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三章 社會化媒體的公民政治參與途徑_三、公民社交網路政治參與

第三章 社會化媒體的公民政治參與途徑_三、公民社交網路政治參與


專寵一身:總裁愛妻成癮 亮刺 棄妃當道 淑女也難追 漫威世界裡的神鵰 帝天至尊 億萬首席寵妻入骨 惹火萌妃:暴君的藥引 重生之天王法則 《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學習讀本

第三章 社會化媒體的公民政治參與途徑_三、公民社交網路政治參與

三、公民社交網路政治參與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開創了人類感知和認識世界的方式,傳播中的變革改變了人類的感覺,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創造出新的社會行為型別。因此,媒介又是區分不同社會形態的標誌。並認為以口語為媒介的社會是部落社會,以文字印刷為媒介的社會是脫部落社會,而電子媒介社會就形成了地球村。而社交網路使虛擬的網路交往回歸至真式的社會交往形態,力圖為人們重新找回現實生活,這是人類使用網路技術進行“重新部落化”的重要表現。

(一)社交網路的發展及其特點

社交網路,全稱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會性網路服務,專指旨在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路的網際網路應用服務。SNS 也有另一種常用解釋,全稱 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網站”或“社交網”。

(1)社交網路發展現狀

嚴格來說,國內的 SNS 並非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社會性網路服務),而是Social Network Site(社交網站),以人人網(校內網)、開心網 SNS 平臺為代表。

2009年,《網際網路週刊》推出“中國 20 家最具影響力的網路社群”中,幾大著名的 SNS 社群網站均榜上有名:人人網、開心網、豆瓣網等。

全球最早的 SNS 社交網站 Friendser 建立於 2003 年 3 月,在推出後悄然走紅,被業界認為是全球首家社交網站。此後,短短 5 個月,SNS 網路就風靡北美。爾後大批模仿者湧現,在眾多 SNS 社群網站中異軍突起的,就有後來著名的 Facebook 網站。我國國內出現的第一家 SNS 社群網站名為UUZone,創辦於 2003 年的南京FaceBook

,中文譯為“臉譜網”,是美國年輕人馬克· 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創始於2004年 2月4日的大型 SNS社交網路。仿照facebook的網路架構,清華大學畢業生王興於2005年12月創辦了國內最早的校園SNS網路社群。

SNS 社群網站的小組主要分為三類:大眾媒體性質的資訊釋出類小組、共同興趣愛好基礎上建立的小組以及私密小組,三類小組的人數依次減少。

SNS社群根據其提供的關係推廣路徑來分類,分為“熟人型”網站和“陌生人型網站。熟人型網站可以概括主要以熟人使用者身份因素為基礎形成的社交網站,如校內網;以親屬、朋友、同事等關係為基礎的開心網等。這種網站依託於使用者線上下已有的關係網路,將之延伸到網路虛擬社會中。陌生人型網站則是指網羅了具有某種共同愛好、興趣或某個共同關注主題的人群的社交型網路,如以喜好攝影、電影、廣告等創意產業作為交流基礎的MOKO美空網等。

“社交化”作為一種功能元素,正在全面融合到各類網際網路應用中。一方面,2012 年湧現出大批具備社交基因的新應用,包括圖片社交、私密社交、購物分享等,尤其在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由於手機天生的通訊功能,2012年許多熱門移動應用都具備社交功能;另一方面,搜尋、網購、媒體等網際網路應用正在融合社交因素,以豐富自身的功能、提升使用者體驗,創新服務和盈利模式。在整個網際網路都走向社交化的大趨勢下,傳統的實名制社交網站也不斷增加平臺功能,在原有網站基礎上融入以上新型的社交功能元件,尤其是將業務發展重點轉向移動終端,進而帶動了 2012 年社交網站使用者增長。然而,整體上傳統的實名制社交網站進入到使用者增長的平臺或衰退期,引入這些應用很難再刺激使用者大規模增長,因而一些社交網站在發展移動應用時甚至另闢道路,推出全新的產品。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使用社交網站的使用者規模為2.75億,較上年底提升了12.6%。網民中社交網站使用者比例較 2011 年略有提升,達到48.8%。

據中國網際網路絡中心釋出的《2012年中國網民社交網站應用研究報告》調查,約六成使用者每天都要訪問社交網站,屬於粘度較高的使用者,其中 38.2%每天訪問多次,20.3%每天至少訪問一次。

移動終端的特性,決定使用者只能實現一些相對簡單的操作,約九成使用者使用移動社交應用來瀏覽好友的新鮮事或動態,74.2%釋出個人狀態。而最具移動終端特色的地理位置功能,目前嘗試者比例較低。移動社交網站客戶端使用者中,約四成(36.4%)是透過手機自帶的方式獲取的,顯示出在手機中置入 APP 這一方式對網站推廣的重要性。但是由於此類方式偏向於被動推廣,因而其使用者活躍度相對較低、使用的功能較少。

(2)社交網路傳播特點

社交網路的概念最早源於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於上世紀 60 年代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論。SNS社群是基於現實社會中的真實資訊建立的,SNS社群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傳播者資訊的真實性。SNS是建立在熟人基礎上的,形成“熟人網上集聚”模式,朋友圈內的關係往往真實度很高,十分可靠,相互之間不存在所謂網路匿名性質的“假面具”,因此,比較容易實現實名制。

第二,傳播渠道的多元化。SNS社群傳播機制涵蓋了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進而形成一個大型的熟人圈。SNS 社群網站基於 P2P 模式網路,一傳多,多傳多,利用網路平臺的低廉而快速,個人人際網路建立的速度會加快。SNS網路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以滿足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為目的,以“網狀結構—整合傳播—及時反饋”作為新的傳播模式,實現分眾與聚眾的融合。

第三,傳播形式的多樣化整合。SNS社群功能更為多樣化,比如使用者日誌、空間、相簿、娛樂遊戲等,建構基於使用者需求的綜合化服務平臺,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需求,幫助使用者在網路人際交往中展現自我又分享彼此。SNS 網路融合了傳統的 Blog、BBS、E-mail、即時聊天等形式,同時又添加了各種應用程式,既繼承了傳統網路的優勢,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質的網路文化生態系統,建構基於使用者需求的綜合化服務平臺。

第四,傳播內容的共享

性。SNS社群本身是一個基於興趣、愛好、情感等共同意志的虛擬化區塊兒,其訂閱機制使傳播者努力想共享資訊、思想或態度,體現了“人人都是把關人,人人都可以自主控制資訊流動”的權利。SNS中包含的RSS、相關連結功能讓這些內容真正進入公共話語空間,把這種原本微小的離散的價值聚攏起來,形成一種強大的話語力量和豐富的價值表達。

任何一種媒介的誕生都不是沒有意義的,人們希望透過網路來相互聯絡,以鞏固現實中的人際關係,滿足自身需要。在這裡,現實中人與人的社會關係與虛擬化、社會化的網路透過社交網路“聯絡”起來,成為獲得人們認可並進行社會交往的平臺。

(二)社交網路的強弱聯動促進社會關係的資本化

社群是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具有某種互動關係和共同文化維繫力的人類群體及其互動區域。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在《共同體與社會》中,圍繞“社會”、“社群”兩個概念建立起社會學體系。社群即在情感、依賴、內心傾向等自然情感一致的基礎上形成的、聯絡密切的有機群體。在這種形式裡,不管人們形式上怎樣分離,也總是相聯絡的。而社會是建立在外在的、利益合理基礎上的機械組合的群體,在這種形式裡,不管人們形式上怎樣結合,也總是分離的。

(1)構建強弱關係聯動網

無論是虛擬社群還是真實社群,人都是絕對主角,而不是孤立的,人是社會化的,這種社會化引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關係。關係傳播理論提出的基本假設是:關係與傳播緊密相聯,無法分開;關係的本質由群體成員的傳播行為決定;關係通常以含蓄而非明顯的方式顯現;關係在參與者之間透過長期談判與協調發展起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斯蒂芬·小約翰提出關係是行動雙方對他們行為的一系列期望,是建立在雙方交往模式的基礎上的。

從微觀上來看,SNS社群傳播涵蓋了人際傳播與群體傳播等傳播型別,這有助於強化參與者的使用者體驗,降低政治參與的社會資本,形成政治參與的強黏著度,從而構建強弱關係聯動網。

第一,人內傳播結構,可以強化政治參與者的參與體驗。使用者體驗是一種使用者在主觀使用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心理感受,社交網站的友好、人文性,一定意義上為受眾積累了體驗積分。同時,基於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SNS社群的參與者會在認識外界事物的同時,將自己本身作為認識物件。特別是政治參與的高難度性,使部門參與者對他敬而遠之,而人內傳播的使用者體驗,可以使參與者從心理上將他視為一種感受過程,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政治參與客體,進而強化政治參與者的使用者體驗。

第二,人際傳播結構,可以降低政治參與的社會資本。雖然,SNS社群有熟人型和陌生人型,但是這種陌生人型一般也是以熟人為基礎的二次或多次拓展的結果,基於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基礎的政治參與可以降低溝通的成本和風險。同時,在陌生人型社交網路中,因為共同愛好、共同話題而結成好友的使用者們,其互相的交往也會呈現“熟人型”的特徵,這種人際結構的效果制約機制,有利於參與者意識到盲目參與的後果,而主動採取理性參與方式。

第三,群體傳播結構,可以提高政治參與的強黏著度。黏著度強是表現一些小型網站和興趣網站的鮮明特徵,雖然某一型別的使用者不多,但是都很有效,而且參與者在細分了的網站上能夠各取所需。同時群體中的“我們”意識以及利他精神,可以提高政治參與的黏著度,強化政治參與的意識,進而採取行為。

《環球時報》與SNS性質的人人網結合是社交網站推動民眾政治參與的典型範例,《環球時報》依託人人網開設公共主頁,轉發國際政治新聞。社交網站以熟人圈為基點,圈子中的人群可以立即看到好友狀態和資訊,並進行評論,不同主頁擴散的人際網路不斷疊加,以滾雪球的方式將參與者圈存在其中。目前,《環球時報》人人好友近100萬。人人網是由校內網發展而來的,其註冊者一般都是大學本科學歷及以上者,文化程度較高,對《環球時報》等高階媒體也有一定的認可。而《環球時報》就是藉助這種傳播模式,使受眾自發關注其相關報道,並且發表看法。

SNS降低了整個社會價值體系中的交易損耗、溝通損耗以及無效作用,從而節約了社會資源,增加了社會資本,並且充分發揮出社會資本“越共享越增值”的特性。SNS社群的最顯著特性就是基於熟人圈子所形成的傳者真實性,使用者可以在SNS中進行自我調整,建立自己的人際圈子和關係網路,也就是所謂強關係的網路化。在熟人交際情境下,熟人間討論的實際問題比重會增多,也提高了資訊傳遞、處理和反饋的效率,而且會使社群內“傳受”雙方的交流更加透明,降低傳播成本,增加傳者的信用度,提升受者的信任感知度。

(2)實現社會關係的資本化

普特南對義大利行政社群的研究,將社會資本從個體層面擴充套件到群體層面,在他看來,社會資本已經不再是某一個體擁有的資源,而是全社會所擁有的財富。在《使民主運轉起來》一書中,普特南對社會資本做了這樣的定義:“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組織的特徵,如信任、規範和網路,它們能夠透過推動協調的行動來提高社會的效率。”他認為,正是這種存在於社群和國家中的因公共參與而培養起來的社會資本,促進了社群的繁榮、經濟的發展。

而SNS社群的出現,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虛擬社群和真實社群的資源,透過SNS進行政治參與則可以實現社會關係的資本化。

第一,SNS社群的熟人機制,有利於積累政治信任感。以社會關係為基礎的SNS社群政治參與,有利於依託人際關係來培養參與者對政治社會的信任感,包括對政府、官員、社會政治生態等的信任,同時提高參與者的感知、體驗能力,積累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內化為一種社會動力資本。

第二,SNS社群的圈子機制,有利於形成政治規範意識。基於興趣、愛好的社交網站容易在分享資訊的基礎上,以真實、互惠、合作的態度來參與政治,以無形的圈子結構來調節參與者的行動,從而形成政治規範意識,這種意識可以強化圈子內部的聚合效應,從而形成社會資本。

第三,SNS社群的現實關係網路化,有利於推進社會政治行動。SNS現實關係網路透過網際網路技術實現線上化,線上構建的社會關係網路透過線下互動迴歸於

現實生活,實現線上關係網路的現實化。而這種現實與網路政治社會的交融,在“效果—需求”機制的刺激下,更能夠推進社會政治行動。

社會資本是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的一種特徵,它有助於推進社會行動。

在滕尼斯那裡,社群與社會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連續統,任何一個特定社會形態都不會處在這個連續統的某個極端,而是某個位置。純粹的社群和社會是不存在的,兩者之間互相都有對方的因素。在這種理解下,社會變遷的過程就是一個社群因素不斷減弱而社會因素不斷增強的過程。

(三)PX專案相繼擱淺:社交網路公民理性參與的典範

近幾年來,PX成為**詞。繼2007年廈門PX專案因當地居民抗議被驅逐搬遷到漳州古雷、2011年大連PX專案因當地居民抗議宣佈停產待遷;2012年10月28日,寧波鎮海PX專案也因群眾抗議被迫停產。PX已經成了一個代名詞,環境保護、政府公信力、公眾知情權等等,關於PX專案的輿論,一次次考驗各種利益團體。

廈門市海滄PX專案,是2006年由廈門市引進的一項總投資額108億元人民幣的對二甲苯化工專案,該專案號稱廈門“有史以來最大工業專案”,選址於廈門市海滄臺商投資區,投產後每年的工業產值可達800億元人民幣。原計劃2008年投產。2007年3月,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趙玉芬發起,有105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合簽名的“關於廈門海滄PX專案遷址建議的提案”在兩會期間公佈,提案認為PX專案離居區太近,如果發生洩漏或爆炸,廈門百萬人口將面臨危險。但遺憾的是國家相關部門和廈門市政府沒有采納他們的建議,而且加快了PX專案的建設速度。經多家媒體報道後,短時間在廈門引起強烈反響。在當地政府仍無迴應的情況下,廈門市民紛紛上網發帖討論,相互轉發手機簡訊,甚至以“散步”的形式,集體表達對PX專案的反對訴求,從而引發轟動全國的PX事件。

廈門市海滄專案與廈門風景名勝地鼓浪嶼僅5公里之遙,與廈門島僅7公里之距。專案開工後便遭受廣泛質疑。而質疑聲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大學生,他們在人人網上釋出各種有關專案情況,市民遊行的資料和圖片。這當中有地域因素,大學生關心他們自己的生存環境。因為PX專案位於人口稠密的海滄區,臨近擁有5000名學生的廈門外國語學校和北師大廈門海滄附屬學校,專案5公里半徑範圍內的海滄區人口超過10萬,居民區與廠區最近處不足1.5公里。以廈門為圓心,PX事件在其他地方擴散開來,以廈門大學生為圓心,PX事件在人人網上也擴散開來。2007年廈門PX事件爆發後,金湧受廈門市政府邀請,前往海滄擔任PX事件應急處理的專家質疑。他認為廈門PX之所以稱為一次環保事件,與該產品本身的毒性並無太多關係,而在於PX 專案資訊公開不夠,以及民眾知情權和參與權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

而後來的寧波鎮海煉化擴建一體化專案是國家“十二五”重點生產力佈局規劃專案。在寧波市人民的恐慌和害怕中,他們上街遊行。2012年10月27日下午,寧波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領導幹部會議,就廣泛徵求民眾對該專案的意見、維護社會穩定做出部署。2012年10月28日,寧波市政府召開新聞釋出會宣佈:寧波市經與專案投資方研究決定,堅決不上PX專案,煉化一體化專案前期工作停止進行。

2012年,就讀於斯坦福大學環境工程的張弘,在人人網上看到了寧波PX專案的訊息和圖片,家鄉人走上街頭反對PX,有的人甚至戴上口罩。張弘的家雖然離鎮海較遠,但因為寧波人都去遊行了,他的母親也參加了遊行。PX專案論證很長時間了,但是民眾都不太瞭解什麼是PX,也不知道這個專案究竟會給他們的生活帶去什麼樣的變化,就是盲目地去遊行了。張弘結合自己的知識寫了一篇日誌,放在了人人網上。在這片日誌裡,張弘通俗的話介紹了什麼是PX,講了PX的危害,講了他希望大家冷靜下來看待PX這個事件的願望。張弘最初寫這篇日誌只因為發表心中的不快,沒想到這個日誌被瘋狂的轉發,很多網友在他的日誌下回復並和他討論。

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張弘說,很多人指出了他文章中的問題,如“PX不溶於水,因此不會對水造成汙染”,也有一些經濟風險分析的錯誤。張弘都虛心接受這些批評,但是他始終覺得討論比不討論要好。

其實,張弘在人人網中的日誌只是青年特別是大學生參與此事件的一個縮影。從廈門PX事件中廈門大學生在人人網中釋出訊息,到寧波PX事件中張弘的日誌瘋傳,除了有地域原因之外,也顯示出當代青年,或者說是以社交媒體為友的青年參與政治的一種新方式。以大學生為主要受眾的人人網在大學生心目中有著特殊的意義,而在社會矛盾凸顯期,人人網這種交友平臺也慢慢地出現了政治的聲音。從另一個角度講,就是以人人網為代表的社交網站開拓了青年政治參與的受眾,成為青年政治參與的新領地。

青年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的主體意識得到增強,社會參與和社會責任感也隨之上升。但是也出現了一些青年對政治的冷漠情緒。而社交媒體的出現,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青年的需求和偏好,以這種方式作為政治參與的主要途徑,可以說是對社交關係的有效利用,也是青年提高政治認知、端正政治態度、進而採取理性行為的重要創新。

社會化媒體,因其“社會性”而備受推崇,也因其“前衛性”而引領著新一代“改革者”,透過改變整個社會的輿論生態,來推動社會的民主化程序。雖然,社會化媒體的輿論環境還不太成熟,我們不知道在未來社會化媒體家族中,還會有何種新的應用形式出現,但毋庸置疑,社會化媒體的不斷普及及其對社會的動員作用,將促進社會更加民主和開放。網路論壇為公民政治參與營造開放氛圍,拓寬公共話語空間; 微博強化了政治互動,實現資訊交換;社交網路構建強弱關係聯動網,實現社會關係的資本化。此外,社會化媒體還包括播客、維基、即時通訊工具、網路書籤、簽到工具等,它們都具有參與性、對話性、公開性、社群化等共同特點。社會化媒體使普通公民作為內容生產者與傳播者的角色得到突顯,其所形成的開放交流、去權威化、自由共享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提升了公民網路政治參與的意識與能力,社會化媒體已經成為公民網路政治參與的主渠道,在召喚參與者的行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