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四 大澤狂飆

第四 大澤狂飆


國家公訴 縱是無情偏難休 豪門逆襲:老公賴上門 傲劍封天 痞尊 網遊之槍破蒼穹 幽靈教師 活體 愛上大師兄 裂.日

第四 大澤狂飆

第四 大澤狂飆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丙寅,秦始皇駕崩於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西北太平臺),秦帝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權力真空,中車府令趙高與始皇帝幼子胡亥合謀,勾結丞相李斯篡奪了皇帝之位,並設計害死了本應繼承皇位的公子扶蘇。胡亥登基後,一面大肆屠殺秦朝宗室、排除異己,樹立自身獨一無二的統治地位;一面開始了自己窮奢極欲的腐朽生活,漸漸地把朝野大事交給趙高代理,自己不再臨朝,一味尋歡作樂,國家決斷之權也就落入趙高的手中。佞臣趙高也就成為了大秦帝國的實際控制者,國家政局一片混亂。自始皇帝登基以來,為了滿足秦國的對外急速擴張,國政已經十分嚴苛,百姓賦稅沉重,怨聲四起。而到了胡亥之時,秦政不但沒有緩解,而且變得更加刻薄,且失去了原有的公平,一時間“稅民深者為明吏”、“殺人眾者為忠臣”,沉重的徭役賦稅和殘酷的苛政刑法已然到了人民無法容忍的地步,盜寇猖獗、民怨沸騰,昔日雄冠天下的大秦帝國此刻危機四伏,國家政權業已也處在了崩潰的邊緣。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秦庭大舉徵兵前往戎守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有一支的特殊的隊伍也在徵發之列,為首的屯長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陳勝,字涉,故又稱陳涉,陽城(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南)人,早年為人傭耕,飽受壓迫和奴役,具有很強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抱負。此次,其率領九百餘人在兩名秦尉的押送下,日夜兼程趕往漁陽戍守。隊伍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寺坡鄉)時,遇到連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斷,無法通行,眼看時限將近,按照秦朝的酷律規定,凡所征戍邊兵丁,不能按時到達指定目的地的人是要依律處斬的。在此生死關頭,陳勝與另一位屯長吳廣道:“此地距離漁陽還有上千里路程,根據現今的狀況,隊伍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按期抵達了,因此,我們去也是送死,逃亡被抓也是死,與其都是死,還不如選擇為國家而死,幹一番大事業?”吳廣也是個素有大志的人物,二人一拍即合,決定一同舉事,同時又對時局進行了分析:“天下人已經苦於秦朝統治很久了,老百姓對秦王朝的苛捐賦稅、募役刑罰已經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我聽說二世皇帝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兒子,本不應繼位,該繼位的是長子扶蘇。扶蘇賢能,始皇帝令其在上郡將兵,卻被胡亥無故殺害。此外,項燕曾是楚國名將,戰功卓著,又愛護士卒,深受楚人的愛戴。現在老百姓並不知這兩個人是生是死,我們正好藉助他們的名義號召天下義士起來反抗秦庭。”陳勝十分讚賞這個建議,決定以此二人的名義擇機舉事。於是,他們利用“魚腹丹書”、“篝火狐鳴”等的種種迷信手段在隊伍中製造影響,逐步神話自身,使得眾戎卒們對他們深信不疑。吳廣見時機基本成熟,故而趁兩名秦尉酒醉的時機,故意揚言逃跑,以便將他們激怒。秦尉果然大怒,責罵和鞭打吳廣,這一舉動激起了戎卒們的強烈不滿。吳廣奮起奪下一名將尉佩劍將其殺死,陳勝也乘勢殺了另一名將尉。隨後,陳勝把九百餘名戎卒召集在一起,號召大家起義,並喊出了“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的千古豪言。在陳勝的感召下,戎卒們對秦王朝的滿腔怒火和怨恨如同潰壩的洪水奔瀉而出,齊聲稱賀。此後,在陳勝、吳廣帶領下,眾戎卒**右臂作為標誌,築壇盟誓,按事先謀劃,詐以公子扶蘇、楚將項燕之名,宣佈起事。陳勝自立為將軍,以吳廣為都尉,一舉攻下大澤鄉,接著又迅速攻下蘄縣縣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就這樣爆發了。陳勝、吳廣的抗秦壯舉,得到了附近受飽秦朝苛政之苦的百姓的積極響應,紛紛“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加入起義隊伍。在陳勝、吳廣率領下,繼攻取蘄縣後,不到一個月又連克銍(今安徽宿縣西)、酇(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柘城縣北)、譙(在今安徽省亳州市)等五縣,很快把起義的熊熊火焰燃至中原腹地,起義的訊息一經傳出,全國各地紛紛響應,秦帝國的喪鐘終於敲響了……陳勝、吳廣的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與歐洲的斯巴達克起義具有著同樣偉大的革命意義,體現了廣大底層民眾對於自由生活的渴望與追求。秦末的農民起義由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起確實具有一定的歷史偶然性,但這股強勁的反秦情緒卻是由來已久,勢必是要爆發的。原因在於:一個國家的發展、一個政權的維繫確實需要有精英人物的領導與指引,但更離不開廣大基層民眾的支援和擁護。國家的發展必須以民眾的可承受能力為限度的,始皇帝時期的秦帝國急速擴張,物資巨耗,嚴重超越了當時社會的生產能力,造成賦稅徭役頻仍,人民負擔沉重;秦二世胡亥的變本加厲更加激化了廣大民眾和統治階層的矛盾,最終導致了陳勝、吳廣的大澤狂飆。飛刀認為: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是否穩定,歸根到底要看既得利益者的多少。既得利益者多,社會自然就會穩定。不難想象,在一個太平盛世之中,社會財富成正金字塔式分佈,老百姓安居樂業,誰又會去謀逆犯險呢?即便有些好事之徒想要有所動作,也缺乏支持者的響應,隊伍都很難拉得起來,更不用說形成氣候,最多也就是做個綠林草莽罷了!相反,既得利益者少,財富和權力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裡,成倒金字塔式分佈,不穩定的因素自然就會增多,社會也就會變得動盪!這個最為簡單的政治規律歷來為政治家們所重視,是制定國策、保持國家安定的根本所在。秦帝國在政治、軍事、文化等眾多領域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最終卻難逃土崩瓦解的命運,就是因為民心方面出了問題。由此看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欲知後事如何,請登入新浪原創訂閱更多章節。支援作者,支援正版。新浪原創:http://vip.book.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