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一)

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一)


都市醫王 萌妻在上:首席老公太心急 死亡天使之契 逆仙 紫薇仙尊 千鬼姬 次元遠征 exo:愛你上癮i 我替天使來愛你 茶樹花開的春天

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一)

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一)||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出版:中華書局轉摘自:無錫新傳媒本帖為原著部分摘錄彭林簡歷:彭林,1949年生於江蘇無錫市。

198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現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歷史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尤其注重對儒家經典《周禮》、《儀禮》以及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等,其中“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獲教育部首批“國家精品課程”稱號。

目錄:●《中國古代禮儀文明》——自序●禮是什麼●禮緣何而作●禮的分類●禮的要素●禮與樂●以人法天的理想國綱領——《周禮》●貫串生死的人生禮儀——《儀禮》●闡發禮義的妙語集萃——《禮記》●冠者禮之始也:冠禮●合二姓之好:婚禮●禮尚往來:士相見禮●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鄉飲酒禮●立德正己之禮:射禮●明君臣上下相尊之義:燕禮●諸侯相接以敬讓:聘禮●稱情而立文:喪服●侍奉逝者的魂魄:士喪禮●埋藏親人的遺體:既夕禮●安魂之祭:士虞禮●祭祀萬世師表:釋奠禮●詩禮傳家:家禮●不見面的禮儀:書信作者其它相關作品: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儒家的禮樂教化之道》smenhu.cndu/f?kz=1403500作者:溪山琴況20058921:58回覆此發言2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中國古代禮儀文明》——自序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於海外。

相傳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

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

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瞭解中國禮儀文化。

不無遺憾的是,近代以來,禮樂文化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反而受到了種種責難,歸結起來,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是禮樂文化的性質問題。

有人認為,禮樂文化是封建時代的文化,早已過時,誰再提倡,誰就是逆潮流而動。

態度最激烈的是‘文革‘時期的江青等人,他們誣衊孔子是搞復辟的祖師爺,說孔子‘克己復禮‘就是要復辟奴隸制。

二是禮樂文化是否還有現代價值。

有人認為,當今的時代已經完全不同於先秦、兩漢,社會面貌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三禮》表述的禮儀對我們已經毫無用處。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萬世一貫的,而只能與時俱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

優秀文化的因子,往往歷久彌新,長久地存活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影響著民族的精神和麵貌。

例如,公元前六世紀前後,是世界古文明的軸心時代,出現了諸如孔子、老子、孫子,以及蘇格拉底、伯拉圖、釋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經典。

兩千多年來,他們始終伴隨著歷史的程序,我們幾乎處處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存在。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還每每要回到那個時代去尋找智慧。

對於孔子倡導的禮樂文化,我們也應該作如是觀。

近代以來,由於國勢衰微,列強入侵,國人激於時變,把落後捱打歸咎於傳統文化,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盡然。

試想,一個知書達理的書生捱了強盜的打,人們可以責怪他沒有拳勇,但卻不可以責怪他不該知書達理。

如果書生從此丟掉書本,只練武功,變成了沒有文化的‘強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劇。

人類社會終將進入一個人人講信修睦、彼此謙敬禮讓的文明時代。

因此,我們既要習武強身,又要弘揚既有的文化,禮樂文化終究會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江青等人批孔、批‘克己復禮‘,是出於批‘周公‘的罪惡目的,完全沒有學術依據可言。

孔子真是復辟狂嗎?只要讀讀《禮記禮運》就可以知道,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要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它曾經鼓舞了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千千萬萬的志士仁人為之奮鬥。

‘克己復禮‘就是復辟奴隸制嗎?奴隸制的主要特徵之一是人殉(用活人殉葬),儒家若是擁護奴隸制,就應該贊成人殉。

可是,只要讀讀《禮記檀弓》,就可以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

齊國大夫陳子車客死於衛國,其妻和家宰打算用活人殉葬。

子車的弟弟子亢堅決反對,說‘以殉葬,非禮也!‘還有一位叫陳乾昔的貴族,臨終前要求讓兩個婢子在他身邊殉葬。

他兒子拒絕照他的要求辦,理由也是‘以殉葬,非禮也‘!兩人都說殉葬是‘非禮‘的行為,說明禮是不允許殉葬的。

春秋時期,人本主義成為社會思潮的主流,人殉已不多見,一般用木俑殉葬,即便如此,孔子也覺得不能容忍,他憤憤然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惠王上》)不僅如此,儒家還反對一切不人道的做法。

魯國大旱,穆公先是要暴晒國中的尪者,後來又要暴晒巫婆,希冀博得上天的憐憫。

縣子批評說:因天不下雨而懲罰殘疾人,太過殘忍,有悖人道!類似的例子,《禮記》中在在多有,不勝列舉。

孔子反對人殉,提倡仁愛;反對苛政,提倡仁政,代表了時代的進步和人類的良知。

說孔子提倡禮就是要復辟奴隸制,真是愈加之罪,何患無詞。

那麼,儒家的禮樂文明還有沒有現實價值呢?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

其一,十年動亂之後,國民道德水準嚴重倒退,不僅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而且直接影響到了經濟的發展,最明顯的例證是旅遊業。

幾千年文明鑄就的禮儀文化,原本可以成為旅遊經濟的強項,可是,許多行業成員連‘對不起、謝謝、沒關係、您請‘十個字的禮貌用語都說不好,遑論其它。

儘管眼下賓館、酒店等越造越華麗,而服務質量卻始終是旅遊業發展的軟肋,令人長嘆。

此外,近年出境旅遊的國人與日俱增,但舉止粗俗,缺乏禮儀教養者不乏其人,海外輿論的批評時見報導,使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損害。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近年,政府將‘明禮誠信‘作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內容,如何重建符合時代要求的禮儀規範,已經提上議事日程。

我國傳統的禮儀文明,是寶貴的思想資源,正可以為我們提供重要的借鑑。

作者:溪山琴況20058922:04回覆此發言3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其二,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競爭,將會越來越多地在文化領域中展開。

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徵,文化存則民族存,文化亡則民族亡。

古往今來,真正滅絕於種族屠殺的民族並不多,而滅亡於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卻是不勝列舉。

中國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發生過文化中斷的文明。

在未來的世紀中,中華文明能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強勢的本位文化,這無疑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

禮樂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能否將它的精華髮揚光大,對於本位文化的興衰至關重要。

令人汗顏的是,我國傳統禮儀文化在韓國、日本儲存頗多,並繼續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而在我們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卻是非常驚人。

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語和舉止的人已經日漸稀少。

作為民間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禮、生日禮儀等慶典,正越來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劇地西化;而聖誕節、情人節等正日益成為中國年輕人的重大節日。

作為民族文化表徵的禮儀、節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經被國民拋棄,它的消亡也就不會太遠了。

炎黃子孫、有識之士,當知憂慮。

第三,中國古代禮樂文化中有許多高妙之處,可惜不為世人所認識,我們不妨以先秦的鄉射禮為例加以說明。

作為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古代有沒有體育精神?如果有,它與古希臘的奧運精神有何不同?這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必須向全世界回答的重大問題。

而在我們獲得奧運會的主辦權之前,幾乎沒有人考慮過。

現在問題突然提出,不免令人感到手足無措。

其實,我國至遲在春秋時代,民間就流行一種稱為鄉射禮的射箭比賽,它的比賽儀則,完整地記錄在《儀禮》的《鄉射禮》中。

這是一種非常正規的競技運動,有長度固定的射道、嚴格的比賽規則。

但是,評價一名射手,不僅要看他能否命中靶心,而且要看他形體是否合於音樂節奏,此外,還要求他處處禮讓競爭對手,正確對待失敗等等,總之,要求他的身心與體魄和諧、健康地發展。

這與早期奧林匹克運動片面強調體魄強健的理念判然有別,顯示著東方文明的特色。

諸如此類,古代禮儀文化中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發掘。

我們這一代人,曾經身逢‘文革‘之亂,深刻地感受到了這場文化浩劫的創痛。

‘文革‘之後,孔子的名譽漸次得到恢復。

自1989年起,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儒學聯合會,每五年舉辦一次紀念孔子誕辰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每次都有國家領導人到會致詞,並接見與會的知名學者,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毋庸置辯的是,孔子與禮樂文化是不可分的:沒有孔子就不可能有禮樂文化;反之,離開禮樂文化就不成其為孔子。

肯定孔子,就必然要肯定禮樂文化。

但是,當年的‘批孔‘運動,是以舉國之力、在全社會展開的,其惡劣影響至今未能徹底肅清,要使國民真正瞭解禮樂文化,還需要作很長時間的努力。

二十年前我讀研究生,選擇的研究方向就是禮學,孜孜於此,不敢旁騖,日日涵泳於《三禮》之中,在體味古代禮樂思想的精深與高妙的同時,每每感嘆它在大眾面前正變得越來越陌生。

因而常想,能否用淺近的語言,比較系統地將古代禮儀文明介紹給大眾呢?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準備,2001年春,我嘗試著在清華大學本科生開設了‘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的選修課,居然受到學生的歡迎。

不無巧合的是,當時適逢《文史知識》創刊二十週年,在參加紀念座談會時,時任編輯部主任的胡友鳴先生對我說,《文史知識》曾組織專家寫過許多文化史的系列專題,唯獨沒有關於禮的專題,讀者對此反映強烈。

他希望由我來做這項工作,以便讓更多的讀者瞭解中國古代禮儀文化。

而我為了將‘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這門課程建設好,也正想將講稿正式寫定。

於是,雙方就將選題談定了。

這是本書的緣起。

要將繁難的古禮寫成讀者易於接受的文字,是非常困難的工作。

為此,每次撰作,不得不反覆斟酌,從紛繁的材料中選擇最重要的內容來介紹。

按照編輯部的要求,我原則上每月要提交一篇文稿,以便連載。

而我每寫一篇,至少要耗時一週,有時甚至需要十天,其中的甘苦真是難以表述。

原計劃本書有三十個專題,由於我承擔的教學科研任務非常繁重,難以長期佔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時間來寫作本書,因而在連載了兩年多之後,不得不打住,這是需要向讀者朋友致歉地。

未能完成的專題,只有留待它日了。

在本書各篇的連載過程中,收到許多讀者的來信,給我以親切的鼓勵和指教。

編輯部的各位同志對每篇文稿的處理都非常仔細,精益求精;主任呂玉華先生親自擔任本書的責任編輯,從版式設計到圖文安排,無不親勞駢指,感人至深。

在本書結集出版之際,我的研究生張煥君、林振芬、刁小龍、李莉等幫助校對文稿、選擇插圖,也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在此三申謝忱之意。

彭林2003年歲末於清華園聽松山房作者:溪山琴況20058922:04回覆此發言4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禮是什麼《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之一禮是什麼中國是禮儀之邦,古代文化是禮樂文化。

因此,說到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不說到禮。

但是,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什麼樣的位置,意見並不統一。

在某些通史類著作中,禮往往被理解為典章制度而放在從屬的位置,就是最典型的例證。

1983年7月,著名史學大師錢穆先生向美國學者鄧爾麟談及中國文化的特點以及中西文化的區別,認為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鄧氏認為錢穆先生所論十分精彩,是為之上了‘一堂中國文化課‘:中國文化是由中國士人在許多世紀中培養起來的,而中國計程車人是相當具有世界性的。

與歐洲的文人不同的是,中國士人不管來自何方都有一個共同的文化。

在西方人看來,文化與區域相連,各地的風俗和語言就標誌著各種文化。

但對中國人來說,文化是宇宙性的,所謂鄉俗、風情和方言只代表某一地區。

要理解這一區別必須理解‘禮‘這個概念。

在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詞。

它是整個中國人世界裡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誌著中國的特殊性。

正因為西語中沒有‘禮‘這個概念,西方只是用風俗之差異來區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其影響所及地區各種風俗習慣的總和。

如果你要了解中國各地的風俗,你就會發現各地的風俗差異很大。

即使在無錫縣,盪口的風俗也與我在戰後任教的榮鄉不同。

國家的這一端與那一端的差別就更大了。

然而,無論在哪兒,‘禮‘是一樣的。

‘禮‘是一個家庭的準則,管理著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務和外事。

同樣,‘禮‘也是一個政府的準則,統轄著一切內務和外交,比如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徵兵、簽訂和約和繼承權位等等。

要理解中國文化非如此不可,因為中國文化不同於風俗習慣。

中國文化還有一個西方文化沒有的概念,那就是‘族‘。

你可以說是家。

在家裡‘禮‘得到傳播,但我們一定要區分‘家庭‘和‘家族‘。

透過家族,社會關係準則從家庭成員延伸到親戚。

只有‘禮‘被遵守時,包括雙方家庭所有親戚的‘家族‘才能存在。

換言之,當‘禮‘被延伸的時候,家族就形成了,‘禮‘的適用範圍再擴大就成了‘民族‘。

中國人之所以成為民族,因為‘禮‘為全中國人民樹立了社會關係準則。

當實踐與‘禮‘不同之時,便要歸咎於當地的風俗或經濟,它們才是被改變的物件。

(鄧爾麟:《錢穆與七房橋世界》,7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錢先生最後對鄧氏說:‘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

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

‘通觀古代典籍,可以發現儒家對禮的概念與功用的論述,往往因具體的語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層次。

首先,禮是人類自別於禽獸的標誌。

人是從動物界脫胎而來的,人與動物有共性,也有區別。

人與動物的區別究竟是什麼,這是人們常常思考的問題。

《禮記冠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禮記曲禮》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

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

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知自別於禽獸。

‘作者認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不是語言的有無,而是禮。

證明之一是動物沒有婚禮,所以‘父子聚麀‘,‘麀‘是雌鹿,即父子合用同一個性配偶,所以永遠是禽獸。

而人懂得同姓不能通婚的道理,制定了婚姻嫁娶之禮,所以人類能夠不斷進化。

唐人孔穎達說:‘人能有禮,然後可異於禽獸也。

‘人類最初的進食習慣也與動物無別。

在進入文明時代之後,有些人的飲食習慣依然保留著明顯的動物性。

在儒家制定的食禮中,有些與抑制人的動物性進食習慣有關。

《札記曲禮》:‘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母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

‘取飯時不要把飯摶成團,不要把手中的餘飯放回食器,喝湯時不要傾流不止,上菜時舌頭不要在口中作聲,不要把骨頭啃得有響聲,不要把咬過的魚肉放回食器,不要把肉骨扔給狗,不要專吃最好的食物,不要用手揚去飯的熱氣,吃黍時不要用錯餐具(要用匕,不可用筷子),吃羹時不要連羹中的菜都不嚼就吞下去,不要重調主人已調好味的羹,不要當別人面剔牙,不要重調主人已調好味的肉醬。

如此等等,可謂詳盡之極。

即使是吃飯,人也應該在舉手投足之際顯示出自己的修養,‘知自別於禽獸‘。

這正是食禮中所隱含的禮義。

作者:溪山琴況20058922:0回覆此發言5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其次,禮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

這是更高一個層次的區別,是指族群與族群,或者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區別,是人與人之間的區別。

相傳孔子作《春秋》,以為萬世龜鑑。

後人對於孔子為什麼作要《春秋》有很多討論。

韓愈在他的名著《原道》中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他認為,一部《春秋》,講的無非是嚴夷夏之別。

而夷夏之別無非是一個‘禮‘字。

當時王綱界紐,周邊文化相對落後的民族乘機進攻中原。

在此過程中,有些諸侯國不能保持既有的先進文化,反而被蠻風陋俗所化。

對於這樣的諸侯國,只配把它當夷狄看待,因為它已經失去中原先進文明的資格。

相反,有些夷狄之邦嚮慕中原文明,為之所化,則不妨將它們與中原的諸侯同等對待。

韓愈認為,春秋亂世,本質上是文明與野蠻的鬥爭,即‘禮‘者與‘非禮‘者,誰統治誰的鬥爭。

而歷史的進步,往往是在文明戰勝野蠻之後。

如果我們再讀《左傳》,對書中觸目皆是的‘禮也‘、還是‘非禮也‘的史評就覺得十分自然了。

第三,禮是自然法則在人類社會的體現。

孔子在回答魯哀公‘君子何貴乎天道‘之問時說:‘貴其‘不已‘。

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籠照大地,哺育萬物,是人類的生命之源。

它晝夜交替,寒往暑來,具有不可逆轉的力量。

儒家看到了天地的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為孔子的天道觀。

宇宙永存,自然法則不可改變,是天然合理的。

人類社會要與天地同在,就必須‘因陰陽之大順‘,順應自然規律,仿效自然法則才能生存。

治國、修身之道只有與天道一致,才是萬世之道,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儒家認為禮就是天道在人類社會的運用,儒家在禮的設計上,處處依仿自然,使之處處與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據。

《禮記禮運》:‘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事,協於分藝。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了趙簡子與子大叔的大段對話。

子大叔說:‘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他詳細地說到禮如何‘則天之明,因地之性‘,‘以象天明,以從四時‘,是仿照自然法則而制定的,‘故能協於天地之性‘,所以是‘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

《禮記樂記》:‘禮者,天地之序也。

‘《左傳》文公十五年,季文子云:‘禮以順天,天之道也。

‘《左傳》成公十六年,申叔時雲:‘禮以順時。

‘第四,禮是統治秩序。

古代中國在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以及並列關係的處理原則,都用‘禮‘的形式來體現。

如天子對於各諸侯國,要定期進行視察,以便了解下情,稱為‘巡守禮‘,《禮記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東巡守之禮。

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南巡守之禮。

十有一月,北巡守,至於北嶽,如西巡守之禮。

‘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所以說,朝覲之禮是要明君臣之義。

至於諸侯之間,則要定期聘問,以聯絡感情。

這些禮制對於維繫一個幅員遼闊的王國,是必不可少的。

第五,禮是國家典制。

國家典禮都是按照以人法天的原則制定的。

天子與北極天帝相對應,天乙所居在紫薇垣,則天子所居稱紫禁城。

《周禮》設計出一套理想官制,設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象徵天地四方六合。

六官各轄六十職,共計三百六十職,象徵天地三百六十度。

隋唐以後,這套制度成為歷朝的官制模式。

稱職官制度為職官禮,稱軍政制度為軍禮,甚至連營造法式,也因品階官爵高下而異,處處包含等級制度,所以也是處處為禮。

第六,禮是社會一切活動的準則。

儒家認為人的活動,應該符合於‘德‘,要體現仁、義、文、行、忠、信的要求,為此,根據德的行為要求,制定為一套規範,也稱之為禮。

如婚禮應該如何舉行,喪服應該如何穿著,對父母應該如何服侍,對尊長如何稱呼等等。

儒家將倫理道德歸納為一系列準則,認為是社會活動中最合理的原則,《禮記仲尼燕居》說:‘禮也者,理也。

‘《禮記樂記》說:‘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禮又是為政者不可須臾或離的大經大法,《左傳》隱公十一年:‘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

‘《左傳》僖公十一年:‘禮,國之幹也。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叔向雲:‘禮,政之輿也。

‘《左傳》昭公十五年,叔向雲:‘禮,王之大經也。

‘禮又是君子的立身之本,《左傳》成公十三年,孟獻子云:‘禮,身之幹也。

‘在社會生活中,禮是衡量是非曲直的標準,是諸事之本,《禮記曲禮》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教訓正俗,非禮不備。

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

宦學事師,非禮不親。

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

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

‘道德為萬事之本,仁義為群行之大,人要施行行道德仁義四事,不用禮則無由得成。

要透過教人師法、訓說義理,來端正其鄉風民俗,不得其禮就不能備具。

爭訟之事,不用禮則難以決斷。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等等的上下、先後之位,也必須根據禮才能確定。

從師學習仕官與六藝之事,沒有禮就不能親近。

班朝治軍,涖官行法,只有用禮,才有威嚴可行。

作者:溪山琴況20058922:0回覆此發言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禱祠祭祀,供給鬼神,也只有依禮而行才能誠敬。

第六,禮是人際交往的方式。

人與人交往,如何稱乎對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如何宴飲等等,都有禮的規定。

行為合於禮,是有教養的表現,反之則不能登大雅之堂。

甚至在雙方並未見面,用書信交流時,也有特殊的禮貌用語。

禮的內涵是如此豐富,因此,儘管中國是禮儀之邦,但是沒有人可以用‘一言以蔽之‘的方法給‘禮‘下一個定義。

已故著名禮學家錢玄先生說,禮的‘範圍之廣,與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禮學實際上就是‘上古文化史之學‘。

(《三禮辭典o自序》)這是非常精到的看法。

儘管‘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但是要用簡明扼要的文字給禮下一個定義,卻絕非易事,因為它的內涵實在是太過豐富,難以包容。

已故著名禮學家錢玄先生在《三禮辭典自序》中說:‘今試以《儀禮》、《周禮》及大小戴《禮記》所涉及之內容觀之,則天子侯國建制、疆域劃分、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役財用、冠昏喪祭、服飾膳食、宮室車馬、農商醫卜、天文律歷、工藝製作,可謂應有盡有,無所不包。

其範圍之廣,與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過之而無不及。

是以三禮之學,實即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學。

‘錢先生的看法很有見地。

‘文化‘一詞,究竟如何下定義,據說迄今已有不下兩百種說法,無法定於一說。

中國的‘禮‘,實際上是儒家文化體系的總稱。

作者:溪山琴況20058922:0回覆此發言7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禮緣何而作《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之二禮緣何而作聖人因俗以制禮談到古代社會的生活習俗,人們常常用到‘禮俗‘一詞。

實際上,禮是禮,俗是俗,兩者是有區別的。

一般來說,禮通行於貴族之中,即‘禮不下庶人‘;庶人則只有俗,即所謂‘民俗‘。

但是,兩者又有密切的淵源關係。

這裡,擬從‘禮源於俗‘作一簡要梳理。

什麼是俗?《說文解字》雲:‘俗,習也。

‘是指生活習慣。

東漢鄭玄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解釋:‘俗謂土地所生習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鄭玄注)‘土地‘是指人們的生存環境,包括地理、氣候、人文等各種要素在內。

人們在各自特定的環境中生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自的習俗。

《禮記王制》對四方的風俗作了如下的描述:‘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西方曰戎,被髮表皮,有不粒食者矣。

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東方、南方都是近海之地,為了避免蛟龍的傷害,人民有文身的習慣。

題,指額頭。

1/5|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