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62節:亞伯拉罕·H.馬斯洛(1)

第62節:亞伯拉罕·H.馬斯洛(1)


醫道特種兵 夫寵難消 總裁發飆:前妻,哪裡逃 毒步天下:誤惹一等腹黑夫君 重生之廢后不好惹 欲血沸騰 淵靈之千世緣 少年追命 媚色仙途 負春風

第62節:亞伯拉罕·H.馬斯洛(1)

亞伯拉罕·H.馬斯洛

Maslow,Abraham H.

(1908—1970)

個人背景

● 1908年4月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

● 行為心理學家,專門研究人類社會行為學(Primate Social Behaviour)。

● 曾任布蘭德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社會心理學教授,美國心理學協會主席(1967—1968年),也曾執教於布魯克林學院(Brooklyn College)及西方行為科學研究所。

● 提出人類需求層次理論。

● 對於動機理論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 1970年6月8日逝世。

主要著作

《變態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Abnormal Psychology)(with Bela Mittelman,1941)

《人類動機理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1943)

《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1954)

《走向存在的心理學》(Towards a Psychology of Being)(1962)

《最佳化心理管理》(Eupsychian Management:A Journal )(1965)

《科學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 )(1967)

《人效能夠達到的境界研究》(The F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1971)

人物概要

馬斯洛在動機理論研究方面有著重大影響。經過多年的實證研究,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或愛的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滿足或“自我實現”需求。

馬斯洛的觀點使動機理論超越了科學管理及行為主義者的簡單模式。他創造了一種研究需求變化的動態模型,更側重於對潛意識激勵的作用的研究。從1943年該理論首次公佈直至1970年他去世,馬斯洛主宰著整個動機理論的研究。馬斯洛理論成為這一學科許多後續研究的起點,後來很多的動機理論都受到馬斯洛理論的直接影響,例如,麥格雷戈(McGregor,1960)、赫茨伯格(Herzberg,1966)和阿爾德弗(Alderfer,1972)。

1.導言

馬斯洛的理論來源於對不同學科知識的探索,包括生物學、人類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分析治療的研究。而對於精神分析治療的研究或許是最為持久的。馬斯洛將自己對愛的需求的理解與弗洛伊德(Freud)的理論相聯絡(儘管在馬斯洛自己看來他的觀點與弗洛伊德的某些觀點是矛盾的),將對自尊需求的理解和阿德勒(Adler)的觀點相結合,將對自我實現的需求(是在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水平上進行應用)的理解和弗羅姆的觀念相對應。

在馬斯洛的理論出現之前,動機理論將滿足生理需求如飢餓、性、口渴作為研究的起點。而馬斯洛認為儘管這些基本的需求是實現其他更高階更復雜需求的途徑,但這些需求是相對孤立和區域性化的。

馬斯洛的首個重要觀點是在生理需求的未被滿足之前,它們會一直處於主導地位,但是一旦獲得了滿足,它們就不再是起主導作用的需求。相反的,一旦需求得到滿足,它會繼續存在並且同時上升為更高層次的需求。這導致了動機理論中心點從剝奪到滿足的轉變。20世紀30年代的兩個研究結論都對馬斯洛的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是關於動態平衡的醫學研究結論, 二是人對不同食物的偏好是反映人體實際(無意識的)身體需求的可靠依據。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後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需求被相繼滿足,這一邏輯過程促使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

2.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類,如下所示。

(1)生理需求。這些需求包括飢餓、口渴、性(區別於愛和自尊需求)和睡眠。在這一級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前,下面提到的各級更高的需求就不會發揮作用。

(2)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呈現了一幅更復雜的圖形,因為有更多的潛在主觀性。根據馬斯洛的觀點,孩子們比大人更易出聲表現對安全的需求,大人們經常默不作聲。而有神經質的人,因不能延緩自身對潛在危險的恐懼,經常努力做一些事情以避免環境中的不確定性。

(3)社會或愛的需求。最開始,馬斯洛認為第三層次的需求僅僅是愛的需求。後來他擴充套件了這一概念,把“社會需求”包含其中。在他早期作品中,他認為性本能和靈長類動物(Maslow,1971)的進攻性有著密切的聯絡,他把愛看做是以感情為基礎而不是以進攻性為基礎的存在,這樣的觀點也適用於更為廣闊的社會關係網路。

(4)自尊需求。馬斯洛研究了精神上受到傷害而喪失了自信心的個人事例,他相信,對於健康的個體,自信是以真正的實力為基礎而不是以想像為基礎的。馬斯洛的理論能解釋為什麼有著不錯的收入、在其職位上是安全的、有著良好的社會關係的員工仍然不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