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西書入華

西書入華


超級妖孽高手 凡女求仙記 女校男生 禍妃亂江山:皇上是匹狼 紅樓之孤家寡人 網遊之重生法神 末世傳奇之路 女探險家失蹤:生人禁地 盛愛小蘿莉 討厭,不要!

西書入華

西書入華(1/3)

微-比利時人金尼閣是早期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之一。1618年4月,金尼閣從里斯本出發,攜帶教皇保祿五世向中國耶穌會贈送的500多冊圖書,以及由金尼閣和同伴鄧玉函精心挑揀,從義大利、法國、德國、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收集而來的圖書,共7000餘冊,往中國航行,次年7月抵達澳門。同行的20餘名傳教士,其中鄧玉函、羅雅谷、湯若望、傅汎際等人都是飽學之士,日後併成為傳播西學的棟樑。金尼閣帶來的這些書都是精裝本,無一重複,囊括歐洲古典名著和文藝復興運動以後的神學、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幾乎是整個西方世界最先進的文化技術,是當時中西交通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次交流。遺憾的是,這些書並沒有完全地被翻譯,否則明代的文化會前進很多年。

英女王照顧李鴻章面子

微-據史料記載:有次英國女王舉辦御宴,邀請李鴻章參加。首先是喝咖啡,李鴻章喝了一小口,覺得太熱了,看見盛咖啡的杯子下有個小碟子,就把杯子中的咖啡倒出來,放在小碟子裡讓他涼得快些,然後不慌不忙地品嚐起咖啡來。滿座的賓客都是些貴族,一看到李鴻章這樣喝咖啡,都忍不住偷笑起來。這當然不能逃過女王的眼睛,她怕自己所請的這個中國上賓難過,於是,也把自己的咖啡倒進碟子裡,學他的樣子喝了起來。後來的人都說李鴻章笨拙丟臉,也都稱讚女王的精敏伶俐。

李鴻章尿遁退場

微-《南亭筆記》中記載:李鴻章曾經出使俄國,俄國沙皇對他以禮相待,奉為上賓。一天夜裡,沙皇邀請李鴻章看戲,兩人並排坐著,其他大臣都站在兩邊伺候。過了些時候,李鴻章起身對沙皇說是去上個廁所,他的隨從也緊跟著去了。那沙皇等了大半個時辰仍然不見李鴻章回來,就叫手下人去找,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為此沙皇還對他的大臣大發脾氣,說他們不會待客。

第二天,李鴻章親自來拜見沙皇,沙皇就問起昨天晚上的事情來。李鴻章說:“我不喜歡很晚才睡,一般最多九點鐘我就要上床了。因為白天的事情又多又繁雜,如果我睡晚了,怕第二天不能辦事。昨天晚上我本來是想和你說實話,但是又怕你不讓我早回去睡覺,所以就先回去了。今天特地來賠禮道歉!”沙皇聽後,也權且一笑就過去了。

和洋人一起過年

微-據《春冰室野乘》記載:有一年,眼看就要過除夕了,外面突然來了一個俄國使者,遞上文書說是

要第二天來衙門求見。李鴻章坐在堂上,看了一眼,就拿起筆在末尾批著:“批准明天來見。”這些被旁邊的侍郎看到了,詫異地說:“明天就是除夕了,您哪裡還有時間去見俄國大使?何況他們都沒有什麼大的事情,只是過來攪局的,讓我們不得安生過年。您還不如直接推辭了吧。”哪知李鴻章笑著說:“您的家眷都在這裡,全家人一起聊天過除夕當然開心。可我呢?一個人在這邊,孤苦伶仃,還不如讓這些洋人都來。除夕之夜,一起嬉笑怒罵,也是很好的消遣辦法。明天讓這些洋人都來衙門,我一個人在這裡坐堂就可以了。”

王文韶不識國名

微-《睇向齋祕錄》記載:光緒年間,官至武英殿大學士的王文韶在衙門聽說有個日斯巴尼亞的國家派遣使者前來,要求締結新約。他怒不可遏,說:“日本鬼子又來胡鬧!”其中有個官員說:“日斯巴尼亞,是歐洲的西班牙國,不是亞洲的日本國。”王文韶嚴肅地說:“你怎麼知道這個不是他們的詭計?他們怕我們不答應這個和約,就用其他的國名來矇混過關?如果真是像你所說的那樣,那麼為什麼西班牙又叫作日斯巴尼亞?西班牙可以一個國家起兩個名字,日本又怎麼不能起兩個名字?”這些官員聽了,只敢笑而不敢爭辯。因為這個王文韶是出了名的頑固。

只恨洋貨,不恨洋錢

微-據《南亭筆記》記載:曾參加張勳復辟的光緒年間進士梁鼎芬非常頑固,尤其痛恨崇洋媚外,對於外國的東西也附帶憎惡。一次和朋友出遊,等他們登上山之後,由於感覺很熱,其中一個就把外套脫了,露出裡面的洋衫,他就把人家大罵一頓,還把衣服剝了去。

他在一個書院教書的時候,有個學生偶爾穿了件洋絨馬褂,被梁鼎芬看見了,他又是大發脾氣,正要去奪人家的衣服。這個學生從容說:“我只是聽說老師你破了洋戒,才敢穿這樣的衣服來見你啊。”他就更生氣了,

問他有什麼根據。學生回答:“我們來交學費的時候,有人給洋錢你都收下了啊。”這下把梁鼎芬駁得啞口無言了。

不敢進旋轉門的南北洋大臣

微-據《名人軼事》中記載:擔任清朝南北洋大臣的端方,曾經去西方考察。有次來到美國,船靠岸之後就被人用汽車接入旅館。美國的大旅館,大都是那種四葉旋轉門。如果有人要出入,有侍從在旁邊推動旋轉門,隨客人選擇什麼時候過去。端方下了汽車,來到旅館門口,侍從照樣推動旋轉門,端方進去之後,發現四葉

同時轉動,頓時頭暈目眩,不知道怎麼走。跟著門一起走了兩圈,等他走出來,一抬頭髮現自己還在門外。這時他再也不敢進去了,搖著手說:“我曾經聽說無錫人在江尖嘴上團團轉,今天到了外國我算是親身體會到了。”

你祖先聞鮮花,我祖先吃魚肉

微-清廷外務部左丞辜鴻銘自幼生活在國外,通曉西方文化,21歲的他對中國古文化卻是門外漢。不過他從來沒忘記過自己是中國人,憑著少年時代的記憶,每逢過年過節,他總買些酒菜,點上香火,虔誠叩拜一番,雖然不免引起洋人的側目,但他年年如此,一點兒也不想放棄自己的民族信念。有一次,一個英國房東忍不住問他:“你的祖先什麼時候會來享用你這些魚肉啊?”辜鴻銘毫不思索地回答:“應該就在您的祖先聞到您所孝敬的

鮮花香味的那個時候吧。”

兒戲外交

微-據《清稗類鈔》記載:清朝末年,外國人對中國的外交用四個字歸納就是“兒戲外交”。英國使者威妥瑪就曾經說過:“總理衙門的大臣,都是些喃喃學語的小兒,打他們一下就哭,撫摸一下就嬌慣。所以用左手打他們,右手撫摸他們,就是對待中國外交家的最好方法。”

有個曾經擔任駐日公使的外交官說,他在任職期間,外國公使經常戲耍他,摸他的臉說:“你真是福人有福相,你的臉面滑潤,就像嬰兒一樣。”還有人拉扯他的朝珠,說:“你有這樣的寶貝,整天愛不釋手,就好像小兒得了食物一般。”駐華的俄國使者喜歡拿點兒錢當禮物回贈這些清廷外交官,出門就告訴人家說:“今天又投了若干錢,給小兒買饃饃吃。”

誤以賠款為撫卹

微-據《清稗類鈔》記載:清朝時期中國的國際賠款,是從道光年間的《中英江寧條約》開始的,後來的甲申中法、甲午中日戰爭等等,每戰必敗,敗了就賠款割地。到了《辛丑條約》簽訂的時候,賠款數額竟然高達四億五千萬兩白銀。雖說是這等國恥,但是在當時中國的公私文書中都是絕口不提“賠償”兩字,都是用“撫卹”來代替。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吳大澂寫了篇戰鬥檄文,大談天朝仁義,恩澤四方。甚至談到鴉片戰爭、中法戰爭時,聲稱戰勝了蠻夷,只是為了撫卹這些遠道而來的人,所以恩威並用,給他們點兒撫卹金。這篇文章傳到上海,在《申報》上首先刊登,被英法領事知道後寫信質問,說這些條約寫得清清楚楚,怎麼能侮辱我們。後來還是政府官員出面道歉才善罷甘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