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小人也能成“大事”(1)
奧運武術席位的競爭:風捲殘雲 都市狂人 異界劍魔 仙子一笑 至尊戰士 變裝機甲 無限之血腥惡魔 人性禁島(全本-全三冊) 邪門 金枝招展
第五篇:小人也能成“大事”(1)
第五篇 小人也能成“大事”(1)(1/3)
從古到今,君子與小人都是永遠對立的冤家。君子人人景仰,小人則人人痛恨。孔子曾經說過“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按理說,只有像君子這樣人格高尚的人,才能成就大事,而小人就該越沉論。但是,在傳統社會里,情況則剛好相反,小人搞政治更容易成功,而君子卻沉論下潦。這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宦官小人趙高亂秦政
說到小人,當然得首推宦官趙高,首推趙高,並不是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小人,而是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群體中的一員,他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改變了秦朝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的一段歷史。
趙高(?-207),是趙國國君的家族,後來秦始皇滅了趙國,趙高也就被擄往秦國成為秦朝一名宦官。後來他透過各種手段逐漸爬上了丞相高位,從而也改變了中國的一段歷史。
趙高是一個極有心計的人,他發現秦始皇非常疼愛他的小兒子胡亥,他就想盡一切辦法去接近討好胡亥,很快博得了胡亥的歡心。胡亥處處依賴於他,他也就成了胡亥的心腹,秦始皇帝見他很有才幹,就提拔他當了中車府令,掌握皇宮中的車馬。以後秦始皇每次出遊,除了要帶左丞相李斯幫助處理政事以外,還要帶這個趙高去管理車馬。
秦始皇最後一次出遊是在公元前210年,隨行的有丞相李斯、小兒子胡亥以及宦官趙高等一班大臣。在回來的路上,走到沙丘(今河北廣宗縣西)的時候,秦始皇病倒了。隨行的醫官給他進藥,都不見效,病情越來越厲害了。秦始皇知道自己快不行了,趕緊叫趙高代筆立下遺囑,命令太子扶蘇回咸陽為他辦喪事,並接替皇位。遺囑寫好之後,還沒有來得及送出去,秦始皇就嚥了氣。
趙高和李斯商量,為了防止發生內亂,決定先密不發喪,等到回咸陽再對外公佈。於是秦始皇的屍體仍舊放在車裡,並且緊閉車門,窗簾也放下來,外面什麼人也看不見。隨行的人除了李斯、趙高等幾個內臣知道外,使得其他人都不知道。而車隊還是向咸陽出發,文武百官也還是照常車外請示。
趙高覺得掌握大權的時機來臨了,因為胡亥是他的學生,對他言聽計從。如果胡亥接替皇位的話,他就可以慢慢熬成宰相,控制朝政。可是太子扶蘇,平時就看不慣趙高的所作所為,他一旦即位,趙高勢必失寵。於是他對胡亥說:“皇上沒有分封諸位公子的遺囑,只是給大公子扶蘇寫了一封信,叫他前來咸陽安葬,扶蘇與大將蒙恬一起帶兵,又素有威信,如果他來到咸陽,肯定會即位當皇帝,而您卻沒有一寸封地,那該怎麼辦呢?”趙高就把秦始皇寫給扶蘇的信拿給胡亥看。
胡亥倒頗有一副書生氣,他對趙高說:“父親去世了,沒有分封給我土地,我也無話可說。人言瞭解臣下莫若他的君主,瞭解兒子莫若他的父親,父親既然這樣安排了,我還能怎麼辦呢?”
趙高這位老師也真循循善誘。他耐心地對胡亥說:“統治人與被人統治,是截然不同的。現在,信和御璽就在我和丞相這裡,誰即位當皇帝,就是我倆說了算。您可要好好考慮啊!”
胡亥聽了十分害怕,他說:“弟弟廢掉哥哥,這是不義;不遵父命而怕死,這是不孝;無才無德而投靠別人擁戴成功,這是無能。如果犯了不義、不孝、無能這三條,老天是不會饒恕的。不僅自己會喪命,就是祖宗也會斷祀。”
趙高見胡亥還不明白,就直言勸說道:“顧小事而忘大事,必定有後患;猶豫不決,也必定後悔;果斷決斷,連鬼神也要躲避。況且古有先例,高湯、周武殺他們各自的君主時,天下人都說他們仁義,而不說他們不忠,只說他們誅除了一個暴虐的人,而不說他們是冒上弒君。衛國的君主殺了自己的父親,連孔子都大加讚揚。可見,幹大事,是不必顧及小節的,有大德行的人,也不計較小的責備之辭。至於你和你哥哥,這本來就不是誰取代了誰的問題,又不是你哥哥早已做了皇帝。還是請你快拿主意吧!”
胡亥終於動心了,他隱晦地說:“現在父親的喪事還未辦完,甚至連訊息也還未發,怎能為這種事去麻煩別人呢?”趙高斬釘截鐵地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等你一切都準備好了,恐怕時機就晚了。”胡亥終於同意了趙高的意見。
於是他和胡亥商量如何改寫遺囑,奪得皇位。這個時候,李斯就成為擺在他們眼前的惟一障礙。
趙高找到丞相李斯,對他說:“現在玉璽和遺詔都在我們這裡,讓誰當皇帝就是你我二人的事了。”李斯聽了這麼大逆不道的話,吃了一驚:“說這種話可是要掉腦袋的。”趙高突然又問他:“您自認您的功勞能蓋過蒙恬嗎?您跟扶蘇的關係也會好過蒙恬嗎?”李斯聽著一愣:“自然都比不上。”趙高就接著說:“要是扶蘇當了皇帝,肯定會任命蒙恬當作丞相。他們一直戍守邊疆,定會對我們朝堂上的大臣恨之入骨。這樣的話,您肯定沒有好果子吃,而公子胡亥的人很好,要是他做了皇帝,管保你丞相之位無憂。”
這些話正中李斯的下懷,雖然他對秦始皇及其一手建立的帝國一直忠心耿耿,但當個人的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還是選擇了“明哲保身”。於是他和趙高、胡亥合謀,假造了一份遺詔給扶蘇,說他在邊疆沒有盡到太子的責任,反而心中怨恨父皇,又同時宣佈蒙恬意圖和扶蘇謀反,即可賜死,將兵權交與副將王離。
扶蘇接到這詔書後,異常悲痛,就想馬上自殺。蒙恬懷疑這份詔書是假造的,勸扶蘇面見秦始皇,如果真是父皇的命令再自殺也不遲。扶蘇是個老實人,哪裡想那麼多,就朝著咸陽的方向拜了幾拜,然後就自殺了。與此同時,趙高等人回到咸陽之後,才向天下公佈了始皇帝的死訊,然後拿出假造的遺詔,宣佈胡亥為繼承者。在趙高的一手策劃之下,胡亥沿秦始皇當年東巡的路線出遊,並沿途刻石紀念,以證明胡亥是秦始皇選定的接班人,遮掩天下人的耳目。趙高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去掉異已分子,讓胡亥實行嚴刑峻法。在趙高的親自主持下,撤換了朝中的大多數大臣,並分別將其處死,蒙恬的弟弟蒙毅當然首當其衝,對於胡亥兄弟姐妹,也絕不留情。僅一次就
殺掉胡亥的12個哥哥,關押至死3個哥哥,車裂了10個姐妹,其家屬受株連而死的不計其數。這樣,朝中的大權差不多全掌握在趙高一人手裡,只有丞相李斯,因擁立有功,才未被廢。
胡亥即位後,任趙高為郎中令,趙高覺得李斯有些礙事,於是想出來一條毒計來陷害李斯。
趙高首先假惺惺地跟李斯私下說:“現在天下大亂,盜賊遍地,可皇帝還在大修宮殿,揮霍無度,這樣下去不行啊。”李斯連忙表示:“這點我早就想勸諫皇上,可他總是躲在內宮,根本見不到啊。”趙高於是順水推舟,說找到合適的機會就告訴李斯,李斯表示感激不盡,這就正中趙高的下懷。
一天,在皇帝玩得很高興的時候,趙高告訴李斯皇帝正有空,讓他趕緊過來。當李斯來到之後,緊急求見。守門的太監一連通報數次,結果惹火了正在興頭上的秦二世。於是趙高乘機進讒言,說李斯一直認為皇上的登基主要是他的功勞,怎麼說也要封一個王,可現在還是停留在丞相之位上,所以一直心懷不滿,還說李斯的兒子李由與陳勝的起義軍有勾結。胡亥聽到這些,半信半疑,李斯畢竟忠心可鑑,但他還是決定開始調查李斯。李斯聽到這些訊息之後,感覺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急忙申辯,將矛頭直接指向了趙高,上本揭發他有篡位的野心。而此時秦二世與趙高的關係又豈是他三言兩語就能挑開的,秦二世對趙高已經到了脫離不了的地步。因此反而更加懷疑李斯,下令逮捕李斯,交郎中令趙高查辦。趙高抓到這個機會對李斯嚴刑拷打。李斯受刑不過,屈打成招。另一方面,秦二世派去調查李斯兒子李由的使者還沒有趕到的時候,李由已經被起義軍殺死了。於是趙高攔住使臣,讓他寫份奏章說李由確實想造反,但已經被就地處決了。這條罪狀無疑加速了李斯的災禍,終於在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依法判腰斬,誅三族。趙高終於扳倒了向上爬道路上最大的障礙,接著就開始“指鹿為馬”的瘋狂弄權了。
秦二世三年,面對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勢頭秦王朝已處土崩瓦解之勢。當劉邦率兵逼近咸陽時,趙高見大勢不妙,恐秦二世發怒於自己。於是便派女婿咸陽令閻樂率兵殺入秦二世所居宮中。閻樂進入胡亥臥室,指著胡亥大聲斥責道:“你驕奢**侈,濫殺無辜,為君無道,天下共叛。你早作打算吧!”秦二世哀求說:“請放我條生路,我只和妻子做個百姓就行了。”閻樂厲聲言道:“你還想活命!我奉趙高之命,為天下殺你,無須多說。”手下士兵一擁而上,劍拔弩張,秦二世求生無望,只好自殺了,死時年僅二十四歲。
趙高殺掉胡亥後,就立子嬰做秦王,趙高這一建議,朝廷上無人敢反對。雖然大家都明白趙高取消秦國的帝國實際上就等於宣佈秦朝的滅亡,是為了自己召開新朝做準備,但也無人敢於發表不同意見。只是子嬰非常清楚,趙高很快就會殺掉自己的。於是,子嬰趁趙高來殺他之機,埋伏好了士兵,讓自己的兩個心腹突然出擊,殺死了趙高。不久,劉邦率農民軍攻出咸陽,子嬰投降,秦朝滅亡了。
就這樣,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走完了其15年的短暫歷程。
宦官小人是中國歷史上獨特的群體,是奴隸封建社會統治下的產物。這些人作為悲劇主角登場,卻殘忍地將無辜善良的人們也拉入舞臺上。清世祖順治曾經諭曰:“朕稽考官制,唐虞夏商,未用寺人(即太監),周始具其職。秦漢以後,典兵干政,流禍無窮。”大體上看,歷史上許多臭名昭著的小人就是出自太監。生理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恥辱造成了他們性格偏執與狹隘的特點;專行侍奉“伴君伴虎”的職業生涯也迫使他們必須小心行事。大部分太監都默默無聞地死去,那些脫穎而出的必然就是諂上媚下的老手,趨炎附勢的行家。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迷惑昏君,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的幾多興亡,無不跟宦官專權亂政有關啊!
偽君子王莽成功篡漢
有道是“大善必有大偽”。在中國的小人史上,偽君子也是一支相當大的隊伍。他們往往會小心翼翼地扮面謙謙君子,或忠或孝地混在滿朝文武中矇騙天子,然後覬覦更高的權力。西漢時期的王莽就是其中一個。
提到王莽,就得了解一下當時漢朝的情況。眾所周知,漢朝分西漢和東漢兩朝,其間隔了一個歷時18年的王莽新朝。一般的歷史著作不大提這一朝代,認為只是西漢和東漢兩個朝代的銜接過渡階段,是漢朝的暫時中斷。其實,這還是應當算作一個獨立的朝代,這不僅因為王莽正式稱帝建號,還因為他掌握了實際政權、頒發了實行了許多重要的政策法令。
王莽從小生活很苦,卻很有心計,他不但努力讀書,而且還廣交朋友。在家孝敬母親,對人有禮貌,生活很樸素。王莽對待幾位伯父叔父,更是非常孝敬,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那樣。
王莽的伯父王風當時是漢成帝手下的大將軍。王風病重的時候,王莽不分日夜地守在他的身邊,親自侍奉。王風被感動了,他臨死前,囑託王太后和漢成帝,要他們多照顧王莽。不久,王莽便當上了黃門郎(皇帝的侍從官,官職雖然不高,但在宮內供職),後來,他又被封為射聲校尉(護衛京師的高階軍官)。可他並不滿足於這些。在王莽30多歲時,王莽看準時機,揭發了廢后許氏夥同王長,王融希望重為皇后的陰謀,由此開始了他沽名釣譽的生涯。
此時王莽已位居大司馬。做了官以後,王莽仍然衣著樸素,對人謙虛誠懇,並且廣交朋友,這一招使他獲得了士人的好感和支援。
王莽很有心計。有一次王莽的母親病了,朝中大臣忙派自己的夫人來看望。各位夫人都是滿身綾羅綢緞,珠光寶氣,而王莽的夫人卻穿了一身破舊的衣服出來迎接,各位夫人大吃一驚,心想:大司馬家中怎麼會有穿這麼破的衣服的人呢?連忙一打聽,沒想到是大司馬的夫人。從此以後,王莽開始有了清廉節約的名聲。
王莽的運氣也不錯,哀帝在位六年,到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竟一病不起,嗚呼哀哉。他沒有留下兒子,太皇太后王氏便命王莽入朝幫助董賢治理喪事。這又給了王莽一個撈取政治資本的大好機會
。王莽入朝,先不問喪事如何辦理。而是順應人心,罷黜了董賢。迫他自殺,並將董賢一家遷徒他地,將其家產估賣充公,然後才料理了哀帝的喪事。
王莽獨掌大權以後,便與太皇太后商議,迎立中山王為嗣。王莽為了討好皇太后,把平時得罪她的傅、趙等皇后一概貶黜,太皇太后倒是滿心歡喜,以為王莽替她出了口惡氣,她哪裡知道其實王莽是在為自己以後進一步奪取政權掃清道路。王莽的事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朝中不可一直無主,於是這第一步便是需要從宗室中選出一個人出來做皇帝。王莽選了九歲的中山王劉衎,是為平帝。九歲的小皇帝當然不能管事,所以要請太皇太后臨朝稱制,而實際政務,便由太后委任給王莽了。然後是選丞相。王莽選了孔光。此人系孔子後代,已做了三朝丞相,可稱是德高望重,尤其令人滿意的是此人最善於見風使舵、阿諛奉承,凡事沒有主見,不敢堅持已見,是一件得心應手的工具。王莽為了排除異已,樹立親信,凡傅、丁二姓的外戚及依附於他們的官員,一律免職,遷徙遠地。
但王莽自己心裡也明白,知道自己多半是靠了太皇太后王氏的信任才得以獨攬大權的,人心其實並未收攏。王莽既不懂征戰,又不懂治國安民,收攏人心的辦法,只有靠弄虛作假或是矯情作偽。
為了要繼續提高自己的聲譽,王莽想到了一個辦法。相傳古代的聖人周公代幼主執政時,以道德教化海內,天下大治,連遠方的蠻族都傾慕不已,紛紛歌頌周公的光輝不但照遍中國,而且照遍世界。有一個叫越裳氏的部落,還特地獻來了一隻代表吉祥的白色野雞。王莽打算效仿此法。看此弄一隻白野雞,並不算太難的事情,在王莽的示意下,益州(今四川的一部分)太守派人到處搜尋,找到一隻,接著又叫一群少數民族的男女老少,打扮得花花綠綠,前來長安貢獻祥瑞。長安這一邊也早有準備,一群大臣聯名上書,頌揚王莽的功德,與千年之前的聖人周公一般偉大,所以才有同樣的遠方蠻族貢獻祥瑞的事情發生。既然有如此偉大的功德,就應該有崇高的稱號。周公以“周”為美稱,王莽應該稱為“安漢公”,同時還應該增加封地,才能順應天心。
誰都知道王莽是一個謙謙君子,他怎麼肯輕易接受這些特殊的封賞呢?於是王莽故作姿態,上表一再辭謝,並要求加封迎立平帝有功的孔光等人,自己最後只受爵位,退還了封號。
接著,王莽大做好事:自高祖以後,功臣及諸位侯王的後代,凡以各種原因失去爵位的,都加以恢復;官吏年老退休後,發給原俸祿的三分之一;鰥夫寡婦、孤苦老人,都由政府給以救濟。從此,天下都知道王莽是個大好人,而大漢天子卻無人提起。
元始四年(公元4年)四月,王莽的女兒立為平帝皇后,他就成了漢室的國丈,而不只是太皇太后的侄兒了。這事密切他與漢王朝名分上的關係,不再完全依賴於王政君。而這時,平帝只有十三歲。
接著,王莽覺得“安漢公”已經做得太久,還想玩點新花樣。王舜等黨徒又為他造出了一個新官名,叫做“宰衡”。因商朝的名相伊尹做過“阿衡”,周朝的周公做過“太宰”,“宰衡”就是把兩者合在一起,說明王莽的功德已經超過歷史上最偉大的聖賢。伴隨著這個新官號的,是擴大封邑,以皇后聘金的名義賜一億錢,為他的母親加尊號叫作“功顯君”,封其二子為侯。
自平帝即位、王莽執政以來的幾年中,由於王莽不斷地誅滅自己、培值親信,凡能體會其旨意、善於阿諛奉承的人,就加以重用,無恥之徒紛紛扶搖直上,剛直之士無以容身,政治日益腐敗。再加上水、旱、蝗等自然災害,社會危機已經越來越嚴重。王莽除了遇到大災害難以矇騙時便吃幾頓素食表示節儉和與民同甘苦外,並無多少真有實效的措施(用幾個人的道德形象來遮掩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是中國傳統政治的一種惡疾)。相反,他卻指使、慫勇手下的心腹爪牙們,想出種種花樣,來美化自己的統治,歌傾自己的聖德。
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已近十四,這位少年皇帝親歷舅族被殺,還不許與生母相見。十分憤慨地說:“我若長大,一定報了此仇!”王莽的心腹告訴了王莽,王莽怕日後平帝長大參政,就送入毒酒,毒死了平帝。
平帝死後,又要立新皇帝。王莽挑誰呢?
王莽壓制住群臣的意見,主張迎立宣帝的玄孫劉嬰為皇帝。這時,各地的官民紛紛來獻符瑞,長安挖井得石,上書“安漢公莽為皇帝”等丹紅大字,各地待命,陸續來以長安。王莽讓人告訴太皇太后,這位庸碌的太皇太后到了此時才算明白,厲聲喝斥說:“這些都是欺人妄語,斷不可施行。”但她已阻止不了王莽,只好不下詔,讓王莽當假皇帝。
於是公元6年改元為“居攝”,王莽稱“攝皇帝”,劉嬰為皇太子,暫不即位,號為“孺子”,當時儘管劉姓弟子中有安眾侯劉崇和東郡太守翟義擁立嚴鄉侯劉信先後起兵討伐王莽,但終因力量懸殊太大而失敗。王莽這下腰桿又直了,他想:我就是要當皇帝,看你們敢不服從我!一些愛拍馬屁的人看出了王莽的意圖,紛紛製造謊言。有的說夢到天使對他說:“攝政皇帝應當做真皇帝。”有的說發現一隻身上刻有王莽應當做皇帝的石牛。有一個叫哀章的書生,他想出一個好辦法,他自己製作了一個銅匣,銅匣裡裝了兩本圖書,內容是說漢高祖劉邦要把皇位傳給王莽,然後,他把銅匣放到劉邦的神廟中。人們開啟一看,連忙告訴王莽。王莽看到時機已經成熟,就不再推讓,率領文武群臣到高祖的廟中,說:“既然高祖皇帝要傳位給我,我就不能不接受了。”說完,他穿戴上天子的龍衣,正式地做了皇帝。公元9年,王莽改國號為“新”。至此,王莽終於篡位成功。
王莽篡漢不愧為小人中成大事的典型。從王莽早期來看,他主要透過一些手段先贏得了君子的美譽,爾後使用小人才有的卑劣手段為自己謀取政治資本。最後終於篡漢成功。雖然只有短短18年,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改變了歷史。不知道中國的封建道德是否具有否定正常人的傾向,否則怎會越是背離人性,越易取得成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