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女人塑造了男人(2)
婚內情:狼性老公,別過來 月下神翼 燃燒的青春 花心總裁再遇醜女無敵 暗黑王座 風流逍遙神 綠茵全能王 天才醫神 純戀時光:王子別憂傷 妖殺
第二篇:女人塑造了男人(2)
第二篇 女人塑造了男人(2)(1/3)
大腳馬皇后風雨伴君行
常有人感嘆:人生幾何才能得一知已。幾乎每一個創業者都希望在前行的道路中有一個紅顏知已能與自己攜手共行,但往往難以如願,所以才會有人發出這樣的感嘆。況且即使有也往往只能同甘苦而未必能夠共富貴。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卻有這麼一位皇后,她不僅能與開國帝王生死與共,安國以後還能共享安樂。這就是明朝開國帝王朱元璋的夫人馬皇后。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社會黑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嚴重,老百姓不堪忍受,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元順帝至政十二年(1352),郭子興在濠州(今安徽鳳陽)起兵抗元。一天,濠州城門外,來了一位身材魁梧、衣衫襤褸的年輕和尚,喧嚷著要見郭主帥。門卒將他捆縛至郭子興帳前,郭子興見他龍形虎軀,立即命令鬆綁,收入麾下作了親兵,這就是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由於他能徵擅戰,機智勇敢,屢建戰功。深得郭子興的賞識。後來郭子興同夫人張氏談及朱元璋的軍功,張氏說:“朱元璋的才能,我不太瞭解,但看他的相貌,將來必定有一番作為,應該加以厚恩,使他感恩圖報,方肯為我們出力。”郭子興說:“我已提拔他作隊長了。”張氏說:“依我所見,這還不夠,聽說他已二十五六歲,尚未成家,何不將義女馬氏配給他,一可使壯士效誠,二可使女有所歸,也算是一舉兩得之事。”於是,郭子興便與夫人張氏做主,將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
馬氏並不是郭子興的親生女兒,只是他收養的養女。馬氏的生父馬公是宿豐新豐的豪富,與郭子興是生死之交。馬公無子,視秀英為掌上明珠。秀英自幼聰明,能詩會畫,尤善書史,性格亦頗倔強。按當時習俗,婦女皆纏足,秀英卻堅決不纏,人稱“馬大腳”。
秀英的父親馬公為殺人避仇,逃往他鄉,臨行時將愛女秀英託付給生死之交的朋友郭子興,不久馬公客死他鄉。郭子興夫婦便將馬秀英收為義女,悉心撫養。郭子興親自教她讀書識字,夫人張氏則手把手教她針織刺繡。此女聰明伶俐,一經指導無一不會,知書達理、勤勞賢惠,可謂秀外慧中。
馬氏與朱元璋結婚後十分和睦。此後,馬氏便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憂勤相濟,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而朱元璋做了主帥的女婿後,在軍中地位亦大大提高,人們就改稱他為“朱公子”。
朱元璋在郭子興部中由於能徵擅戰、多謀善斷,逐漸被重用,但卻遭到周圍人的忌劾排擠。郭子興性情暴躁,主意多變,聽信讒言,猜忌朱元璋,有一次,朱元璋打了勝仗,向郭子興報功,但郭子興只是冷淡地敷衍了幾句。朱元璋非常懊喪,回到自己家中,長吁短嘆。馬氏見了,就關切地問:“聽說夫君打了勝仗,我正為你高興,為什麼夫君卻悶悶不樂?難道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嗎?”朱元璋說:“你怎會知道我的事?”馬氏說:“莫非是我義父薄待了你?”朱元璋被妻子猜到心事,更加煩悶,說:“你雖然知道,又有什麼用呢?”馬氏說:“你可知道義父為什麼這樣對待你嗎?”朱元璋說:“以前怕我專權,已削了我兵權。現在懷疑我不肯盡力,我卻爭先殺敵。雖然打了勝仗,你義父仍然對我冷淡。我不知道什麼地方得罪了他,也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才好。”
馬氏想了一會兒,問:“你每次出征回來,有沒有給義父禮物?”朱元璋聽了一愣,說:“沒有。”馬氏說:“我知道其他將帥,回來時都有禮物獻給義父,夫君為什麼與別人不一樣?”朱元璋忿然說:“他們是擄掠來的,我出兵時秋毫無犯,哪裡會有禮物!就是有從敵人那裡奪來的財物,也應該分給部下,為什麼要獻給主帥?”馬氏說:“體恤民生,慰勞將士,理應如此。但義父不知道這些,見別人都有禮物,只有夫君沒有任何表示,反而懷疑你私吞金帛,因此心中不高興,這才薄待了夫君。我有一個辦法,可以使你與我的義父前嫌盡釋。”朱元璋問:“你能有什麼辦法?快講出來!”馬氏說:“我這裡還有一些積蓄,你把它們獻給義母,請義母向義父說明情況,義父一定高興,不會再難為你。”朱元璋覺得十分過意不去,說:“既然這樣,就按你說的辦吧,不過這樣有點太委屈你了!”
第二天,馬氏將自己積蓄的貴重首飾等物品一一撿出,送給義母張氏,並且說是元璋孝敬義父、義母的一點兒心意。張氏滿心歡喜地告訴郭子興,郭子興神色怡然地說:“元璋這麼有孝心,以前倒是我錯疑了他。”自此以後,郭子興對朱元璋疑慮漸釋,遇到戰事,都和朱元璋商議。翁婿和好,滁陽城從此鞏固。
郭子興的兒子天敘、天爵二人,目光短淺,氣量狹窄,對朱元璋被重用心懷不滿,常常乘機詆譭。一次,由於年景欠收,朱元璋被郭子興懷疑,幽禁別室,閉門思過。他們暗中命令伙伕,不給朱元璋送飯,想餓死他。眼看丈夫餓得不行了,馬氏悄悄來到軍營伙房,乘人不備從蒸籠中拿出兩塊蒸餅就跑,不巧與郭子興夫人張氏撞了個滿懷。她迅速將蒸餅藏入懷中,低頭向郭夫人請安,神色極為慌張。郭夫人見狀,心知有異,將她帶入內屋,仔細詢問。馬氏伏地大哭,說出了偷餅的事。張夫人忙令她解衣,拿出餅子,只見馬氏胸前已燙起了燎泡,那餅還熱氣騰騰的。張夫人不禁淚下,一面為她敷藥,一面問明瞭事情的緣由。後來經張夫人解釋,郭子興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釋放了朱元璋,並把天敘、天爵狠狠地訓斥了一頓,使朱元璋稍安一時。還有一次,天敘、天爵突然邀請朱元璋出城宴飲,企圖用毒酒謀殺朱元璋。馬氏聞知,立即密告朱元璋。朱元璋假裝赴宴,騎馬至中途,忽然下馬,對天唸唸有詞,然後上馬急馳而歸。後來他對天爵、天敘說:“天上神明指示於我,說你二人置毒酒中,令我迅速回家,免得中毒。”天敘、天爵真以為有神人暗助,嚇得汗流浹背,從此再也不敢陷害朱元璋了。只有朱元璋內心清楚,這個“神人”就是愛妻馬秀英。
後來,郭子興病死,朱元璋逐漸成為主帥,馬氏成為朱元璋的重要參謀之一。朱元璋每次出兵打仗,軍中的文書多交給馬氏辦理。此時,馬氏懷孕了,但戰事極為緊張。朱元璋率大軍向南挺進,準備渡江奪取南京以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在行軍路中,生活極其艱難,但賢明的馬氏雖有身孕,仍然與眾將士一同前進,從不叫苦叫累。
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兵東下,攻下太平,直逼江寧,朱元璋親赴前線迎敵。為了做好後勤工作,馬氏親自率領軍士家屬及其他後勤人員,日夜趕製軍衣軍鞋,及時送往前方,保證將士的衣用供給。在強敵壓境、開始處於劣勢的危急關頭,城中部分官兵開始動搖,而馬氏卻鎮靜自若。她發盡府中金帛衣服,犒賞將士,不但穩定了軍心,而且使軍士大受鼓舞,個個奮勇殺敵,因而大敗陳友諒。接著朱元璋乘勝掃平各路義軍,自立為吳王,馬氏就成為堂堂的吳國夫人。隨後朱元璋與元朝展開決戰,攻入大都,平定北方。至此,統一全國的大業已基本實現。在掃平群雄之後,朱元璋於明洪武元年(1368)做了大明的開國皇帝,冊封馬氏為皇后。
在馬氏被立為皇后以後,朱元璋曾深情地對她說:“朕起自布衣,登得帝位,外靠功臣,內恃賢后,為朕司書,為朕隨軍,為朕親緝甲士衣鞋,種種勞苦,不勝列舉。古稱家有良婦,猶國有良相,今得賢惠如後,朕益信古語不虛。”馬氏卻說:“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妾同貧賤,願無忘君臣同艱難。”馬皇后的話,可謂語重心長而又適得其時。
從此,馬皇后以“為妻之道”佐助朱元璋,以皇后之尊留心政事,關心人民、禮待臣下,與朱元璋同心同德鞏固大明王朝。
她勤於內治,講求古訓,力倡仁厚之道,提出“仁厚之治”的主張,將漢代與宋代兩家思想合二而一,得出了“仁厚”勝過“刻薄”的結論,並寫入家法,請求朱元璋允予實施。
她常勸朱元璋以堯舜為法行仁厚之政,以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她認為要達到堯舜之治就要重法治,重賢才,重教育,實行仁厚之政。因而在這幾個方面,她幫助朱元璋補弊救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朱元璋經常法外用刑,隨意治罪,馬皇后總是時刻加以提防,遇事設法補救並常從細枝末節中拾遺補闕,以匡不逮。一次朱元璋發脾氣責罵宮女,馬皇后也假意發怒命令將宮女交付宮正司論罪。朱元璋認為朕一言就是法,不必交到宮正司議罪。馬皇后解釋說:“帝王不可以喜怒加刑賞。當陛下大怒時,用刑可能會過重,不如交給宮正司,按罪定刑,公平處理。即便是陛下給人定罪,也應該根據法司的規定辦事。”
在用人方面,馬皇后非常愛惜人才,而且懂得賢才對於治國的重要性。她對朱元璋說:“帝王雖有聖人之聰明,也不能一人獨理天下
;要達到天下大治,必須擇賢而用。但對賢才也不可求全責備,要寬其小過而發揮其才能。”她提出“願得賢人共理天下”的建議,被朱元璋奉為治理名言。
馬皇后常說:“人主自奉欲薄,養賢宜厚。”意思是君主應該過簡單樸素的生活,但在發展教育、培養賢才方面要捨得花錢。為了國家長治久安,不僅要重視選拔賢才,還在於培養大批的賢才以供選拔。一次,朱元璋視察太學(又稱國子監)回來,馬皇后問他太學有多少學生,朱元璋答曰:“數千人。”馬皇后說道:“數千太學生,可謂人才濟濟。可是太學生雖有廩食(生活補貼),他們的妻子兒女靠什麼生活呢?”針對這種情況,馬皇后徵得朱元璋同意,徵集了一筆錢糧,設定了20多個糧倉,專門儲糧供養太學生的妻子兒女。紅倉制度一直延續到明代中後期,是明代發展教育的重大措施,也是中國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明代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可以說首先應歸功於馬皇后。
馬皇后身居高位,但不驕不躁,仍然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和寬厚仁慈的性格。平時仍穿粗絲織的衣服,衣被破舊了也捨不得更換,還將宮裡每次縫製農服剩下的邊邊角角拾起來,拼成被褥,供嚴冬禦寒;織工治絲,她也不讓丟掉一點亂絲敗縷,要織工將壞亂的絲疙瘩織成次等的絹帛,賞賜給王妃、公主,並嚴肅地對她們說:“雖然是次等絹、帛,在民間仍然難得,賜給你們,使你們知道蠶桑之不易。”在飲食方面,馬皇后從不特別講究,平時一律粗茶淡飯。她安排丈夫的生活,同樣也以儉樸為原則。有時朱元璋因服御不滿意而小有怒氣,馬皇后就勸告他:“陛下難道忘記了過去的貧賤嗎?”由於馬皇后的影響和規勸,加上朱元璋也是布衣起家,他在朝中也極力提倡儉樸。朱元璋還借用馬皇后的話告誡臣下:“穿衣要思織女之勤勞,吃飯要念耕夫之勞苦。一切興作都不得勞民傷財。”
身為母親,馬皇后對子女以嚴為愛。她教育子女戒驕戒縱,特別是對太子朱標,要求他仁慈友愛,以便將來做一名開明君主。幼子朱植性格**不羈,長大後被封到開封做周王。馬皇后對他極不放心,周王臨行時,便派江貴妃隨往監督,還將自己身上的紕衣脫下來交給江貴妃並賜木杖一杆,囑咐:“周王有過錯,就令他披紕衣杖責。如敢違抗,馳報朝廷。”從此一見著慈母的紕衣,周王便生出敬畏之情,不敢胡作非為。以嚴為愛,是馬皇后對待子女的原則。對寧國公主、安慶公主等人,馬皇后要求她們勤勞儉樸,不能“無功受祿”。對朱元璋收的義子朱文正、李文忠、朱沭英,她也細心照顧,視為己出。
身為“國母”,馬皇后時刻關心民間疾苦。洪武五年(1372),發生嚴重春旱,秧苗不能人土,百性憂心如焚;馬皇后為此焦急萬分,告誡後宮節約衣食,準備迎度荒年。一天夜裡,下了一場春雨,第二天,她親自上朝慶賀,朱元璋感動地說:“皇后能同心憂民,真是天下百姓的洪福啊!”
馬皇后與朱元璋憂樂與共30年,無論是在動亂的艱難歲月,還是在富貴為“天下之母”的太平盛世,相互之間,始終相敬如賓,相輔而行。她不僅時刻留心政治,幫助丈夫治國安民,而且在生活上對朱元璋體貼關心,穿衣吃飯皆親自侍奉;無論春夏秋冬,她都比丈夫早起晚睡,辛勤操勞,遇到丈夫心情不暢時,她總是問長問短,細語相慰。因而朱元璋不僅對她尊重信賴,而且對她充滿深情。
馬皇后做了十五年的皇后,於洪武十五年(1382)病重,醫治無效,群臣紛紛訪求名醫,督責醫官,馬皇后卻很平靜地對朱元璋說:“生死有命,禱祀何益?世有良醫,亦不能起死回生。倘服藥不效,罪及醫生,轉增妾過。”這種寧靜安祥而又慈悲的情懷使朱元璋及群臣大為感動。朱元璋問她有何遺言,馬皇后說:“妾與陛下起自布衣,賴陛下神聖得為國母,志願已足,尚有何言!妾歿之後,只願陛下親賢納諫,如是而已。”言訖而逝,享年五十一歲。馬皇后的這番不是遺言的遺言,至為樸實而又至為深刻。
斯人已逝,千載餘情!馬皇后作為妻子,她有賢妻良母的美德;作為皇后,更是具備國母風範。馬皇后既能輔助朱元璋打天下,又能輔助朱元璋治天下,真是風雨同行。馬皇后被朱元璋貼切地比喻為:“家之良妻,猶如國之良母”實在是一點也不為過。馬皇后以她卓越的見解,高尚的品德,超群出眾的舉止成為歷代后妃的楷模。朱元璋此生得此一知已想必也足矣。
皇太后嚴家教輔朝政
都說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所以一般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當然這裡的父母不是指狹義的父親,而是泛指父母親。在傳統社會里,由於婦女主內,與子女接觸的時間較長,所以母親對子女的影響也就更大。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良母教兒的故事,比如“孟母三遷”等,但下面的這幾位母親她們不僅塑造了自己的兒子,更是影響了一朝人。
杜太后是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的母親,她的出身雖然並不高貴,但她治家嚴謹,有禮法,對宋初政治有重大影響。由於她教子有方,使得太祖太宗比較注重節儉,勤於政事,關心民間疾苦,最終完成國家統一大業。
公元960年(北宋建隆元年)1月,趙匡胤在趙光義、趙普等人的協助下發動了陳橋兵變,當使臣楚昭輔向趙匡胤的母親報告說“點檢已作天子了”時,趙匡胤的母親說:“吾兒平生奇異,素有大志,人們都說他能極盡富貴,這本是意料之中的事。”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尊自己的母親為皇太后。公元960年(北宋建隆元年)2月,趙匡胤率百官在堂上向母親行禮叩拜,眾人都一起向杜太后表示祝賀,君臣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但杜太后卻顯出憂心仲仲的樣子,左右大臣對杜太后說:“臣等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叫作‘母憑子貴’,現在您兒子做了天子,您怎麼不高興呢?”杜太后說:“我也聽說過一句話,叫作‘為君者難’,天子位居億萬士民百姓之上,如果治國有道,那麼當天子是很尊貴的,倘若無法掌握大權,那麼到那時不想作天子,只想當個匹夫百姓也是不可能的,還會有殺身之禍的。所以我為我的兒子擔憂,心中不快。”趙匡胤聽了她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深為母親這種居安思危的精神所感動。
杜太后親歷亂世,對兵變奪權、朝代更替深有體會,自從宋太祖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後,她時時刻刻都在思考如何才能使趙氏天下傳之萬世,不再像五代那些王朝如此短命。杜太后經常與兒子共同討論國家大事,參與一些重大決策。常對被趙匡胤倚為股肱的趙普說:“趙書記(趙普曾在趙匡胤手下擔任掌書記),我兒子閱歷還很少,以後你還要多費心啊!”趙普對杜太后的信任非常感激。趙匡胤本來就很佩服趙普,母訓更增強了他對趙普的信任,於是長期把他用為宰相。趙普為北宋初期開創基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杜氏對三兒子趙光義十分疼愛,要求也很嚴格,趙光義每次出門,她總是請趙普伴隨才准予放行,甚至還要計算時間待其歸來。趙光義從來不敢違命。杜太后對趙普的信任,密切了宋初的君臣關係,使宋初的政治平穩安定。
杜太后生病,自知將會一病不起,趙匡胤端湯送藥,不離杜太后左右。當杜太后病危時,她命人叫來趙普,記下她的遺囑。杜太后對宋太祖趙匡胤問道:“你知道你是怎麼得天下的嗎?”宋太祖趙匡胤痛哭失聲,不能回答。杜太后再次催問。宋太祖趙匡胤說:“都是託祖宗和太后的洪福。”
杜太后說:“你說的不對!你能奪取天下,正是由於柴世宗柴榮傳位給幼子,讓小孩統治天下,大臣離心,不再為其出力。如果周有年長的君主繼位,你還能作天子,得天下嗎?你和光義都是我的親生骨肉,你死以後要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天下太大,事務太多,天下能立長君,是社稷之福啊!”
宋太祖趙匡胤哭著叩頭說:“我怎敢不聽母親的教誨。”
杜太后又看著趙普說:“你也一起記下我的話,不得違背。”趙普在杜太后的榻前記錄下了杜太后的遺囑,並在紙末尾寫上“臣普記”。宋太祖將杜太后的遺囑放到金匱中收藏起來,命可靠的太監保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金匱之盟”。
至於趙光義是如何即位的,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甚至對於“金匱之盟”也有異議。但這些還是留給歷史學家去考證吧,我們應當看到的是,一位賢良的母親,對於後代是如何的重要。
明朝的李太后,在這方面是十分突出的。她是明神宗的生母。公元1567年(隆慶元年)3月,被封為貴妃,生下神宗。等到神宗繼皇帝位,便尊號為慈聖皇太后,居慈寧宮。她十分賢德,在後宮和大臣中有很高威望。當時張居正輔政,覺得幼主不太懂事,容易被奸臣蠱惑,放心不下,就
提議請皇太后搬到乾清宮去住,以便看護皇帝的起居,教導皇帝。這樣,李太后就直接承擔起了教育皇子的責任,但她從不參與朝政。歷史上許多外戚專權以致篡權奪位的悲劇就是由於皇帝年幼無知而由皇太后處理朝政,皇太后又不得不依靠孃家人而發生的。
太后對皇帝的要求非常嚴格,從不溺愛放縱。她深知教子就是治國,如果皇帝教導不好,其後果將是難以想象的。皇帝雖然年幼,但已是一國之主,如果不從小造就,將來怎能去治理天下?
皇帝畢竟年幼,還是小孩的心性,比較貪玩,有時不願意讀書,使起性子來,誰也不敢加以管束。太后得知後,便把神宗召到面前,嚴厲訓斥,還罰他跪在地上反省,一跪就是幾個時辰,這使得周圍的大臣都覺得有些太嚴厲了,但太后並不因此而放鬆對他的管束。為了檢查皇帝的讀書效果,太后不厭其煩,讓他一遍遍地背書,並令他學著講臣的樣子,當著自己的面宣講,直到滿意為止。遇到早朝的時候,太后半夜就起身,到了五更時分,便親自走到皇帝的寢所,大聲呼喚:“皇兒快起!皇兒快起!”不叫醒就不罷休。然後讓左右的人拉著皇帝坐起來,取水洗臉,等皇帝完全清醒過來,才攙著他登輦而出,一直送到大殿。這樣不管寒暑,幾年如一日,使神宗養成了不貪睡的習慣。
太后不僅自己嚴加管束,還要諸位內臣也效法她的樣子來教育和管束皇帝。她說,對皇帝該說就說,該管就管,這並不是犯上之舉。她常對內臣說:“皇上尚年幼,需要各位勤加服侍,才不辜負了先帝的一片厚愛。但服侍而不教誨,又怎能算恪盡職守呢?又怎麼能算是盡職盡責的臣子呢?你們只要忠心對皇上,就算有些得罪的地方,將來皇上也不會怪罪你們的,等他長大明白了事理,自然會感激你們,覺得各位是有功德的。”因此,內臣們也打消了顧慮,放手去管教了。有時即使有過分的地方,太后也毫不介意,還要開導皇帝明辨是非,有容人之雅量。長此以往,神宗待人逾發恭謹,對大臣好的建議也是言聽計從了。
公元1578年(萬曆六年),皇帝大婚,太后覺得此時已經不便再緊隨其左右了,便主動提出要返回慈寧宮,但她知道皇帝還沒有完全長成大人,仍是放心不下,於是敕命張居正說:“我不能朝夕看視皇帝了,先生親受先帝遺命,一定要小心看護皇帝,加以諄諄教誨,不負先帝與老身的重託。”張居正將此言謹記在心,竭誠盡忠地輔佐神宗皇帝。
李太后是個十分有政治頭腦的人,她慧眼識人,任命張居正輔國,可謂所選得人。由於張居正改革成功,明朝後期出現了短暫的中興。其實,這不能不說是太后的深謀遠慮,教子有方,識人有道所致!
康熙之所以能成為我國曆史上一位名垂青史的優秀帝王,與他的祖母--孝莊的嚴格教誨是分不開的。正如康熙自己後來所說:“沒有祖母太皇太后,朕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在教育兒子方面,孝莊並不是一個成功者。也許正因為如此,她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年幼的皇孫身上,要求玄燁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帝王規範。玄燁出痘痊癒後,孝莊就讓他“入書房讀書”,還讓皇孫隨從“站班當差”,同大臣一起參加各種跪拜禮議。
據史書記載,康熙小的時候曾受周圍人的影響,一度染上嗜煙習慣。孝莊發現後,立即教導他,勸其改掉這一不良習慣。由於小時候受祖母的勸戒,康熙長大後依然不飲酒,而且極其厭惡吸菸。
玄燁當上了少年天子後,孝莊常給他講“得眾則得國”的道理。一次,祖母當著王公大臣的面問康熙的志向,他不假思索,按照祖母平日的教誨回答說:“惟願天下安寧,百姓安居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這一回答著實令在場的官員讚佩不已。
孝莊皇后最精明的地方是沒有來個垂簾聽政,當時也有人勸她垂簾聽政,但她堅決拒絕。因為她不居其位,所以不會變成箭靶,反而可以瀟灑而又主動地處理問題。《清史稿》記載說:太后不干預朝政,朝廷每有大政,康熙“多告而後行”,委婉說出了孝莊在康熙前朝前期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古代婦女講求“三從四德”,“三從”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她們的社會價值只有透過丈夫和兒子體現出來。由於在傳統社會中,男尊女卑的觀念一直佔據著統治地位,總的來說婦女的地位一直很低,但這並不是說婦女一點作用也沒有,相反,女人在家相夫教子,男的才有更多精力去打拼事業。所以用賢妻良母來評價女人一點也不為過,作為男人背後的女人,母親也同樣偉大。
平凡女性也能彰顯偉大
夫妻本是同林鳥。自己的丈夫有所作為,身為妻子的自然驕傲,所謂“夫貴妻榮”。但是,有時候自已的丈夫偏偏就有那麼一點不爭氣,於是作為妻子的稍作適當的提點也是必要的,說不定還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後漢書?列女傳》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叫樂羊子的人,為人沒有什麼大的志向,成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有一次,樂羊子在路上撿到一個金餅,便滿心歡喜拿回去給妻子看。他的妻子知道自己丈夫平時愛貪這種小便宜,如果長期以往,丈夫會更加沒有鬥志,見這是一個好機會,可以藉機對丈夫進行勸勉,激勵其立志建業。於是他的妻子對他說:“我聽說名士不飲盜泉之水,廉士不食嗟來之食。你把撿來的東西當寶,不覺得有損名聲嗎?”樂羊子聽後,心中非常慚愧,心想:妻子是個女人,尚有如此見識,自己身為堂堂七尺鬚眉,怎麼竟如此缺少志氣?於是,他跑到野外,將金餅拋去,回家向妻子表示,要遠尋宗師,外出求學。妻子聽後非常高興,便幫他整理行裝,鼓勵他早日學成歸來。
可是,樂羊子外出學習,剛剛過了一年,就回來了。他的妻子以為他學成歸來了,十分高興,一問之下,才知並非如此。她問丈夫:“你為什麼中途而返?”樂羊子說:“我只是離家久了,想回來看看你。”樂羊子的妻子知道這只是藉口,樂羊子缺乏毅力和恆心才是真。為了堅定他學習的信心,樂羊子的妻子便持著刀子走到織機旁,一下將她辛辛苦苦織了好久的織物割斷,然後對樂羊子說:“這個織物是從蠶繭抽絲開始,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成寸,然後又一寸一寸地積累成匹的。如今我把它給割斷了,不但不能取得最後成功,而且前功盡棄了。夫君求學也是如此,應當知道時間一去不返,應當利用寶貴時光完成學業,以成就自己美德,如果中途而廢,與我割斷織品有什麼兩樣呢?”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這一番話,深受震動,他立即返回求學之地,7年都沒有回來。
另外,《史記》中記述了一個晏子車伕的妻子,也只是眾多平凡女性中的一位,但其品德和見識也是極其卓越的。
晏嬰作為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國相,他不僅節儉謙恭,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而且為人正直。他處理朝政,多謀善斷,正直無忌,百姓都很敬重他。晏嬰也因此名達於諸侯。
由於晏嬰身為齊國宰相,所以常出使各國。每次外出,為了顯示齊國的威風,需要隆重的儀仗和眾多的侍從,然而,晏嬰本人卻總是顯出十分謙恭的樣子。
但晏嬰的一個車伕,每次坐在高高的車蓋下面一副總是趾高氣揚的模樣,甚為得意。其妻常於門縫中,窺其外出御車的姿態,見其如此意氣滿腹,驕橫無比,就非常生氣。最糟糕的是他不僅在外邊這樣,就是回家後,也還是驕矜自得,旁若無人。
他的妻子見他如此見識短淺,不知進取,老想催他上進,但是總是時機不夠或是敢怒不敢言。於是一次待他歸來後,其妻便跪拜說:“賤妾不才,不能伺奉貴人,請您讓我走罷。”車伕聽了,驚異不已,詢問道:“我身為相御,進出威風無比,你何出此言?”其妻答道:“晏嬰身材短小,不足六尺,外表平庸,容貌若愚,卻能身相齊國,名顯諸侯。妾觀其出,總是那麼謙和自恭,顯得抱負深遠。如今夫君身高八尺,體魄雄偉,卻為人僕役,為人駕車,不圖進取,反而得意揚揚,自以為滿足,我因此請求離開您。”
車伕聽了他的妻子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羞愧不已。從此以後,每逢駕車外出,他總是竭力剋制自己,謙和待人,以彰晏嬰之德。時間久了,晏嬰頗感奇異,就詢問其中的緣故,車伕便以實相告。晏嬰見其妻出言不俗,御者也還算有志向,便舉薦他做了齊國的大夫。
也許樂羊子之妻,晏嬰車伕之妻都只是眾多平凡女性中的一員,她們或許沒有受過多高的教育,也沒有前面幾位女性的那種顯赫地位。但是,她們仍然不失為一位賢內助。她們作為被古代封建禮教所束縛的女子,不僅敢於指責丈夫的過失,而且還能助其改正,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她們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見識,體現了中國女性的人性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