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貫高守信
叛逆新妻:表白傲嬌老公 總裁別太壞 打破虛空 大劍——風起之時 狂刀劍笑 無盡攻略系統 萌動茅山:蘿莉風水師 重生之逆轉仙途 大將 呆萌日誌:我的老婆是兔妖
第117章 貫高守信
井陘之戰以後,劉邦立張耳為趙王。兩年以後,張耳去世,張耳的兒子張敖繼位,高祖劉邦把大女兒魯元公主許配給他為王后。公元前200年,高祖因追擊匈奴在平城(山西大同東南)被圍。後脫圍回來經過趙地,在趙地停留了幾天,趙王張敖早晚侍候,脫去外衣,親自端送酒食,非常恭敬,一切都按著女婿對岳父的禮節。但高祖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坐著的時候,兩個膝頭一拱起,像個簸箕一樣,表現出一種很不禮貌的態度。他還動不動就罵張敖,真是傲慢、輕率到了極點。趙的丞相貫高以及趙午等一班大臣,年紀都是六十多了,原先都是張耳以客禮相待的人,平日講究氣節,看到高祖這種樣子,很氣憤。他們說:“我們的趙王太懦弱了。”於是企圖說服趙王反叛。他們對趙王說:“天下紛亂的時候,各地的英雄豪傑都起兵自立,本領強的就成功了。如今大王侍候皇上非常恭敬,而皇上對你卻一點禮貌也沒有,請允許我們替大王把他殺掉!”張敖聽了,立即咬破自己的手指,讓鮮血直流,表示他對高祖的至誠,同時也與他們約誓,千萬不能這樣幹。張敖說:“你們為什麼說出這樣錯誤的話來呢!想當初,我父亡了國,靠著皇上的支援才得以復國。我們後輩都受到了皇上的恩德,我的所有一切都是皇上給予的,希望你們以後不要再說出這樣的話來。”事後,貫高、趙午等人私下商量:“是我們錯了。我們的王是個忠厚老實的人;不肯忘恩背德。只是我們照理是不能忍受侮辱的,今天我們恨皇上侮辱我們的王,所以要殺他,卻為什麼要牽連和玷汙我們的王呢?假使事情成功了,自然歸功於我們的王;如果事情失敗了,一切罪責由我們自己承擔。”第二年,高祖在東垣(河北正定縣南)一帶掃清韓王信(不是韓信)的叛軍殘餘以後回長安,又經過趙地。貫高這班人就在高祖必經之地的柏人縣(河北邢臺市東北)暗中進行佈置。他們在館舍的夾牆裡埋伏了一些人,準備在高祖停留休息的時候,把他刺殺在床邊。高祖來到柏人縣這個地方,本來是打算停留休息的,但忽然覺得心裡有點不安,他問旁邊的人:“這地方的縣名叫什麼?”旁邊的人回答說:“柏人。”高祖自言自語地說:“柏人,是受迫於人啊!”於是,他沒有停留就一直走了。
又過了一年,那是公元前198年,貫高有個仇人知道他策劃謀殺皇上,就向朝廷告密。於是,高祖下令逮捕趙王張敖和貫高等那一班人。訊息傳來,那十多個人都紛紛爭著要自殺,惟獨貫高一人非常生氣地罵道:“哪個要你們這樣乾的!現在,我們的趙王事實上不知道我們策劃的一切,卻也遭到逮捕,你們全都死了,還有哪個去證明我們的王並沒有參與造反呀!”於是,他們被推上像獸籠一般的囚車,囚車四周的板子還用膠密封了,和趙王一起被押解到長安。——在朝廷開始查辦趙王張敖謀害皇上這一案件的時候,高祖曾下了一道命令:趙國所有的官員、賓客,有哪個敢跟隨趙王的,都滿門抄斬。貫高和賓客中的孟舒等十多個人,根本不考慮自己的利害問題,都自動地按著死囚的規矩,剃掉頭髮,用鐵圈緊緊箍在脖子上,作為趙王家裡的奴隸,跟著到了長安。——貫高來到長安以後,接受審訊,他說:“策劃叛亂的事,只是我們乾的,趙王實在一點不知道。”審問的官員因為他不揭發趙王,就用刑逼供。板子打,鞭子抽,有好幾千下,他默不作聲;又用錐子刺,刀子割,遍體鱗傷,身上沒有一塊好肉了,但他始終不改口。呂后多次對高祖說,趙王張敖因為魯元公主的關係,料想他不會做出這樣的事來。高祖聽了,氣沖沖地說:“如果張敖做了皇帝,要多少女人就有多少女人,他還希罕你的女兒嗎!”高祖一定要懲辦張敖,不聽呂后的意見。後來司法部門審理這個案件的官員,把審訊貫高的情況向高祖作了詳細的彙報。高祖聽了,說:“這是一條好漢!我們這裡有哪個認識他的,私下再去問問他。”中大夫洩公說:“他是我的同鄉,我早就瞭解他,他本來是趙國講氣節、守信用、說話算數、說到做到的人。”於是高祖就要洩公拿了皇帝的特別通行證到監獄裡去。這時,貫高已受過酷刑,坐在竹**,聽到有人來,抬起頭,瞧了瞧說:“是洩公麼?”洩公慰問他,態度像以前那樣熱情。兩人的談話逐漸談到那個造反的問題上來了,洩公問他,到底趙王張敖有沒有參加陰謀策劃。貫高說:“難道有哪一個不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嗎?這是人之常情啊!現在我的三族都被宣判死刑,難道我要用趙王來換我的親人嗎?但是,因為趙王事實上沒有造反,這完全是我們乾的,我不能為了苟且偷生而不顧事實。”貫高把事情的經過從頭到尾、原原本本地說了出來,表明趙王確實是不知道。談完以後,於是洩公進宮向高祖作了詳細彙報,高祖隨即下命令,赦免了趙王張敖。
高祖很欣賞貫高這種說一不二的做人態度,叫洩公去通知貫高說:“趙王張敖已經釋放。”同時還告訴貫高,高祖也赦免了他。貫高高興地說:“我們的趙王確實已經釋放了嗎?”洩公說:“確實的!”洩公又說:“皇上很稱讚你,所以也赦免了你。”貫高說:“我之所以不死,要留著這條命,為的是證明趙王沒有造反。現在我們的趙王已經被釋放,我的責任已經盡到了,死已無恨。而且做臣子的揹著篡位和謀殺皇上的名聲,還有什麼面目再在皇上手下工作呢?縱然皇上不殺我,我心裡不感到慚愧嗎?”於是,他仰起頭,自己切斷喉嚨而死。這時,他的名聲傳遍了天下。
司馬遷在《張耳陳餘列傳》後部分所附的張敖的事蹟,事實上是表彰貫高那種明辨是非,主持正義,說一不二,決不推卸自己的責任而苟且偷生、嫁禍於人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