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十一篇:“他們”千秋功罪後人說(1)

第十一篇:“他們”千秋功罪後人說(1)


交際有道--如何在職場中如魚得水 報告,逃妻來襲 醫香 大武珠 大地之父 重生之刻骨 鐵血驃騎 首任軍長 阮郎歸 燃燒的黑龍酒

第十一篇:“他們”千秋功罪後人說(1)

第十一篇 “他們”千秋功罪後人說(1)(1/3)

他們是歷史中特殊的一群人,他們有的貴為天子,有的位極人臣;他們生前集萬千寵愛於一生,但身後卻招致眾多罵名;他們本想流芳百世,但卻遺臭萬年。一直以來人們對歷史上這些將相罪臣的功過得失評價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更兼時代不同,情勢不同而大相徑庭,甚至截然相反。因此歷史上的帝王將相引得後人議論紛紛,他們也正是在這種議論中逐漸定位。歷史已矣,現實猶在,相信歷史終究會給他們一個公正的評價。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書坑儒要商量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臨天下,叱詫風雲的人物。他橫掃六合,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中國過去封建君主還沒有誰超過他。但他卻因為兩條罪狀:一是殺了四百六十個知識分子,二是燒了一些書,而背上了千古罵名。幾千年過去了,這個問題評價不下來,我們權且把此事作為一個教訓來談。

秦始皇(約前259-前210),姓贏名政。13歲登基,39歲稱帝,在位一共37年。在位期間,從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前221年滅齊,嬴政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10年之間,先後攻滅了韓、趙、燕、魏、楚、齊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稱雄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王朝。為了誇耀自己的功德,贏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封始皇代代世襲。同時為了樹立自己的皇威,他又規定:皇帝的命令稱為“詔書”,皇帝的印信稱為“玉璽”。並用“朕”作為皇帝自己的代名詞。

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後,為了鞏固勝利果實,他對政治體制進行了大膽創新。首先,實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設立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丞相有左右兩相,為百官之首,總攬政務;太尉掌管軍隊;御史大夫掌圖書祕籍,監察中宮。三公之下設廷尉、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典客、典屬國、少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中尉、將作少府、主爵中尉等多位上卿,分管各行政務,他們與三公組成中央政府。三公九卿之官,全由皇帝任免調動,不世襲。其次,地方實行郡縣制。秦統一後,為了鞏固對六國地區的統治,秦始皇下令廢除由來已久的分封制,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後來又增至40多郡。由郡、縣、鄉、裡組成的郡縣制,是春秋戰國以來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政治制度。秦始皇首建封建朝廷,實行郡縣制,這就建構了從朝廷到地方,從三公諸卿到鄉里什伍的一套龐大的、多梯級的統治機構,大大地鞏固了秦王朝的統治。第三,頒佈了通行全國的法律。秦早在商鞅變法時,就曾經根據李悝的《法經》,“改法為律”,著手製定成文的律令。秦始皇根據維護統治的實際需要,又將商鞅以來的律令加以補充、修訂,形成了統一的內容及更為縝密的《秦律》,頒行全國。秦律竭力維護封建制度。它保擴封建土地所有制,嚴禁對封建國有土地和地主私有土地的侵犯。嚴禁貧苦農民和奴隸逃亡,尤其重視對“盜”、“賊”的制裁。第四,統一文字、度量衡和貨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開始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以及統一貨幣,是加強統治、維護統一諸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政治體制改革外,秦始皇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鞏固集權統治。第一,修造長城。秦始皇下令將原來六國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長城拆毀,然就統一修造抵禦北國匈奴的長城。秦的長城西起隴西的臨洮(現在的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現在大同江一帶),東西長達萬里。第二,繼續消除原六國反秦勢力。沒收天下的兵器,然後熔化鑄成十二個巨大的銅人,每個有24萬斤“置廷宮中”,防止天下人作敵。同時還採取了一系列強制遷徙措施,其中最著名的是遷天下富豪於咸陽12萬戶。第三,修建官道,即馳道。以咸陽為中心,共修成三條,一條向北通到內蒙,叫做直道,一條通向東面的河北和山樂,直到海邊,一條向南,通兩湖和江蘇。馳道寬達五十步,兩旁每三丈遠就種一棵青松樹。馳道的建立,大大縮短了資訊傳播的時間,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政令的及時傳達。

秦時的疆域異常遼闊,北到長城和陰山,南到南城越即現在的嶺南地區,秦還設定了南海、桂林、象郡進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隴西,東則延伸到了遼東。

為了提高皇權,維護秦王朝的政治體制及其統治秩序,在思想文化領域,秦始皇也採取加強思想控制,反對是古非今,打擊異己勢力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焚書坑儒。而發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的焚書事件也是歷來最遭非議的一件事,那麼焚書坑儒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辦宴會,博士七十人都參加了,一齊向始皇敬酒祝福,僕射周青臣趁機說:

“原先,秦國的土地不過千里,靠了陛下的神聖英明,才平定了海內,趕走了蠻夷,普天之下,莫不臣服,建立郡縣,不封諸侯,人人安樂,萬世萬代,永無戰爭之患,從古到今,哪有陛下這樣的威德?”

來自齊國的博士淳于越卻說:

“我聽說商周享國千有餘年,分封子弟功臣,在四周拱衛輔佐。現在陛下擁有天下,但你的子弟卻是普通老百姓,一旦有犯上作亂之臣,怎麼能互相救助?辦事不效法古代而能長久的,我還沒聽說過。周青臣當面討好,實際加深你的過錯,不是一個忠臣。”

淳于越與周青臣各持已見,秦始皇只好向大家徵求意見。這時丞相李斯說:

“五帝的政令不相重複,三代的制度不相承襲,都把國家治理得很好。為什麼?因為時代變了。陛下創千秋大業,建萬世功勳,這些,都不是像淳于越那樣的腐儒所能理解的。可他們憑著一張嘴巴,以古非今,蠱惑百姓,新的政令一出,他們就街頭巷尾,議論紛紛,拉幫結派,譁眾取寵,如果讓他們這樣胡鬧下去,不只降低了皇上的威信,而且也必將形成一股反對政府的勢力。”

“你認為要採取什麼措施?”秦始皇問。

“禁。”

“怎樣禁法?”

“臣以為:除了秦國的史書,六國史官所記之簡冊,一律燒燬;除了博士,凡私家所藏《詩》、及百家語,也燒;有敢交頭接耳談《詩》說的,砍頭;以古非今的,滅族;官吏知而不報的,同罪;令下三十日後留書不燒的,臉上刺字後罰四年苦役,戍邊築城。只有醫藥、占卜、種植的書不燒。要學習法令的,以吏為師。”

秦始皇說:“行,就這樣辦。”

一場蔓延全國的焚書運動就這樣開始了。

而坑儒是在第二年發生的。《史記》說:秦始皇迷信神鬼,六國滅後,不斷地求神訪仙,尋找長生不死之藥。

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封泰山,登琅琊臺,齊國方士徐市(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州三座神山,願帶童男童女去尋求仙藥。秦始皇答應了,派去了幾千童男童女,可是,方士一去就也沒有回來。不死之藥沒有得到。

又過了幾年,秦始皇又派方士盧生去找不死藥。當然,世界上是沒有長生不老藥的,於是盧生與侯公商量說:“秦始皇這個人,剛愎自用,併吞天下以後意驕志滿,自以為天下第一。親信獄吏,博士七十人,不過是擺設而已。又好用刑殺,大臣們畏懼,只得阿諛逢迎,不敢直諫。大小事都獨斷專行,甚至每天都要定量批閱一百多斤重量的竹簡文書,不完成決不休息。一個人貪念權勢如此,怎麼可以求到仙藥呢?”於是就逃跑了。

秦始皇聽了,大怒說:

“我前些時收聚天下書籍,把沒用的盡行燒燬,又召集了許多文學方術之士,想讓文學之士為我興太平,方術之士為我求仙藥,現在韓終去而不返,徐市耗費鉅萬資財,也沒見仙藥送到,天天聽到的都是作奸謀利的訊息,盧生等人,受我優厚的賞賜,竟敢誹謗我,誇大我的不是。對那些還留在咸陽的諸生,我將派人查問,看看有沒有人還在妖言惑眾。”

於是派御史拘捕諸生,嚴加拷問。諸生互相攀連,共有4百多人違犯禁令,把他們全部活埋在咸陽。並且詔告天下,以儆效尤。

這就是震驚後世的“坑儒”。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反對是古非今,打擊方士荒誕不經的怪談異說,但並未收到預期的效果,是秦始皇、李斯所始料不及的。後來,秦末農民大起義,偌大一個秦朝被劉邦、項羽領導的義軍所滅,結束了它短暫的一生。後來唐人章碣作詩《焚書坑》雲: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其實,作亂的不只是不讀書的劉項,義旗一舉,儒家生徒蜂擁而至,孔甲(鮒)為陳博士,酈食其、陸賈為劉邦說客,叔孫通為漢朝制禮定儀,所以,唐代詩人司空圖不禁喟然長嘆:

“秦坑儒耶,儒坑秦耶?”

這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歷代帝王都想青史留名,但往往天違人願。本想贏得好評如潮,誰知落得個罵名滾滾。秦始皇橫掃六合統一中國功不可沒,但“焚書坑儒”,無疑是用一種極端野蠻粗野的行動來鞏固他的統治。他的失敗在於他錯誤地用行政懲罰乃至消滅肉體的辦法來解決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當然是徒勞的,只落下個千古罵名。真道是:“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

縱橫家:無恥“說客”還是傑出“外交家”?

縱橫家是諸子百家中的一派,是春秋戰國時期這一特定國際形勢

下的特殊產物。千百年來,人們對這一家似乎頗有微辭,認為他們不過是一些搖脣鼓舌之徒,只會逞口舌之快。由於他們沒有從一而終的固定君主,也沒有一定的價值觀,因此被視為最無恥的一派。張儀和蘇秦作為那個時期最著名的縱橫家,一個主張東西“連橫”自保,一個主張南北“合縱”抗秦,不僅符合當時的國際形勢,而且還成為當時處理國際關係的典範,現代的外交策略與之相比並無多大差異。人們不禁要問:他們到底是無恥“說客”還是傑出“外交家”呢?

周王朝統治下的中國,本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自東周始,中央王朝統治力量日益減弱,數十個諸侯國各行其是,國家出現了分裂。春秋三百年,各諸侯國間刀兵不息,所謂“春秋無義戰”。那時的爭戰,主要是較強大的諸侯國用武力提高自己的地位,爭當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秦穆公、宋襄公都曾稱霸一時。春秋後期,各大國擁兵自重,時刻企圖壯大自己,君臨天下。其他諸侯小國,為了儲存自己,紛紛尋找靠山,以避亡國之禍。戰國初,尚存大小諸侯國二十多個。到了戰國中期,出現了七雄爭霸的局面,而最強大的是楚、齊、秦三國。可見當時不論強國還是弱國,都在努力富國強兵,希望儲存自己,壯大自己。

面對分裂戰亂的局勢,一些有識之士都在研究,怎樣儘快平息戰亂,促進國家的統一。這樣,就出現了一批奔走於各國之間,宣傳以至組織合縱和連橫的戰略家。“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蘇秦和張儀便以當時最大的縱橫家的身份而登上歷史舞臺。其中張儀推行“事一強以攻眾弱”,蘇秦則主張“連眾弱以攻一強”。

他們的“合縱連橫”策略在當時是有積極作用的。讓我們先來看一下他們當時是怎樣“合縱連橫”的。

當年蘇秦曾到秦國遊說秦王連橫。他穿上貂皮製的華貴衣服,帶了一百斤黃金,來到了秦國,上書給秦惠王說:“大王的國家,西邊有巴蜀、漢中的富饒,北邊有胡人可資利用,向南有巫山、黔中作為屏障,東邊有崤山、函谷關等險阻。秦國真是沃野千里,府庫積蓄充盈。又有萬乘戰車和百萬雄師。地勢險要便利,儲藏豐富,這是天府之國,也是可以稱雄天下的國家。以大王您的賢能,以秦國眾多的人口,以那麼多的戰車以及紀律嚴明的軍隊,足可以併吞諸侯,據有天下,自稱皇帝,統治四海。希望大王您能聽聽我的意見。”

秦惠王回信說:“現在秦國的條件還不具備。先生不遠千里來開導我,我願他日採納先生意見。”蘇秦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換來的卻是秦惠王客氣而冷淡的回答。原來他剛剛殺了衛鞅,不太喜歡外國人,又加上時機還不太成熟。就這樣,秦王拒絕了他的建議。這時蘇秦錢也花完了,衣服也破了,沒有辦法,只好回去。回到家裡,妻子看見他那副落魄的樣子,連織布機都沒有停下來,嫂子也不為他做飯。後來,蘇秦經過“頭懸樑,錐刺股”的一番苦學和細心的揣摩,終於掌握了當時的“國際形勢”,轉而聯合六國,南北合縱。

蘇秦為了實行合縱的策略於是去了燕國,他對燕文侯說:“燕國在列國中並不是個大國家,論土地,只有二千五百里,論軍事,也只有六百輛兵車,六千名騎兵,十幾萬步兵。南面的齊國和西面的趙國都比燕國強得多,卻連年戰亂不斷,只有燕國得保平安,為什麼呢?燕國之所以不受敵寇和戰爭的侵擾,是因為在南方有趙國作為屏障。秦國與趙國曾發生五次戰爭,秦國兩勝,趙國三勝。但秦、趙相互都疲憊不堪,而大王卻保全燕國,控制住這個大後方,這就是燕國不受侵擾的根本原因。況且秦國如攻打燕國,必須經過雲中和九原,在這數千裡的道路上,遍地都是燕國計程車兵,即使得到燕國的城池,秦國也要考慮到是否能夠守住,秦國十分明白,它是無法損害燕國的。然而,現在如果趙國一旦投降秦國,那麼秦國就會馬上進攻燕國,不到十天的功夫就可以進駐東垣,再渡過呼沱河,涉過易水,用不到四五天就可以進攻燕國的國都了。因此希望大王能夠與趙國相親,天下諸侯連為一體,那麼,國家就不會有禍患了。”

燕王說:“我的國家太小,西邊靠著強大的秦國,南邊接近齊國和趙國。齊、趙也是兩個強國。現在有幸得到您的教誨,號召我們聯合起來,使燕國獲得安寧,請允許我讓全國人民聽從您的號召。”燕王怕各國人心不齊,蘇秦便主動要去聯合各國,燕王當然很高興。於是贈送給蘇秦車馬金帛,把他送往到趙國。

不難看出,蘇秦在對燕國的遊說中抓住了兩點:一是燕國根本沒有必要像別的國家那樣懼怕秦國的進攻,二是燕國必須和趙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否則,趙國滅亡了燕國不能獨存,與趙國搞不好關係,趙國一怒也可滅亡燕國。如果沒有相當豐富的歷史知識,蘇秦是不可能得出這麼精闢的見解的。秦國後來實行了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其實在蘇秦的遊說中已經含有這種思想了,只是因具體的歷史情況不同其策略正好相反罷了。

於是,蘇秦又從燕國來到趙國進行合縱活動。他對趙王說:“天下之人,從卿相、大臣,直到平民百姓,沒有一個不讚揚大王的正義行為,很久以來都希望能夠在大王面前親聆教誨,以盡忠心。”

“為大王著想,人民能否過安定閒適的生活,不被多事煩擾的根本首先在於選擇友好的鄰邦。選擇好了鄰邦,人民就能安定,選擇的鄰邦不合適,人民就一輩子不得安定。還是請允許我談談趙國的外患:齊國和秦國是趙國的兩個最大的敵人,這是人民不得安寧的原因所在,如果依靠秦國進攻齊國,您的人民就得不到安寧;依靠齊國進攻秦國,您的人民也得不到安寧。有的人為了謀算別國,進攻別的國家,常常想方設法地尋找藉口,斷絕與別國的交往,希望大王千萬謹慎,有話不要輕易說出來。”

“請讓我向大王說明合縱、連橫的利弊。您如果能真正聽從我的話,那麼燕國一定會送上出產毛氈、裘皮和好馬的土地,齊國一定會送上產魚、產鹽的海邊土地,楚國也一定會獻上出產橘柚的雲夢之地,還有韓國、魏國都可以把國內封地奉送給您,這樣一來,大王的宗族和親戚都可以得到封侯。”

“大王如果能夠聯合秦國,那麼秦國必然會消弱韓國、魏國;大王如果能夠聯合齊國,那麼齊國必然會削弱楚國、魏國;魏國被削弱就會割讓河外之地,韓國被削弱就會獻出宜陽之地。宜陽獻出後,上郡的道路就會被阻斷,河外之地割讓後,就造成道路不通,楚國被削弱後,趙國就會失去援助。因此,對這三項決策,大王的選擇不可不十分慎重。”

“如今,山東各國當屬趙國最強。趙國土地方圓二千餘里,有數十萬的軍隊,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供十年。西有常山、黃河、漳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燕國本來就是弱國,不足為懼。在各諸侯國中,秦國最強的對手就是趙國。然而,秦國為什麼不發兵攻打趙國呢?是因為它怕韓國、魏國從後面攻打他。因此,韓國和魏國是趙國南面的屏障。秦國要進攻韓國、魏國就不同了,這兩個國家沒有名山大川作為屏障,秦國完全可以一點點地吞食,一直能逼近韓、魏兩國的都城下面,如果韓、魏無力對付秦國,必然臣服秦國,而韓、魏臣服了秦國,秦國就掃除了進攻趙國的兩個障礙,這樣禍患就會直接降臨到趙國的頭上了。這也是我替大王憂慮的。”

“我曾認真地研究過天下各國的地圖,發現各諸侯的土地之和是秦國的五倍,估計兵力是秦國的十倍。如果六國聯合起來,集中兵力,一致向西進攻秦國,秦國必定被攻破。如今各國竟被秦國各個擊破,打得七零八落,甘願向西去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攻破別人與被人攻破,征服別人與被別人征服,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

“那些主張連橫的人,都想讓諸侯割讓土地來與秦國講和,與秦國講和,那些人就會有高大的房屋,豪華的宮室,耳聽笙瑟,口嘗美味佳餚,前有舞樂,後有宮女,享盡榮華富貴,而一旦秦國為患,他們便不能為君主分憂。因此主張連橫的人整天以秦國的權勢來恐嚇諸侯,以求分割土地。對此,希望大王深思熟慮而且審慎地注意。”

“我聽說聖明的君主遇事不疑惑,不聽信讒言,堵塞流言蜚語,反對結黨營私。為使君主地位尊貴,土地擴充套件,兵力強盛,因此我才在您面前加以陳述這些。我為大王著想,不如聯合韓、魏、齊、楚、燕、趙六國的力量共同對抗秦國,讓各諸侯國的將相一起到洹水舉行會盟,互相交換人質,殺白馬,結盟誓,共訂盟約。共同約定:如果秦國攻打楚國,齊國、魏國各派精兵援助楚國;韓國斷絕秦國的後路,趙國渡過黃河、漳水,燕國把守常山之北。如果秦國攻打韓國和魏國,那麼楚國就斷絕他的後路,齊國派精兵進行援助,趙國渡過黃河、漳水,燕國把守雲中。如果秦國攻打齊國,那麼楚國就切斷其後路,韓國防守城皋,魏國堵住午道,趙國渡過黃河、漳水,燕國派精兵進行援助。如果秦國進攻燕國,趙國就防守常山,楚國就駐軍武關,齊國渡過渤海,韓國、魏國派精兵進行援助。如果進攻趙國,那麼韓國就駐軍宜陽,楚國駐軍武關,魏國駐軍河外,齊國渡過渤海,燕國派出軍隊進行支援。諸侯中有首先違背盟約的,其餘五國共同討伐它,如果六國實行合縱聯盟對抗秦國,秦國就一定不敢出兵函谷關進攻山東六國了。這樣霸業就成功了。”

趙王說:“我年紀輕,執政時間短,沒有聽過治理國家的長遠大計,現在貴賓有心保衛天下,安定諸侯,我願意讓全國聽您的吩咐。”於是封蘇秦為武安君,給他一百輛裝飾華貴的車子,千鎰黃金,白璧百雙,錦繡一千捆,請他去用以聯合諸侯。

蘇秦安定了趙國後,就開始遊說其他諸侯國。蘇秦極富演講才能,其說辭不僅樸實,通俗易懂,而且十分周密。因此各諸侯國都十分樂意接受。再加上當時的情勢所迫,韓、魏、齊、楚等國都十分同意合縱抗秦。公元前333年,燕、韓、齊、魏、楚、趙六國會於趙國的洹水,歃血為盟,結為兄弟,互相支援幫助,共同抗秦,並推蘇秦為“縱約長”,專門辦理合縱事宜。合縱進行得很順利,蘇秦也因此掛了六國相印。

蘇秦的“合縱”策略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範圍內、一定程度減少戰亂是有一定的客觀功勞的。《戰國策》就曾這樣評價蘇秦發起的這次合縱運動:“不費鬥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語,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於兄弟。”的確,依據當時的情況,六國只能按蘇秦的話去做。

另一方面,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遠交近攻等一系列的政治、軍事的重要發展階段,在秦惠王時期國力發展到了空前的時期,但由於山東六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使得秦國在軍事上用力甚大而收效甚微,要想統一全國,似乎遙遙無期。當時秦王聽說六國合縱,十分震驚。大臣公孫衍主張先打趙國,因為趙國是合縱的發起人。

就在這時,張儀來到了秦國,獻上了破縱連橫的策略。他認為六國剛剛合縱,不宜力取,張儀對秦惠王說:“我聽說過這樣的古訓:‘對自身不明之事妄發議論,是不明智的;而已明之事卻不肯講出來,是不忠實的。’做人臣者對君主不忠,那是犯了死罪,所言不實也是死罪。所以,我決定將我所知向大王傾吐而出,還請大王裁決定罪。”

張儀又說:“我聽說四海之內,從北方的燕國直到南方的趙國,又在聯合楚國,攏絡齊國,還收集了趙國的部分勢力,準備再次聯合起來,形成合縱之勢,共同對付秦國。這在我看來是十分可笑的。我聽說世上有三種情況可以導致國家滅亡,前人說過:‘政治混亂的國家去攻擊政治清明的國家是自取滅亡;以武力治國的國家去攻擊以仁義治國的國家是自取滅亡;逆乎天理民心的國家去攻擊順乎天理民心的國家是自取滅亡。’大概說的就是今天這種情況。如今六國財物匱乏,糧倉空虛,還要擴充軍隊,動員人民前去赴戰,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白刃在前,斧鉞在後,百姓還是不肯拼力死戰,再加上賞罰不明、不能兌現,其失敗是必然的。”

接下來,張儀對秦國既往的成功與失敗之處作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張儀說:“從前,齊國向南攻楚,向東攻宋,向北伐燕,向西徵秦,處於中原地帶的韓、魏則供其役使;齊國兵多將廣,號令四方,莫敢不從,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可謂威勢赫赫,齊國打敗了五個國家,卻因一次失敗就導致了滅亡。由此看出,戰爭是關乎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再者我還聽說,斬草除根方可不留禍患,過去,秦國與楚國作戰,大破楚國,襲取了楚國郢都,佔領洞庭湖及江南等地,楚王被迫東逃,退處陳地自守。在此之時,如果再繼續向楚國進軍,那麼,楚國就可全部佔領。佔領了楚國,其民則可為秦國所專用,其土地可以為秦國所專用,向東可逼齊、燕,中間可以進攻趙、魏、韓三國。如此一來,一舉就可成就霸主之名,諸侯朝拜,四鄰臣服。可是,秦國的謀臣卻不這樣做,反而領兵退回,與楚國講和了。如今楚人收拾好殘破的國家,招集回逃散的人民,另立新君,恢復祭祀,重整旗鼓,又率領諸侯與秦國對抗。這樣,當然失去了第一次建立霸業的機會了。”

天下諸侯欲聯合攻秦,並已屯軍華陽,對抗秦國。大王完全可以施用詐計,大破敵軍。只要進軍到了魏都大梁,圍攻數十天,那麼大梁可破;攻破大梁,魏國就可全部佔領;佔領了魏國,那麼楚、趙就會打消合縱之念,楚、韓散縱,那麼趙國就會處於危境;趙國形勢危急,楚國必然孤立;這樣向東可以削弱齊、燕,中間可以進攻韓、趙、魏三國。如此一來,一舉就可以成就霸主之名,使四鄰的諸侯前來賓服朝拜。可是那些謀臣又不這樣做,反而是帶兵退走,與魏國講和。使得魏國得以收拾將滅之國,招集流散的人民,另立新君,再造祭祀。這樣,當然就失去了第二次了建立霸業的機會了。張儀以趙國為例,繼續展開論述,支援自己的論點。張儀說:“趙國應當滅亡而沒有滅亡,秦國應當稱霸而未能稱霸,皆因“謀臣不為”。”

張儀在分析了秦國的一系列的失誤之後,接下來就對秦惠王提出了勸告和鼓勵。張儀說:“古人說:‘為人處世,應當日慎一日。’如果謹慎得法,就能消弭禍端,據有天下。何以知之呢?過去紂王為天子,大軍有百萬之眾,左軍還在淇谷飲馬,右軍已到了洹水,淇谷喝乾,洹水斷流,聲勢之大,可以想見。但周武王僅率三千哀兵,只用一天的時間,就打破了紂王的國都,活捉了紂王。周武王滅掉了商紂,據有其國,竟無人為紂王感到惋惜和悲傷,這是紂王肆無忌憚,虐待百姓的緣故。

如今,秦國地大物博,方圓數千裡,賞罰有信,號令嚴明,地勢優越,其他諸侯國都遠遠不如。憑藉這些條件,完全可以兼併諸侯,將天下據為已有。”

最後,張儀提出了他的連橫策略。張儀說:“我所以冒死前來晉見大王,是為了向您陳述一舉打破諸侯合縱聯盟的策略,使秦國成就霸主之名的道理,大王可以試行,如果趙國不破,韓國不亡,楚、魏不服,齊、燕不親,霸主之名不成,四鄰不來朝拜,大王可殺掉我向全國示眾,以懲戒那些為大王出謀劃策而不忠的人。”

秦惠王接受了張儀的主張,經過一番曲折之後,張儀的破縱連橫的策略終於得以成功。

張儀的破縱連橫為秦國確立了正確的外交政策,使秦國一改過去用力甚勤收效甚微的局面,在外交和軍事領域都取得了迅速發展,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甚至對中國歷史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可見,不管是蘇秦的“合縱”還是張儀的“連橫”都對戰國曆史的發展以至今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縱觀蘇秦二十多年的政治生涯,其實可以用“扶助弱小”四個字來概括。在蘇秦所處時期,七雄中尤以秦、齊最為強大,最具擴張性。其餘弱小國家,則在大國的威脅下掙扎。

在戰國中期以前,齊國與楚國分庭抗禮,各為一霸,秦國還地位不高。當時合縱以楚為中心,連橫以齊為中心。齊以大欺小,燕國常受其欺凌。到戰國前期和中期,有關燕國的戰鬥,都是燕國挨打受氣。到燕王噲末年,齊國出兵干預燕國內政,竟佔領了燕國,只因人民群起反抗,才被迫撤走。蘇秦同情弱小國家,在燕國最困難的時期,毅然前往相助,足見其正直可敬。

另一方面,燕國組織五國合縱伐齊,席捲齊地。齊國就此一蹶不振,失去了與秦爭天下的可能。蘇秦的努力,在客觀上為秦國一國獨雄,兼併六國,統一天下,造成了有利條件。換句話說,如不是這樣,這段歷史可能重寫,不是秦統一而是齊統一,不會出現秦始皇而可能出現“齊始皇”的了。

而張儀也為推動歷史前進做出了傑出貢獻。首先,張儀推行連橫戰略,為儘快平息戰亂,促進國家統一,立下了不朽功勳。

張儀推行的是“事一強以攻眾弱”的連橫戰略。歷史已經證明,他的這一戰略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史家高度評價範睢推行的“遠交近攻”,認為這一決策使秦統一天下成為一種必然。而這一偉大決策正是張儀最早制訂的。

可以這樣說,由於張儀的努力,大大縮短了戰國時期的分裂和戰亂,使秦統一成為歷史的必然。張儀為統一國家,平息戰亂,救生靈於塗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再者,張儀的外交藝術為我國外交史留下了寶貴遺產。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林立,各據一方,彼此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活動日益重要,日趨頻繁。但在他之前,還沒有哪一個外交家有他那樣具有巨集偉而堅定的外交目標,沒有哪一個外交家取得他那樣頻繁、廣泛的外交成就。在他的活動的後十年,合縱聯盟基本上被他的外交活動全部瓦解。

張儀的外交思想,具有巨集偉的總體戰略。每次外交活動,都圍繞總體戰略這個中心,有明確的具體目的。他出使各國,往往知難而進,臨危不懼,臨亂不驚,顯示了過人的膽略和高超的才幹。他傑出的外交演說,成為後人學習的範本,對講演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正所謂“一席縱橫談,千載霸主功”。先是蘇秦的“合縱”,後是張儀的“連橫”,他們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把戰國七雄當作一盤棋子任意拔弄。然而,蘇秦合縱有理,張儀後來破縱連橫也成功了。可以看到任何成功都不是僥倖和偶然的。他們對當時各國的形勢、政治、人際關係以及各種可能性都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析,沒有具備如下素質是做不到的。這些素質包括:1.要有十分廣博的歷史知識,尤其是要對當時各國的史實瞭如指掌。2.要有獨到的見解,能夠見別人所未見,言別人所未言,對一些問題的分析要有振聾發聵的深度,能夠警醒君王。3.要有超人的膽略、巨集大的氣魄,還要有藐視一切的氣勢和雄辯無礙的辯才。基辛格也不過如此而已。因此,與其說他們是無恥“說客”,反倒不如說是傑出的“外交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