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七市井風物
不能動 先婚後愛,引妻入局 少婦生存法則 豪門冷少玩愛:笨笨女傭 都市最強高手 首席哥哥不認人 屠魔路 嫡女風華:讀心寵妃太囂張 祭奠之遊戲 喪命遊戲
輯七市井風物
輯七市井風物(1/3)
——
飲酒令
微-唐朝的龍朔年以來,老百姓喝酒的時候作酒令說:“子母相去離,連臺拗倒。”子母是指杯子與盤子,連臺是說盤子和杯子全都推倒。等到武后永昌中年,羅織罪名陷害人的風氣興起。有十多個宮中的警衛人員在清化坊喝酒,說起了這個酒令,被同席的人告發,十個人全都被處死。到後來,廬陵王遷移到均州,應驗了母子分離。連臺拗倒是預示著武則天被廢,武氏家族的人被定罪流放到邊遠地區。
看一眼襪子一百錢
微-唐玄宗在馬嵬坡不得已殺了楊貴妃後,大軍繼續西移,但在馬嵬坡這個地方卻留下了不少寶物。一位住在馬嵬坡附近的老婦,曾拾得一隻錦襪,當作珍奇之物收藏起來,過往客人如果想親眼看一眼的話,就要交付一百錢,這位老婦前前後後靠這隻錦襪得錢無數。老婦有一女兒名叫玉飛,也曾得到過一隻雀頭履。這隻鞋長三寸,玉飾珍珠口。玉飛將此鞋奉為至寶,從不輕易給別人看。
“山寨”皇帝
微-《玉堂閒話》中記有這樣一件事:唐朝時,懿宗皇帝常常穿上便服遊逛京中寺廟。一些流氓打聽到大安國寺存有上千匹江淮奏進官寄放的吳綾,便合謀設下個騙局。他們選了個面貌與唐懿宗相似者,穿上用龍腦香薰過的衣服,帶上幾個扮成小僕的同夥,煞有介事地逛進大安國寺。接著,便有幾個預先來此的乞丐向他乞討,他順手給錢打發。因出手闊綽,驚動群丐,一個跟一個跑來。假皇上的錢給完了,開口問在一邊看熱鬧的和尚:“寺院裡有啥財物可借的?”和尚還沒開口,裝成小僕的同夥在一邊忙向和尚遞眼色。和尚認定這闊佬準是微服逛廟的“今上”,立即誠惶誠恐地稟報:“櫃內有人寄綾千匹,唯命是從。”於是開櫃取綾,全部“發”完。臨走之前,小僕還大模大樣地關照:“來日到朝門來找我,我帶你覲見,定有重謝。”此事的結局,自然是大安國寺和尚沒拍著馬屁,反吃了大虧。事後得知,這是一出流氓與丐幫聯合演出的好戲。
方相的侄兒
微-唐朝時,有個姓房的人很喜歡炫耀自己的門第,只要有姓房的當官,他必定說是自己的親屬。有人瞭解他有這個毛病,就對他說:“豐邑坊的方相(古代出殯時用紙糊的面目猙獰的開路神)是你的什麼親戚?”那姓房的人說:“是我的再從伯父。”問話的人大笑,道:“你既然是方相的侄兒,只能去做嚇唬鬼的事了。”
唐朝時就有城管
微-大家可能認為“城管”是近些年才出現的新興事物,其實在中國歷史上,至少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城管這類工作崗位。
《舊
唐書》載:“監市踐於衙,理市治序。”這裡說的“監市”,其特點和職業性質與今天的城管都非常相似,“踐於衙”是指屬於衙門管,但是比衙門官吏的社會地位要低一些,他們的任務就是“理市治商”。其中還有較為詳細的城市街道管理規定:“距府十丈無市,商於舍外半丈,監市職治之。”古代的“府”是指行政機構所在地或地方行政長官、達官貴人的官邸,這裡規定的就是離此類地點十丈之內不可以開店擺攤賣東西,而監督執行這些規定的人就是“監市”。
唐代的“快餐”
微-快餐並非現代人發明,在古代也有快餐。早在唐朝時,市場上就有一種叫“立辦”的酒席。據李肇的《國史補》記載:唐德宗臨時召見吳湊,任命他為“京兆尹”,且要立即赴任。時間很是緊迫,為慶賀自己的升遷,吳湊還是邀請了親友來家中聚餐。當親友趕到時,酒宴也已擺好。客人不解,問何以能這般迅速?吳府的人回答道:“兩市日有禮席,舉鐺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饌,可立辦也。”由此可見,這“立辦”,可算是唐代的快餐。
鍾情槐樹為遮蔭
微-在唐長安城的大街兩邊,廣泛種植有槐樹。一些廣場上,更是列槐樹數百行為隊,根本就沒有房屋,人們“相與揖讓,或議論槐下”。同時也給上下班增添了些許情趣。
唐德宗時,有一個名叫吳湊的京兆尹。當時官街槐樹缺少了一些,施工的人就以榆樹補缺。吳湊知道後就說,榆樹根本配不上九衢大街的氣勢,立即下令讓換栽槐樹。等到槐樹長成,綠蔭罩地時,吳湊去世了,人們就指著槐樹,懷念他的政績。從這個小故事裡,頗能看出唐代長安官員對槐樹的珍重。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因為槐樹堅固耐老,而且多陰涼,在盛夏酷暑之時,長安行人就會走在槐樹下,躲避炎熱。
胡餅妙不可言
微-在唐朝關中,尤其京師周邊地區灌溉設施修建及管理大大增強,冬小麥產量迅速增加。長安城裡,人們開始流行吃麵食。比如胡餅,在當時就很流行。大曆十二年(777年)的一天早上,尚書左僕射劉晏起來晚了,肚子餓得咕咕叫,又著急上朝點卯,恰巧在路上看到有賣蒸胡餅的,就買了捧著大嚼起來,邊走邊向同路人讚歎:“美不可言,美不可言!”還有一天清早,一個新科進士在住所的巷口買糕,這時適逢幾個吏員路過,他就趕緊熱情地和他們打招呼,並說相請不如偶遇,爽快地請幾位可能會成為同事的人吃了早點。
洛陽水席與武則天
微-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後,多次離開長安,到外地巡察瞭解民情。有一次女皇來
到洛陽,設下了“水席”大宴文武群臣,無不叫絕。隨後洛陽“水席”成了宮廷宴席。值得一提的是洛陽“水席”頭道大菜名為“燕菜”,實不同一般,那是用大白蘿蔔為主料做的。為何普通蘿蔔能登大雅之堂呢?原來,有一年秋天,洛陽東地裡長出三尺長的巨型蘿蔔,民間把該蘿蔔以“吉祥物”進獻女皇。武則天非常高興,特命廚師做菜。廚子明知蘿蔔平常,卻又不敢違旨,便著實動了一番腦筋:把蘿蔔進行精細加工處理,多配名貴的海味山珍後做成一道羹餚送到女皇面前。武則天入口果然感到鮮美無比,風味獨特。她重賞了御廚,並賜名為“假燕菜”,可與“燕窩菜”同列首席。後來人們把“假燕菜”改名為“洛陽燕菜”。時隔幾百年,“洛陽燕菜”名氣越來越大,還成為“水席”之首。
“老公”“老婆”的稱呼源自唐朝
微-在中國民間,夫妻之間常互稱“老公”“老婆”。相傳此稱呼最早便出現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唐朝有位名叫麥愛新的人,考中功名後嫌棄妻子年老色衰,便想另結新歡。但老妻畢竟照顧了自己大半輩子,直言休妻太過殘忍。於是他寫了副上聯故意放在案頭:“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給為他整理書房的老妻看。妻子看了後,提筆續寫下聯道:“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很是慚愧,便放棄了休妻的念頭。
見丈夫回心轉意,麥愛新的妻子又寫道:“老公十分公道。”麥愛新亦揮筆續寫道:“老婆一片婆心。”“老公”“老婆”也就這樣在民間叫開了。
鬥蟋之戲源於唐
微-人們何時始畜養蟋蟀以聽其聲,已難以稽考。今日可見之著述、可資考證者,最早者為五代人王仁裕著《開元天寶遺事》。書中有《金籠蟋蟀》條曰:“每至秋時,宮中婦妾輩,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於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之也。”人們在玩賞蟋蟀過程中,終於發現兩尾蟋蟀(即雄性者)具有好鬥的特性,於是率先在宮禁中興起鬥蟋之戲。爾後,又發展成為賭博。宋人顧文薦《負曝雜錄》中說,唐天寶間,長安人鬥蟋成風,“鏤象牙為籠而畜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喙”。鬥蟋之風,是否即始於此呢?顧氏又說:“其來遠矣。”遠到何時,他卻未作詳說。
吃辣麵
微-唐人陸暢,剛與董溪女兒結婚時,有人問他:“君身為富貴人家女婿,是不是很有樂趣呀?”陸暢答道:“富貴人家,禮法太多,奴婢有時被罰吃辣麵。”現在,人們逗小孩兒玩時,常用手刮小孩兒的鼻子說“吃辣麵”就源於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