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慈禧宮廷宴請外國人

慈禧宮廷宴請外國人


豪門99天:你情我願 重生我是元帥夫人 靳少獵妻:寶貝乖,別鬧了 眾男爭春 血族傳奇 超級兌換 傾天:醉臥塵世 喪屍爆發之人性的浮沉 BOSS大人別亂來 毒心寵後:穿越是一場豪賭

慈禧宮廷宴請外國人

慈禧宮廷宴請外國人(1/3)

微-據《清稗類鈔》記載:有天,慈禧自己吃完飯之後,就讓太監叫了幾個宮裡的女眷陪外賓密司卡爾吃飯。按當時的規矩,女眷一般都是不能入席的,但是慈禧讓這些女眷都坐在桌旁。針對這些從來沒有過的情況,宮裡的人都大吃一驚。後來有人去偷偷打探,才知道原來當時外國人都不知道宮廷禮儀,慈禧怕外國人笑話宮內野蠻,於是就仿照人家的習慣,故意找些女眷去作陪。

同洲同種同文最親愛

微-據《清稗類鈔》記載:光緒戊戌年間,曾經派遣黃遵憲出使日本,光緒的目的是要聯合日本。那些替皇帝起草詔書的人,按照皇帝的意思寫好之後就呈遞給光緒看,光緒看了之後很不滿意,於是自己提筆在“大日本國皇帝”之前加上“同洲同種同文最親愛”九個字,用以表示聯合的誠意。文中其他的用詞,他也修改了不少。

與洋人交涉怎能用“痞子腔”

微-據《庚子西狩叢談》記載:李鴻章從南洋調到北洋接替曾國藩時,曾國藩問他今後如何與洋人打交道。李鴻章答道:“門生也沒有打什麼主意,我想,與洋人交涉,不管什麼,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曾國藩聽了,以五指捋須,良久不語,徐徐啟口說:“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得如何打法,你試打與我聽聽。”李鴻章一聽老師對答話不滿,連忙改口說:“門生信口胡說,錯了,還求老師指教。”曾國藩又是一陣捋須不已,並久久注視李鴻章,說道:“依我看來,還是用一個‘誠’字,誠才能打動人,我想洋人也通此人情。虛強造作,不如老老實實,推誠相見,想來這比痞子腔總靠得住一點。”所謂痞子腔,是皖中一帶的土語,說白了就是流氓腔。籍貫合肥的李鴻章大概是想用他家鄉的青皮流氓的渾辦法來對付洋人。但曾國藩的頭腦還是清楚的,知道洋人不會吃這一套,所以還是主張應當老老實實,憑實

力講話。

林則徐給英女王寫信

微-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的官員甚至皇帝都對外國知之甚少。林則徐在開戰之前還給英國國王寫了封信。其實本來是想給美國國王和英國國王各寫一封的,後來一打聽發現美國連個國王都沒有,而英國的國王是個女人,這下對兩國更是鄙夷了。為了翻譯這封信林則徐破天荒地見了幾個外國水手,請他們代為翻譯,水手看完信之後差點兒沒笑噴出來:首先吹噓大清皇帝有多厲害,統治了整個天下,恩澤四方;然後誇獎英國女王一貫恭順,彷彿在表揚一個藩屬國的酋長;接著大談中國對英國的恩惠,無非又是沒有茶葉英國人就要大便不通而死;再來教育女王因果報應學說,講述壞人突然暴斃的例項;最後像命令下屬一樣讓女王“接到此文之後,即將杜絕鴉片緣由速行移覆,切勿諉延”,否則“我天朝君臨萬國,盡有不測神威”……由此可見,這時已經閉塞到何種程度!

道光不恥下問

微-據《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記載: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把大清朝的天朝上國幻想給猛擊了一下。在簽訂《南京條約》的3個月之前,道光皇帝已經開始不恥下問了。他在揚威將軍奕經的摺子上批了幾條批語,希望他的大將軍能給他一個完滿的回答。有關英國女王這麼個黃毛夷婦,他問得最細:“該女主剛滿二十二歲,何以被推為一國之主?有無婚配?其夫何名何人,在該國現居何職?”這問題現在看起來問得那麼弱智。問題是,這麼弱智的問題,不要說奕經回答不好,就是全大清計程車大夫加一塊兒,也都回答不出來。

洋人不知膳食

微-慈禧當時出於外交上的考慮,時不時邀請外國公使夫人們吃飯。有一次,公使夫人們商量之後,決定回請慈禧。限於身份,慈禧讓她的侍從,慶親王的四格格,代表她出席。在宴會之後,慈禧向四格格問及宴會感

受,四格格對她大倒苦水,說洋人吃飯用的是小刀和小叉,簡直就是兵器,而菜都是半生不熟的,肉裡面都有血水,尤其是吃完飯之後,還要喝碗湯藥(就是咖啡),實在是讓人受不了。慈禧笑著評價說:“洋人為化外之民,不知膳食。”

大清給美國“資助”軍艦

微-鴉片戰爭之後,在海防上吃了大虧的清政府開始重視海軍建設。然而,長期的閉關鎖國使清政府官員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許多“洋騙子”藉機欺騙清朝官員,侵吞了中國的鉅額財富。當時來自美國的華爾兄弟看準機會,組織流落當地的菲律賓人和歐美軍事流氓成立了“洋槍隊”(後改名“常勝軍”),幫助清軍與同太平軍作戰,贏得了清政府官員的信任。後來他們以造艦為由,騙走清政府100餘萬兩白銀。軍艦完工後又被亨利偷賣給美國聯邦政府。這些軍艦後來成了美國南北戰爭中的明星,幫助林肯總統平息了南方的叛亂。為了“紀念”清政府的“慷慨支援”,其中一艘軍艦還被命名為“大清”號。

晚清官員出國必帶剃頭匠

微-自打1645年多爾袞頒佈剃髮令以後,剃髮留辮就成了大清國男人的法定髮型。這個髮式前期叫“金錢鼠尾”,清代中後期逐漸演變成了我們在電視上看見的“陰陽頭”,總趨勢是辮子在變粗,剃光的部分在減少,越來越好看。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再好看也不能違反一條核心精神—辮子的部分隨便長,多長都沒事,但辮子以外的地方必須剃光。所以,剃頭則是官員們出國要面對的大事。清代第一任駐外使節郭嵩燾大使出國專門帶著剃頭師傅,因為他也要隔10天左右剃頭一次。曾紀澤跟郭嵩燾級別一樣,他的陪同出國人員名單中也有一個專門的剃頭師傅。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戴鴻慈等5位大臣出洋考察憲政,浩浩蕩蕩的隨行隊伍裡還專門有一個剃頭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