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82節:亞當·斯密(1)

第82節:亞當·斯密(1)


妖怪豈是池中物 完美房東 穿越之龍情蜜意 魔女的祕密:老公愛不停 仙侶養成計劃 寵妻無度——金牌相公 網遊之暗黑影者 戰衡陽 皇后男妃娶進房:皇上,給力啊! 小飛俠彼得·潘

第82節:亞當·斯密(1)

亞當·斯密

Smith,Adam

(1723—1790)

個人背景

● 1723年6月5日生於蘇格蘭法夫郡科爾卡迪鎮。

● 1737—1740年就讀於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

● 1740—1746年獲得牛津大學貝列爾學院(Balliol College)獎學金。

● 1751—1764年任格拉斯哥大學教授。

● 1764—1766年擔任巴克勒公爵(Duke of Bu**leuch)的家庭教師。

● 1778年擔任海關專員。

● 1790年7月17日在愛丁堡(Edinburgh)逝世。

主要著作

《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1759)

《法學講座》(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1762)

《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

人物概要

亞當·斯密(1723—1790)是古典經濟學派的領袖人物,他是蘇格蘭啟蒙運動(Scottish Enlightenment)的重要人物,也是經濟學的少數幾個奠基人之一。在《國富論》這本簡明扼要的書中,他把歷史學家和同時代的其他作者關於解釋經濟如何執行和如何發展的資料和觀點進行了整合。他建立了包括自由放任的經濟、合理的自由貿易、社會發展階段中的價值體現以及分配理論在內的理論體系。不論是作為社會學家還是自由經濟學家,他都堪稱先驅者。

1.導言

亞當·斯密生於一個富裕的蘇格蘭家庭,父親是科爾卡迪鎮的軍事法庭職員和海關審計員。斯密在當地的一所中產階級學校裡接受了教育,1737年來到格拉斯哥大學學習拉丁語、德語、邏輯學、道德哲學、數學和自然哲學,並在那裡取得了文學碩士學位。1740年,他獲得了牛津大學貝列爾學院的獎學金,沒有等到畢業就離開了格拉斯哥大學。儘管獎學金非常微薄,但它卻使得年輕的斯密能有機會接受英國教會大學的正規教育。由於對牛津大學的教學質量不滿意,此後斯密開始自學其他課程。1746年,他重新回到蘇格蘭。

他不想進入教會把持的政府部門工作,試著尋找法律或其他的職業。在蘇格蘭檢察總長(Lord Advocate)的鼓勵下,斯密在愛丁堡舉辦了三期關於修辭、美文和哲學的私人講座。算是對他後期觀點的一種預測,斯密對他的聽眾說,“只有和平、寬鬆的稅制和寬容的司法制度才能夠把一個國家從最低階的野蠻狀態帶領到最高階的富裕程度,此後,其他國家治理工作會依照自然規律進行,國家不必干預太多”(Smith,1983)。

1751年,他被任命為格拉斯哥大學的教授;1752年,他被調任為道德哲學部主席。他講授的學術課題十分廣泛,內容涉及修辭學、倫理學、法學和經濟學。重新整理學生的課堂筆記,可以看到斯密是十分博學的。他也是一個熱情洋溢的教師,每週上8小時的課,還要進行學校管理,1760—1762年,他擔任了該大學的校長。1762年,格拉斯哥大學授予他法學博士的稱號。在格拉斯哥的定居生活使斯密對商人的觀點和工作方法有了詳細的認識,他將其用在了後來的經濟學著作中。

《道德情操論》出版於1759年,這本書使他名聲大噪。當時,政府祕書查爾斯·湯申德(Charles Townshend)被這本書深深地打動了,他邀請斯密離開格拉斯哥大學,陪同公爵進行一次盛大的歐洲旅行。而他的報酬是每年300英鎊,與他以前從事學術研究的報酬相當。於是,從1764年1月到1766年11月,斯密陪同公爵和公爵的弟弟遊歷了巴黎、圖盧茲和日內瓦等地,途中遇到了弗朗索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和其他知名的重農主義者以及伏爾泰(Voltaire)。這是斯密唯一的一次走出英國國門的旅行。

1766—1767年,斯密用了一個冬天的時間修改《道德情操論》,並向湯申德(當時的財政大臣)提出建議,倡導建立償債基金。在此後的六年間,即直到1773年,斯密一直居住在科爾卡迪鎮母親的家中,蒐集資料併為撰寫《國富論》做準備。1773—1777年,他定居倫敦,並於1776年在蘇格蘭停留了九個月,拜訪好友大衛·休姆(David Hume)和他的母親。1773年,他入選英國皇家社科院(Royal Society)。在倫敦,他的觀點廣受歡迎。不過,他關於美國殖民地問題的觀點,即該問題應該由英國的殖民地聯合會與下議院中的美國代表來共同解決的觀點遭到了反對;但有趣的是,後來這個觀點成了1800年解決愛爾蘭問題的範本。《國富論》於1776年3月9日出版,一經出版就受到了當時思想家們的稱讚。他也因此從出版商那裡得到了500英鎊的酬勞。

1778年,他被任命為海關專員,薪水600英鎊,他認真地參加愛丁堡皇家交易所(即現在的市政廳)的每一次董事會議,低調地居住在坎農蓋特街(Canongate)的一所公寓內。海關官員的工作對於他來說有些陌生,也無端地耗費了他許多精力。但這並沒有影響他殫精竭慮地修訂《國富論》這部鉅著。在他最後的歲月裡,他不僅修訂了他的主要著作,而且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後來,他死於胃癌。按照他的遺言,由其遺囑執行者將其個人手跡燒燬,不過他的個人藏書被保留下來,存放於愛丁堡大學和東京。他被安葬在愛丁堡坎農蓋特街的教會墓地,這個地方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學者。

2.對經濟學的主要貢獻

在斯密寫作生涯開始時,他研究的是關於道德哲學的問題。在《道德情操論》一書中,他開始提出“宇宙自然是和諧的,社會是靠同情心連線起來的”。同時,他還介紹了一些觀點,這些觀點後來成為《國富論》的中心。他意識到人類行為不僅是由私利心驅使的,也是由對重大的和諧社會的設計問題的思考所驅動的。不過,書中的筆調較為樂觀。在討論收入分配時,他說:

富人只挑選最珍貴的、最令人愜意的事物。他們的消費不比窮人多多少……在市場上,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會引導生活必需品的同等分配,讓所有居民都得到相等的份額,因此沒有預先計劃或者是預先了解,那隻“看不見的手”能夠自動地促進社會利益的增長,提供財富累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