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女人塑造了男人(1)
官 絕品殺神 夕陽亦悠然 弟弟情人 打工千金 隨身帶著五色筆 冷少的恨妻 鬼面夫君(傾盛) 冥婚暗寵:陰靈鬼夫 穿越之契約皇后很無禮
第二篇:女人塑造了男人(1)
第二篇 女人塑造了男人(1)(1/3)
《聖經》說上帝造人先造了亞當後才有了夏娃,因此世上有了男人後才有了女人。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男人被看作是天,而女人則被看作男人的附屬物,女人沒有其獨立地位,封建禮教也用極為苛刻的教條來束縛她們,什麼“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們要影響男人都很困難,更別說塑造了他們。可是,歷史中就有那麼幾個女人,敢於衝破世俗偏偏敢於指點這些男人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女人塑造了男人。
獨孤皇后佐夫成大業
有首歌這樣唱道:“我的軍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的確,對於一個成功的男人來說,他之所以成功,除了靠他自己的稟賦和努力外,另一半還得歸功於兩個女人:一個是母親,另一個是妻子。但母親只能塑造兒子的性格特徵,而妻子卻塑造了丈夫的行為方式。所以婚後有個好妻子,那麼他的事業便已成功了一半。
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都督內外諸軍事隋王楊堅廢除周靜帝,自稱皇帝改國號隋,楊堅成為隋朝的開國皇帝。至此,一個新的王朝建立了。歷史上改朝換代原本很正常。但是隋朝的建立不同之處就在於另一半的功勞還得歸功於一個女人,即隋文帝的夫人獨孤氏。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當初周宣帝死後,楊堅以外戚身份輔佐幼主,實際上他已完全掌握了朝政,與皇帝已經沒有什麼區別,文武百官也趁此機會討好他,勸諫謀劃,讓楊堅以接受禪讓的形式登基稱帝,建立新朝代。起初楊堅一直在猶豫。在這關鍵時刻,獨孤皇后卻看清了形勢:如果不按照群臣的意思去辦,將會使得天下大亂。於是,她派人敦促楊堅說:“大勢已定,你沒有猶豫的必要,無毒不丈夫,當斷不斷,自取其亂,你不必退讓,努力吧。”獨狐氏這句“無毒不丈夫”起了很大作用。兩年以後,楊堅見時機成熟,便在鄭譯、劉叻的策動下,逼靜帝宇文闡禪位。公元581年,楊堅登上帝位,建立隋王朝,自己也逐漸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開明皇帝,獨孤氏被立為皇后。歷史不能假設。或許北周的滅亡是必然的。但是,從這可以看出,當時如果沒有獨孤氏對楊堅的鼓勵與支援,也許就沒有隋王朝的建立。那麼獨孤氏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獨孤皇后她出身北周的名門望族。其父親是北周的大司馬,姐姐是周明帝的皇后,長女又是周宣帝的皇后,這樣的人家,可謂“貴戚之盛,莫與為比”,確實是當世無雙的。但她卻沒有絲毫驕傲之氣,相反,倒是能柔順恭孝,謙卑自守。恭孝柔順並不代表逆來順受,獨狐皇后也有自已的主張。這主要體現在她對待婚姻的態度上,她為求夫妻之間真誠相愛,要求楊堅不納妾,不亂愛,即使以楊堅貴為帝王,也不能破壞這個原則。新婚後不久,有一次交談中,獨孤氏對楊堅說:“男人都有一個毛病,一得意,就妄自尊大,能和一個多情多義的人白頭偕老,實在難得。”
楊堅不解:“你怎麼有這樣的想法?”
獨孤氏肯定地說:“男人一旦得意,就視女人為玩偶。你看權勢之家,宮廷之間,昏**亂,有誰尊重女人?”
“難道你懷疑我有對不住你的地方嗎?”
“我父親看中的是你相貌不凡,識見遠大,說你將來一定會有成就。不過對一個女人來說,你事業有成就,如不能尊重我,始終如一地對我好,那對我又有什麼意義呢?我父親有5個姬妾,爭寵奪位,家庭擾得不得安寧;幾個哥哥都是如此,自尋煩惱,我見得多了。你要那樣,我可受不了,也絕不答應你那樣做。”想不到你這樣多慮,我保證不會背棄你。我愛你之外,只有更加敬重你,我向你保證,除你之外,不和第二個女人有來往。“你敢發誓嗎?”“我楊某如果揹著你和第二個女人有來往,就遭天罰……”果然,值至楊堅貴為帝王后,也始終未曾納妾,這樣的婚姻關係在封建社會,尤其是帝王之家是非常難得的。
而在隋文帝如何治理朝政上,獨狐皇后卻不多做干預,只是適時發表自己的意見。隋朝初年,南朝的陳國尚存,皇帝並不是高枕無憂,加之邊患不斷,百廢待興,因此,創業是十分艱難的。為了更好地輔助皇帝,獨孤皇后常常陪同上下朝,並在後庭等候,每每發現政有所失,便隨時匡諫。她的許多建議,對於朝政多有裨益。獨孤皇后深明事理,有一次突厥商人帶來一篋明珠,價值八百萬,幽州總管陰壽勸皇后買下為自己所用。獨孤皇后當即表示:“這不是我所需的,當今戎狄屢屢侵略邊關,將士疲勞,不如用這八百萬分別獎賞有功的將士。”這件事使文武百官倍受感動,從此大家都敬重皇后,連楊堅這位皇帝也敬畏三分。
獨孤皇后不僅盡心盡力相夫,自己也是遵從封建禮教的
要求,對族人和子女都嚴格要求。她經常教育幾個公主說:“北周皇帝的幾個公主,都沒有婦人之德,嫁到夫家後,不尊重公婆,攪得家人不得安寧,這樣的事,你們要引以為戒。”一次,獨孤皇后侄女的丈夫死在幷州,其嫂告知獨孤皇后,說其已有身孕,請求准許不去參加葬禮。獨孤皇后說:“女人應該服侍丈夫,這樣的事,怎麼能不去!況且她的婆婆還健在,你們理應去問問她。”結果由於她的婆婆不答應,獨孤皇后的侄女只得前去參加葬禮。
作為皇后,獨孤皇后遇大事能從大局出發,為國家的江山社稷考慮。外戚幹權亂政,是歷史上常見的弊病,這與皇后的態度事息息相關。獨孤皇后在這方面處理得就十分謹慎,也很有分寸。如獨孤後的表兄大都督崔長仁犯了死罪,皇上楊堅念其和皇后的親戚關係,準備赦免他。獨孤後知道此事,對文帝楊堅說:“處理國家大事,怎麼能顧念私情呢?”隨之,崔長仁被處死。獨孤後的深明大義,博得了臣子們的稱讚。
當時朝野之上對皇后的評價很高,史書記載說:“每與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宮中稱為二聖。”“二聖”即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后由此可見獨孤皇后在隋朝初建帝業中的作用。《後漢書》的作者范曄評論說:“家道正則化行天下,由近及遠,自家刑國,配天作合,不亦大乎!興雲是系,不亦重乎!”的確,楊堅能平步青雲,職位不斷提高,最後登上皇帝的寶座,這多得益於獨孤皇后的幫助:登基後,國勢蒸蒸日上,也有獨狐皇后的一份功勞。儘管隋朝沒有傳之久遠,但獨孤皇后的功德還是不可埋沒的。
在中國歷史上眾多皇后中,獨孤皇后相夫有道應屬於賢妻型。她的確有其非凡的一面:一方面御夫有術,在歷史上傳為佳話;另一方面作為丈夫的另一隻手,不僅為丈夫謀籌劃,在關鍵時刻提出意見,還能為丈夫計深遠。獨孤皇后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相夫教子賢內助。把隋朝建立的另一半功勞頒給她我想也不為過吧!
長孫皇后賢德助貞觀
中國自古就有陰陽調和之說,由此而產生許多諸如“男女搭配幹活不累”,“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必定有個偉大的女人”等說法。在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男人便非帝王莫屬。如果按照上面的邏輯,藉助陰陽調和之效,似乎若哪個男士能覓得一位“賢內助”,那麼對其統治來說也就等於如虎添翼了。翻開歷史,我們發現唐朝的長孫皇后便是男人心目中的這麼一位賢內助,不知可不可以說因此才出現了“貞觀之治”呢?
長孫氏是河南洛陽人,父親長孫晟,是隋朝的左驍衛將軍,母親是隋朝揚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長孫氏自幼循規蹈矩,並且聰穎好學。長孫氏十三歲時與李淵的次子李世民成婚。公元618年,她被冊為秦王妃。後來,長孫氏憑藉她的智慧和豁達的處世哲學,使李世民在後來打天下,坐天下的鬥爭中如虎添翼。當年“玄武兵變”發生後,她一反軟弱順從的性格,勇敢地幫助李世民激勵將士。公元626年,李世民最終以他的膽略和超人的才智成為唐朝真正的開國皇帝,夫貴妻榮,長孫氏也由秦王妃被提為皇后。
長孫皇后執掌鳳印後,把後宮打理得有條有理。由於長孫皇后賞罰分明,人人竭力效忠,沒有人整日提心吊膽,後宮中氣氛比較寬鬆和諧。長孫皇后開明豁達,只要是太宗的孩子,不管是嫡生庶出,長孫皇后待如己出,加以愛護。豫章公主出生後母親去世,長孫皇后主動收養,給公主的母愛甚至超過了長孫皇后自己的親生兒女。她對妃嬪,甚至宮女體貼人微,當妃嬪、宮女有病時,長孫皇后總是親自去探望,把自己用的好藥、食物送給她們,使之儘快痊癒,給以安慰。因此,後宮上下都十分愛戴長孫皇后。整個後宮充滿了歡聲笑語,宮內上下都在一種溫暖和諧的氣氛中生活。為了使唐太宗把整個身心投入到管理國家大事中,長孫皇后儘量不讓後宮事務影響唐太宗。太宗覺得她深明大義,就經常與長孫皇后談論朝廷賞罰之事,皇后卻非常謙虛,她引用《尚書?牧誓》中的話回答道:“‘牝雞之晨,惟家之索。’我是個婦人,不能干預國家的政事!”太宗堅持與皇后談論,皇后也始終不多發一言。在這一點上,她是十分明智的。但這並不是說她就什麼都不管,而是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來影響唐太宗。
有一次,太宗下朝歸來,滿面怒容地吼道:“早晚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大吃一驚,卻笑著問:“皇上又跟誰生氣了?”太宗餘怒未消,恨恨地說:“魏徵這個老東西太不像話了,他經常當著滿朝文武的面使我難堪,下不來臺,真是可恨。”聽了這話,長孫皇后默默退出,回到寢宮,穿上只有在冊封、慶典、朝會儀式上穿的朝
服,端端正正地站在太宗前,然後深深一拜。太宗一看,驚詫問道:“皇后為何這樣莊重嚴肅?”長孫皇后答道:“我聽說只有君主賢明,採納忠言,才能有正直的大臣出現;魏徵的確是少見的正直的忠臣。這是皇上賢明、能採納忠言的緣故了。有這樣的君和臣,國家有幸、百姓有幸,所以我不能不向您表示祝賀。”太宗茅塞頓開,轉怒為喜,對魏徵的怨忿都轉為內心的敬佩。感慨地說:“多虧皇后及時指點,給我敲了警鐘,否則險些誤了大事。”
還有一次長樂公主要出嫁了,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后的親生女兒,生得聰明伶俐,才貌出眾,深得太宗和長孫皇后的喜愛。太宗命長樂公主的嫁妝要超過永嘉長公主的一倍,永嘉長公主是高祖李淵的女兒。魏徵聽說此事,馬上勸諫太宗說:“從前漢明帝要分封他的兒子,明帝說:‘我的兒子決不能高於先帝的兒子,所以分封的領地只能是先帝兒子們的一半。’現在陛下您的女兒出嫁,如果讓公主的禮儀超過長公主,恐怕於理不合,請陛下考慮。太宗回到內宮後,把這件事告訴了長孫皇后,以為會招致長孫皇后的埋怨。誰知長孫皇后感慨地說:“魏徵能夠引用古今道理說服皇上控制私人感情,把事情辦得更公正、更令人信服,這說明他真是一心為國的忠臣。魏徵不過是你殿下的大臣,他能不顧自己的安危,冒犯皇上的威嚴,駁回不合理的決定,這是難能可貴的,皇上應該採納他的忠言。”長孫皇后就是用這種方式來鼓勵唐太宗聽從忠臣的勸告的。她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不讓魏徵覺得因為減少自己女兒的嫁妝而對他有什麼看法,就派內宮太監帶著五百匹帛,前往魏徵的住宅賞賜給他。就這樣,太宗上朝時,有魏徵這樣的忠臣勸誡;下朝後,有長孫皇后把關,勤政愛民,事事辦得合情合理,深得民心,才有了“貞觀之治”的繁盛。
長孫皇后不僅勸誡皇上採納忠言,而且嚴於克己。長孫皇后一生崇尚節儉,一粒米、一寸布都視為有用之物,從不奢侈。在平時的生活中,長孫皇后服飾用具,力求簡省。教育子女也是這樣。一次,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向皇后啟奏說,太子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器具不夠排場。長孫皇后生氣地回答:“作為太子就怕將來繼位時道德修養沒有樹立起來;勤政愛民,禮賢下士的美名別人不知曉,至於日常生活用品夠用就行了。你們應該多引導他,而不是替他要東西。”
長孫皇后不僅在生活這些細微之處深明大義,而且還能顧全大局。公元634年(貞觀八年),長孫皇后舊病復發。病勢沉重,太子李承乾入宮侍奉,祕密啟奏皇后道:“醫藥已經用盡,您的病不見好轉,請讓我奏請父皇赦免囚犯,並度人人道觀,希望能得到上天賜福助。”長孫皇后聽後正色說:“人的死生命中註定,不是人力所給予的。我自忖一輩子行善不算少,從未做過惡事。赦罪是國家的大事,佛教、道教不過是產生在不同地域的宗教罷了,不僅國家政體無此弊端,而且是皇上所不作的,豈能因為我一個婦人而擾亂國家的法令?”太子不願違背母后的意願,還是把皇后的話告訴了左僕射房玄齡,房玄齡又把這些話奏聞太宗,太宗和侍臣們聽了這些話,無不流淚嘆息。朝臣們都請求大赦天下罪犯,長孫皇后聽說以後,堅決要求撤銷赦罪的決定,這個決定才沒有實行。長孫皇后在病重和生命垂危之際,更表現出非凡的高尚品質和犧牲精神。公元636年貞觀十年,長孫皇后與世長辭了,享年36歲,葬於昭陵(今陝西禮縣東北)。
長孫皇后生前曾撰述古代婦女的善事,刻成十卷《女則》,並親自為這部書寫了序言。她告誡主管的官員道:“這些文章是我用來約束自己的。不想讓皇上看到,也不要對皇上說。”皇后去世後,宮中的官員還是把這些事奏明太宗。太宗讀了以後,把這些書拿給臣下們看,並且說:“皇后常規勸我,補足我的缺漏,自己也克已復禮,如今,我再不能聽到她的話了,我失去了一位賢德的助手,真令人哀痛!但皇后此書是可以流傳後代,教育後人啊。”
《聖經》說上帝造人先造了亞當後才有了夏娃,因此世上有了男人後才有了女人。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男人被看作是天,而女人則被看作男人的附屬物,正因為女人沒有其獨立地位,所以她們的價值也只有透過男人的價值來實現。用句現代點的話來講就是“女人只有透過征服男人來征服世界”,或許長孫皇后她並未想過要征服誰,但是由於她的深明大義,她的賢良淑德,已無形中影響了唐太宗,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家庭生活中,更是體現在對社會、對政治的一種影響,從而使得唐太宗勵精圖治,在其執政期間,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