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士可殺,也可“辱”(1)
極品校花愛上我 與狼同眠:危險總裁寵嬌妻 生死極道 超級的哥 九玄仙尊 妖女追夫:傾城,我愛你 邪神狂女:天才棄 了不起的蓋茨比 天啟風雲 二把手2
第三篇:士可殺,也可“辱”(1)
第三篇 士可殺,也可“辱”(1)(1/3)
中華民族是一個尊崇“忠、孝、節、悌、義”的民族。氣節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計程車人視氣節為生命,或更甚於生命,大有“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精神。因此,“士可殺不可辱”也便影響著世代的“士”人。但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無論如何都該珍惜。如果道義比生命重要,那麼捨生取義便無可厚非,但如果生命比道義更重要,就可保全生命,而不應盲目地去追求“士可殺不可辱”的境界。
忍辱含垢勾踐復國成功
在中國歷史上,政治鬥爭,軍事鬥爭乃至爭權奪利的鬥爭層出不窮。尤其在春秋戰國之際,國之興亡更是瞬息萬變。作為國君“國在人在,國亡人亡”是一種氣節,但是“國在人在,國亡人亦在”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呢?留得青山在,還怕沒柴燒?忍受暫時的屈辱,磨練自己的意志,尋找合適的機會就會有反敗為勝的可能。
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吳楚兩國,是世仇。由於不願楚國向中原擴充套件勢力,吳國常常攻打楚國,楚國就設法把越國扶植起來,以對付吳國。越地在吳國的南方,越與楚是盟國,它要發展,只有向吳國擴張。所以,兩國在春秋晚期多次交戰,同時也拖住了吳國的向北發展。
吳國在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進入楚國,攻卜郢都(今湖北省江陵紀南城)之戰爭中,越國曾乘機進攻吳國,迫使吳國急忙退兵,闔閭由是更怨恨越國,乃於闔閭十九年(公元前496年)率吳國大軍攻打越國。結果大敗而歸,國王闔閭受傷而亡。這樣舊恨新仇,兩國的積怨也就越來越深厚。
闔閭死後,太子夫差即位。夫差一心要報越人殺父之仇,於是專門派一個人立在他的院子裡,只要夫差一出去或進來,經過院子,這人就對他高聲喊道:“夫差,你忘記越國殺你父親的仇了嗎?”夫差必回答說:“是,不敢忘!”這就是夫差為報父仇而設“庭訓”(見《左傳》定公四年)。
與此同時,吳王夫差拜伍子胥為大將,伯嚭為副將,經過兩年的準備,於公元前494年,傾國內全部精兵,並親自率領大隊水陸軍隊,從太湖出發,去攻打越國。吳越兩軍會戰於夫椒(今江蘇省吳縣),在水兵的戰鬥中,越國大將靈姑浮陣亡,越國的水兵幾乎全軍覆沒。越王勾踐帶領殘兵五千餘人逃回,到會稽山上躲了起來。吳王緊迫不捨,一路上殺百姓、燒莊稼追到會稽,把越王勾踐圍困在山上。面臨著國破家亡的絕境,越王勾踐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麼自刎以死明志,要麼就跟夫人到吳國給夫差當僕役。面對著這兩難的絕境,勾踐與大夫文種,大夫范蠡經過一番計劃之後決定親自攜妻子到吳國。現在想來,當時勾踐做這個決定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首先是淪為亡國之君,其次還要賤身為奴。後來的結果證明當初勾踐的選擇是正確的,而且是極其明智的。尤其是事隔幾百年後的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給了我們一個血淋淋的教訓。“士可殺不可辱”固然讓人欽佩,但是忍受暫時的屈辱,哪怕將來未必能夠復國,也總是有一個東山再起的可能。而不是白白犧牲自己的性命。
到了吳國,勾踐夫婦被安排在夫差父親墓前的石屋裡,並命他們去掉衣冠,蓬頭垢面,衣著奴隸的服裝,替夫差養馬。夫差兩次外出,勾踐都親自為他牽馬。吳國百姓指罵他:“這人便是原來的越國之君啊!”勾踐只是忍辱含垢,始終表現一副馴服的面孔,嚴然奴隸一般,也很討夫差歡心。
為了不致引起夫差的懷疑,勾踐還想方設法諂顏媚態去巴結夫差。一次,夫差病了,勾踐在背地裡讓范蠡預測了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會好,於是他就親自去見夫差,探問病情。其時夫差正是腹瀉,便令勾踐暫避一下,左右大臣都退出去了,只有勾踐站在原地不動。夫差見他不走便問:“你為何不退出去呢?”勾踐於是胡編說:“賤臣過去曾從事師學醫,能觀人類的糞便,便知病情的輕重。”夫差瀉畢,勾踐於是過去揭開便桶,伸手取了一塊大便,跪下來放在口中細細品嚐。勾踐品嚐後,面露喜色,向夫差道賀,並說:“賤臣曾聽醫師說,糞者谷味也,體健其味重,體病其味輕。剛才我嚐了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微有點苦,用醫生的話說,是得了‘時氣症’,所以病很快就會好,大王不必擔心。”果然不幾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認為勾踐比自己的兒子還孝順,嘆道:“我的大臣,我的太子都不能這樣做,勾踐才是真正愛我啊。”這件事後,夫差就以為越王勾踐真的完全臣服自己,越國對吳國已經沒有什麼威
脅了,於是,就放勾踐回國去。公元前491年,夫差親自送勾踐夫婦上車。勾踐夫婦拜謝了吳王,上了車,由范蠡駕著車,離開了姑蘇,回越國去了。
勾踐回到了越國,君臣相見,又是高興,又是傷心。他們一起商量的是,一定要記住亡國之痛、石室養馬的恥辱,為了報仇雪恥,要上下一心,發憤圖強。勾踐一回國,立刻同文種商量富國強兵以滅吳國的方法,文種說出了七條滅吳之策:一,多送吳國賄賂,讓吳國上下歡喜;二,借、買吳國的糧食,弄空他們的倉庫;三,送美人給吳王,誘其荒**無道;四,多送吳國木材、磚瓦,使其大興土木,以消耗國力;五,派遣細作去當吳國的臣下;六,收買大臣,散佈謠言,使忠臣良將避退;七,自己多積糧草,多徵兵馬,勤加操練。
為了更好地籠絡群臣,每當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夠分勾踐不敢獨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與人民共飲。勾踐自己耕種吃飯,靠妻子親手織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綾羅綢緞。為了堅持鍛鍊鬥志,不過舒服生活,連褥子都不用,**鋪著柴草。還在屋子中間掛了一隻苦膽,每天醒來就看得到,每餐之前嘗一口,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記恥辱。他還經常外出巡視,隨從車輛裝著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殘,並送給他們食物吃,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為了迷惑夫差,勾踐年年進貢,而且逐年增加。他還把西施和鄭旦獻給夫差,任他沉溺於美色。這樣一來,一方面勾踐勵精圖治,不近美色,也不看歌舞,對內愛撫群臣,對下教育百姓,經過三年百姓都歸順了他。而另一方面吳國夫差卻日夜縱歌疏於朝政,使得天下百姓對他都有了怨氣。
所謂“得人心看得天下”,勾踐他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於公元前475年,勾踐召集諸大夫,向他們宣告說:“我準備和吳國開戰,拼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踐肺同日戰死,我跟吳王頸臂相交肉搏而亡,這是我最大的願望。如果這些辦不到,從國內考慮,估計我們的國力不足以損傷吳國,從國外結盟的諸侯也不能毀滅它,那麼,我將拋棄國家,離開群臣,自帶佩劍,手舉刺刀,改變容貌,更換姓名,去當僕役,拿著箕帚侍奉吳王,以便找機會跟吳王決戰。我雖然知道這樣做危險大太,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決心已定,一定要想法實現!”
公元前478年,越國興兵伐吳,這時的吳國已衰敗不堪,難以抵擋越軍的攻勢。吳王只得退守姑蘇城,因城牆堅厚,一時難下,越國採取了長期圍困的戰術,圍了兩年,終使姑蘇城“士卒分散,城門不守”。
公元前473年,姑蘇城破,夫差率眾逃至姑蘇臺上,派公孫雄袒衣膝行至勾踐面前說:“往日吳王在會稽得罪了您,不敢同您交好了,只願為越王臣虜,以贖前罪。”勾踐不允,笑著說:“你認為我還會像你當年那麼笨嗎?”遂迫使夫差自殺。就在滅掉吳國二年後,越國稱霸諸侯。
越王勾踐,可謂忍辱第一人,說他第一併非是第一個人,而是他當屬最了不起的忍耐者。首先,從一國之君淪奴隸,沒有非凡的忍耐力,是承受不了這麼巨大的精神折磨的;其次,經羞辱百不怒,甚至自我作踐,沒有巨大的的忍耐力是承受不了這麼大的精神折磨的;第三,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沒有巨大的忍耐力,是經受不了這麼漫長的歲月考驗的。也正因為勾踐的忍辱負重保全性命,才最終成就了非凡的事業,復國雪恥,挽回了喪失了權力。
張良受辱下邳得真傳
古語有云:“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因此,要想有所作為,必定要經過一番風雨,倘若一點苦也受不了,恐怕也難成大器。
張良(?-前189),字子房,生於戰國末期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出身於貴族世家。公元前230年,韓為秦所滅,其家道中落。舊天堂的毀滅,使他像通常的貴族遺少一樣,胸中燃燒著復仇的烈火。他試圖暗殺秦始皇,來為韓國報仇。
一日,他伺機埋伏在秦始皇東巡的路上,準備偷襲秦始皇,誰知竟誤中秦始皇的隨從軍隊。秦始皇大怒,下令緝拿刺客,張良只好隱姓埋名,東躲西藏。為洩一已私憤而橫衝直闖,只落得事敗身危,卻絲毫無改於天下大勢,這是歷史的必然。但是,無論天道、人事,必然中又伴隨著許許多多的偶然。就在張良窮途末路的時候,他在下邳巧遇黃石公。本來這只是一種“偶然”的遇見,換作別人要能又是另一番景況了,當然這是後話。然而就因為這偶然的相遇,張良的受辱不驚以及他對事
情的執著態度,為他的命運帶來轉機,使其學業得到大進,為日後輔佐帝王獲取了資本。我們不妨先看看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
這日,張良閒步下邳橋頭,見一老人的鞋脫落橋下,老人回頭呼叫張良:“孺子,下取履(鞋)。”張良強忍心中不滿,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把腳中蹺起來,命張良給他穿上。面對這個帶有侮辱意味的事件,具有不同涵養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起初,張良也曾受潛在的貴族意識的驅使,憑著青年人的血氣之勇,欲揮拳頭。但是,終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具備了有志青年的廣闊胸襟。他居然屈下身來,為老人穿上鞋。老人長笑而去,走出裡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揚說:“孺子可教矣。”於是老人約他五日後的凌晨再在橋頭上會。五天後,老者故意提前來到橋上,反而忿忿地責備張良:“與老人約,為何誤期?王天后再來!”五日後,張良索性於午夜前去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老人於是慨然贈他一件無價之寶-《太公兵法》。而這位老者就是傳說中的神祕人物:隱身洞穴的高士黃石公,也稱“圯上老人”。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法,為造就棟樑之材邁出了重要一步。在這個過程中,際遇是偏得,天資是不可忽視,但如果張良不堪忍辱拂袖而去,那麼結果又將不一樣了。
公元前210年,秦朝歷史上又發生了一個重大事件,一代傑出帝王秦始皇突然病死。二世胡亥竊位登基。從此,秦王朝的政局急轉直下,各種社會矛盾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僅歷一年,即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一場政治狂飆驟然降臨,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在革命風暴的裹挾下,形形色色的人物紛紛登場,張良也憑藉著這一廣闊的社會舞臺,得以大展奇才。
秦二世元年九月,項梁、項羽和劉邦起兵響應陳勝。張良乘機聚集青少年百餘人,扯旗反秦。這時的張良,儘管仍懷著報復國仇家怨的動機,可就當時的整個歷史潮流來看,不能不說他已投身於社會革命之中。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正月,景駒在留縣自立為楚王,張良率眾前往投靠。不料,途中偶遇沛公劉邦統率千人略地下邳。兩人一見傾心,遂稱張良為廄將。張良數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每每心領神會,並能虛心採用其策。張良不禁喟然興嘆:“沛公似是天授英主,天成其聰穎!”
這次不期而遇,又是註定張良此生成功的特殊機遇!在中國古代,雖然有所謂“君擇臣,臣亦擇君”的名言,但是,由於人們活動範圍的狹小和眼光的短淺,選擇是受到很大侷限的。在相當程度上,一個人的成敗要取決於際遇,或者說是“命運”(倘不把“命運”說作神祕主義的註解,便不應直斥為純粹的唯心論,它可作為“際遇”的代名詞。)正由於這種特殊的機遇,使他有幸投靠傑出的政治家劉邦,而不是剛愎自信的項羽,或者是徒虛名的其他人物。從此,君臣相得,如魚得水:一個是豁達大度、從諫如流,另一個則是聰明天縱、屢畫良謀。
此後一年,劉邦率領眾官兵,**,威逼秦都咸陽,隨後輕取關中,推翻暴秦。這固然由於秦朝的腐朽和項羽等盟軍轉戰河北諸地,牽制了秦軍主力,打擊了各郡縣的地方武裝,使劉邦在西進途中未遇強敵。但是,若無文臣武將的強攻智取,尤其是張良的正確戰略戰術的指導。要想順利地奪關斬將,取得如此神速的勝利是絕對不可能的。
推翻秦朝只是劉邦取得初步的勝利。張良還屢次上諫劉邦,建議先安民,再計其他,後來著名的劉邦與諸縣父老豪傑的“約法三章”就是張良的意見。此後,張良又與劉邦巧赴鴻門宴上演了一場鬥智鬥勇的著名話劇。為劉邦與項羽爭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西漢建立後,張良便託病杜門不出,而悉心整理,偏次漢初傳世的各類兵書,對儲存和研究一大批軍事著述作了貢獻。唐代大詩人李白遊歷下邳,憑弔古蹟,曾作詩吟詠張良,其中雲:
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
惟見碧水流,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北宋文豪蘇軾作《留侯論》一文,著重論述張良“忍”的精神及其對自己一生和漢業成敗的意義。
正所謂“弱者,道之用,時,成之道”,張良就是參透了這其中的玄機,才成就了劉邦的大事業。人生在世,哪有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的事?但是,身處逆境,只要能堅持自忍,終究會有峰迴路轉的一天,而這時也便是其成功之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