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得勢,“造福”一方
王子公主事件簿 一等狂妃:壓倒腹黑殿下 凰血鏡花緣 霸道獨尊 法醫毒妃 王爺,我要收了你 腹黑王爺滾遠點 網遊之雙修至尊 中華武將召喚系統 掠心女王爺
一人得勢,“造福”一方
一人得勢,“造福”一方(1/3)
微-唐順宗時,王叔文專政。他與宦官李忠言、宮人牛昭容串通一氣,形成一個小集團,宰相韋執誼等人也是這個小集團的成員。凡是與小集團親近的人,都能得到高官美職,有時一天之內提升好幾個人。只要是他們一黨中的某人說某某可以做官,不出數日,此人準能得到任命。當時一班士大夫紛紛趨附,以致王叔文和他的同黨家門前晝夜車馬如市。要見他們的人實在太多了,有時須排隊等幾天。這些人沒地方住,只好權且在附近的燒餅鋪、酒館過夜。這些小店鋪因而大發橫財,留宿一人要收千錢。王叔文一人得勢,可謂“造福”一方。
宰相上朝嚇出汗
微-唐宣宗上朝治理國政時,每當宰相奏事,威嚴的態度令人不敢仰視。奏報事情完畢後,皇上會忽然和顏悅色地說:“可以講閒話了!”於是就問一些民間的瑣碎事情,或者談宮中游獵飲宴的事,無所不談。大約一刻鐘左右,皇上又正色地說:“你們好好做事,我時常擔心你們會辜負我。如果那樣,以後就不能再相見了。”皇上說完就站起來走進宮中。宰相令狐綯對別人說:“我專理政事已經十年,最得恩寵厚待,但每次到延英殿奏事時,我沒有一次不是被汗水打溼了衣服!”
寢殿柱上掛政績
微-一次,唐宣宗出苑城之北遊獵,遇到一位樵夫。唐宣宗問他是哪個縣的人,樵夫回答:“涇陽縣人。”又問:“縣令是誰?”回答說:“李行言。”唐宣宗再問:“李行言在縣為政情況怎麼樣?”樵夫回答說:“李行言性格固執,有幾個強盜關押在縣監獄,宦官領掌的北司禁軍來縣府要人。李行言就是不放人,硬是將這幾個強盜全部處死了。”唐宣宗回宮後,將李行言的名字行事寫在一個帖子上,掛於自己寢殿中的柱子上。冬季十月,李行言被任命為海州刺史,入朝向唐宣宗謝恩時,唐宣宗賜給他金紫衣裳,並問李行言說:“你知道為什麼賜給你紫衣嗎?”李行言回答說:“不知道。”唐宣宗即命左右取來掛於寢殿柱子上的帖文,給李行言看。
不知為何升遷
微-唐宣宗任命醴泉縣令李君爽為懷州刺史。起初,唐宣宗於渭上游獵,看見十幾位父老聚集在一個祠堂前,唐宣宗上前詢問其緣故,父老們
回答說:“我們是醴泉縣百姓,縣令李君爽有優異的政績,任期屆滿當罷官,我們到官府乞求他留任,為此而祈禱於祠堂,希望都能如我們所願。”後來懷州刺史空缺,唐宣宗親手寫詔敕任命李君爽,宰相們對李君爽的升遷摸不著頭腦。李君爽入朝向唐宣宗謝恩,唐宣宗才說清了以所得父老之言來獎
勵李君爽的事。
錯一字被降職
微-唐宣宗聰敏明察並且記憶力強,宮禁中當差掃地身份低賤的廝役,他也都能知道他們的姓名,並熟悉這些人的性格及特長,所以讓他們幹活,從不會叫錯人。天下各地方官府奏告於朝廷的獄吏小卒的姓名,唐宣宗也一看便都記得。有一次,一位官員給唐宣宗上的奏文中有“漬汙帛”一句,“漬”字被誤寫為“清”字,樞密承旨孫隱中以為唐宣宗不一定看到了這個錯字,即將錯字改正,然後送交中書門下政事堂,奏狀經宰相府官員簽署後再進入宮中,唐宣宗即發現奏狀被改,大為憤怒,即加以追究,將擅自修改章奏的人處罰降職。
罷官後的表彰信
微-唐懿宗年間,皇上貶謫劉瞻為康州刺史。翰林學士承旨鄭畋起草劉瞻罷官的制辭中說:“安於幾畝的田宅,卻並不是自己所有;退阻四方的賄賂,只怕被別人知道。”路巖對鄭畋說:“侍郎是在表彰薦舉劉瞻啊!”於是鄭畋也獲罪被貶為梧州刺史。
立“誓碑”不殺言官
微-《避暑漫抄》記載:宋太祖登基後的第三年,祕密地刻了一方石碑,安放在太廟寢殿的夾室裡面,稱之為“誓碑”,用銷金黃幔蓋著。宋太祖留下詔命:新天子即位,拜謁太廟完了之後,必須在一個不識字的小太監陪同下,獨自進入夾室之中,誦讀碑文中的誓詞。很長時間裡,群臣近侍都不知道碑文所誓何事。靖康之難,太廟被毀,洞門大開,人們才知道其中內容。碑高七八尺,闊四尺有餘,上有誓詞三行:
第一行:“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第二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第三行:“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因為有了宋太祖的這塊祖訓碑,兩宋皇帝對讀書人、士大夫們都相當客氣,相當優待。一如碑文中
所要求的那樣,宋朝一代基本上沒有殺過士大夫以及上書言事之人,也基本上沒出現過殘忍好殺的暴君,只有昏君。
口惠而實不至
微-宋太祖曾經面許張融升為司徒長史,可是人事命令久久未能發出。有一天張融騎著一匹很瘦的馬,被太祖看到,太祖就問說:“愛卿的馬怎麼這樣瘦?你給它多少糧食吃?”張融答:“每天一石糧食。”皇上說:“每天吃一石糧食會這樣瘦嗎?”張融說:“我答應給它一石,可是卻沒有照著去做。”第二天,升官的命令就頒下來了。
宋朝第一任名副其實的宰相
微-趙普是宋代第一任名副其實的宰相,但他這個宰相及其許多權力卻是他自己厚著臉皮向宋太祖要來的。剛剛拜相時,趙普和宋太祖有一段對話,很有意思。
趙普說:“中書省沒有宰相來擬定和簽署最高行政
命令,怎麼辦?”
宋太祖說:“你只管擬定詔書命令,我為你簽署批示怎麼樣?”
趙普說:“這是政府部門的職責所在,非帝王之事。”
趙匡胤想廢除宰相負責擬定政府最高命令,自己負責簽字同意或者不同意的傳統權力運作規則,改為宰相先出草稿,自己同意了,再交代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思擬出定稿交由自己簽字蓋章,將最高政令的決定權從宰相手裡收歸皇帝。但是,趙普也是個權力慾望極盛之人,所以,才有了上面這段對話。
政治鬥爭猶如潑婦罵街
微-宋朝的科舉制度改革後,舉子們多是些寒窗苦讀的貧寒子弟、白屋書生。所取士人的這種身份上的差異,對宋朝的整個政治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門子弟在家庭中常年耳濡目染,從政之前就早已懂得許多政治掌故與政治手腕,一旦進入統治秩序,行為處事就顯得相當老練。出身寒微的窮書生整日留心於應考科目,專心於詩詞文賦、經籍記誦,驟然中舉,步入仕途,既很少有系統的、具備傳承性的個人學術修養,又對政治傳統、政治手段茫然無知,行為處事自然也就顯得極為生澀。和唐代有所不同,活躍在宋代政治生活一線的多是些寒門士子,而少有高門子弟。這也就使得宋代多如牛毛的政治鬥爭的品位極為低下,有些近乎於潑婦罵街般的互相詆譭,只是用詞較市井文雅了一些罷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