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四篇:忠言未必逆耳,口蜜未必腹劍

第四篇:忠言未必逆耳,口蜜未必腹劍


重生在臺灣 天才寶貝呆萌媽咪 庶女雍容 替嫁嫡妃:太子滾開 腹黑總裁二手妻 涅槃之九界獨尊 網遊之王者天下 荒宅陰靈 十年花開 重生之籃球與人生

第四篇:忠言未必逆耳,口蜜未必腹劍

第四篇 忠言未必逆耳,口蜜未必腹劍(1/3)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些所謂的忠臣大都以盡忠直言為已任,但由於他們並沒有什麼經世濟時的本領,又咄於口舌,正如諸葛亮所說的“下筆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於是便想出“文死諫”的招來。所謂“文死諫”即給皇上進諫時,皇上如果不聽他意見,他們便以自殺相挾。難怪,後來連司馬遷都幫著感嘆“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然而事實卻未必如此,其實做事是講究策略的,上諫也不會例外。所謂自古進諫者“順而導者;徐而導者;正面析言者;曲而匡之者”,只要掌握好分寸,用一點技巧便能做到“忠言未必逆耳,口蜜未必腹劍”。

晏嬰巧言諫景公

中國古代是一個不講民主的社會,更談不了言論自由了。要想提出正確的建議,透過正確的渠道不管用,因此,戴高帽反而是一種有效的方式。戴高帽子這不同於拍馬屁,滿肚子壞主意。不信,可以看看晏嬰是如何採有這種方式巧妙勸諫齊景公的。

晏嬰最初也不是一個巧舌如簧的人。公元前555年,齊晉兩國開戰,當時晏子曾諫勸靈公勇立前線以勵三軍,但靈公並未採聽其言,反退入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任晉兵在城郭附近肆意**。後來當他再事齊莊公,諫阻莊公納晉國罪臣欒盈,齊莊公又不聽,結果齊晉構隙更深。

兩次勸諫失敗,晏嬰開始反思:怎麼才是進諫的好方法呢?都說“忠言逆耳”,可是如果能夠根據君主的性格來採取不同策略。是不是能勸諫成功,而君王聽了也高興,豈不皆大歡喜。從此以後,晏子上諫便多了幾份技巧。他後來勸諫齊景公就多采用旁敲側擊的手法,以委婉的流露,巧妙的比喻和詼諧的語言,使齊景公不得不心悅誠服。

齊景公在位多年,早年想重操霸業,在受挫後就消沉起來,生活比較**靡,內政也很腐敗。成了一個荒**暴虐的君主。他對百姓施以沉重的剝削,庶民的生產物三分之二要上交公堂;又壟斷工商業,榨取重稅,使國庫充盈、財貨朽蠹,而老百姓則忍飢受凍,還要為其築宮室,服勞役,百姓怨恨至極。對百姓的的反抗齊景公嚴厲鎮壓,濫用酷刑,有不少的人被處以刖足之刑。而齊景公本人卻整日花天酒地,四處遊樂,還幻想永享富貴,長生不死。晏嬰為此甚為憂慮。

有一次,他問晏子說:“你經常到市面上走,你知道什麼東西貴,什麼東西賤嗎?”晏子回答說:“踴貴而履賤。”踴是被砍掉腳的人用的假腳和假鞋。當時,齊景公濫施刑罰,經常施以刖刑,晏子便藉此來勸說齊景公。

有一次,景公請魯國工匠為他做鞋。鞋帶是用黃金製成的,上面鑲銀,用珠寶相連綴,鞋孔是用好的玉石製成,鞋長一尺,十分美觀。農曆十月天,景公穿著這雙鞋上朝。晏子入朝,景公想起身相迎,因為鞋太重,他只能抬起腳,卻邁不動步子,他問晏子:“天氣是不是很冷呢?”晏子說:“大王怎麼會問起天氣的冷暖呢?在古代的時候,聖人做衣服,講究冬天穿著輕便而暖和,夏天穿著輕便而涼爽,現在您的這雙鞋,寒天裡穿上會感到很冷,重量也超過一般人的承受能力,不符合生活的常理,您做得太過分了。所以說這位魯國的工匠不懂得冷熱之度和輕重之量,破壞了人的正常習慣,這是他的第一條罪狀;他使君主讓諸侯譏笑,這是他的第二條罪狀;浪費財物而沒有實效,致使百姓怨恨大王,這是他的第三條罪狀。請大王下令拘捕他,並把他交官吏量刑處置。”

景公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但他有些憐憫那個工匠,就向晏子求情,放了那個人。晏嬰卻不同意,說:“對於作了好事的人應當重賞,對花了氣力幹壞事的人要處罰。”景公聽了,知道自己無法改變晏嬰的主意,也就不說話了。

晏子走出朝堂,下令把魯國的工匠抓起來,派人押送出國境,不准他再來齊國。

此後,景公脫下那雙鞋,再也不敢穿了。

但這一天,景公問晏子:“治理國家擔心的是什麼?”晏子回答:治理國家最擔心的就是‘社鼠’。景公問:為什麼這樣說?晏子答道:“社是供奉土地神的場所,它用木頭紮起來做內架,外面抹上泥巴製成,老鼠趁機寄居其中,如果想把老鼠清除出來,那是十分麻煩的。如果用煙燻老鼠,怕燒壞了裡面的木頭,用水灌老鼠,又怕損壞了塗飾。這樣的老鼠是無法殺死的,就是因為土地廟的緣故。國家也有這種事,國王身邊的近臣就是這樣的‘社鼠’,他們在內混淆視聽,矇蔽君主,在外賣弄權勢,欺壓百姓。不除掉他們就會亂了國家的法紀,要除去吧,他們又受到君王的保護,被視為親信心腹,這樣的人就是國家的‘社鼠’。”

晏嬰又說:“我聽說,有個賣酒的人,他盛酒的器皿都擦拭得特別乾淨,酒店的酒幌高大醒目,可酒放酸了也沒人來買。他問鄰居是什麼緣故,鄰人告訴他說:‘你的狗太凶惡了,客人拿著酒瓶要進屋買酒,惡狗就撲上來撕咬,把人都嚇跑了,所以您的酒放酸了也沒人買。’國家也有這樣的惡狗,就是在君王身邊執政當權的小人。一些有道德有學術的賢良之士想為君主效力,這些小人就衝上前來‘咬’他們,講他們的壞話,這就是國家中的惡狗。君王身邊的近臣是‘社鼠’,執政當權的小人就是‘惡狗’,君王怎麼能不被障蔽、矇騙,國家又怎麼能沒有憂患呢?”晏嬰善於勸諫,曾經在一日之內就三次指出齊景公的過失,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日三過”。

還有一次,齊景公出遊,登上高坡,眺望齊國壯麗的河山,感嘆地說:“唉呀!要是自古以來,人都不會死,那將是怎樣一個情景啊!”晏子進言道:“若使自古而無死,那麼太公(即齊國的始祖呂尚,谷稱姜子牙)將繼續享有齊國,襄公、桓公等先祖不為成為國君,只配作朝臣。您則將戴著斗笠、穿著麻布衣服在田裡辛苦地勞作,哪裡還有空來考慮生死問題呢?”晏嬰引申景公的邏輯往後推出更荒繆的結論,以此來勸諫景公體恤民情的方法可謂是用心良苦。

齊景公雖然有許多不可饒恕的缺點,但他有一樣好處卻是後代的君王很少能夠趕得上的,那就是無論晏嬰採取什麼樣的激烈的方式來對他進行勸諫,他基本上都能接受,最起碼沒有殺晏嬰的頭。看來,傳統社會的德治有時也並不是一無是處。

有一次,齊景公整天飲酒,喝得大醉,神志不清,過了三天才能爬起來。晏子十分擔憂,就去見景公,問道:“大王是不是因為喝酒太多病倒了呢?”景公很不好意思地說:“是的。”晏子說:“古人飲酒,喝到心情舒暢也就行了。所以,男人們不能因為群聚歡樂而妨礙了辦理正事,女人們也不能因為群聚而影響了做手中的活計。古代的規矩,男女一同聚會,輪流敬酒應當不過五次,超過了就要受到處罰。當君王的,當然就更應該身體力行,要為民眾做出表率,這樣才能在外沒有人對國家的政治表示不滿,在內沒有人敢於胡作非為。如今您一日飲酒,三天臥床不起,外面對國家的治理抱怨不已,身邊的近臣則趁機在內胡作非為。您這樣做,對於那些依靠法制自我約束、自我防範的人,將是鼓勵他們任意妄為;對於那些希望得到獎賞和稱讚而以此自勉的人,將是誘使他們懶得行善。如此下去,君王背離了德行,百姓輕視賞罰,那就要失去立國之本,所以希望大王一定要節制飲酒。”

在這麼多的進諫中最巧妙的是有一次,齊景公最喜愛的一匹良馬突然得暴病而死。他一怒之下,令人刀割養馬的圉人。當時晏嬰正侍立齊景公之側。當左右人執刀進來,晏嬰起身制止。問景公說:“堯、舜肢解人體的時候,是從哪個部位開始的呢?”景公不解,於是悻悻道:“從寡人始。”說完矍然醒悟,覺得自己處理得太過分,便自咎遂免去圉人死罪,改為監禁。而晏嬰則進一步指出:“這樣把他監禁了,您不知他犯有何罪,讓我為您清算他的罪行,再把他投進監獄不遲。”於是,晏嬰正話反說,列舉圉人三大“罪狀”:把馬養死了,此死罪一;養死的是國君最寵愛的馬,此死罪二;使國君因為一匹馬的緣故而殺人,百姓聞之怨恨吾君,諸侯聞之輕視吾國,此死罪三也。齊景公聽了晏嬰這番數落,喟然嘆曰:“您快把他釋放了吧,您快把他釋放了吧!可別因此而壞了我仁德的名聲。”就這樣,晏子機智地抓住景公慕古好名的心態,又諫阻了一樁濫殺無辜的冤案。

後來,晏子去世了。景公聞訊後從宮室走出來,背過身去,流著眼淚說:“唉!當初我和先生遊公阜,先生一日裡三次指責我的過失,如今還有誰會這樣規勸我啊!”可見晏嬰對齊景公的重要性。

宋宗元評論說,一句話就能夠打動君主的心,使天子回心轉意如此看來,不詼諧就不能收到奇異的效果。這種進諫的方法,都是效法晏嬰的勸諫。如果不以幽默的語言說出來,就難以使人接受。所謂忠言也要順耳才能秦效啊!

司馬遷評論晏嬰諫齊景公寫道:“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愛聽好話是人的通病,與人相處多說順耳話給對方貼貼金,這樣不僅可以讓對方心滿意足,又可以使自己達到目的。如此兩全齊美之事,何樂而不為呢?

優言進諫無“壞水”

既然是優言,那麼說的話自然是悅耳動聽。如果套用那句“口蜜腹劍”地話,“優言”絕對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但是在古代社會,卻有一個不成文的法令即優言無罪,這與上面的那句話針鋒相對,豈不矛盾?下面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優旃,優孟和東方朔的故事吧!

優旃、優孟、東方朔是歷史上著名的優伶。何為“優伶”,相當於是現在的滑稽演員,因此,他們大多都說話機智、幽默。他們雖然身份低微,只是帝王的弄臣,但由於他們的聰明和機智以及特殊的身份,多次用諷諫的形式勸誡帝王,使他們免

於過錯起了很大作用。

秦始皇曾想造一個很大的苑囿,東到函谷關,西到雍陳倉。優旃說:“好啊!可以在苑囿裡多放養一些野獸,假如強盜從東邊攻來,用麋鹿去抵擋也就夠了。”秦始皇聽了這話,哭笑不得,後來因故放棄了,不再準備修這座苑囿。

秦二世的時候,曾想給城牆塗上油彩,優旃又說:“好啊!即使陛下不說,臣子們也將提議這樣做。為什麼呢?把城牆塗上油彩,那有多好哇,對於百姓來說,雖然很勞苦、很破費,但是多好看呀!塗了油漆的城牆富麗堂皇,敵人來了,爬不上來,即使想接近城牆,也容易被油漆粘住,城池可以說是固若金湯了,這比挖地窖要容易得多。”優旃幽默的話使得秦二世聽了大笑,就放棄了油漆城牆的打算。優旃是透過幽默的話來進諫的,那麼優孟就正話反說,語言更是富於機趣。

楚莊王有一匹愛馬,為了表示自己的愛心,楚莊王給它穿上了五彩繽紛的華麗衣服,給它蓋了一座漂亮的房子,給它睡設有帷帳的床,給它吃切好的棗幹。馬因為享受得太過分了,便肥胖而死。楚王十分悲傷,就派群臣給它辦喪事,想用棺槨來盛斂,用大夫的禮儀來埋葬它。

左右的人覺得這事過於荒謬,紛紛勸阻,認為使不得。楚王下令說:“有人敢以葬馬的事來進諫,就殺了他!”群臣聽了這番話,便不敢再來進諫。

優盂聽到了這個訊息,就走進宮殿,仰頭大哭。楚王很驚奇,問他為什麼哭。優孟回答說:“這匹馬,是大王所喜愛的。憑著楚國這樣偉大而又富裕的國家,有什麼事情辦不到呢?卻只用大夫的禮儀來埋葬它,這豈不是太輕了嗎?請大王用國君的禮節來埋葬它吧!”楚莊王說:“那要怎麼辦呢?”優盂說:“臣建議,用雕花的玉做棺,用文梓的木做槨,用梗、楓、豫、樟做題湊,派武士挖掘墳墓,讓老人和兒童來背土,讓齊、趙在前面陪伴,韓、魏在後面護衛,用太牢之禮來祭祀,封給它萬戶人口的地方做為封邑。諸侯聽到了此事,就都知道大王輕視人而重視馬了。”

楚王聽了這番話,十分慚愧地說:“寡人的過錯,竟到了這種地步了嗎?”便問優孟該如何辦。優孟見楚莊王已經悔悟,便接著說:“請大王用六畜之禮來埋葬它,何謂六畜之禮呢?在地上挖個土灶作為槨,用銅鑄的大鼎作為棺,用姜、棗作調味,下面鋪上木蘭樹的皮,用粳米為祭品,再用大火燉煮,最後埋葬人人的肚腸中。”其實這件事與晏嬰諫齊景公因馬樣人一事大同小異,都是採用幽默的語言,歸謬錯誤而達以勸諫的目的。

在古代的優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東方朔了。他是漢武帝時期著名的弄臣,他利用自己特殊便利的條件,說了許多大臣所不敢說的話,而且為人機智,但當年東方朔被漢武帝發現卻也是經過了一番周折的。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民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劉徹頒下了一道詔書,命丞相、御史、列侯、郡守等舉薦賢良方正,直言好諫之士。詔行全國之後,一時被選的儒生約有千餘人,先後彙集到長安,各自上書自陳。武帝一一親自披覽,合意者,令往公車處(古代招待土人舉子的地方)待詔:不合意者,就令離都返鄉。

東方朔聽說朝廷廣求文士,覺得自己滿腹經綸,也想乘機食祿,光耀門庭,於是也往長安,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自薦書。武帝閱後,連稱奇文,令他待詔公車。

東方朔奉命留都,每日前往公車處領取錢米,但俸祿十分微薄,只夠一宿三餐,有時還須自己補貼一些費用。數旬已過,仍不見詔下,東方朔囊資將盡,無力在京城支援下去,急得坐臥難安,但又無計可施。

一日,他出遊都巾,以解煩惱,忽有一群侏儒,從旁經過。東方朔見此,靈機一動,覺得機會來了。他立即跑上前去,攔住侏儒們,對他們說:“你們死在眼前,怎麼還如此自在?這群侏儒們聞後,大吃一驚,非常不理解地問:“我們都是好好的良民,又不曾犯法,足下此話從何說起?”東方朔故意裝出十分神祕的樣子,對他們說:“我聞朝廷召你們入京,名為侍奉天子,實是想設法除掉你們。你們也不仔細想想,你們身材矮小,一不能為官,二不能為農,三不能為兵,無益國家,徒耗衣食,倘若一律處死,可省多少食用?因怕誅戮無名,所以將你們誘入都城,暗中加刑。”

侏儒們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嚇得驚慌失措,面色蒼白。東方朔心中暗喜,就裝作關心的樣子說道:“你們不要慌張,我看你等無罪受戮,也覺可憐,我現在有一個辦法,你們若能依我的話去做,便可免死。”侏儒們聽後哪裡還有不願意的意思,忙問他有什麼辦法,東方朔說:“你們這些人等御駕出來,便一齊去叩頭喊冤,如天子問起,就說是我東方朔說的。如此,便可無事,我自有安排。”說完,就轉身離去。侏儒們信以為真,就每天都在宮門候駕。好容易等到武帝出宮,便一齊跪在駕前,大呼冤枉。武帝見此,感到十分奇怪,問起原因。眾人齊道:“東方朔傳言,說陛下將要盡誅我等,故來喊冤。”武帝早就知道東方朔是個機敏詼諧的人,知道他出這個主意一定有原因,就說道:“朕從來都沒有這個意思,你等放心退下,朕找東方朔問明白!”侏儒們聽後,才放下心來,拜謝離去。

武帝回宮後,覺得此事很難理解,不知東方朔用意何在,於是命人召見了東方朔。東方朔被困公車,不見詔令,故出此奇計以欲見武帝。他恫嚇侏儒們後,回到公車處,靜候佳音。果然,數日以後,詔令他速入宮見駕。

東方朔聞召,立即來到宮中,拜見武帝。武帝見到他,怒道:“你目無王法,造謠生事,誹謗皇帝,你為何恫嚇侏儒?是什麼用意?”東方朔跪在地上,不慌不忙地說道:“臣朔生要進言,死也要進言。侏儒身長三尺餘,每次領一囊米,錢二百四十。臣朔身長九尺餘,也領一囊米,錢二百四十。侏儒飽後撐得要死,而臣朔吃不飽餓得要死。臣以為陛下求才,可用即用,不可用即令歸家,勿使在長安索米,忍受飢餓之苦!”

東方朔的話滑稽幽默,武帝聽了,不禁大笑,不僅沒有治他的罪,還令他待詔金馬門。金馬門本在宮內,極易見到武帝,且待遇也比公車處好得多。東方朔聞命,辭謝而去。自此以後,他就安居下來,後來成為漢武帝的近臣。

漢武帝初年,一天召集術士作射覆(即把某物覆蓋在器皿底下進行猜物的遊戲)遊戲。武帝令左右的人將一守宮(壁虎)蓋於盂下,令眾術士猜射。眾術士屢猜不中。這時,東方朔正在宮內金馬門待詔,聞訊趕來說道:“臣曾研究過易理,能猜中此物。”武帝不相信,令他猜射。東方朔遂布卦推測,說道:“臣以此物像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跋跋脈脈善緣壁,不是守宮即蜥蜴。”武帝見他猜中,不停稱讚,還令左右賜帛十匹。

武帝旁有一寵優郭舍人,平時自以為學識淵博,見東方朔猜中,心生妒意,對武帝說道:“朔不過僥倖猜中,不足為奇。臣願令東方朔再猜,如能猜中,臣願受笞百下,否則朔當受笞。”武帝聞郭舍人如此說,更加興高采烈,令人又將樹上寄生(一種寄生樹上的菌類)蓋於盂下,讓東方朔再猜。朔布完卦,含糊說道:“盂下是一小物。”郭舍人聞言,大笑道:“就知你猜不中,又何必瞎說!”話音剛落,東方朔又說:“此物生肉為膾,乾肉為脯,在樹上叫寄生,在盆下為小物。”郭舍人見他果然猜中,不禁面上變色,待人將盂開啟,果然為寄生。因有言在先,武帝遂命監伏官將郭舍人按於殿下,叫人用竹板狠打一百下,一時喝打聲與呼痛聲並起。東方朔見此,顯出一副滑稽的樣子,高興得又蹦又跳,拍手大笑道:“咄!口無毛,聲嗷嗷,尻益高!”郭舍人聽後,又痛又恨,當受笞完畢,用手捂著屁股一拐一瘸地走上殿階,跪在武帝面前,哭訴道:“朔膽敢辱天子從官,罪應棄市!”武帝聞言,對東方朔道:“是呀!他是應該打,你為什麼侮辱他?”東方朔說:“臣沒有侮辱他,剛才的話,乃是和他說的隱語。”武帝不知東方朔又出什麼花樣,接問道:“那是什麼意思?”東方朔隨口答道:“口無毛為狗竇,聲嗷嗷是鳥哺雛鳥聲,尻益高是鶴俯首啄食狀,這怎能說是侮辱他呢?”武帝聽後,不由心中暗笑,也就無法再去責備他了。

郭舍人從旁應道:“朔有隱語,臣亦有隱語,我說出來,如朔不知,也應受笞百下。”東方朔說道:“你且說來。”郭舍人本無準備,因見東方朔得意的樣子,心中不服,就隨口胡亂說了一些文理不通的話。東方朔聞後,不加思索地就隨口說了出來,而且十分精闢獨到。左右聽了,都十分驚訝佩服。郭舍人本是信口說出,自己尚不知如何解釋,聽東方朔一說,倒覺頗為新鮮,自思智慧、才辯均不如東方朔,只好忍氣吞聲。

武帝見東方朔如此敏捷,心中大悅,當即拜東方朔為常侍郎。東方朔被拜為常侍郎以後,經常隨武帝左右,因遇事機敏,語言詼諧,深受漢武帝的喜愛,漸漸受寵,就是有點小小的過失,武帝也不加責備,且常呼朔為先生。有一年的三伏天,武帝賜以官肉,照例這是要由大官丞來分發的。東方朔聞訊,入殿候賜。從中午時分等起直到日頭偏西,仍不見大官丞來。當時,天氣十分炎熱,眾官滿身是汗。東方朔不由懊惱起來,一會兒看看日頭,一會兒又看看肉,他實在等得不耐煩了,爾後拔出寶劍,走到砧板面前,割下一塊肥肉,舉起來對大家道:“三伏天太熱,應早早歸休,且肉也易腐,臣朔不如自取,就此受賜回家了。”說完,手中提肉,跨出殿門,獨自一人走了。同僚見了,也想這樣做,但沒有一人敢向前動手,只好在那裡苦苦地等待,直到大官丞到來,才宣詔分賜。只是不見了東方朔,經問眾人,才知朔已割肉自去,心中怪他膽大妄為,當即將此事奏明武帝

翌日早朝,武帝見東方朔到來,劈頭就問:“昨日賜肉,先生不待詔命,割肉自去,這是為何?”東方朔聞言,並不驚慌,忙免冠跪下,從容請罪。武帝見東方朔已經認罪,說道:“先生且起,你就當眾自責吧!”東方朔再拜而起,暗中環顧了一下四周,慢慢地自責道:“朔來!朔來!受賜不待詔,怎麼如此無理?拔劍割肉,志何壯也,割肉不多,又何廉也!歸也細君(古時對妻子的稱呼),情何仁也!難道這有罪麼?”

這些話今天看來也許並不怎樣可笑,但在當時卻是非常滑稽的,眾臣聽後,暗自發笑,這哪裡是什麼自責,明明在自己誇自己。武帝聽後,大笑道:“我讓先生當眾自責,你反自譽,真是可笑!”武帝一說,群臣捧場,引得滿殿都是笑聲。武帝道:“看在你又壯、又廉、又仁的面上,朕再賜酒一石,肉百斤,回家送你的細君(老婆)吧!”眾臣聞言,又是一陣笑聲。東方朔聽後,樂得手舞足蹈,急忙謝恩,受賜而去。

還有一次,漢武帝的乳母有一位兒子犯了殺人罪,按律當處死,武帝準備依法辦理。

乳母就去請求東方朔幫忙,東方朔對她說:“這不是用語言所能爭取的,如果強行要求,說不定還會適得其反。你想要有些幫助的話,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就在你拜見過皇上要離開的時候,時時回頭望著皇上,但你一定要記住,千萬別說話。這樣也許會有一線希望。”

乳母見到了漢武帝后,完全按東方朔的所說的去做。

東方朔看看時機已到,於是對乳母說:“你太痴心了,皇上已經長大,怎會想到他吃過你的乳汁?”

武帝雖才志雄大,心意堅忍,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下子動了眷戀之情,起了悲切憐惜之念,就赦免了她的兒子。

原來優言也上諫的一種方式,即上諫也要使用些甜言蜜語,不詼諧收不到的奇異的效果,不幽默反而難以讓人接受,說白了優言也是利用了君王的虛榮心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人人都喜歡奉迎,更何況是高高在上的君主。善良的奉迎也會變為利。而取得的效果當然也是顯著的。

以誠為諫效果顯著

古代的大臣大都以忠言諫主為已任,但往往直言盡忠。古語有云“忠言逆耳”,因此大臣的進諫往往不奏效。其實,進諫並不一定非說逆耳忠言,只要上諫有方,對帝王加以耐心開導,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公元前265年,秦國發兵攻打趙國,由於趙太后剛剛執掌趙國政權不久,只好向齊國求援。齊國說:“趙國必須用長安君做人質,我們方能出兵。”長安君是趙太后的小兒子最受寵愛。所以,趙太后沒有答應。這樣一來,齊國也不肯發兵,情勢危急,大臣們都極力勸諫。太后明白地告訴左右說:“如果再有人來勸說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我一定要當面唾他。”

此時,左師觸龍求見太后,趙太后准予求見,然後很生氣地等待著。觸龍邁著小步慢慢地走進去,到太后面前自己請罪說:“我的腳有毛病,走不快,以致好久沒有來拜望太后您了。我在私下裡寬恕自己,但又擔心太后的身體也不太好,所以才來拜見您。”太后說:“我現在也是靠車輦走路。”觸龍說:“您每天的飲食沒有減少嗎?”趙太后說:“我只是喝粥而已。”觸龍說:“我近來食慾不振,於是,就去散步,每天行走三、四里路,飯量就稍有增加,身體也就舒服一些。”太后說:“我已不能這樣做了。”這時,太后的面容稍微有了好轉,怒氣也消了一些。

左師觸龍見狀又說:“我有一個不肖的兒子叫舒祺,他年紀尚輕,沒有什麼本領。但是我已經老了,很愛憐他,所以希望給他在宮中疳個職位,哪怕只是一名宮廷衛士,也好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來向太后說明我的這個意思。”

趙太后說:“行,有多大歲數了?”觸龍說:“十五歲了,年齡雖然小,但我希望在我未死以前,能把他託付給太后。”太后說:“您也疼愛自己的兒子嗎?”觸龍說:“疼愛之情勝過太后您。”太后說:“我也是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的。”觸龍說:“我私下裡以為您疼愛女兒燕後超過愛長安君。”太后說:“您完全錯了,我愛燕後遠不如愛長安君。”觸龍說:“做父母的疼愛自己的子女,要為他們作長遠的打算,當燕後出嫁時,您老人家跟著她,為她遠行而悲傷。出嫁以後,您也十分思念她。但到祭祀的時候則祝福她說:‘千萬別讓她回來’,因為您希望她的國家不要滅亡。這就是為她作長遠的打算啊!您希望她的子孫能在燕國相繼為王。”太后說:“是啊。”觸龍說:“現在追溯到三代以前,趙國開國時趙烈侯的子孫被封侯的他的後代,今天還有人存在嗎?”太后說:“沒有了。”觸龍說:“不但是趙國沒有了,其他國家子孫封侯的,到今天還有繼續存在的嗎?”太后說:“也沒有了。”觸龍說:“所以說,近者災禍就降臨到這些人自身,遠者則降臨到他們的子孫身上。為什麼國君的子孫被封了侯就都沒有好結果呢?原因是他們位高而無功,俸祿豐厚而無所事事,所擁有的資財又太多了。現在,您老人家一再提高長安君的爵位,把豐腴的土地都封給他,又把國家的許多重寶送給他,如果現在不讓他為國立功,有一天您老人去世之後,那長安君又怎能自己在趙國立足呢?我認為您沒有為長安君作長遠的打算,所以我說您愛長安君不如愛燕後。”太后終於醒悟說:“您說得真是有道理啊!就聽憑您安排使用他吧。”

於是為長安君準備了百輛車子,讓他到齊國去做了人質。接著齊國發兵救趙。趙國賢士子義聽到了這一訊息後說:“國君的兒子是至親骨肉,同樣也不能依靠無功的尊位和先人的俸祿而守住財寶,更何況做人臣的呢?”

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奇人李泌,他在任宰相期間,面對好猜忌的的君主採用循循善誘的方法上諫,不但為君主彌補了缺漏,還做到保官安身,實在是不簡單。

唐德宗時,因疑太子而打算另立舒王,一時又拿不定主意,便徵求丞相李泌的意見。

李泌說:“陛下只有一個兒子,為什麼要將他廢掉而另立一個兒子呢?”於是德宗便把有人密告大長公主**,並且巫術咒人,太子因此請與蕭妃離婚的事告訴了李泌,並且說:“舒王近來已有很大長進,孝敬、友愛、溫良、仁義,是不是可堪造就呢?”李泌說:“這是一件大事,希望陛下慎重行事。”德宗又說:“事情已經這樣了,您說該怎麼辦呢?”李泌又說:“您想一想,陛下對自己親生兒子尚且懷疑,又怎麼能相信別人的兒子呢?舒王雖然孝敬,但是,從今以後,您可要心中有數,不要指望他對您孝敬了。”德宗一時不明白,詫異地問:“難道你不愛惜你的家族嗎?”李泌說:“我正是因為愛惜我的家族,所以才這樣說。臣蒙受您的恩寵,就一定要為皇上您考慮,倘若你將來反悔,必定埋怨我說:‘我任用你為宰相,當時竟不力諫,才把事情弄到這個樣子’,因此,您將來一定要殺我。我老了,殘年不足惜,但如果殺了我的兒子,立我的侄子為繼承人,我未必能享受到今天的祭祀了。”於是痛哭流涕。

德宗聽了李泌的這番話,問道:“大唐貞觀、開元年間,全換了太子,為什麼沒有滅亡呢?”李泌回答道:“自古以來,父子相疑,沒有不亡國滅家的。想必皇上您記得當年建寧王是怎麼被殺的吧?”德宗說:“建寧王叔確實是冤枉的,只是肅宗太性急了。”李泌說:“從前,承乾(太宗所立的太子)想謀反,事情被發覺了,太宗派他的舅舅長孫無忌與朝廷中的幾十個大臣審問他。真相大白後,當時還有人求情說:‘希望陛下不失慈父之愛,讓太子留下一條性命。’太宗同意了,並廢黜了魏王。現在,陛下既然已經知道肅宗性急,也認為建寧王的死是冤枉的,臣感到很慶幸,因為陛下能夠明察秋毫,希望陛下能夠以此作為前車之鑑,審慎再三,悉心考察,一定會看到太子沒有什麼陰謀不軌的行為。他如果真的有不法行為,願陛下按照貞觀年間的法律來處置他,廢黜太子,立皇孫。那麼百代之後,執掌天下的人還是陛下的子孫。況且,太子住在宮中,並未接觸過外面的人,也沒有干預過外面的事,怎麼會有異心呢?那些向您進讒言的人,極為狡詐,又怎麼能因為妻子的母親有罪就受連累呢?幸虧陛下把此事告訴了我,我敢用我的整個家族來為太子擔保,太子不會有謀反之心。假使讓從前的楊素、許敬宗、李林甫之流來聽從您的旨意的話,那他們就會成為助舒王得到天下而定策的人了。”

德宗說:“聽了您的話,我想把這事緩一緩,等到明天再考慮吧。”於是李泌抽回自己的笏板向德宗叩拜,哭著說:“這樣的話,我知道陛下的父子將慈孝如初。可是陛下回到後官以後,一定要自己一個人審思,不要把這些意思告訴給身邊的侍臣。如果洩漏出去,他們就會就告訴舒王,那麼太子就很危險了。”德宗說:“我明白你的意思。”

又過了一天,德宗來到了延英殿,單獨召見了李泌,哭著對李泌說:“如果沒有你一番真誠的勸說,我今天后悔也來不及了。太子敦厚仁義,確實沒有別的企圖。”李泌叩頭向皇上慶賀,並藉此機會請求皇上讓他告老還鄉。

所謂自古進諫者“順而導者;徐而導者;正面析言者;曲而匡之者。”無論是要說服國君用自己最疼愛的兒子出去做人質,還是太子的廢立,外人都是很難發表意見的。如果爭辨不力,無法使君王回心轉意,如果爭辨太過,則可能引起君王的怨憤。但是觸龍卻能在趙太后盛怒的情況下,勸諫成功。我們姑且不論觸龍說趙太后的意義,單是他這種循序漸進的勸諫方式,就足以千古效仿了,而李泌在德宗盛怒之下,懇切委婉,言無不盡,始終以誠心來感動他,尤其是引用了不久以前建寧王被冤殺的例子,作為前車之鑑,做得更是巧妙極了。用皇上所能夠明白的道理,反覆勸諫開導,終於使德宗回心轉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