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實_促進城鎮化的綠色化
雲翻雨覆 傲世傀儡師 異靈契魂師 我的女友是武神 極道仙尊 統御萬界 風舞 萬古真仙 冥夫,我要休了你 黑道公主的戀愛神話
第六章 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實_促進城鎮化的綠色化
促進城鎮化的綠色化
生態文明的城鎮化或城鎮化的綠色化,必須是一種系統性的,從巨集觀佈局到主體形態、從城市規模到城市開發、從功能分割槽到城市建設都要綠色化。具體說來,至少包括城鎮化六個方面的綠色化。
一是巨集觀佈局要綠色化。就是城市化在哪類區域推進的問題。要在適合人居的地方佈局城鎮化,不適合人居的地方則不能搞城鎮化,把適合樹、草、水和其他動植物的空間留給自然。這樣就會從總量上增加生態空間,減少對自然的傷害,減少洪水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減少沙塵暴、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等。
在不宜人居的地區降低城鎮化強度,也就會減少開山修路、切坡建房、排放廢水、堆載廢渣等行為,從而減少由此不斷地引發的地質災害危險,避免年復一年地防災減災、災後重建,避免道路、橋樑修了垮、垮了修,減少水泥鋼材砂石的使用量,減少由此帶來的大量資源消耗和汙染物的排放。
中國的國土很廣袤,但適宜城鎮化的空間並不寬敞。所以,城鎮化必須實行集中·均衡的模式。集中,就是在較大的空間範圍如長三角內,集中開發,產業集中集聚、人口高密度居住、城市密集佈局,以較少的國土空間承載高強度的經濟活動和高密度的人口。均衡,就是在全國範圍的大尺度內,形成若干個人口經濟密集的城鎮化地區。中國有13億人口,僅有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個經濟人口密集區是不夠的,要在中西部條件適宜的地區引導形成新的經濟人口密集區,如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
二是主體形態要綠色化。就是人口主要分佈在哪種型別的城市問題。在這方面,我們走了一段偏路。開始是大力發展小城鎮,試圖走出一條完全中國化的城鎮化道路,希望農民只在小城鎮就業和居住,不能進入大城市。但是,農民多數還是跑到大城市,即使在小城鎮,也主要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等就業崗位充足的小城鎮。
後來我們認識到這一模式的弊端,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2013年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2014年頒佈的《新型城鎮化規劃》重申了這一方針。
城市群的好處是,由於是多中心的,可以防止城市功能過於集中一個超大城市帶來的“城市病”。現在推進的
京津冀協同發展,本質上就是要解決北京功能集中過多的問題。
由於城市群又是在一定地域空間相對集中的,可以降低成本,避免過度分散型城鎮化帶來的浪費。也就是說,城市群可以實現一種生產、生活、生態、交通空間疏密得當的空間結構,人口集聚、生產集中,生產與消費等儘可能在尺度不是很大的同一空間進行,這樣就從源頭上減少了運輸量,也就減少了汙染物和碳排放。我們現在的城鎮化太分散,到處都是工業園區,到處都是房地產專案,到處都要承接產業轉移,到處都要建設電網、高速公路,這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三是城市規模要綠色化。就是城市規模要不要管控,根據什麼管控的問題。城市不應該是一個完全自由成長、完全市場化放任自流的領域。要根據水資源、土地資源、環境容量,引導城市的經濟規模、人口規模、產業結構,使之不超出當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城市規模要同當地的自然生態空間比較均衡,當地的大氣以及其他自然生態空間能有效吸附達標排放的汙染物,當地的“水盆”能淨化掉經過處理的汙水。城市的水資源主要依靠當地降雨和河流湖泊溼地等“水盆”供給,從源頭減少大跨度調水的壓力。城市規模控制在水土資源承載力範圍內,就不會超采地下水,從而減輕地面沉降的程度,不用去治理地面沉降,也就減少能源資源消耗、減少汙染物。
四是城市開發要綠色化。這就要控制城市開發邊界,控制城市周邊和城市內部的開發強度。城鎮化地區和城市建成區內都要保留一定比例的自然生態空間和農田,給水留下空間,給補充地下水留下水源空間,給吸附PM2.5留下足夠的植被,這樣城市才不會變成一塊密不透氣的“水泥板”。城市應是一個自然生態系統,不應僅是一個高密度的人口居住地,動植物也應該成為城市中沒有戶口的“居民”。
城市開發要充分利用自然獨特的山水環境,依託原有山脈、河流、坡地,使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使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要約束那些改造自然的行為,不填埋原有的河流、溼地、湖泊,不截水建壩,不劈山切坡,不用水泥裹死原有河流,恢復河流生命系統,使水道變成有生命力的河流。儘可能減少修建工程性雨水排放系統,建成主要利用自然排水,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
。現在的問題是特大城市的開發強度過高,特別是工業用地太多。很多城市商服用地和工業用地存量比是3∶7,但新的建設用地供給的實際比例卻是8∶2,土地指標的供應結構脫離實際。要堅決控制特大城市繼續“攤大餅”,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和生態紅線,擴大森林、溼地、湖泊等綠色生態空間。
五是城市分割槽要綠色化。就是城市內部多種功能如何擺佈的問題。要按照主體功能區、而不是單一功能區的思想進行分佈設計,不再把城市切割成功能過於單一的CBD、居住區、購物區、科技園、大學城、休閒區、文化區等。除高汙染的工業區外,一個城市的各個分割槽,可以只區分主體功能,實行混合用地,讓人口的工作地與居住地儘可能近,讓生態空間與居住空間儘可能近,出行儘可能短,這就會減少交通量,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同時,城市規劃和功能區的設計,要體現包容性、有記憶,這也是綠色化。要包容農業,包容農田,包容村莊和民居,保留或修復村莊,而不是消失村莊,保留或修復原有民居,而不是大拆大建,讓農田成為城市記憶的一部分,讓民居留下民俗的記憶、棲居的記憶、鄉愁的記憶。城市的部分街區,要體現包容性,不單純作為汽車通行的地盤,也應包容居民逛街、購物、嬉戲、吃飯、喝茶的空間,形成綜合性功能的街道。要逐步改變封閉的“住宅小區”模式,建設沒有圍牆的城市,使居民有更多的公共空間、生活空間。
六是城市建設要綠色化。城市供水、交通、能源、防洪和汙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系統,要按照綠色、低碳、迴圈理念進行規劃設計,減少水泥化的工程性措施。要儘可能地使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運用分散式電力系統,儘可能讓每一棟有條件的建築物都能成為一個發電中心。要在源頭上實現垃圾減量化,能再利用的垃圾應得到再利用,不能利用的垃圾成為發電的燃料,逐步實現基本上不填埋垃圾,不向自然排放有害廢棄物,形成真正的環保城市。交通主要使用大運量、高速度、綠色低碳的軌道交通為主的運輸體系,節能型的軌道交通應成為大城市群和大城市的主要客運方式,降低私人轎車的使用頻率。城市建築的質量高、壽命長,居住面積適度,充分利用太陽、自然風,使用保暖禦寒低碳的建材,減少空調使用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