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榴槤入華

榴槤入華


官途 極品護衛 特工重生:這個校花能透視 萌娃來襲:腹黑總裁接招吧 首席獨愛小萌妻 星圖聖變 靠近女領導 生人迴避 邪玉風雲 抗日之王牌特工

榴槤入華

榴槤入華(1/3)

微-榴槤是東南亞的熱帶水果,明朝時傳入我國。可能是因為鄭和的船隊將這種水果帶來中國,所以人們認為榴槤的命名和鄭和有關。據傳,明朝三寶太監鄭和率船隊三下南洋,由於出海時間太長,許多船員都歸心似箭。有一天,鄭和在岸上發現一堆奇果,他拾得數個同大夥一起品嚐,豈料多數船員稱讚不已,竟把思家的念頭一時淡化了,有人問鄭和“這種果叫什麼名字”,他隨口答道:“流連”。後來,在人們口傳中又將流連轉成榴槤。

入鄉就要隨俗

微-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弗朗機總督阿布奎基再遣使安特洛德使華,率船8艘,滿載胡椒,浩浩蕩蕩行抵屯門,駛入廣東省河時,突然鳴放禮炮。廣東各級官員被大炮的威力所驚擾,第一反應就是有敵來犯,趕忙跑到港口,見是弗朗機人。隨後弗朗機人解釋說,鳴禮炮是為了表示禮貌,可是中國的官員不能忍受這種以武力表示的友好,當即大怒,下令讓弗朗機的使者在鴻臚寺學禮3個月,才讓他們去覲見。

文盲皇帝對使臣

微-明熹宗時,扶余、琉球、暹羅三國派使臣來進貢。扶余進的是紫金芙蓉冠、翡翠金絲裙,琉球進的是溫玉椅子、海馬、多羅木醒酒松,暹羅獻的是五色水晶圍屏、三眼鎦金烏槍等。邦國的進貢,而且進的是貴重禮物,熹宗原本應隆重接待。在金殿上,儘管使臣遞上的是用漢文寫的奏章,但熹宗在裝模作樣看了半晌後,把進貢的奏章當成是交涉什麼問題的奏疏,怒氣衝衝地將奏章擲於地,說“外邦小國好沒道理”,拂袖退朝。三國使臣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其中琉球使臣經多方打聽,才知道大明皇帝竟然不識字,使臣們幾乎笑掉了大牙。第二天,熹宗弄清狀況再次召見使臣,而使臣們已沒有往日的恭敬了。從這年起,外邦各國大都停止了進貢。

日本國王,臣源義滿

微-永樂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係。1404年明成祖派鄭和出使日本。鄭和統督水師10萬到達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足利義滿同時受明朝封賞,並派遣使節獻上抓獲的倭寇,與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雙方簽訂了《勘合貿易條約》,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

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

玩到國外的文字獄

微-明代大興文字獄,不僅大臣因文字橫遭不測,就連藩國朝鮮也不能逃脫。明朝太祖時,朝鮮國王李成旦進表箋,有犯上字樣,明太祖當即下令將進貢物品全部打回,還要朝鮮交出撰寫此文的鄭總。朝鮮恐懼,將鄭總押送至南京。太祖下令,發配雲南,仍令遼東都司不許高麗人通界,也不許商客貿易。

蘇祿東王朝覲

微-在我國東南面的大海中有一群盛產珍珠的島嶼,名叫蘇祿群島,唐末宋初的時候產生了一個國家叫蘇祿國。到了明朝初年,這個國家出現了東王、西王和峒王,其中東王的勢力最大。由於鄭和下西洋,讓蘇祿東王知道了中國的強大,所以,他決定訪問中國。蘇祿東王一行來到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受到永樂皇帝的隆重接待,他們遊覽了正在大興土木的北京城,被這裡的壯麗景象深深地震撼了。他們在北京待了近一個月之久,臨行的時候,永樂皇帝還送給他們許多珍貴的禮物。可誰知蘇祿東王走到德州的時候,天氣突然惡化,再加上他本來體弱畏寒,所以就不幸病逝了。噩耗傳到北京,永樂皇帝深感悲痛,還親自撰寫了祭文,命德州地方官用國王的葬禮將蘇祿東王安葬在德州的北郊,其長子圖瑪哈為蘇祿東王,率眷屬歸國,留侍從十餘人守墓。王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俱受俸賜。後來到清朝的時候,蘇祿東王的後代還以“安”“溫”兩姓自願加入了中國國籍,成為中國人民的一部分。

朱棣埋葬了兩位外國國王

微-歷史總是有驚人的巧合,埋骨中國的兩位外國國王,都是由朱棣下令安葬的。一位就是在山東病逝的蘇祿東王,他的墓位於山東德州市德城區北部的京杭大運河東岸附近的北營村,據說,北營村人就是當年留在中國的蘇祿王后以及守墓人員的後裔。

另一位就是浡尼國王麻那惹加那。永樂六年(1408年),浡尼國王麻那惹加那帶領妻子、兒女等親屬及陪臣150多人來到南京,永樂皇帝朱棣給予了很高的禮遇。

國王在南京期間,由朝中大臣和太監日夜陪伴。一個多月後,國王忽然患病,永樂皇帝立即派太醫前去診治,並且每天都派大臣前去探望,後終因病情嚴重,於同年十月病逝於南京會同館(國賓館)。國王逝世後,永樂皇帝和臣僚們輟朝3日以示哀悼,並尊重其“體魄託葬中華”的遺願,按

王禮予以安葬,立祠、樹碑於墓前,還專派三家農戶守護墓園。

喝酒也是揚國威

微-曾狀元是永樂年間的狀元,此人相貌堂堂,身材魁偉,善飲酒,且酒量驚人。一日,一位外國使臣,號稱善飲,朝中無人能陪。成祖命廷臣推舉,卻只有一個下級武士敢於應戰。成祖十分不高興地說:“堂堂天朝,難道就沒有一個善於飲酒的大臣?讓一個武士作陪,成何體統?”於是曾請往,成祖問:“你的酒量怎麼樣?”曾答:“海量,”成祖大喜,命他去陪使臣,讓那武士幫忙跑堂。三人一連喝了幾天,來使終於大醉,武士也東倒西歪,然而曾某清醒如沒喝過酒一樣,使臣只得甘拜下風。成祖聞之大喜道:“且不以才學,只這酒量,亦堪作我朝狀元。”

進貢也要爭

微-明朝一廂情願地把國際貿易看成是恩賜、回禮,所以每次給予那些所謂進貢的回禮都是進貢之物的數倍,這樣的好處很得進貢者的心,甚至為了能進貢明朝,不惜彼此大打出手。

嘉靖初年,日本的勘合貿易權由幕府落入細川、大內兩家之手。大內氏獲勝後,於嘉靖二年向寧波港派出商團,但細川氏商船帶著已經過期的“弘治勘合”也到達了寧波港,並事先透過僱傭的明人副使買通了市舶司太監,得以先行進港驗貨。大內氏得知訊息非常不滿,帶武士攻殺細川氏正使,衝入市舶司,攻擊明政府軍,發生了後世所說的“爭貢之役”。朝廷中一些官員錯誤地以為爭貢之役問題出在市舶司,倭患起於市舶,主張閉關。世宗於是批准停辦市舶事務,中止對日的貿易。

不遠萬里而來的巴西人

微-明代時,就有巴西使者來訪中國。明朝祝允明所撰《野記》有這樣的記載:“正德辛未歲(1511年),巴喇西國遣使臣沙地白入貢,言其國在南海,甚遠。始領其王命,在洋舶行凡四年半,被風飄至西瀾海面,舶壞,唯存一腳艇。又在洋飄風八日,至得吉零國,住十一個月。又往地名祕得(不丹)八個月,乃遵路行二十六日至暹羅國。以情白王,王賜日給,又與婦女四人,住彼又四年。至今年五月,才附番人奈林船入廣。其所貢:木匣六枚,內金葉表文、祖母綠一塊、珊瑚樹四株、玻璃瓶四把、玻璃盞四個及瑪瑙珠、胡裡丹。”文中的巴喇西就是今天的巴西。記載中,使者歷經了十多年的時間才跨越大洋來到中國,明皇很是感動,給了他們大量的禮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