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親歷與回憶_葉劍英:大革命失敗與廣州起義
天下笑:素手紅妝 少爺有毒 誅天狂魔 盜妻凶悍:邪王獨寵六小姐 巔峰神蹟 網遊之兄弟同心 明星寶貝 非花如刃 二戰之救贖 飛羽天關
第六章 親歷與回憶_葉劍英:大革命失敗與廣州起義
葉劍英:大革命失敗與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是繼南昌起義後,又一次震動世界的城市武裝起義。雖然,在當時敵強我弱的具體情況下,起義本身遭到了失敗,但它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連線起來,是中國革命由共產黨單獨領導的偉大開端,也是中國無產階級從城市轉入鄉村,建立與鞏固工農聯盟的勝利起點。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社會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對這個變化有著決定影響的,就是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黨從誕生時起,就不斷地向全國人民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綱領。這些主張,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和民主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出現,馬上得到千百萬人民的熱烈響應,也給從事革命三四十年而沒有取得勝利的孫中山以很大的影響。孫中山和一部分進步的國民黨員接受了共產黨的政綱,改組了國民黨,實行了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策,並在共產黨幫助下創辦了黃埔軍校,建立了有共產黨參加的革命武裝。在這個基礎上,孫中山以及改組過了的國民黨依靠廣大革命群眾的支援,鎮壓了陳炯明的叛變,消滅了形形色色的軍閥,安定了兩廣局勢,使後來的北伐革命有了鞏固的基地與後方。
一九二六年七月,轟轟烈烈的北伐革命開始了。在共產黨的影響與推動下,北伐軍士氣昂揚,所向無敵,以破竹之勢,直驅長江流域。但是,正當革命蓬勃向前發展,全國人民歡欣鼓舞時,帝國主義代理人蔣介石卻把槍口轉向革命。不久,武漢的國民黨也公開叛變革命,並與蔣介石合流。國民黨叛變革命以後,就以蔣介石為中心建立了白色恐怖的反革命統治。無數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遭到殘酷的殺害,已經取得了巨大勝利的大革命遭到嚴重的挫折。長江流域形勢一落千丈。許多意志薄弱的人,被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嚇倒,向反革命投降,倒向南京方面去了。廣大的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以及革命知識青年,遭此嚴重打擊,因而義憤填膺,但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形勢的發展給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一個緊迫的任務:共產黨必須挺身而出,高舉自己的紅旗,甩開一切動搖分子,把一切革命的力量團結起來,單獨地領導廣大工農群眾,粉碎反革命的猖狂進攻,繼續奮鬥下去。南昌起義就是為了挽救革命所採取的英勇行動。
南昌起義大大鼓舞了從武漢退出的共產黨員和一部分進步武裝,使他們從黑暗中看到了一線光明,看到了革命的前途和方向,並跟著南昌起義部隊的足跡,紛紛南下,向珠江流域撤退,準備以廣州作為根據地,重整旗鼓,待機再起。
隨張發奎南下的由原武漢軍校改編的第四軍教導團,南行至九江,曾引起張發奎的猜疑被繳了械。學員們的思想十分混亂,唯恐張發奎也效仿蔣介石來個“清黨”,大部分人準備逃亡。經過一番鼓動工作,並指出革命的光明前途,學員們的情緒才安定下來。於是,重新集合起兩千多人,繼續南下。到達萬安,有些人提出就在萬安舉行暴動,把二十六軍的槍械收繳後與南昌起義軍會合。當時團黨委認為應該先鞏固這支武裝,待進到敵人的心臟——廣州之後,再舉行起義。這一方面是南昌起義軍已經南下,沒有聯絡,行動起來孤立無援;另一方面也考慮到廣州是北伐軍的根據地,人民素有革命傳統,在那裡舉行起義,不但有比較堅實的群眾基礎,而且給敵人的打擊也會遠遠超過萬安。為此,團黨委決定教導團繼續隨張發奎向廣州進發。
十月間,第四軍趕跑了桂系軍閥,進駐廣州。
自國民黨叛變革命後,廣州雖然也為反革命的勢力所統治,但是,經過大革命鍛鍊的、覺悟了的廣州工人、農民和一部分愛國青年知識分子,並沒有被白色恐怖嚇倒。相反的,他們團結得更加緊密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繼續進行著英勇的鬥爭。我們回到廣州後,更加鼓舞了他們的鬥爭情緒,革命的氣焰日益高漲。被國民黨破壞的工會組織又恢復起來了,遊行示威的聲勢越來越大,郊區的農
民運動也有新的發展。
廣州的革命群眾曾對張發奎抱著很大的幻想,他們渴望著由北伐軍剩下的最後這支武裝能領導他們繼續革命。南下時,張發奎也還表示願意回廣東繼續革命,可是當他看到廣州人民這種高漲的革命氣焰時,卻又動搖了,最後終於脫下了假左派的外衣,並與汪精衛勾結一起,在廣州市內大肆鎮壓工農運動,捕殺共產黨員。這個一度曾是全國革命燈塔的城市,而今也為反革命的陰雲所籠罩,黑暗代替了光明,革命的力量遭到了嚴重的摧殘。面前的事實清楚地告訴了共產黨人:只有拿起武器領導工農群眾起來暴動,否則革命力量必將受到殘酷摧殘。十一月二十六日廣東省委根據黨中央指示,做出了在廣州發動工農兵舉行武裝起義的決定。
一年多以前,一個熱火朝天的北伐革命,猶如燎原之火,從廣州燒到南昌、燒到武漢、燒遍了整個長江流域。而曾幾何時,由於帝國主義的干涉,蔣介石的叛變革命,這股燎原之火幾遭撲滅,僅剩下星星火種!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人民,在此歷史緊要關頭,繼續高舉革命大旗,把這星星之火,又從武漢燒到南昌、燒到南方各省、燒到了北伐的策源地——廣州。
當時張發奎統治下的廣州,正處於不穩定狀態:陳銘樞部由汕頭向廣州進軍,黃紹竑部在梧州集結,也有進襲廣州的模樣。張發奎不得不集中全力來鞏固自己地盤,決定先對付桂系,然後再對付陳銘樞,於是任命黃琪翔為前敵總指揮,把所有的兵力調離廣州,開赴肇慶、梧州一帶,與黃紹竑作戰。同時又把繳了槍的教導團重新武裝起來,以防守廣州。廣州實際上只有教導團及新編成的一個警衛團和一部分警察武裝,敵人內部非常空虛。
這是舉行武裝起義的大好時機。廣東省委看到這一形勢,立即成立了“行動委員會”,加緊起義的準備工作,把各個工人組織統一組成工人赤衛隊。並祕密地發給武器,把他們武裝起來;透過黨的關係,把大批黨的軍事幹部和省港罷工工人祕密地派進警衛團,使警衛團基本上掌握在我們黨的手裡。十二月七日,“行動委員會”祕密舉行工農兵代表大會,選出執行委員會,決定十三日起義。
廣州工人階級高漲的革命氣焰,引起了帝國主義與國民黨的注視與警惕,再加上他們得到了我們要在廣州起義的訊息,便加緊從中破壞。在帝國主義與南京國民黨的授意下,張發奎匆匆調回了前敵總指揮黃琪翔,並準備解散教導團;同時在十日宣佈特別戒嚴令,日夜不停地檢查戶口。遠離廣州的反動軍隊,也開始向廣州活動。在此情況下,“行動委員會”不得不把起義時間提前到十一日。
十一日早晨二時許,被反動派稱為“赤子赤孫”的教導團學員,在槍斃了張發奎派來的特務參謀長和一些反動軍官後,立即投入了市內的戰鬥。與此同時,潛伏在市內各地的工人赤衛隊,猶如萬箭齊發,攻向各個指定的目標;警衛團也在團長梁秉樞率領下,解除了一部分反動軍官和士兵的武裝後宣佈起義。僅一個多小時,教導團第一營和工人赤衛隊第一聯隊即粉碎了敵人在鐵甲車掩護下的負隅頑抗,攻佔了最堅固的反動堡壘公安局,並在那裡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其他各路起義隊伍,也先後佔領了無線電局、郵政局、各區警察署,以及其他國民黨的黨政機關。紅旗幾乎插遍全市,大街小巷掛滿了紅布橫額,牆上寫滿了工農革命的標語。僅僅幾個小時前被反革命陰雲所籠罩的廣州,現在又變成了沸騰的、洋溢著勝利的廣州了。
必須指出,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使起義軍處於不利的地位。英、美、日等帝國主義,除了出動炮艦不斷向我市區轟擊外,還派海軍陸戰隊在長堤一帶登陸。法帝國主義也參加了這一干涉。在帝國主義軍艦的掩護下,市內反革命部隊向我展開了猛烈的反撲。廣州郊外的敵人,也準備前來增援。起義開始後不久,起義總指揮部討論了當前局勢,當時曾提出:應該迅速停止槍聲,建立市內的革命秩序,對一切尚未
攻下的殘餘據點,應包圍監視,在政治上瓦解他們,爭取他們;應該以教導團為基礎,迅速擴建軍隊,把工人赤衛隊和教導團合編成立三個師;將戰線推向郊外,發動農民,組織農民隊伍,以便迎擊前來增援的敵人。大家認為這些措施是正確的,可惜時間已不容許我們這樣做,敵人在帝國主義軍艦的幫助下進展很快,我們還來不及在市內建立革命秩序,來不及以教導團為中心擴編武裝力量,更來不及把戰線推到郊外,敵人已從三面圍上來了。從江門趕來的薛嶽部,從韶關趕來的許志銳部,以及從石龍趕來的李漢魂部,很快又搶佔了市內主要據點。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經三晝夜英勇奮戰的起義部隊,不得不撤出了廣州。
大革命的失敗,固然是由於國民黨的叛變和帝國主義的干涉,但從工人階級政黨內部來說,經驗不足,領導機關所犯的錯誤,也是革命遭致失敗的原因。大革命一開始,還是處於幼年時代的中國共產黨,雖然那時候就已懂得了武裝鬥爭的重要,但認識還是不足的,而且缺乏積極、正確的方針。特別是大革命後期,由於陳獨秀的機會主義領導,不敢放手發動群眾、武裝群眾,不去積極掌握軍隊,把革命的希望寄託在資產階級身上,幻想透過和平方式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這樣,就使黨沒有充分的力量來防止國民黨的叛變,和粉碎他們叛變後對革命的進攻。大革命的失敗,深刻地教育了中國共產黨人,使他們從慘痛的教訓中徹底認識了:中國革命只能由共產黨來領導,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一切階層都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徹底的勝利;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不可能是和平的,而只能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中國革命必須要有自己的革命的軍隊,沒有革命軍隊就沒有革命的一切。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以及其他各地的武裝起義,就是在這個認識基礎上發起的。這是堅決的、也是艱苦的大轉變。由此起點,便開始了土地革命戰爭——由共產黨單獨領導的工農革命,並開始建立了中國人民自己的軍隊——中國工農紅軍。
因此,廣州起義就絕不是消極的“退兵之一戰”,而是在這個轉折關頭,黨為了挽救革命,為了粉碎反革命的猖狂進攻,奮起領導革命人民,向反革命勢力進行的一次積極的、英勇的反擊。正如毛主席在《論聯合政府》一書中所說的:英雄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乾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他們又繼續戰鬥了”。
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並沒有完全失敗,從廣州撤出的一部分起義武裝,後來又分別與東江、左右江一帶的農民起義武裝會合,把革命種子傳播到廣大農村,繼續進行著革命鬥爭。
廣州起義留下的教訓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一條是:無產階級先鋒隊要派自己的幹部下鄉。當時革命已經轉入低潮,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革命最迫切的任務不可能是馬上奪取城市,而是如何儲存力量,把它轉入反革命勢力薄弱的農村,組織、發動廣大農民進行遊擊戰爭,建立和發展農村根據地,並依靠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取得革命勝利。革命離開了鞏固的工農聯盟,沒有農民積極參加,勝利是不可能的。可是這些教訓,直到廣州起義失敗以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沒有被一些黨的領導同志所認識。我們當時的頭腦,還充滿著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以城市為根據地的思想,對農民的力量沒有正確的認識。只有毛主席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實際鬥爭中,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結合中國民族特點,創造性地解決了這一關係著中國革命成敗的根本問題,並依據這一原理,指導革命在中國取得了勝利。如果廣州起義不留戀城市,在起義之後自覺地、主動地迅速向農村發展,與當時正蓬勃發展著的海陸豐農民運動相配合,建立農村根據地,開展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的游擊戰爭,那麼,起義將會取得更大的勝利。
——摘自《葉劍英軍事文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