒。當他在對企業股票的內在價值估值

時,堅持“保守,保守,再保守的”的原則;在長期持有的過程中,巴菲特也並不是

放之任流,而是仍不斷地根據企業的發展等資訊,調整企業的內在價值的估值,

從而決定該股的持有期限。

市場風雲多變

不要預測市場的走勢

由於股價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股價每時每刻都在波動,痴迷於技術分析

妄想預測股價走勢是不可能實現的。

巴菲特從來不預測政治形勢和經濟形勢。他曾說:“分析市場的運作與試圖

預測市場是兩碼事,瞭解這點很重要。我們已經瞭解市場行為的邊緣了,但我們

還不具備任何預測市場的能力。複雜適應性系統帶給我們的教訓是市場是在不

斷變化的,它頑固地拒絕被預測。”他對政治預言與經濟預言置之不理,認為它們

對於投資者來說只是代價昂貴的消遣。

而開啟電視或廣播,無論什麼時間,你總能找到有關股價的變動、預測專家

分析股市走向的節目。很多股民們時刻關注著這些節目,透過每天股價變動和專

家的預測來做出購股決策,但巴菲特卻根本不相信所謂專家的預測,他曾說:“投

資者期望那些技術分析預測專家會告訴自己在未來幾個月內如何炒股票、賺大

錢,那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如果真能夠賺大錢的話,他們才不會告訴投資者,他

們自己早就賺發了。”

2002年,所羅門等投資銀行對中石油的投資評級是賣出,而在2003年年初,

巴菲特卻做出逐步購人中石油的決策。到了2004年年底,巴菲特共持有中石油

h股2338億股,投資金額約為5億美元。談到購買中石油的投資決策,巴菲特

說:“我讀了2002年4月的年報,叉讀了2003年的年報,然後便決定投資5億美

元於中國石油;我沒有見過中石油的管理層,也沒有看過分析家的報告,僅僅根

據非常通俗易懂的年報,就讓我深信這將是一個很好的投資。”2007年,巴菲特在

注意到中石油的核心利益驅動因素石油油價繼續上漲的可能性較小,石油

公司的利潤要大幅增長將會十分困難,決定逐步賣出中石油。有市場人士粗略分

析,2003年巴菲特投人中石油32億港元,到2007年他以平均股價1316港元賣

出23億多股,盈利應超過300億港元,收益應該在810倍左右。

巴菲特始終堅信人們永遠不可能準確預測市場。他說:“在投資中,我們應把

自己看作是公司分析師,而不是市場分析師,也不是巨集觀經濟分析師,甚至也不

是證券分析師。”他建議投資者應集中精力去研究自己所要投資公司的基本面,

而不要白費功夫來預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