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岳飛 墮落的天使(二)

岳飛 墮落的天使(二)


冷酷暗帝的小小 官路淘 河流如血 若是鳴笛尋佳人 金牌廣告人 首席纏綿:貼身蜜愛小助理 星煉之路 玄幻之億萬年 中鋒榮光 泡大神才是正經事

岳飛 墮落的天使(二)

岳飛 墮落的天使(二)||而南宋大本營則始終在與這樣的軍閥行為作鬥爭。

即如張浚的阻止岳飛合併淮西軍,及後來的兵部尚書王庶欲透過互調諸帥偏將以制諸大帥軍隊的日趨私有化,都曾引起諸帥不滿,如岳飛就擅自棄軍鬧意氣,而張俊則公開威脅王庶,讓人帶話:“得罪我們,想想你能在這位子上幹幾天吧?”王庶則針鋒相對:“你替我告訴姓張的那個小子:用不著他鹹吃羅卜淡操心,我在一日,就這樣幹一日!”矛盾之尖銳,可見一斑。

這也是高宗和秦檜為了討好金國嗎?而岳飛與岳雲,公為直接的上下級關係,私為無可替代的親情父子關係,此時,不管岳雲是否真寫過信,是否在信中真的要眾人鬧事,最高法院既已認定並作出了判決,在這樣的重罪面前,岳飛都應以雙重“間接責任人身份”,向宋高宗明確認罪,承認自己治軍不嚴,教子無方,並轉而以“直接責任人身份”,率先承擔一切責任及後果!這就是禮!禮不是法。

法是一是一,二是二,非此即彼,該誰的責任誰承擔;禮則一是二,二是一,下違法而上連責,非失查者即失教,主動承擔一切責任。

轉自鐵血smenhu.cn而岳飛卻在兩個多月內,始終象年羹堯一樣,梗著脖子在那拒不認錯,使事態越來越趨向惡化,終於招致殺身之禍,且把岳雲與張憲兩人性命,也白白搭進去了!這不僅讓人想起十多年前的另一起冤案……曲端,陝西前線最早奮起抗戰的著名將領,吳玠就出自他的帳下。

此人知書善文,長於兵略,父任左班殿直,戰死於西夏戰場,故其年僅三歲就被授予了軍職。

史載:“曲端,字正甫,鎮戎人。

父渙,任左班殿直,戰死。

端三歲,授三班借職。

警敏知書,善屬文,長於兵略,歷秦鳳路隊將、涇原路通安砦兵馬臨押,權涇原路第三將。

夏人入寇涇原,帥司調統制李庠捍禦,端在遣中。

庠駐兵柏林堡,斥堠不謹(警備鬆懈),為夏人所薄(偷襲),兵大潰,端力戰敗之,整軍還。

夏人再入寇,西安州、懷德軍相繼陷沒。

鎮戎當敵要衝,無守將,經略使席貢疾柏林功,奏端知鎮戎軍兼經略司統制官。

轉自鐵血smenhu.cn建炎元年(高宗元年)十二月,婁宿(金大將)攻陝西。

二年正月,入長安、鳳翔,關、隴大震。

二月,義兵起,金人自鞏東還。

端時治兵涇原,招流民潰卒,所過人供糧秸,道不拾遺。

金遊騎入境,端遣副將吳玠據清溪嶺與戰,大破之。

端乘其退,遂下兵秦州,而義兵已復長安、鳳翔。

統領官劉希亮自鳳翔歸,端斬之。

六月,以集英殿修撰知延安府。”

請注意“端時治兵涇原,招流民潰卒,所過人供糧秸,道不拾遺”這句話。

南宋初年,之所以會造成盜賊蜂起的混亂局面,除了宋代政治上的直接原因外,與地方政府和百姓對待戰敗下來的潰軍態度,也有非常重要的關係。

《宋史李興傳》載:“潰將邵青自真州(今江蘇儀徵)擁舟數百艘,剽當塗、蕪湖兩邑間,(祕書少監、直龍圖閣知宣州李光)招諭之,遺米二千斛。

青喜,謂使者曰:‘我官軍也,所過皆以盜賊見遇,獨李公不疑我。

’於是秋毫無犯。”

再請注意,這裡的“邵青”,就是上面剛剛提到的淮西之戰中,那個在濠州戰死的水軍統領,也是本系列(二)中提到的那個“水賊邵青”。

轉自鐵血smenhu.cn可見,曲端所為對陝西抗金陣營形成的巨大潛在作用,同時也使曲端在陝西諸軍中,享有了非常高的聲望。

故張浚宣撫川陝,收攬英傑,“以端在陝西屢與敵角,欲仗其威聲。

承製築壇,拜端為威武大將軍、宣州觀察使、宣撫處置使司都統制、知渭州。

端登壇受禮,軍士歡聲如雷。”

也就是說,曲端是南宋初期第一個方面軍大帥。

n,bsp;但也正是這個曲端,此前龍圖閣待制王庶受大本營之命節制陝西六路兵馬時,招曲端聯軍會戰,曲端卻以未接大本營任命王庶的通知為由拒絕,後接通知,仍不服調。

金人知陝西將帥不和,再攻陝西五路咽喉要地延安,王庶連續派人督催身任集英殿修撰知延安府並手握陝西精兵的曲端往救,曲端卻擅自命令吳玠攻取華州(今華縣),欲敵分兵回救,但金軍並未上當,結果導致王庶兵敗,丟掉了延安府。

而當王庶到其駐地責問他時,曲端竟反責王庶丟失延安之罪,並以武力奪了王庶將印兵符,還想趁機殺之!幸虧陝西撫諭使謝亮阻止,王庶才保住一條命。

張浚督陝,重視吳玠、劉錡等年青將領,曲端亦知吳玠對其種種作法心中早有不滿,竟在高宗四年春的環慶戰役中,故意使吳玠戰敗。

史載:轉自鐵血smenhu.cn“四年春,金人攻環慶,端遣吳玠等拒於彭原店,端自將屯宜祿,玠先勝。

既而金軍復振,玠小卻,端退屯涇州,金乘勝焚邠州而去。

玠怨端不為援,端謂玠前軍已敗,不得不據險以防衝突,乃劾玠違節制。”

於是,張浚始有罷曲端之心。

時逢張浚欲發動富平會戰,曲端反對,曰:“金人新造之勢,難與爭鋒,宜訓兵秣馬保疆而已,俟十年乃可。”

此話實為至論,與王彥、吳玠、劉子羽等名將看法一致,但張浚卻借春季環慶戰役指揮失利,奪了曲端兵權。

富平戰敗,張浚初意再用曲端,但遭到王庶、吳玠等人的反對,理由就是這人不好節制,故張浚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藉口曲端曾做“不向關中興事業,卻來江上泛漁舟”這樣的詩句攻擊高宗無能,以謀反罪將曲端逮捕。

曲端治軍甚嚴,無功不賞,有錯必責,張浚竟任命曲端曾鞭責過的一個部將康隨為提刑官。

曲端一聽,即知必死無疑,他有一匹戰馬名“鐵象”,日馳四百里,至是在獄中連呼“鐵象可惜、鐵象可惜”數聲,再呼“天”數聲——什麼意思?痛悔輕喪兵權那!轉自鐵血smenhu.cn果然,張浚放縱康隨公報私仇,在獄中殘忍的堵住曲端的嘴用火烤,待其極度乾渴時,灌之以烈酒,至其九竅流血而死。

“陝西士大夫莫不惜之,軍民亦皆悵悵,有叛去者。”

張浚為此罷職,三年後,大本營為曲端平反,追復曲端宣州觀察使,諡壯愍。

史評:“端有將略,使展盡其才,要未可量。

然剛愎,恃才凌物……輕視其上,勞效未著,動違節制,張浚殺之雖冤,蓋亦自取焉爾。”

曲端之死,乃南宋第一大冤案。

斯時其人也遠比岳飛資格老,功勞大,軍事、文才、政略等方面,雖不敢說就比岳飛強,但絕不會比岳飛差,說句旗鼓相當,亦不為過。

然其與年羹堯、岳飛一樣下場的悲劇性結局,難道還不足以讓我們反思岳飛冤案中其自身的內在原因嗎?所以,《論語》才在最後一章的第二句話中,選了孔子這樣一句話——“不知禮,無以立也!”轉自鐵血smenhu.cn岳飛秦檜王倫之死(八)邢衛華當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受到侵犯的時侯,抗戰與議和,是兩種必然的選擇,但不能將它們看作兩條截然相反的道路,也許倒可以把它們看作一條道上跑的兩輛車,哪輛在前?哪輛在後?哪輛載重多些?哪輛少些?恐怕決定權不在道路,而在車況。

它們的方向、目的是一致的,斷然否定哪一輛的作用,恐怕有失公允。

實力強大,你敢來,我就打;打跑了,也就跑了,議的哪門子和?這叫騷擾。

一點實力沒有,忽啦一下就被人家佔領了,你倒是想議,可誰跟你議呢?這是兼併。

但凡涉及到議和,大都實力即不是強大,也不是沒有,也許區域性打得不錯,但全域性形勢不妙;也許區域性不妙,可全域性還不算糟糕。

直讓攻的精疲力竭,守的也焦頭爛額,這才是雙方議和的基礎。

高宗初年的南宋與大金,就是這個樣子。

轉自鐵血smenhu.cn因此,抗戰與議和,就成為南宋初期的兩個相對並行的主題。

這就是為什麼不管相對的雙方如何的水火不容,但做為南宋最高統帥的宋高宗,始終居間調和,不偏不倚的原因。

徽、欽二帝被俘北遷,隨行的皇親國戚及宮人官員有二、三千人,這裡面有相當數量的官員是自願去的。

有人說,自古哪有自願被俘的?既自願,就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這只是後人的臆斷。

當時的人可不這麼看,反倒是把這些人的行為看作忠義之舉,也並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做到的。

即如當年范蠡、文仲隨越王勾踐去吳國作人質,越王都餵馬,他們能有什麼好差使?正因為如此,他們也才成為千古忠臣的典範。

做為臣下,外敵入寇,自己沒有本事保國安民,卻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皇帝孤零零的被人家擄去異國他鄉,別的能耐沒有,只有拋妻棄子的陪著一起去,也算不枉這君臣一場的情義。

雖不能說這就是愛國,但說句還有點做人的良心,總不為過吧?金所以要這樣多的宋朝官員,則是為了讓他們幫助自己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行政管理體系。

而從歷史的經驗上看,無論是前面的遼、夏,還是此時的金,或是其後的元,只要一旦把這樣的體系完整的建立起來後,則無一不野性頓失,走向衰落。

因此,在這樣極為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在敵方那裡當差的人,只要沒有切實的損害本國、本民族利益的行為,也不會被認作變節,回來也會受到應有的尊重。

這就是為什麼這樣的南歸之人,大都能受到高宗接見,並大都給予妥善安排的原因。

秦檜就是這些人中一個極為典型的人物。

轉自鐵血smenhu.cn秦檜原是北宋左御史,在金人打進東京立張邦昌為帝時,曾進行過激烈反對,多次找金人抗議,結果激怒金人,把他抓起來,連同家人一起擄去金國。

後也同其他人一樣,被金人派以職務。

秦檜是金兵左副元帥撻懶的軍事參謀,他是在高宗四年十月從江蘇的楚州前線,與妻子王氏一同回到宋軍水寨的。

有人說,秦檜是金人故意放回來的。

對嗎?對,這是事實。

可也有人說,秦檜自己說是殺了看守,奪了條船跑回來的,顯然是為了掩人耳目,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對嗎?對,這也是事實。

只是這個掩人耳目不是秦檜要掩,而是宋高宗要掩,也的確是掩那個回來的目的。

這個目的,就是議和。

需要注意的是撻懶這個人。

他就是前面提到的高宗四年金兀朮十萬大軍被韓世忠阻擊在黃天蕩時,那個在山東派兵接應的金軍統帥,漢名完顏昌。

而其資格也遠比金兀朮老得多,與粘罕是一代人,軍功多在滅遼戰爭中。

在對宋戰爭中,主要進攻山東及河南東部,劉豫的偽齊政權,就是他建議並扶持起來的。

而最終也是由他提議和宋棄齊並親自實施的。

如果說秦檜是南宋主和派之首,那這個撻懶就是金朝的主和派之首。

而南宋的議和派要是賣國行為的話,那撻懶在大金國如日中天之時極力主張與宋議和,也是要賣掉金國嗎?轉自鐵血smenhu.cn所以,秦檜到撻懶的帳下當差,就不應該是一個偶然。

因為金主和派首領還有封宋王、加太師、尚書令的金太宗之子宗磐;封陳王、領尚書左丞相、加開府儀同三司兼侍中的金太祖之子宗雋等其它多人。

從這裡可以看出,議和是宋、金雙方主和派的共同目標,也是當時備受戰爭苦難的各族民眾的共同願望。

而秦檜在回到南宋後,提出以黃河劃界,“南人歸南,北人回北”的建議,顯然也不是他個人憑空想象出來的,若無金國主和派的首肯,恐怕他也不敢貿然在宋高宗面前下這樣的保證,並始終堅持議和動議。

我們從秦檜南歸後僅四年左右,宋、金就議和成功,金退回河北,並主動廢掉偽齊政權,而南宋則收回陝西、河南等黃河以南大部分失地,就足以看出他們當初的用心所在了。

而這種用心究竟對誰有利,我們只要看看雙方對待主和派的態度,也就一清二楚了。

秦檜一回南宋,很快就被封為相當於今天外交部長一職的禮部尚書,三個月後升為副宰相,不到一年就正宰兼樞密使,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雖然這之後高宗迫於主戰派壓力,撤過他的職,但沒幾年又讓他做樞密使,和議剛成,秦檜隨即恢復相職,這之後就再也沒離開過相位,並授予“太師”這樣的文武職最高榮銜。

這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事實。

轉自鐵血smenhu.cn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卻是南宋和議全權大使王倫,於此次和議成功後不到七個月,就被金國騙去扣留。

大多數人更不知道的是,促成這次和議的金國主和派首領撻懶、宗磐、宗雋,在王倫被扣不到一個月,就以出賣國家利益罪,被金國處死。

王倫,字正道,其祖上是宋神宗朝與名相寇準同列的宰相、文正公王旦之弟王勖的玄孫。

到他這一輩,家道中落,沒上過學,任俠好義,往來東京洛陽之間,專幹些打抱不平的事,雖數度犯法,但也沒做過牢。

北宋末年,東京失守,都中人民面對這樣的慘敗悲憤不已,齊聚宣德門抗議不止,逼得欽宗無言以對,王倫乘勢擠到欽宗面前自薦說:“臣能彈壓。”

欽宗解所佩夏國寶劍賜給他,王倫再言:“臣未有官職,出言不正,不好彈壓?”欽宗取紙寫:“王倫可除兵部侍郎。”

王倫下樓來,找些相識的原本就在眾人中起鬨的混混們,分派他們傳旨撫定,都人乃息。

只是後來拿欽宗手札要官時,宰相何儔以王倫乃小人之行,並無正功,不過利用時弊而已,只補了他個修職郎,也就是侯補國家幹部,並無實職。

高宗元年,面對金兵如潮攻勢,大本營廣招膽識之士,專門充任和金使者,並問徽、欽兩宮起居事。

王倫慨然報名應召,升朝奉郎,也就是轉為正式國家幹部了,並授刑部侍郎名號,職充大金通問使。

並以閣門舍人朱弁作他的副手。

只是第一次赴金,就被扣留了。

但這種扣留,並不是把他們關起來,而是不給他回去的通行證,回不去而已,多少還是有一些行動自由的。

轉自鐵血smenhu.cn因此,當有一個叫陳忠的商人密告徽、欽二帝押在金故都黃龍府時,王倫就用錢買通陳忠,讓他設法去黃龍府把南宋形勢偷偷告訴二帝,由是兩宮始知趙構已建立並有效的領導著抗金大本營。

不久,王倫又和粘罕建立起直接聯絡,以其膽識得到粘罕信任,有言曰:“先前你們遣來的使節,問他們什麼,吭哧半天也說不上來,你跟他們到是不一樣。”

雖然當時金還在試圖一舉滅宋,仍對南宋隨後派來的使者如宇文虛中、魏行可、洪皓、崔縱、張邵等人進行扣留,但對王倫的幹練可信,已留下相當印象。

高宗六年,在南宋已初步站穩腳跟,韓世忠在大儀、高郵大戰中大破金軍後,粘罕才不得不親自找到王倫,坐下來談起議和的具體條件,並讓其回南宋商議。

王倫見到高宗,講了金人意圖,並把數年留心的金國詳情報告,以供大本營決策參考。

高宗備加優獎,升其右文殿修撰,主管萬壽觀,並把其兩個弟弟和一個侄子錄用。

當時,金國派來的使臣,無一不自大驕倨,而南宋陪同文官,往往不敢多措一詞,唯王倫出面,每次都能不卑不亢,既挫其鋒,又不損關係,是此愈為大本營所重。

高宗九年春,徽宗及寧德皇后訃聞至,高宗以王倫為徽猷閣待制,假直學士,充迎奉梓宮使,以朝請郎高公繪副之,囑咐王倫在見到金左副元帥撻懶時,曉以利害:“河南之地,金國既不擁有,與其讓劉豫佔著,年年為此與宋用兵,何必不歸宋罷戰呢?”倫奉詔以行,並帶給太后、欽宗黃金各二百兩,及銀兩於宇文虛中、朱弁、孫傅、張叔夜等被扣人員家屬之在金國者。

轉自鐵血smenhu.cn王倫至睢陽,劉豫派人慾強取國書。

王倫回曰:“國書應當面交給金國皇帝,怎麼能隨便給你們拆看呢!”劉豫仍不死心,強命不已,王倫不屈不撓,堅持到金國迎接官員到來,渡河見撻懶於涿州,具言劉豫邀索國書無狀,順勢離間:“象劉豫這樣人,當年高宗那樣信任他,他都背叛了,日後誰能保證他不背叛你們呢?”當年底,撻懶即廢劉豫。

王倫及高公繪返回南宋時,撻懶送王倫時囑咐說:“告訴你們皇帝,自今和議之道已暢通無阻,應抓緊時機。”

史載,“九年春,賜王倫同進士出身、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充迎梓宮、奉還兩宮、交割地界使,既又以倫為東京留守兼開封尹。

倫至東京,見金右副元帥兀朮,交割地界,兀朮還燕。

五月,倫自汴京赴金國議事。

初,兀朮還,密言於金主曰‘河南地本撻懶、宗磐主謀割之與宋,二人必陰結彼國。

今使已至汴,勿令逾境。

’倫有云中故吏(認識王倫的北遷故宋官員)隸兀朮者潛告倫,倫即遣介具言於朝(派隨行人員回去告金有背盟意),乞為備。

兀朮遂命中山府拘倫,殺宗磐及撻懶。”

這是高宗十三年八月的事,轉年五月,金人就撕毀和約,兵分四路渡黃河,大舉進攻南宋了。

轉自鐵血smenhu.cn你說這樣的議和究竟對誰更有利呢?再看那個王倫,雖然其後宋、金又再次簽定了以淮河中流為界、並有歲輸銀絹等附加條件的“紹興和約”,可正當宋、金臣民相互交好,遠離戰亂,盡享和議帶來的安定之時,王倫卻於被囚禁的六年後,慘死於金人之手。

史載,“(高宗十三年)十月,倫始見金主於御子林,致使指。

金主悉無所答,令其翰林待制耶律紹文為宣勘官,問倫:‘知撻懶罪否?’倫對;‘不知。

’又問:‘無一言及歲幣,反來割地,汝但知有元帥(撻懶),豈知有上國邪?’倫曰:‘比蕭哲(金使)以國書來,許歸梓宮、太母及河南地,天下皆知上國尋海上之盟,與民休息,使人奉命通好兩國耳。

’既就館,金主復遣紹文諭倫曰:‘卿留雲中已無還期(你是不用想回去了),及貸之還,曾無以報,反間貳我君臣耶?(我們相信你,還河南、陝西地,你不僅不思報答我們,反往來離間我君臣上下)’乃遣藍公佐先歸,論歲貢、正朔、誓表、冊命等事,拘倫以俟報;已而遷之河間,遂不復遣。

轉自鐵血smenhu.cn十年(紹興十年,即高宗十四年),金渝盟,兀朮等復取河南。

倫居河間六載,至十四年(高宗十八年),金欲以倫為平灤三路都轉運使,倫曰:‘奉命而來,非降也(我是國使,不是被俘投降者)。

金益脅以威,遣使來趣,倫拒益力。

金杖其使,俾縊殺之。

倫厚賂使少緩,遂冠帶南向,再拜慟哭曰:‘先臣文正公以直道輔相兩朝(王倫祖上為宋兩朝宰相),天下所知。

臣今將命被留,欲汙以偽職,臣敢愛一死以辱命!’遂就死,年六十一。

於是河間地震,雨雹三日不止,人皆哀之。

(南宋)詔贈通議大夫,賜其家金千兩、帛千匹。”

岳飛死於自己人的“莫須有”罪名而成為民族英雄,王倫可是誓死不屈、實實在在的以國使身份死於金人之手,他雖然沒有象秦檜那樣的被後人罵作漢奸賣國賊,但在當年,也是罵聲四起,受盡了委屈,多次辭職不許,可今天又有幾個人知道他的死及為什麼死呢?由此可見,以主戰、主和定是非忠奸,是很難站得住腳的。

而秦檜賣國求榮殺岳飛的說法,也根本無法成立。

那麼,宋高宗和秦檜為什麼非要殺岳飛呢?其實,只要瞭解了南宋初期的國情後,再瞭解一下岳飛的行為得失,也就知道根本就沒有什麼千古之謎了。

轉自鐵血smenhu.cn岳飛王彥八字軍(九)邢衛華孺悲是孔子弟子,但他在成為孔子弟子前,曾直接去見孔子拜師,孔子推說自己病了。

但在傳話的人剛走出他的屋門時,卻取過瑟這種樂器彈奏,並高聲唱起來,使孺悲清楚的知道他並沒病,只是不能見他。

因為禮制規定,拜師應透過師的弟子引見介紹才行,否則就是失禮。

而拜師後,也不能直接受教於師,而是跟隨引見弟子或師指定的弟子受教,這樣的弟子稱“門人”,意思是接受入門之教的“入門之人”。

至於日後是否隨師受教,則看其為學的水平進益程度,也許很快就從師教,也許就要相當長時間,甚至一直都跟隨這個弟子。

而“禮”之所以要規定這些,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學會節制自己的盛氣、霸氣、驕氣、傲氣,這就是“克己”。

否則一上來什麼都不懂呢,就與先來諸人平起平坐,則眼中必無同窗,更無後來諸人,走上社會後,就很容易心高氣傲,目中無人,不肯甘居人下!轉自鐵血smenhu.cn而岳飛就是這樣一個心高氣傲,不肯甘居人下的人。

岳飛是在北宋滅亡的前四年,河北真定宣撫使劉韐(g)募敢死戰士時應募從軍的。

因剿賊立功,率下百餘人。

其間因父喪及任命書丟失,曾兩次離軍。

至金攻宋,劉韐軍潰,趙構受命赴金,到相州(今河南安陽)被磁州太守宗澤攔下,建立大元帥府,以宗澤為副元帥,廣招潰散軍兵,岳飛遂歸其麾下,並以招降吉倩三百八十人之功,補授承信郎,按今天的話說,就是恢復國家幹部身份,官職相當於今天的營級。

後跟隨宗澤入守東京,屢立奇功,補授秉義郎。

宗澤也開始關注這個青年,教授其陣圖戰法。

趙構即皇帝位後,岳飛不顧職卑位低,上書高宗,大意說其身邊的宰相黃潛善、汪伯彥一干人,畏敵如虎,只知一味擁著您南逃,不堪恢復大任,應御駕回東京,親率六軍將士北伐,則中原可復。

高宗不可能看到岳飛的信,即使看到,也不會當回事,因為高宗原知黃、汪不堪大任,不過用其平衡李綱等人的反對遷都而已,故一到江南,立罷二人。

好在黃、汪並未怎樣岳飛,只是將其解職完事。

轉自鐵血smenhu.cn岳飛在回家的路上,正好碰上了新任河比招撫使的張所,當時這些從大本營派出的戰時方面大臣,手中都有數百千張空白任命書,故張所一聽岳飛的情況,便立即恢復了其國家幹部身份,補授修武郎,任職中軍統制,與其長談,更愛其才,更經過幾次戰鬥,再補武經郎。

張所既為“河北招撫使”,他的管轄區域就該在黃河北岸的今河南、河北一帶,於是,當他招幕到一些兵力時,就派屬下都統制王彥,率領包括岳飛在內的十一名統制及七千人馬,渡河開闢抗金戰場。

王彥,少年時隸弓馬子弟所,徽宗親臨閱試,即補下班祗應,任清河尉,青年時從涇原路經略使种師道兩入西夏作戰,身有戰功。

金兵圍攻宋京汴梁,王彥慨然棄家赴京,參加抗金戰爭。

張所為河北招撫使,急需將才,過東京,見王彥與談,喜不自禁,即任命其為都統制,也就是管統制們的統制,顯然要比岳飛資歷深得多了。

王彥過河後,兵臨新鄉,金兵勢盛,王彥欲慎重進兵,岳飛卻笑其膽小,獨率部下衝敵,奪旗揮舞,王彥只得揮兵力戰,遂攻下新鄉。

王彥責岳飛不服從指揮,岳飛則嗔王彥畏敵如虎,二人為此反目,岳飛遂率部獨自行動。

史載:轉自鐵血smenhu.cn“翌日,戰侯兆川,身被十餘創,士皆死戰,又敗之。

夜屯石門山下,或傳金兵復至,一軍皆驚,飛堅臥不動,金兵卒不來。

食盡,走彥壁乞糧,彥不許。

飛引兵益北,戰於太行山,擒金將拓跋耶烏。

居數日,復遇敵,飛單騎持丈八鐵槍,刺殺黑風大王,敵眾敗走。”

而就在這時,金人以為宋大軍進入河北,上下震動,急調數萬精兵前來圍剿,將新鄉圍得水洩不通,可岳飛竟在這樣危急時刻,率部下渡河回東京,投宗澤去了。

王彥則率眾死戰,終因寡不敵眾,不得不冒死突出重圍,且戰且退到共城(今河南輝縣)西山,據說身邊僅剩七百餘人,但他們據險設寨,頑強死守,使散亡部下逐漸尋歸。

而王彥則一面堅守,一面派手下去聯絡各路義軍。

金人久攻不下,遂出重金懸賞王彥,逼得王彥每天晚上睡覺,都要換多少次地方,弄得屬下有事常常找不到他。

眾人不免相聚議論,終於弄清王彥是怕他們為了賞錢出賣他,於是對王彥說:“我們所以拋妻棄子,不惜萬死從公渡河,就是因為感念公之忠憤救國之心,希望隨公一雪國恥。

今令公寢不安席者,無非因為金人重金懸賞公首,可我們要是為這些出賣您,我們還是人嗎!”眾人隨即相互在臉的兩側分別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墨字,這就是南宋初年著名的“八字軍”!轉自鐵血smenhu.cn史載:“彥益感勵,撫愛士卒,與同甘苦。

未幾,兩河(黃河流經今內蒙托克托時,轉而向南流至陝西潼關才復又東向,故這一流段的兩岸稱河東、河西,也就是今山西、河北一帶)始增響應,忠義民兵首領傅選、孟德、劉澤、焦文通等皆附之,眾十餘萬,綿亙數百里,皆受彥約束。”

而那個創造了順昌保衛戰以少勝多奇蹟的兩萬人,就是這個“八字軍”中的一部分,其作戰的典型特徵,就是血戰到底,誓死不降!以致金帥欲派一將領攻打王彥山寨,這名將領竟嚇得撲嗵跪地,哇哇痛哭道:“王都統的營壘堅如鐵石,實在打不下來呀……”言外之意,你要殺我就直說喲,幹什麼非要借刀殺人啊。

金帥又派騎兵截殺王彥糧道,不想王彥早有準備,伏兵四起,殺得金兵四散奔逃。

王彥欲趁勢收復西京(今山西太原),與東京留守宗澤聯絡。

宗澤招王彥赴東京會議,彥帶“八字軍”精銳萬人出發,金兵數萬欲襲其後,但眼睜睜的看著“八字軍”最後一人渡過黃河,卻始終不敢近前一步!1/4|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