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60節:戴維·C.麥克萊蘭(3)

第60節:戴維·C.麥克萊蘭(3)


我從不曾擁有過 焰情焚霧 美女的貼身邪神 老師,你想鬧哪樣? 香港情緣 龍預 醫王霸寵傾顏妃 王牌帝妃 光暈之地獄 末世盜賊行

第60節:戴維·C.麥克萊蘭(3)

麥克萊蘭最早的嘗試是透過培訓小公司的所有者和經理人員的成就思想與行動,以實現刺激商業和經濟發展的目的。這些嘗試首先在印度等國家取得了成功(McClelland and Winter,1969),後來在對美國少數小公司所有者的實驗也是有效的(Miron and McClelland,1979)。這種方法後來被擴充套件應用於權力動機,以盡力幫助酗酒者(McClelland ,1972)以及中高層產業管理者(McClelland and Burnham,1976),甚至用於社群建設(McClelland ,1975)。

麥克萊蘭(1965)總結了這種方法:使人們得到他們目前的思考模式(動機)和行為的反饋資訊,幫助人們理解關於動機和成功的表現之間的關係,鼓勵人們樹立目標,藉助新的思考模式和行動制訂實踐計劃,嘗試建立支援型體系(我們現在稱為支援型團隊、學習型團隊或自我設計的學習型團隊),並且定期重新評估自己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取得的進步。它是一種經授權的資訊,但是許多懷疑論者質疑這些專案的有效性。於是麥克萊蘭開始進行有效性研究。縱向研究被引入印度和美國的公司、組織和學校中去,結論完全公開,供人們參考討論,所得到的結論很明晰:這些專案是有效的。當人們遵循大部分專案時,人們會感到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控制,當期望改變或沒有實現時,會明顯地發現1965年所提出的動機改變理論中的一些建議被忽視了。

3.測試、測量和操作方法

如果沒有操作性測量,那麼關於動機和動機改變的研究是不可能出現的。麥克萊蘭數十年都倡導採用操作方法(一種用來測試當人們遇到刺激時相應產生的思想和行動的測試),將透過研究而獲得的豐富的資料資料與人們從傳統的“反應測試”(測試要求有一個非真即假的答案,或者對一系列問題中的每個典型問題進行排序)中得到的分數進行比較。

人們透過操作測量展示他們的思想、感情、行動和選擇。例如,在主題知覺測試中,被測者需要在觀看大約一分鐘的畫面後,構思並講述一些有關圖畫情節的故事。被選出的圖畫所表達的意義是不甚明確的,它給被測者廣闊的反應空間。在行為事件面試(一種改變關鍵性事件的面試)中,被測者被要求講述近期內的哪段時間他們感到工作是有效果的。主題分析測試要求人們將兩個故事進行對比和比較,以測試他們思維過程的複雜性(McClelland and Winter,1978)。被測試者的反應通常會通過錄音進行記錄,但當許多操作方法不能透過紙和筆表現出來時,它們就經常被當作測量而不是測試。

透過與反應測試進行比對,麥克萊蘭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事實以證實這些操作方法的效用:(1)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性標準;(2)再測試信度並不會上升;(3)較高的**性(能夠辨別情緒的改變、形式的不同以及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其他**性和動態變化);(4)較高的單一性,較低的多重共線性的概率;(5)對個體和組織的發展更有意義(McClelland,1985)。

進行縝密研究並保持操作方法的倫理道德標準,最關鍵的步驟是對原始資訊的譯碼過程。麥克萊蘭將主題分析從一種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臨床藝術形式,發展成為一種正規的研究方法(Smith et,1992;Boyatzis,1996)。為了實現有效性,對原始資訊的譯碼需要多方意見保持協調或者較高的測量信度。如果沒有一本清晰的程式碼手冊,想要獲取信度是十分困難的。透過使用程式碼手冊和可靠的譯碼引入了許多新的測量方法,這些測量依次對人們的動機、技術和學校對促進學生個人發展的效果等方面進行了創造性調查。

關於如何使用這種操作方法的培訓很少,只有在一些實際使用了這種操作方法的研究者的報告中才能獲取些許資訊。許多麥克萊蘭以前的學生都有機會參加麥克萊蘭在哈佛大學教授過的關於主題分析課程的畢業生研討會。一些學校開設了主題分析課程的專家討論會或博士生課程,其中有波士頓大學、衛斯理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