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一屋不掃,正為掃天下
為了幸福要離婚 閃來的寵婚 爹地,媽咪又被欺負了 盲少勾妻上癮 豪門強婚,誤惹妖魅總裁 日月當空 神魔九天 我不是反派 煙花痣 撿到古代美男
第八篇:一屋不掃,正為掃天下
第八篇 一屋不掃,正為掃天下(1/3)
我們從小被大人灌輸的思想便是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即所謂的“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但仔細想來,這句話並不十分可靠,否則,大書生司馬遷也不會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說的就是做大事不必拘於小的細節。二者針鋒相對,給人以難以辨別事非之感,那麼其中原委該當如何呢?
呂端大事不糊塗
有句俗話“諸葛一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就是有的人小事聰明,但是大事糊塗,而有的人小事不在乎,而大事卻不糊塗。“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因此要想做大事,就要做到小事不在乎而大事講原則。
呂端是宋朝的宰相之一。他深得宰相趙普的賞識,趙普對他的評論是:“呂公奏事,得嘉賞未嘗喜,遇抑挫未嘗懼,亦不形於言,真臺輔之器也。”宋太宗趙光義也非常欣賞他的性格和辦事作風,呂端自幼敏悟好學,寬厚大度,為官持重,小事不在乎,大事講原則。
一次,宋軍剛俘獲李繼遷的母親,於是宋太宗上朝便單獨召見樞密副使寇準,與他商討如何處理此事。
李繼遷是當時北方少數民族黨項族首領李繼棒的族弟公元982年(宋太平興國七年)李繼棒表示願歸順宋朝。宋太宗趙光義封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並把李氏家族遷到東京開封。李繼遷不願隨其族人遷往開封就率人馬逃到夏州以北的地澤進行反抗。當時,北宋已經穩定下來,便對李繼遷的反抗堅決鎮壓,宋軍所到之處,焚燒党項人的廬帳,劫掠財物,強迫其內遷,這樣一來,就引起了党項人更激烈的反抗,他們便聚集到李繼遷周圍,奉他為首領,積極地反抗北宋的進攻。開始的時候,李繼遷由於勢力弱小,便一方面積極與遼接觸,尋求遼的支援和幫助;另一方面,他又對宋的大舉進攻採取詐降之策,經常以投降的方式來取得北宋暫時的信任,求得喘息的機會。李繼遷時降時叛,非常難以對付,令宋太宗趙光義頗為頭疼。宋太平興國八年(986年),宋軍在地澤打敗李繼遷的軍隊,李繼遷逃走,他的母親與妻子卻被宋軍俘獲。趙光義知道以後十分高興,因李繼遷為亂西北,不斷襲擾邊關,便想殺掉李繼遷的母親,以解心頭之恨。
呂端猜想宋太宗趙光義一定要同寇準商議大事,而且要瞞著自己。身為宰相卻沒有參與決議朝政大事,按理說應該很氣憤,但呂端只是不動聲色地問寇準:“皇上告誡你有事不要對呂端說麼?”
寇準裝作沒有事的樣子回答說:“沒有啊。”並解釋說只是同皇上商議邊境上的小事,不是什麼大事。呂端說:“邊境上的一般的小事,我不必全要知道,但往往是關係重大的事,若事關軍國大計,我身為宰相,就應該知道。你說說看,是什麼樣的小事要皇上同你單獨商議。”寇準便把宋軍俘獲李繼遷母親的事告訴了呂端。呂端忙問:“皇上準備如何處理這件事?”寇準說:“皇上打算在保安軍北門外把李繼遷的母親殺了,以此懲戒叛逆者李繼遷。”
呂端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不妥,說:“這樣做不好,你先在這兒等等,我去見皇上。”於是呂端去求見皇上。見到皇上後,呂端對宋太宗趙光義說:“從前楚漢相爭時,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便想把他煮了,目的是以此威脅劉邦。但項羽實際上是做了一件十分愚蠢的事,因為這樣更容易激起別人的憤怒。漢高祖劉邦與項羽曾是結義兄弟,所以他說:‘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的父親就是我的父親,你把我的父親燉好了以後,希望你也分給我一碗肉湯喝。’結果弄得項羽毫無辦法,那些幹大事業的人都不會顧念他們的親人,何況像李繼遷這樣叛逆之人呢。陛下現在把他的母親殺了,明天就能抓到李繼遷嗎?如果不能,那麼殺了他的母親就只能是徒結仇怨,他的反叛之心則會更加堅決。”
宋太宗趙光義聽了他的這一番活,恍然大悟,覺得十分有道理,說:“既然這樣,那麼現在這事該如何處置呢?”呂端說:“以臣之愚見,最好將李繼遷的母親安置在延州,好好地看養起來,讓李繼遷知道我們在善待他的母親,這樣一來,就可誘使他來投降,即使李繼遷不來投降,也能讓他始終牽掛著他的母親。讓他知道,他母親生死命運全在我們的掌握之中,最起碼也是一種挾制。”趙光義聽了呂端的話,十分贊成地說:“要不是你來勸阻,就差點誤了我的大事。”於是趙光義採納了呂端的計策。
後來,李繼遷的母親在延州病死,李繼遷不久也在攻打西涼府的戰爭中為吐蕃族所敗而死。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繼任党項族的首領,他對宋朝採取了和好的政策,這種局面的出現便是得益於呂端當初的建議。
後來,宋真宗得以順利即位也多虧於呂端的“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當年宋太祖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臨死前,要宋太祖吸取周世宗柴榮使幼兒主天下,結果喪失天下的教訓。以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美等,然後再傳給自己的兒子趙德昭。趙光義即位後,為了鞏固地位,先後使侄子趙德昭自殺,弟弟趙光美(為避太宗諱,後改名趙廷美)死於謫居之地,並且久久不立太子,一次朝臣馮拯上書請求立儲,宋太宗罵他多管閒事,把他貶到嶺南。從此,宮中之事,沒有人再敢說話。
原來宋太宗有九個兒子。長子趙元佐小時候聰明機警,相貌又酷似太宗,所以很受龐愛,先被封為衛王,後又進封楚王。他與叔叔趙光美關係很好,趙光美得罪宋太宗被謫居房州(治所在今湖北房縣)時,趙元佐曾設法救他。雍熙元年(984年),趙光美死後,趙元佐竟患了精神病,又是持刀傷人,又是縱火焚宮。太宗將他廢為庶人,囚禁南宮,派人守護起來。次子就是襄王李元侃。他與哥哥趙元佐同為李夫人(真宗即位後追封為賢妃,後又進封為元德皇后)所生,官拜開封尹,先被封為襄王,後又進封壽王。
宋太宗不許人提立儲就因為他不知道哪個兒子是忠於自己的。但宰相寇準以敢於犯顏直諫著稱。一日,寇準從青州(今山東益都)被召回見太宗,當時太宗正患腳痛病,他揭開衣服,指著自己的腳對寇準說:“朕年老多病,不知以後如何是好?”接著又問:“卿怎麼過了這麼長時間才回來呀?”寇準回答說:“臣沒有陛下的詔命,不敢回京,今日既然回來了,想給陛下提一個建議,希望陛下能夠採納。”宋太宗問是什麼建議,寇準只說了“立儲”二字。宋太宗接著說:“依卿看來,朕的幾個兒裡中,有誰能擔當這一重任呢?”寇準回答:“陛下為天下擇君,謀及婦人、中官(宦官),不可也;謀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擇所以副天下望者”(《宋史,寇準傳》)。宋太宗低頭細細想了一會,然後屏去左右,輕輕地問寇準:“襄王可以嗎?”寇準又回答說:“知子莫若父,既然陛下認為可以,就請決定吧!”太宗點頭表示同意。至道元年中歷八月壬辰(995年9月15日)壽王趙元侃終於被立為皇太子,改名為趙恆。
至道三年(997年)中歷二月,宋太宗一病不起,眼看不久於人世。宦官王繼恩心想:當初立趙恆為太子,沒有自己的功勞;趙恆為人精明,他若即位,一定會給自己帶來不利。於是,他串通參知政事李昌齡、知制誥胡旦等人,打算趁宋太宗病危之際,將太子趙恆廢去,改立太宗的長子趙元佐。
這天,宰相呂端到宮禁中去探問皇帝的病情,發現太子不在皇帝身邊,就覺察到其中有變化,馬上在笏上寫了“病危”兩個字,命令自己身邊可靠的官員請太子立即入宮侍候。
不久,太宗便撒手去了。太宗死後,李皇后叫王繼恩召呂端進宮。呂端預料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有變化,馬上哄騙王繼恩,讓他領著進書閣查檢太宗先前親筆書寫的冊立太子的詔書,然後趁勢把王繼恩鎖在書閣內,使他一時不能出來,這才入宮面見李皇后。皇后說:“皇帝已經
去世了,立太子應當立長子,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今天的事情如何處置好呢?”呂端說:“先帝立太子,才剛剛一年。現在天子剛剛離去,難道可以馬上就違抗天子的命令嗎?”然後,呂端又提醒皇后,太子英明而元佐患有瘋病,今天如果廢太子而立元佐,必將危害國家。李皇后聽了,默默無語,表示贊同。呂端當即命令太監將太子趙恆迎人皇宮,讓太子在大行皇帝的靈柩前即位稱帝。
趙恆登上王位,在舉行登基儀式,天子座位前垂著簾幃,接受群臣的拜賀。呂端還不放心,站在殿前的階梯上沒有下拜,而是請求天子捲起簾幃,他上殿仔細看過,認清了確是原太子,這才下臺階,帶領群臣拜見天子,高呼萬歲。太子趙恆就是靠呂端的智慧才得以保全地位,最後順利登上帝位,是為真宗。
我們常常教育下一代人:做事要從細處看眼。當然歷史上細大不捐的人固然不少,值得尊敬,但畢竟要求過高,一般人很難做到。呂端他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對於大事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處事不驚,這也是成大事的必須素質。所以能做到小事不在乎,而大事講原則也是值得讓人尊敬的。
不拘細節劉邦成霸業
儒家講求“慎獨”,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極注重修身。所謂“內聖才可外王”,講究以已推人,從小到大。但漢高祖劉邦卻未修其身而平其天下,實在叫人跌破眼鏡。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布衣之身,最後君臨天下的帝王。由於劉邦出身市井,他的身上不免有許多流氓習氣。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就提到高祖“好酒及色”,同時也在《項羽本紀》中藉范增之口提到高祖對酒、色、財、氣的愛好,可見劉邦在早年的形象並不是很好。
老實說,年輕時的劉邦,確實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流氓無賴。《史記》等正史上明確地記載說,劉邦年輕時“不事家人生產作業”,“無賴,不能治產業”。也就是說,年輕時的劉邦,不太喜歡讀書,雖然出身農民家庭,又不安心農業生產,不守本分,是個整天遊手好閒、好逸惡勞的鄉村混混。
劉邦長大弱冠之年,仍是不改舊性,父親就斥責他說:“你真是個無賴,你要向你哥哥學一學,他分家不久,就置了一些地產,你什麼時候才能買地置房!”劉邦不僅不覺悟,還經常帶一夥狐朋狗友到哥哥家裡吃飯。嫂子被吃急了,就厲聲斥責,劉邦也不以為意。
劉邦非但不務正業,還喜歡結交那些屠夫、商販、阿混之類的市井之徒,終日與一班雞鳴狗盜之輩在豐邑鎮上舞槍弄劍、鬥雞走狗、踢球賭博,或者是猜拳喝酒、尋歡作樂,成為古豐邑鎮上一個遠近出名的貪酒好色之徒、一個十足的江湖混混。
但是,與一般的市井無賴之徒絕然不同,劉邦在縱情聲色犬馬的同時,卻心懷凌雲壯志,對國家大事、時局發展極為關係。他不願像父祖輩一樣終日耕田種地、買酒賣肉,在豐邑這個小鄉鎮庸庸碌碌地過一生,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他渴望到外面廣闊的世界去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劉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陽的路上,見以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他羨慕得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我以後也應爭當如此。”
劉邦的志向果然不小,他就是想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而且在他的理想模式上,“大丈夫”就等於皇帝。這對當時身為草芥小民的劉邦來說,的確可以說是驚人之語,狂妄之想了。但是,成為一個“大丈夫”或者說當皇帝,確實激勵著劉邦百折不撓地去奮鬥。
正因有些非比尋常的大志,劉邦在浪跡市井之時,又跟隨當地有識之士馬維學習儒學,從張良學習兵法。同時,劉邦還有意識地結交當地上層人士,如六國舊貴族後代、縣府官吏和地方名士。
年輕的劉邦,在豐邑地方交遊廣闊,經過自己的努力,併成為在當地上流社會和下層市井階層都有影響力的人物。
由於不甘心只做個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30多歲的劉邦帶著他的豪情壯志,劉邦當上了沛縣城東泗水亭的亭長,開始了改變自己命運的嘗試。在秦朝後期第一次參加了秦國基層地方小吏的考試。順利透過考試後。
小小的泗水亭長當然遠非劉邦的鴻鵠之志,劉邦在這個小職位上自然也不可能有多大作為。於是,他當上了亭長之後,絲毫沒有收斂自己的流氓無賴習氣,照樣吃喝嫖賭,貪酒好色,混跡於市井之中。
都說男人要先成家才能後立業,說到劉邦與其妻呂雉何結為夫婦,也因為劉邦耍了無賴手段。當年呂公和家鄉的人結下冤仇後來到了沛縣,因為沛縣縣令和他是好友。剛到沛縣時,很多人登門拜訪。劉邦也去了。當時主持接待的是縣吏蕭何,他規定賀禮錢不到一千的人到堂下就坐。劉邦身無分文卻在自己的賀柬上手寫“賀錢萬”。呂公聽說了,趕忙迎接。呂公一見劉邦就非常喜歡,後來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劉邦一聽,真是喜從天降,當即跪下磕頭行禮。而呂雉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呂后。
劉邦斬蛇起義後,其流氓氣質更是表露無遺:劉邦曾經兵敗彭城,自己隻身逃走,兩個孩子也被衝散。其後在逃難人群中發現了自己的一子一女,但楚軍緊迫,劉邦急於逃命,嫌車重太慢,竟將兩個孩子推下車去。部將夏侯嬰看見,急忙把孩子放回車中,如此反覆了三次。劉邦說:“我如此危機,難道還要收管兩個孩子,自喪性命嗎?”夏侯嬰反駁說:“這是大王的親骨肉,怎麼能捨棄!”劉邦竟然舍人救己,拔劍就砍夏侯嬰,夏侯嬰無奈,再也不敢把孩子放在車上,只好把孩子挾在腋下逃跑。俗語謂“虎獨不食子”,也許因為劉邦非虎而龍,也就顧不得這條古訓了。
楚、漢兩軍對峙時,項羽曾把劉邦的父親拿到軍中,想以此要挾劉邦。項羽此舉雖不太正大光明,但兩軍對壘,似乎也情有可原。一次,項羽把劉邦的父親推到陣前說:“你如不撤兵,我就把你的父親烹了。”兩軍將土本以為劉邦會十分為難,情感也都傾向劉邦這一邊,誰知大家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了,劉邦根本就不在乎,竟然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我們倆曾經結拜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若把你爸爸煮了來吃,請把肉湯分一杯給我喝(分我一杯羹)。”面對這樣的無賴,項羽能有什麼辦法呢?只得把劉邦的父親放了。
項羽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等項羽歸還其父母妻子後,馬上毀約進攻項羽;殺掉為大漢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英布、彭越;多次拋下太公、妻兒、部下,匹馬逃跑;每有儒生戴儒帽來拜見的,往往把對方的儒帽脫下,往裡面撒尿;在**讓兩女子幫他洗腳,同時接見老儒生酈食其。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躊躇滿志,正式登上皇帝寶座,建立中國歷史的西漢王朝。
一個布衣起家的劉邦,能夠手提三尺寶劍,斬蛇起義,滅秦挫項,五年一統天下,建立了延續400多年之久的大漢王朝,其歷史功勳當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他何以能由弱變強滅群雄而定一尊呢?其中的原因亦值得後人探討、研究和借鑑。
如果拿項羽和他相比,或許可以悟出一番道理。在秦始皇東遊時,劉邦和項羽都見到了秦始皇的車馬儀仗,那種威武雄壯的氣勢確實令人震驚。項羽看到這些,豪興大發,高喊“彼當取而代之!”豪放直爽的氣派躍然而出;但劉邦發出的嘆息則是“大丈夫當如是”,其豔羨陰妒之情也溢於言表。在後來的戰爭中,項羽勇猛善戰,無人能敵,性格也直爽豪闕,塑造了西楚霸王這一令人敬畏的形象。但項羽卻又多婦人之仁,願為土兵吸瘡療毒,但卻捨不得封官設將,把刻好的官印玩沒了稜角還捨不得授印;對於賢士,更是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不敗而何?
劉邦卻正相反,雖不善帶兵打仗,卻能從善如流。在攻克咸陽後,劉邦進入秦宮,他見到秦朝的壯麗的宮殿、豪華的擺設和如雲的美女,早已
看花了眼,哪裡還想出來?樊噲突然闖進去吼道:“你是想做個富家翁?還是想據有天下?”劉邦像呆了一樣,沒有反應,樊噲又厲聲斥責說:“秦宮奢麗,正是敗亡的根本,請您立即還軍霸上!”劉邦竟然顯出了其無賴的本色,央求樊噲說:“我覺得睏倦,你就讓我在這裡歇一宿吧!”樊噲見自己說不動劉邦,只好出去找來了張良,劉邦駕不住張良深明大義而又百折不撓的勸說,才出了秦宮。
西漢建立後,劉邦躊躇滿志,曾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當他們討論楚、漢勝敗原因的時候,劉邦非常得意,對群臣說:“出謀劃策於帷賬之中,而決勝負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提供軍需,輸送糧餉,我不如蕭何;統率百萬大軍,佔性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傑出的人才,我能重用他們,這是我所以能奪取天下的原因。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重用。這是項羽被我打敗的原因。”
誰說“一室不掃不能掃天下”?劉邦未正其身未掃一“室”,仍掃了天下。聖人孔子曾說過:“人的德行,大處不可涉越界限,小處可以有一些出入。”朱熹也講:“人要先立大節,大節立住了,小的方面就算有些未盡合理,也沒什麼妨礙”。在古代社會,治國在術往往不在其德。所以劉邦無德,其手下仍謀臣如林,猛將如雲。劉邦也因為不拘那些繁瑣小節,而掃了天下。
李世民大事大決斷
婦仁之仁不可持國,講得就是想幹大事,扭扭捏捏不行,斤斤計較也不行。做大事要有決斷,這可是許多有志之士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拋頭灑熱血總結的經驗哦!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的昏**無通,楊堅辛辛苦苦建立起的大隋王朝已處於風雨飄搖中。許多有識之士紛紛起來反隋。李淵在時任太原留守,其子李世民看到隋朝將要滅亡,就暗中積極準備起義。他散施財物,接濟貧窮,供養門客,許多賢能的人和俠義之士都聚集到他的門下,李世民不僅名聲鵲起,也為自己日後謀事建立了廣泛的社會關係,積聚了大量的人才。當年五月,李世民設計殺掉反對自己的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二人,李淵正式宣佈起義。
但是起義不久就遭遇到困難,因為那段時間一直是陰雨連綿,李淵的軍糧即將用盡,李淵與大將軍府長史裴寂商議,決定暫時撤軍返回太原,等準備好了再圖進取。李世民聽到這個訊息,立即向李淵建議說:“我們本是興大義以拯救天下百姓的,應該儘快進入京城,向天下發號施令;如果遇到了一小股敵人就撤軍,恐怕跟隨我們起義的人就會不相信我們,人心就會渙散,義軍就會解體。我們如果撤回太原,那僅僅保守一城之地,和賊寇又有什麼兩樣呢?又如何保全自己?”李淵仍然採取保守的態度,不採納李世民的意見,催促軍隊準備撤退。
李世民見一般的勸諫沒有作用,就橫下一條心,在中軍帳外放聲痛哭,哭聲傳到帳中,李淵忙把李世民召人帳中,詢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哭泣。李世民說:“如今,我們是為伸張大義而起兵,若前進則必能取勝,若撤退則必然導致軍隊離散。如果我們的軍隊離散在前,敵人就會乘勢襲擊,死亡傾刻就到眼前,因此,我萬分悲痛。”聽了這番話,李淵頓時醒悟過來,立即取消了撤軍的命令,準備進攻。
天公作美,連續多日的雨終於停了。李淵立即率軍進逼霍邑。為了引誘宋老生出城交戰,李世民帶領數員將領騎馬來到城下,裝作察看地形部署的樣子,藉以激怒宋老生,誘使他出城交戰。宋老生果然中計,領兵出城,背城列陣。李淵與李建成在城東列陣,與宋老生周旋交戰,李世民與柴紹率軍從城南衝擊宋老生的軍隊,宋老生的軍隊禁不住兩面受敵,陣腳大亂,四散奔逃。李淵的義軍終於殺掉宋老生,攻佔義軍驍勇善戰,再加上在李淵父子的英明領導下,勢力很見風使快壯大。不久,義軍就平定京城。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李淵立代王楊侑為天子,改元義寧。
公元618年,李淵受禪登皇帝位,改元武德,唐朝建立。
唐朝建立後,當務之急便是平定多方勢力,而此重擔也便落以了李世民身上。(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三月,劉武周在突厥的支援下大舉南下,攻打併州,就是太原地區。幷州的總管李元吉支援不住,逃回了長安。致使晉州等地也失守,關中地區震動。
李淵想放棄河東的這個地區,遭到李世民等人的反對,他認為河東是富庶之地,也是京城的重要依託,還是起兵之地。所以不能放棄,他願意領兵奪回來。李淵便命李世民領兵出征。
十一月,李世民趁黃河結冰的機會順利渡河,然後用“堅壁挫銳”的戰術來和劉武周的大將宋金剛對峙。李世民堅守不出,挫敵銳氣。待機出動,因為他知道敵軍深入,必定會糧草不濟。次年的二月,在宋金剛糧草缺乏時破敵於介休城,劉武周也放棄太原北逃。至此,關中的東北部也宣告穩定。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又開始進攻王世充。618年(大業十四年)五月,隋煬帝被殺的訊息傳到洛陽後,守將擁立越王楊侗稱帝,改元皇泰。619年(武德二年)四月,王世充奪取了政權,改國號為鄭,割據關東地區。第二年七月,李世民進軍洛陽,開始平定王世充。
從這年的八月完成了對洛陽的包圍。李世民身先士卒,有一次,他帶五百騎兵巡視前方地形,結果被敵人騎兵包圍。敵將單雄信挺槊直取李世民,尉遲敬德躍馬而出,將單雄信刺落馬下,掩護李世民突出了重圍。
在王世充被圍將敗的緊要關頭,河北的竇建德領兵10萬,號稱30萬,為救王世充而大舉南下。當時竇建德自稱夏王,佔據河北和山東。他開始也不願意相救,坐觀龍虎相鬥。後來看到王世充處於下風即將被殲,便聽從了部下劉彬的建議,出兵相救,以免在王世充滅亡之後,自己也一樣力單勢孤,難逃厄運。620年(武德三年)的三月,李世民命令屈突通和齊王李元吉繼續圍困洛陽,自己率領3500精銳騎兵到達了虎牢關,他親自東進20裡偵察敵情,竇建德無法進軍,只好就地築壘固守。
五月一日,李世民渡河,在黃河北岸牧馬,並留下戰馬千匹,給竇建德一種糧草已盡的假象,他本人則在晚上返回虎牢。
第二天早晨,竇建德果然中計,覺得李世民有機可乘,他全軍出動,排兵20裡擊鼓而進,想用氣勢嚇倒唐軍。李世民登高觀望,然後對部將說:“竇建德過險關鼓譟而進,這是毫無紀律,臨城而列陣,是在輕視我軍。我們如果按兵不動,他們的勇氣必然漸漸衰退,列陣久了將士就會飢餓疲勞,不攻自退,等那時我們再乘勢追擊,將戰無不勝。”果然不出所料,到了中午,竇建德的軍隊因為沒有開戰,士卒又飢又渴,開始爭著喝水,很多人坐在地上,沒有了開始時的陣形,一副敗相。
李世民看時機已到,便下令攻擊,此前已將戰馬悄悄趕回,軍令一下,全軍以排山倒海之勢衝向敵軍,竇建德大敗,自己也中了槍傷,後退途中被唐軍俘虜。
竇建德一敗,洛陽的王世充成了驚弓之鳥,想突圍又遭到眾將的反對,只好開城投降。
竇建德被押送到長安之後,李淵將他處死,結果使他的部將又起兵叛亂,劉黑闥(音踏)恢復了竇建德原有的地區,李世民又領兵將其擊潰,不久,劉黑闥又起兵,被李建成擊敗,後來劉黑闥被殺害。竇建德的勢力才最後平定。
可以說,唐朝初期政局的穩定與李世民的雄才偉略是分不開的。作為君王,不僅能知人善用,而且在關鍵時刻能採取正確的策略是非常難得的。
李世民作為唐朝真正的開國之君,的確有其過人之處。治理天下是綜合而又長遠的大計,不僅要能看清形勢,而且在關鍵時刻還要作出正確的判斷,並採取正確的措施。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那是對人的道德修養來說,如果治理一個國家,恐怕除了注重小事之外,更重要是大事要能做大決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