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78節:彼得·M.聖吉(1)

第78節:彼得·M.聖吉(1)


殺手棄妃騁天下 白算計 神劍仙緣 傾城多嬌 家有鬼妻:穿越之將軍難為 網遊之睥睨宇宙 大清鬼道士 異世悠閒人生 暗戀之我的不說話王子 重生原始社會養包子

第78節:彼得·M.聖吉(1)

彼得·M.聖吉

Senge,Peter M.

(1947—)

個人背景

● 美國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工程學學士。

● 1978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系統動力學博士學位。

● 1990年出版了《第五項修煉》(The Fifth Discipline)一書。

● 1992年與他人合夥建立諮詢公司創新協會(Innovation Associates)。

● 現任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the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MIT)系統思考和組織學習規劃專業的教授。

主要著作

《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1990)

《第五項修煉實用手冊:建立學習型組織的戰略和工具》(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with Charlotte Roberts,Richard Ross,Bryan Smith and Art Kleiner,1994)

人物概要

聖吉是20世紀90年代管理思想界作品最暢銷和爭論最多的學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第五項修煉》明確提出了系統思考和學習型組織的概念,如今學習型組織已經成了標準管理學術語。系統思考,即第五項修煉(其他四項修煉是自我超越、共同願景、團體學習和心智模式)有助於組織把自己看成一個整體,並理解組織間相互關係的本質以及它們與環境的關係。聖吉的管理觀點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他認為“學習型組織”使人們變得有能力和有所發展,而“控制型組織”則限制和約束了人的發展。

1.導言

聖吉是工程學出身,並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了系統動力學,在那裡他受到了該領域的先驅傑伊·福雷斯特(Jay Forrester)的強烈影響。不過,在麻省理工學院與大型公司進行專案研究的工作經歷使他確信組織中至關緊要的系統是心智的,而不是物質的。皇家荷蘭殼牌公司(Royal Dutch/Shell)所進行的研究也強烈地影響著聖吉,這項研究得出結論:持續不斷的學習很可能是公司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德格,1988)。因此,這兩方面的原因共同促成了聖吉的重大成果——《第五項修煉》的誕生,很多人正是透過《第五項修煉》認識了聖吉。

除組織行為學研究之外,聖吉的研究囊括了很多學科。與其他的管理學名家不同的是,與其說他在改革組織理論,不如說他在改革整個管理思想。在這個研究體系裡,他所強調的重點就是學習的重要性與價值。在《第五項修煉》中,聖吉號召人們不僅要全面轉變思想,而且要全面轉變思維方式。轉變的原則就是要相信人和組織可以進行前攝反應,而不只是做出被動的事後反應;可以創造現實自我的方式,而不是坐等事情發生。要做到這一點,他們需要特定的技能,即五項修煉,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系統思考。

聖吉的方法非常人性化,是以人為中心的。他認為,組織有責任喚醒和利用其成員的潛能。只要利用組織全體成員的學習和思考的潛能,並將這些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相互聯絡的系統,組織就一定會成功。

2.生平資料

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工程學學士學位後,聖吉在麻省理工學院又獲得了社會系統理論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他的主要著作《第五項修煉》出版於1990年,並立即引起轟動,當年全球銷量就超過了30萬冊。

憑藉《第五項修煉》一舉成名後,聖吉成為美國最炙手可熱的演講人和諮詢師之一。他從事諮詢的大多數經驗都編入了《第五項修煉實用手冊》(1994)一書中,這本書力圖充實《第五項修煉》的實務內容。聖吉與他人合建過一個諮詢公司——創新協會。他目前擔任麻省理工學院組織學習中心的主任。

3.主要貢獻

麻省理工學院曾對皇家荷蘭殼牌公司進行過專門的研究,當時參與該項研究的公司企劃部主任阿瑞·德格(Arie de Geus)在1988年寫了一篇關於學習型組織的論文,發表於《哈佛商業評論》上。此後,學習型組織的概念就不脛而走。聖吉也曾對“學習型組織”專門下過定義,但比較模糊:學習型組織就是“這樣一個組織,在那裡人們能夠持續不斷地擴充套件他們創造自己所渴望結果的能力,並培養新的、開闊的思維模式,以及持續學習怎樣才能實現共同學習”(聖吉,1990)。當“公司戰略要求你利用集體智慧和全體員工的承諾時”,學習型組織就出現了;當“高層管理人員無須再為每名員工提供思想觀點而他們能自動思考時”,組織學習就變成了最基本的工作。組織的這種願景模式與“控制型組織”剛好相反,控制型組織就是要限制人員,而不是使他們獲得發展。聖吉等人將學習型組織的概念與其他概念,如全面質量管理(TQM)、授權、創新和發現核心競爭力等進行了比較,認為這些概念實際上都部分體現了同一宗旨,“把每個人的個人發展和出色的經濟表現結合起來”。

學習型組織的好處數之不盡,但並不是每個都與企業成功直接相關。建立學習型組織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提高質量,改善顧客服務,獲得競爭優勢,增加員工承諾,改善變革管理(“如果學習型組織只有一種好處,那就是幫助員工適應變革……變革和學習可能不同義,但它們是息息相關的”),鼓勵組織追求真理,更好地幫助我們“認識相互間的關係”。最後一個原因直接反映了聖吉著作中的哲學思想。他認為,營利組織不應僅僅是賺錢的機構,也是人類組織的形式,透過組織,人們發展和施展各自的抱負。就像上面提到的,學習不是組織獨立的部分;它可以透過鼓勵個人發展和利用這種發展來達到此目的,如此,組織就會繁榮起來。至於學習的“相互依賴性”,聖吉不僅指員工和組織間的相互依賴,還指人類本身就是社會動物,學習本來就是群體的而非孤立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