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守株待兔”末為不可
請回答二零一四 十好相公:犬駙馬 人物召喚系統 妖孽小偷霸愛女警 鏡仙 聽說愛情回來了 誰的愛情沒死過 大叔請你放開我 海闊天高 獨寵萌後
第七篇:“守株待兔”末為不可
第七篇 “守株待兔”末為不可(1/3)
《韓非子?五蠹》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宋國有個農民,看見了一隻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樁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故事很簡單,但這個農民都被人們笑了幾千年。任何事情都有兩面,當我們一昧地嘲笑這個農民時,是不是也應該看到這其中的可取之處?在一定程度上說,人生就是“撞”大運,只是如果把一生僅是寄託在“撞”上,便是傻子。只要你肯積極地為自己創造條件,再加上耐心的等待和尋找,大運便會自動撞上來,所以“守株持免”也未為不可。
姜尚渭水河畔“釣”明君
在電視劇《封神榜》中,姜尚是一個被神化了的人物,他呼風喚雨,還能掐會算,人們把他奉為神明來頂禮膜拜。但是我們知道姜尚嶄露頭角卻是在他年逾八十之後,那麼已過了知天命年紀的他,又是如何登上歷史舞臺的呢?
姜尚,字子牙,俗稱姜大公,生活在商朝末期。他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宰牛賣肉,又到孟津做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巨集圖,為國效力。
但是,那時正值商紂王統治時期。紂王是一個非常殘暴的君主,他一生與醇酒、美色分不開。他在陪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建造了一座長三里,高千尺的“鹿臺”,浪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以尋歡作樂。為討好美女歡心,還在院內開鑿了一個大池,在池中灌滿美酒,稱作“酒池”;酒池四周樹技上掛滿肉塊,稱為“肉林”。另外,他還特設了一些殘酷的刑罰制裁那些令他掃興的大臣。
在這種大王的統治下,像姜尚那樣出身卑微的社會底層中人,要爬上去談何容易。他在朝歌試探過,但紂王昏庸沒有成功。後來,他聽說西伯姬昌敬老愛賢,而且懷有雄才大略,於是他決心入周尋找機會,並選擇了距離周的都邑只有幾十裡的蟠溪垂釣為生,等待機遇的到來。“老卻英雄似等閒”,如何才能引起當時的西伯候姬昌的注意呢?姜尚為此動了一番腦筋。姜尚系博學之人,對兵家奇謀祕計尤其精通。於是他便以一個釣魚翁的身份出現在蟠溪(今陝西寶雞)的秦嶺腳下。這裡離都城不遠不近,恰到好處,風景又秀麗,好山好水,符合高人逸士的風度氣質,能夠借江山之助增強人格的感染力。
姜子牙在蟠溪垂釣好些年,並沒有引起人們的特別注意,大家都以為他是一個流浪到此的窮苦人家。
一天,姜子牙正在溪邊釣魚,忽聽有人唱著山歌從山上下來。他回頭一看,原來是一位樵夫。那樵夫30出頭,長得英武有力,樵夫將一副重約四五百斤的柴擔放下,徑直走到子牙身旁,坐下休息,並主動與子牙搭起話來。
樵夫說:“老丈,我這些年常見你在這裡垂釣,卻從未見你釣上一條魚來!”
子牙一聽,既驚且喜,心想看來這位樵夫已經對我注意很久了。我來這個偏僻的山溝已經幾年了,很少有人主動和我打招呼,更沒有人關注我的行蹤。今天,這位樵夫不僅走到我的身邊,而且還說出了我的祕密,看來,我出頭的日子不遠了。
那樵夫不等子牙答話,就要過他的釣杆,指著釣線上那根直而無曲的釣鉤說:“你這是釣鉤嗎?這分明是一根縫衣服的針嘛,我傳你一法,將這針用火燒紅,折成彎鉤,穿上魚餌,魚一定能上鉤。”
子牙被這位直率爽朗的小夥子感染了,止不住哈哈大笑:“那我也直截了當地告訴你吧!我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為銀鱗設,只釣王與候。”說罷,又口中唸唸有詞:“短杆長釣守蟠溪,這個機關哪個知?只釣當朝君與臣,何嘗意在水中魚!”
就這樣三年過去了。這時,姜子牙已經是個80多歲的老頭子了。這一天,他仍像往常一樣坐在河邊釣魚。突然,他聽到遠處有極微弱的聲音,過了一會兒,聲音略大些,可以分辨出,那是人喊馬嘶聲。又過了一會,嘈雜的聲音越來越大,側面的密林中轉出一支人馬,為首的是這片領土的最高統治者,被商王封作西伯的姬昌。
在此之前,西伯姬昌被紂王囚禁在羨裡,他的臣子散宜生、閎夭等人設計向紂王獻美女、寶物,好不容易才將他贖回,他回到周原的國都以後,對故土倍感親切,於是率領親信,出來圍獵。
他南下渡過渭水,在密林中順蟠溪而行,人馬喧鬧,興高采烈,把羈押羑里鬱結的悶氣一掃而光。
他率領人馬,轉進一處溪谷,當地人告訴他,前面就是茲泉。
密林忽然終止了,眼前出現了一片闊大的潭水。好美的景色!真是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秋天林木的五顏六色倒映在鱗鱗碧波中,混合點點的陽光,眩人眼目。
還有一位畫中人!
水邊的一塊大青石上,端正地跽坐著一位正在垂釣的黑衣老人,安安靜靜,銀髯飄飄。那衣服的黑顏色,使秋天的豔麗沉寂下來,而不是漫無邊際地炫耀。金風吹得林木沙沙,偶爾冉冉飄下一兩片落葉,襯托著老人專注的神情,使天地間充斥了一種靜穆,一種崇高,一種悲涼的的美感。所有的人都下意識地止住說笑,肅然而立。
西伯呆立了一會兒,猛地想起什麼,立即跨下馬來,一步步走向老人。
西伯來到老人身邊,畢恭畢敬的拱手而立,準備開口問話。這時,他突然發現了件奇怪的事情,他看到老人的釣鉤並沒有沒到水裡,離水面還有一兩寸,那鉤上竟沒有魚餌,西伯奇怪極了,忘了原先要說的話,問道:
“這位老人,別人釣魚都要誘餌,您怎能不用誘餌就將魚釣上來呢?”
只見姜子牙仍然舉著那根直鉤釣杆,懸空垂釣。沉默半晌,他說:“休道鉤無餌,自有願上者。世人皆知紂王無道,可是西伯就甘願上鉤,跑到朝歌去朝拜,被囚羨裡;世人皆知商朝氣數已盡,可是各路諸候也甘願上鉤,寧可臣服,為鉤上肉,就像我這樣的魚一樣!”
西伯昌聽說大吃一驚,因為這些話正中他的心事,便連忙躬身施禮,問道:“願聞賢士大名。”
“老朽姜尚是也。”
“剛才聽先生高論,振聾發聵,不瞞先生說,我就是您所說的西伯昌。”
姜尚裝出吃驚的樣子,惶恐地說:“老朽不知,狂言亂語,恕罪恕罪。”
西伯昌懇切地說:“現在天下紛亂,百姓離亂,如先生不棄,望助我匡扶天下,拯民於水火。”
姜尚與西伯候謙遜了一番後,也就與西伯候一同回宮了。到了宮裡,他與西伯昌縱論天下大事,雄辯滔滔,分析透澈,見解高明,使西伯聽得心悅誠服,立刻拜他為太師,執掌周氏軍權。
姜子牙忠心耿耿輔佐周室,終於完成了伐紂滅商的重任,開創了周室800多年的基業。
西周建立以後,姜太公受封齊國。在封地齊國採取了一系列的經濟措施。首先,他制定了“大農、大工、大商”的策略,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將農人組織起來,聚居一方,互相合作,墾荒種田,發展農業生產,使糧食漸漸得到滿足;把工匠們組織起來,聚居一方,互相協作,打造各種用具什物,使人民得到滿足;把商販們組織起來,聚居一方,開設集市,互通有無,使財貨得到繁榮。對於農業,他實行“什一而稅”的方針,減輕農人的負擔,鼓勵農業生產。
姜太公自己稱這三項事業為治國的“三寶”。而且此“三寶”,只能由國君一人獨掌,不能交給他人去管。就這樣,不到三年功夫,就使齊國得到大治。訊息傳到鎬京,代成王攝政的周公聽說姜太公在這和短的時間內,把齊國治理得繁榮昌盛,井井有條,非常高興。他無限感慨地說:“太公真是老當益壯,蓋世無雙也!”
在經濟得到發展之後。姜太公又重修城邑,教國人學習周禮,並且廣收四方賢才,把東夷九族中有才幹有名望的人都搜過來,量才錄用,讓他們才盡其才,才盡其用。於是,齊國很快成為東方最強盛的大國。後來在周室衰微,春秋戰國紛爭時,姜太公的後人姜小白稱霸群雄,九合諸假,匡扶周室。長達40餘載,他就是有名的齊恆公。
姜太公以其卓絕的才華和非凡的業績,輔佐了西周三代君主,成為傳奇式的英雄人物,幾千年來受到人民的推崇和愛戴。
俗語云“上趕著不是買賣”即主動請纓與靜待時機不是一成不變的,關鍵是“相時而動”。戰國時蘇秦是主動自薦而成功的範例,因為當時經過諸侯間的兼併戰爭,當時只剩下七個實力相當的諸候國,各國都害怕被別國吞併,同時亦圖謀吞併他國。因此各國都急欲招攬人才,來壯大自己的實力,在這時主動自薦是容易得到任用的。而姜太公被文王重用前,商朝是貌似強大的,紂王又是個獨斷專行,荒**無道的暴君。姜太公在這種條件下,在朝歌自薦無疑是找錯了物件,選錯了時機。在這時只能等待時機,讓真正的英雄見識並重用。
諸葛亮固守茅廬升高官
想當官的人是無限的,但官位畢竟有限,千軍萬馬齊跨獨木橋,不被擠下已是難事,更何況是高升。惟有把握時機,按兵不動,蓄積實力,最終才能脫穎而出。出將入相,位極人臣。
諸葛亮,字孔明(181-234),琅琊國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他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曾當過泰山郡郡丞,去世時諸葛亮還年幼,不久母親也去世了。年幼的諸葛亮依靠叔父諸葛玄生活。這時正是東漢末年,政治黑暗,階級矛盾激化,牧守混戰,社會動盪不安的時期。諸葛亮14歲時,叔父諸葛玄曾被任命為豫章太守,諸葛亮姐弟也隨之前往。不久,東漢朝廷又派朱皓為豫章太守,朱皓帶著軍隊強行趕走了諸葛玄。諸葛玄無奈,只好帶著諸葛亮姐弟去投靠荊州牧劉表。劉表接待並安置了他們。諸葛玄由於仕宦不得志,終於憂憤成疾,遂一病不起,與世長辭。叔父的去世,使年輕的諸葛亮備感孤苦令仃。劉表顧及老朋友的面子,沒有趕他們姐弟走,依然給予照顧。但是,諸葛亮是個有志氣的青年,他認為,自己已經十六七歲了,不應該總是仰人鼻息,長期靠人施捨過活。於是向劉表表明自己的意願,劉表見其有志氣,以後定是位可塑之才,於是便幫他們在襄陽城西一個叫隆中的地方,置了一些田產,定居下來。
這一時期,諸葛亮從黃河流域來到長江流域,由北向南,再由東向西,輾轉千里,流離漂泊的生活遭遇,使諸葛亮增長不少見識,他認識到,家庭、個人的命運是和整個社會緊密聯絡在一起的,這也為他以後成其大業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隆中是一個山青水秀的好地方,這裡看不到硝煙戰火,諸葛亮過著安定清靜的耕讀生活。在這期間,他攻讀了大量的史書,鑽研諸子百家,尤其是法家的學說;他還很注意從歷代五朝的興衰成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他經常與一些學者及朋友切磋學問,討論天下大事。他很留心觀察當時的社會變化,瞭解政治、軍事鬥爭形勢的發展,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觀點和政治抱負。他在荊州地區結交了不少推心置腹的朋友,如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他們都厭惡當時的腐敗政治和戰亂不休的局面,都有改善政治、安定天下的抱負,他們經常在一起讀書吟詩,談古論今,問學辨難,砥礪志氣。朋友們對諸葛亮也評價很高,認為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諸葛亮也常常自比為管仲、樂毅,這說明他有志出將人相,治國安邦。只是還在等待明主,同時自己亦選擇明主而待。
他在隆中居住了十多年,隨著年齡、閱歷、學識的增長,在政治中逐漸成熟。廣泛的社會交往,名士的垂青及朋友的推薦,使他的社會政治影響不斷擴大,人們尊敬之為
“臥龍”先生。這為他將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準備了條件。
當時身為漢室宗親的劉備,在四處奔波、先後投奔了數位豪強仍不得一層其志的情況下,也開始招兵買馬,準備發展自己的勢力。有一次,正在荊州的劉備請襄陽名土司馬徽給自己推薦人才,司馬徽對他說:“一般的儒生俗士,哪裡懂得什麼軍國大事,足下事業正在草創時期,需要的是識時務的俊傑,而不是隻會死啃書本的書呆子。本地有號稱臥龍、風雛的兩位俊傑,足下不妨一見。”劉備一聽,趕緊向司馬徽打聽臥龍和風雛是誰,司馬徽答道:“臥龍和風雛分別是在下的朋友諸葛孔明和龐士元。”劉備第一次聽說本地還有這樣兩位能人,心裡十分高興,腦子裡牢牢記住了兩個人的名字。
恰在這時,諸葛亮的好朋友徐庶到荊州所屬的新野縣(今河南新野)投奔了劉備。劉備見徐庶識見不凡、談吐出眾,對他十分欣賞。但是徐庶卻對劉備說:“在下承蒙將軍厚愛,十分感激,可是在下有個好朋友諸葛孔明,各方面卻更勝在下一籌,將軍要創大業,諸葛孔明這樣的人才可是打著燈籠也難找啊!”這是劉備在短短的幾天之內第二次聽人向自己推薦諸葛亮,至此他已經斷定“臥龍”諸葛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急不可耐地對徐庶說:“那你快把他帶來見我!”徐庶卻笑笑說:“孔明不同於一般俗人,將軍想要用他,最好先去拜訪他,而不應坐等他上門。”劉備聽了,不由得托腮沉思起來,按照當時的觀念,以劉備這樣的身份和地位,去向一個沒有什麼名位的年輕人登門求教,是非常有失尊嚴的。但是求賢若渴的劉備此時卻也顧不得那些繁文縟節,稍作沉吟,他便爽快地對徐庶說:“好,我去拜訪他。”
但是很不巧,劉備頭兩次去拜訪諸葛亮,都撲了空。這一來,連劉備的隨從也有些氣餒了,他們勸劉備說,諸葛亮這個人神出鬼沒也不知道他哪一天才會在家。這樣上門去找了他兩次,意思已經到了,下面應該由他主動上門回拜了。劉備卻很樂觀地對大家說:“事不過三嘛,我相信,我們的誠心一定會感動老天,下次定能見到諸葛先生。”
果然,當劉備第三次來到諸葛亮家時,諸葛亮本人為他打開了大門。這時諸葛亮已經知道劉備兩次來訪之事,內心很是不安,連忙把劉備迎進了屋子。賓主兩人互道了一番仰慕之情,諸葛亮便問劉備有什麼事需要自己幫忙,劉備一見諸葛亮便看出他是一個可以大事相商的人,此時也不再客套,開門見山地說:“眼看著大漢江山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奸臣小人竊取了朝政大權,天下越來越不安定,我劉備自不量力,想要替天行道,為百姓伸張正義,建功立業,匡復漢室。可是由於我見識淺陋,思謀不周,所以直到今天仍然一事無成。然而我不死心,還想繼續下去。今天來拜訪先生,就是想向先生請教,下一步我該怎麼辦?”
看到劉備第一次見面便對自己這麼推心置腹,諸葛亮心中十分感動,他閉目思索了一會,便對劉備說:“現在曹操手中握有百萬大軍,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時沒人能與他一爭高下。而孫權據有江東之地,也已經經歷了三代,東吳地勢險要,百姓對孫氏並不反感,孫權手下很有一些賢明能幹的人為他出謀劃策。如此看來,東吳可以作為聯合的物件而切不可以將其作為敵人來圖謀。將軍現在所居的荊州,北面有漢水、沔(mian)水作天然屏障,南面可以直通到南海,東連吳郡、會稽富庶之地,西接巴蜀天府之國,是個戰略要地,而劉表卻沒有能力守住它,我看這是老天要把這麼一塊好地方送給將軍,將軍如不好好利用這個機會,那就太可惜了。另外,益州地勢險要,物產豐饒,統治益州的劉璋卻軟弱昏庸,當地的百姓和讀書人都盼望著能有一個賢明君主,因此,這也是一個可以用來一展鴻圖的地方。將軍如能據有荊、益兩州,西和諸戒,南撫夷越,東與孫權結盟,內修各項政事,外觀時變化,再加上將軍漢室後裔的聲望,將軍一定能夠功成名就,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匡復漢室也就水到渠成了。”
諸葛亮的一席話,使劉備茅塞頓開,一掃多日來的鬱悶。戎馬半生的劉備實在不敢相信這麼老謀深算的見解竟然出自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之口,望著眼前這個神清氣閒、舉止從容的隆中奇才,他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連聲請求諸葛亮到自己軍中來當幫手。經過短暫的相處,諸葛亮也發現劉備不是個等閒之輩,於是欣然接受了劉備的邀請。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劉備以師禮待之,關羽、張飛心中卻老大不高興。不久,曹操遣夏侯惇領兵十萬,來攻新野。劉備請諸葛亮安排破敵。諸葛亮命趙雲為前部,領兵誘敵;命關平、劉封引五百軍伏於博望坡後,準備放火;命關羽、張飛各引一千軍,分別埋伏於博望左、右之豫山、安林,看見火起,即縱兵出擊,並焚燒曹軍糧草;又請劉備引軍為後援;諸葛亮本人則與糜竺、糜芳引五百軍鎮守新野縣城。關羽、張飛皆疑其計是否靈驗,眾將初次見孔明用計,亦疑惑不定。夏侯悼與副將於禁、李典等率軍來到博望,趙雲出戰,詐敗而退;劉備引兵接應,須臾亦退。夏侯悼欺其兵少力弱,放心追趕。時天色已晚,道路狹窄,李典、于禁恐遭火攻,忙提醒夏侯享。夏侯悼雖猛省,但關平、劉封已開始放火,曹軍頓時大亂。此時,趙雲回軍趕殺,關羽、張飛亦分頭殺出,曹軍屍橫遍野,夏侯享等狼狽逃竄。這一仗,完全按諸葛亮的預計進行。因而,諸葛亮建立了出山以後的第一功,關羽、張飛及眾將皆心悅誠服,諸葛亮從此在劉備軍中樹立起崇高威信。
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劉備終於扭轉了以前處處被動挨打的局面。按照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提出的戰略方針,劉備與孫權結為同盟,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戰中擊敗曹操的南征大軍,隨即劉備雙透過外交手段取得荊州作為立足之地。以後,劉備又進取益州,終於建立起蜀漢政權。局勢的發展變化,充分說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劉備請出諸葛亮是如魚得水確實是明智之舉。而且從此以後,“三顧茅廬”也成為統治者的謙恭下士,誠意求賢的同義語。
諸葛亮等待到了時機和明主,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從而名垂千古。同時我們應當看到,他不是消極的等待,而是為等待創造一切機會,時機一旦成熟就能化被動為主動,坦露自己的雄才偉略從而受到重用。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說,人生就是撞大運,但如果把一生都寄託在“撞”上,那你就絕不是一個智者,即便你能有幸碰見一隻撞死的兔子,命運也不會永遠光顧你。即使兔子來了,也只會撞到別人的柱上。所以採取守株待兔策略一定要靈活,一是要自己積極創造條件,二才是等待和尋找,一昧蠻幹只能弄得頭破血流。
楚莊王謀定開動一鳴驚人
人生在世會遇到許多挫折,尤其是身處逆境中的人更是無法為自己創造機會,所以只有靜觀其變,耐心等待。但這種等待不是消極的,還要加一點主觀。歷史上著名的“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故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剛即位時很年輕,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按理說楚莊山即位之始應該像其他新君王上任那樣雷厲風行地幹一些事情,恰好相反,他則是不問國政,只顧縱情享樂。他有時帶著衛士、姬妾去雲夢等大澤遊獵,有時在宮中飲酒觀舞,渾渾噩噩,無日無夜地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每逢大臣們進宮彙報國事,他總是不耐煩地回絕,任憑大夫們自己辦理。他根本不像個國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當昏君看待。
看到這種情況,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著急,許多人都進宮去勸諫,可楚莊王不僅不聽勸告,反覺得妨礙了他的興趣。對這些不著邊際的勸告十分反感,後來乾脆發了一道命令:誰再來進諫,殺無赦。
一年又一年,一晃三年就過去了,楚莊王不僅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朝中的政事亂成一團。在這期間,他的兩位老師鬥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權力,鬥克因為在秦、楚結盟中有功,楚莊王沒給他足夠的報償,就心懷怨憤;公子燮要當令尹未能實現,也心懷不滿,二人因此串通作亂。他倆派子孔、潘崇二人去征討舒人,又把子孔、潘崇的家財分掉,並派人刺殺子孔、潘崇。刺殺未成功,潘崇和子孔就回師討伐,鬥克和公子燮竟挾持莊王逃跑,在到廬地時,當地守將戢黎殺掉了他們,莊王才得以回郢都親政。就是經歷了這樣的混亂,楚莊王仍不見有甚起色。
大夫伍參憂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晉見楚莊王。來到宮殿一看,只見紙醉金迷、鐘鼓齊鳴,莊王左手抱著鄭國的姬妾,右手摟著越國的美女,案前陳列美酒珍饈,面前是輕歌曼舞。莊王看到伍參進來,當頭喝道:“你難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嗎?是不是來找死呢?”
伍參抑制住慌張,連忙陪笑說:“我哪敢來進諫,只是有一個謎語,猜了許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智慧,想請大王猜一猜,也好給大王助興。”楚莊王這才放下臉,說道:”那你就說說看。”伍參說:“高高的山上,有隻奇怪的鳥,身披鮮豔的五彩,美麗而又榮耀,只是一停三年,三年不飛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實在不知是隻什麼鳥!”
當時的人都喜歡打一些謎語稱做“隱語”,這些“隱語”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謎語這樣單純,因此,人們多用這些“隱語”來諷諫或勸諫。楚莊王聽完了這段話,思考了一會兒說:“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此非凡鳥,凡人莫知。”伍參聽後,知道莊王心中有數,非常高興,就又趁機進言道:“還是大王的見識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鳥不飛不鳴,恐怕獵人會射暗箭哪!”楚莊王聽後身子一震,隨即就叫他下去了。
伍參回去後就告訴大夫蘇從說莊王不久即可覺悟,沒想到幾個月過去後,楚莊王仍一如既往,似乎根本就沒發生過“猜謎”一事。蘇從見狀不能忍耐,就闖進宮去對莊王說:“大王身為楚國國君,即位三年,不問朝政,如此下去,恐怕會像桀紂一樣招致亡國滅身之禍啊!”莊王一聽,立刻豎起濃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長劍指著蘇從的心窩說:“你難道沒聽到我的命令,竟敢辱罵我,是不是想死?”蘇從沉著從容地說:“我死了還能落個忠臣的美名,大王卻落個暴君之名。如果我的死能使大王振作起來,能使楚國強盛,我甘願就死!”說完,面不改色,請求莊王處死他。
楚莊王等待多年,竟無一個冒死進諫之臣,他的心都快涼了。這時,他凝視了蘇從幾分鐘,突然扔下長劍,抱住蘇從激動地說:“好哇,蘇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尋找的社稷棟樑之臣!”莊王說完,立刻斥退那些驚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著蘇從的手談了起來。兩人越談越投機,竟至廢寢忘食。
蘇從驚異地發現,莊王雖三年不理朝政,但對國內外事無鉅細都非常關心,對朝中大事及諸侯國的情勢都瞭如指掌,對於各種情況也都想好了對策,這一發現使蘇從不禁激動萬分。
原來,這才是莊王的明智之舉。由於他即位時十分年輕,不明世事,朝中諸事尚不清楚,也不知如何處置,況且人心複雜,尤其是若敖氏專權,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輕舉妄動。無奈之中,想出了這麼一個自汙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靜觀其變。在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賢愚,也測試了人心。他頒佈勸諫者死的命令,也是為了鑑別哪些
是甘冒殺身之險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隻會阿諛奉承、只圖升官發財的小人。如今,三年過去,他的年齡已長,經歷已豐,才幹已成,人心已明,他也現出廬山真面目了。
楚莊王棄**聽政以後,全國上下都感到十分興奮。當年穆王擴張和北進和政策也得以繼續。他首先任命了蘇從、伍參等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大臣,公佈了一系列的法令,還採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並殺了一批罪大惡極的犯人,以安定人心。從此,這隻“三年不鳴”的“大鳥”開始勵精圖治,爭霸中原。楚莊王真的是“一鳴驚人”,不僅平定了國內的若敖氏叛亂,對外進行了長期的戰爭,終於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同時,戰國時期齊國的齊威王也是一隻“一鳴驚人”的大鳥。齊威王是戰國時齊國的國君。他在繼任之初,不理國政,沉緬於酒色之中,經常作徹夜之飲。其時,鄰國不斷前來侵犯,國內的許多大臣也貪贓枉法,玩忽職守。一些忠於國家的大臣很是憂慮,可是,誰也不敢向他進諫。
有一個叫淳于髡的人,妻子是齊國人,他便也住在齊國。此人個子不高,但語言機智而有風趣,他也很為齊國的現狀焦慮,他知道,如果直接向齊威王提出看出,必然會碰釘子,便想了個巧妙的辦法。齊威王好猜謎語,淳于髡便給威王出了一個謎說:“咱們國都之中有一隻大鳥,棲息在大王的宮廷之中,三年多了,不飛也不鳴,大王知道這是什麼鳥嗎?”齊威王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淳于髡知道齊威王心裡有數,也不再多言。
齊威王便傳令全國72個縣令長官都召集到國都臨淄開會。他果然不久後點名叫出即墨縣的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就任以來,每天都有人來說你的壞話。可是,我派人到即墨縣去明察暗訪,發現你們那裡莊稼茂盛,百姓豐足,官府辦事不拖沓,邊境也很平安。看來你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官員,只是不願意對你身邊的人行賄以求取名譽罷了!”說罷,當即給他以萬戶的重賞。
接著,他又叫出阿城的大夫說:“自從你人到阿城作官,每天都有人來誇獎你,可我派人到阿城去,看到你那裡田地荒蕪,百姓貧苦。趙國進攻,你不能救助,衛國奪取了你的土地,你竟然一無所知,你完全是靠花錢行賄求人替你鼓吹的呀!”當天下令把這個不顧百姓死活,只求自己升官的貪相容性烹殺,同時,還將那些替阿城大夫鼓吹的近臣烹殺。
齊威王的舉動令齊國野朝及鄰國為之震驚,原來,他在沉緬於酒色的幌子下,對朝廷內外的官員進行詳細的考察,他真可謂“一鳴驚人”。從此誰也不敢再弄虛作假了。
用句成語來形容他們的做法就叫“韜光養晦”,但細細思來,楚莊王也是守株待兔。為了尋找忠正之臣,他花了三年的時間來縱樂,才碰見冒死來撞樁的“兔子”。那麼他傻嗎?他一點也不傻,楚莊王的明智之處就在於這三年,他除了靜靜的等待外,也在積極蓄自己的兵力,否則縱樂三年他不會對國事還了如指掌。所以成功就是要把努力創造,等待和時機恰到好處地結合起來。
孫叔敖守得雲開見月明
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世上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發現。但是,真正人才,也不是一朝一夕便出現的,於是賢君選人要等待時機,而有能之士也要等待時機,明主才會出現。
在楚莊王即位之前,楚國的內政可謂經歷了長期的混亂。楚莊王的爺爺楚成王意圖爭霸中原,被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打敗,不久卻又禍起蕭牆。起初,原定商臣為太子,但不知怎的,楚成王居然發現商臣眼如黃蜂,聲如豺狼,生性殘忍,想改立公子職為太子。商臣得知後,便積極發動叛亂。
公元前262年,商臣率領宮廷衛隊衝進成王的宮殿,成王喜吃熊掌,這時紅燒的熊掌尚未燒熱,成王請求等吃完熊掌再再殺他。商臣說:“熊掌難熟。”他怕夜長夢多,外援到來,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殺,自己即位為楚穆王。穆王在位十二年,死後由其子侶即位,是為楚莊王。
楚莊王即位後,楚國的實權操縱在大貴族若敖氏、令尹鬥越椒手中,他們結黨營私,排斥賢良,根本不把國君放在眼裡。楚莊王不甘大權旁落,受人擺佈,為了讓鬥越椒的陰謀徹底敗露和了解朝中哪些是賢臣,他偽裝沉湎聲色,三年不理朝政,在暗中觀察局勢,等待機會。三年後,楚莊王羽翼已豐。但是一個人的智慧再多也是有限的。要治國,首先就得選一批忠賢之臣,才能促使國勢日趨強盛。於是楚莊王便派虞邱幫他選賢能之士來協助他。
虞邱受命一直留心查訪。經過多方觀察,虞邱瞭解到:蘇敖,字孫叔,大家都叫他孫叔敖。公元前606年,令尹鬥越椒趁莊公北伐時,作亂殺了忠臣蘇賈。為躲避災禍,蘇敖侍奉母親逃回家鄉種田度日。他從小有膽有識。一次在田裡玩耍,看見一條兩頭蛇,很是驚駭。因為傳說兩頭蛇是不祥之物,見者必死。孫叔敖恐怕再讓別人見到而因此喪命,就把這條蛇打死深埋了。年事稍長,孫叔敖奮發讀書,研究文韜武略,為人所稱道。虞邱認為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賢才。於是徵得楚莊王同意,親自去請孫叔敖。
孫叔敖得到了虞邱的引見下,拜見了楚莊王。莊王為了驗證孫叔敖的才學,就向他請教治國之道,孫叔敖從容作答。君臣暢談一天,越談興致越高。楚莊王興奮地說:“論見識和韜略,朝廷大臣無人能與你匹敵!”說完,馬上拜孫叔敖為令尹。孫叔敖推辭說:“我出身于田野農舍,驟然執掌令尹大權,怎麼讓眾人信服呢?大王若有意用我,就把我排在眾臣之後吧。”楚莊王卻堅信自己的眼力:“我已經知道了你有這份才能,請不必推辭了!”孫叔敖見莊王如此信賴自己,感動得熱淚盈眶,只好挑起了令尹的重擔。人們聽說孫叔敖擔任了令尹,都紛紛趕來向他道賀,熱鬧之際,偏偏有個老者卻身穿粗麻布衣,頭戴白帽,儼然一副弔喪的打扮,隨在眾人之後。孫叔敖聞聽此事,忙整理好衣冠,出來迎接老者。他謙虛地問老者:“我才疏學淺,不能擔此重任。您來是有什麼話開導我嗎?”老者說:“身處尊貴而對人驕傲,百姓就不再親近他;位高責重而濫用權力,君主就會討厭他;俸優祿厚而不知足,禍患就會降臨。”孫叔敖一聽,再次施禮道:“說得好!我很願意再聽聽您的教誨。”於是,老者又叮囑:“地位愈高愈要謙遜,官職愈大愈要謹慎,俸祿優厚千萬不要貪痢無厭地索取。如果您牢記這三句話,就可以使楚國得到治理了。”孫叔敖連連稱是。上任後,他牢記老者的話,日夜操榮,協助楚莊王處理政事,“施教導民”。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他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使整個楚國“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出現了一派昇平的景象。
孫叔敖治國,在經濟上很有一套辦法。他不僅推行墾茺政策,大力發展糧食生產,還鼓勵百姓順天應時,因地制宜地開發楚國眾多的山林資源。秋冬季節,他讓人們到山上伐樹採竹,到了春夏季節,利用江河多水的時機,再將竹木運出。這樣,不僅國家增加了有用之材,百姓因此也獲得了更多的收入,“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楚國的經濟不斷髮展起來,國力大增。
孫叔敖還是一位工程、水利專家。在他主持下,楚國在淮水流域修建了一個著名的水利設施--芍陂。芍彼在今安徽省壽縣安豐,又稱安豐塘。這裡原來荒涼低窪,東、南、西三面是貧瘠的山區,即連綿起伏的大別山。春夏山洪下洩,水災時有發生。孫叔敖命人在北面修築了一座大堤堰,將東面的積石山、東南的龍池山和西面的龍家山的山腳連線起來,構成一個大型的水庫,周圍200餘里,山洪河水灌注其中,並透過水閘,控制蓄水洩流,不僅有效地防治了水患,還可灌溉大片農田。芍陂的建成,對社會生產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雖然歷代因戰亂等原因,芍陂時廢時興,卻一直儲存到今天,經過後代的整治,灌區面積日益擴大,千年水庫仍然煥發著青春。人們不會忘記孫叔敖首建芍陂的歷史功績。
作為百官之長的令尹,在春秋爭霸的戰爭中,孫叔敖特別重視整軍習武。據《左傳》記載,他制定了楚國的帶兵法典,使步卒和車兵互相配合,規定行軍時,右面的步卒要緊隨車轅運動,左面的步卒要跑到前面去尋找柴草供宿營之用,並派出先鋒偵探敵情,中軍策劃戰略戰術,為全軍的主導,後面有精兵押陣,隨時準備增援策應。百官分類任職,見令旗所示,指揮部下行動,使全軍有條不紊,整齊劃一,戰鬥力大大增強。楚莊王和孫叔敖率這支軍隊在公元前597年出征鄭國,很快就攻破了鄭國的國都,迫使鄭國與楚訂立了盟約。這時,晉國得知楚國攻鄭,便出兵救鄭。於是,楚晉之間發生了繼城濮之戰後的又一次大戰--邲之戰。
邲之戰,楚勝晉敗,是孫叔敖助成楚莊王霸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此後,晉國勢力日趨衰落,魯、宋、陳、鄭等國,相繼歸附於楚,楚軍得以飲馬黃河,成為雄視中原的泱泱大國。終於在公元前597年打敗了晉國,成為中原霸主。
當初,楚國的大夫們對出身微賤的孫叔敖擔任令尹,都很不放心。後來,看到他辦事井井有條,對事物的分析,判斷都很準確,為政也十分靈活。待人謙虛誠懇,無不佩服,稱他是“子文再生”(子文是楚成王令尹,以賢能著稱)。
由於孫叔敖輔君有功,楚莊王屢次要賜與他封地,他不為富貴所動,婉言謝絕。他對兒子說:“大王曾多次要封我城邑,我都未接受。一旦我不在了,大王必定還會封給你城邑,到時,你一定不要接受大家都想得到的肥沃土地和城邑。”後來,孫叔敖病重,自知不久於人世,便又告誡兒子說:“我死了以後,如果你窮困潦倒,可以去找優孟幫助。”優孟是楚國的一位藝人,幽默滑稽,能言善辨,深得楚莊王歡心,又好以談笑諷諫政事。孫叔敖知道他是一個賢才,平素就待他相當好,所以讓兒子在遇到困難時去找優孟。
孫叔敖的兒子孫安按照父親臨終指示,仍回家種田打柴度日,雖然父親當過令尹,可家中卻一貧如洗。他遵循父親的遺言,找到優孟請求幫助。優孟瞭解以他的窘境,深表同情,就對他說:“你不要走遠了,楚王一定會招聘人的。”於是,優孟穿戴起和孫叔敖身前一樣的的衣帽,模信孫叔敖的言語動作。過了一年多,他學孫叔敖的一言一行都惟妙惟肖,連楚莊王和眾大臣都難辨真偽。優孟又將孫叔敖為相的政績編成歌曲,演唱於莊王,莊王聽罷,想起孫叔敖生前的貢獻,身後未給妻兒留下一寸封地,無限慚愧,不勝感慨。他謝過優孟的提醒,立即召來孫叔敖的兒子,要封一塊好地。孫叔敖的兒子想起父親生前的囑咐,堅決辭謝,只請求封於寢丘。莊王不予強求,便使其在寢丘食四百戶賦稅。按楚國的慣例,功臣的封地經過兩代就要收回。但由於寢丘之地人皆棄之,孫叔敖家族的封地與世無爭,相傳了十幾代。由此可見,孫叔敖的智慧,就在於懂得不以人之所利為利,善於從不利之處,尋求自己的長遠之利。
古有“毛遂自薦”的故事,這是比較積極主動地為自己謀求發揮才能的作法。但這樣做有很大的風險,你做成功了,是你應當成功,你失敗了,人家說你自不量力,主動的後果反而導致被動,孫叔敖的聰明便在於伺機而動,不主動請纓,但機會來了也不放過,這才是明智之人的明智之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