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五篇:小人也能成“大事”(2)

第五篇:小人也能成“大事”(2)


一生一世,黑白影畫 億萬天后心尖寵 惡總裁的代嫁新娘 最強的系統 武破蒼穹(茶與酒之歌) 狂妃馴冷王 星空之最強主宰 你的黑料比本人可愛 帶著空間去修行 媽咪,寶寶幫你找爹地

第五篇:小人也能成“大事”(2)

第五篇 小人也能成“大事”(2)(1/3)

楊廣善偽得皇位

歷史上還有一個透過詐騙手段而謀得後位的人,這就是楊廣,也許正是應了那句“小人得志便猖狂”,楊廣是歷史上又一公認的暴君,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他的發家史。

隋文帝楊堅有5個兒子,都是獨孤後所生。楊堅常自豪地對臣下說:“朕別無姬侍,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不像前代帝王內寵多,兄弟問互相紛爭,亡國之道,莫此為甚。”他豈能想到,一母所生的兄弟,為了權位,照樣會鬧出悲劇。

楊堅長子楊勇,次子楊廣。楊勇品性寬厚,恣意任性,沒有心計。楊廣生得儀態俊美,善於察言觀色,深藏心計。5個兒子中,獨孤後最喜歡楊廣。楊堅登基以後,楊勇因系長子,被立為太子,楊廣被封為晉王。楊廣因為自己的戰功在哥哥之上,這使他漸漸有了取代哥哥的慾望。

楊廣是個典型的兩面派,雖然也出身名門大族,但他的紈絝子弟的色彩更具有隱蔽性。他的性格中糅合了很多正反兩方面的特性:既有很強的虛榮心,有紈絝子弟的低下素質,喜歡私下尋歡作樂;又具有過人的文武才能。他在得到想得到的東西之前,是很善於偽裝的。得到之後,本性中惡的因素便呈現出來,結果走到窮途末路。

為了實現做太子,進而做皇帝的夢想,楊廣費盡心機地將自己偽裝起來。而太子楊勇卻缺少楊廣那樣的心機。明明知道父親楊堅喜歡節儉,他偏偏要奢侈浪費。一次大閱,楊勇在他的鎧甲上加上了金珠等裝飾,為此隋文帝當即訓戒道:“自古以來,帝王好奢侈沒有一個能長治久安的。你身為太子,應自重節儉,這樣才能繼承大業。”但楊勇事後仍一如既往。明明知道母親獨孤皇后痛恨男子寵幸眾多姬妾,他還要很張揚地尋歡作樂,不但如此,還冷落了母親精心為他挑選的妻子元氏,而元氏由於失寵,鬱鬱寡歡,日久成疾,患病而死。這使得父母都對他有怨氣。加上後來楊勇還過分地接受百官的朝賀,使楊堅更為不滿,這就為楊廣的奪位提供了好機會。

楊廣與楊勇的性格迥然不同。他陰險狡詐,知道文帝崇尚節儉,就把家佈置得十分寒磣。尤其在得知哥哥因奢侈受責後,他更是立即重新安排王府的陳設,連屏風都換上白絹而不再用五光十色的彩錦了。楊廣表面上謙遜有禮,不僅刻意逢迎父母之所好,而且不惜花費金錢廣泛結交朝臣,尤其對楊堅的寵臣楊素更是虛接結納。楊廣的心計之重還體現在他甚至對皇帝皇后身邊的侍從也屈尊討好。這群人在宮中地位雖低,但跟皇帝皇后接觸的機會多,所以討好這些人很重要。長此以往他便獲得許多朝臣的稱讚。不但如此,楊廣和夫人蕭氏,還在母親獨孤後面前大獻殷勤,顯得十分恭敬孝順。他知道母親恨男人納妾,他就視蕭氏為上賓,有時獨孤後派宮婢傳話,或是有所賞賜,楊廣甚至和蕭氏同寢共食。回去的人自然在獨孤後面前誇讚晉王夫婦的美德。日久天長,楊堅也對他刮目相看。滅陳以後,楊廣被任命為揚州總管,鎮守南方。臨行之前,楊廣進宮與母親辭別,母子二人嗚咽流淚,悲不自勝。

楊廣在出任楊州總管以後,廣結心腹,總管司馬張衡、安州總管宇文述等人都是他的死黨。楊廣得知母后對太子極為不滿,覺得取代太子大有可為,遂和心腹定下計謀,張衡受楊廣之託為篡奪太子寶座進行全面策劃。宇文述建議楊廣為搞掉太子首要的是結交權臣楊素,因為只有楊素才能使隋文帝改變主意。而楊素又最信任弟弟楊約,若想結交楊素首先要交好楊約。宇文述還毛遂自薦,主動提出去京城打通楊約這一關節。楊廣聽後異常高興,當下給了宇文述許多金銀財寶,以利他進京活動。

宇文述抵京後,立即宴請楊約,並與他賭博。宇文述故意只輸不贏,很快便把帶來的金銀輸個精光,另外還賠上許多古玩。楊約酒足飯飽又發了個大財,滿心高興,口中連連稱謝。宇文述乘機說道:“楊大人,您可別謝我。這些金銀珠寶是晉王下賞賜的,殿下命令我陪您玩玩,只求您高興即可。”

楊約不解地說:“宇文大人,您可把我責糊塗了。請大人詳細說明可好?”

宇文述就把楊廣派他來京的用意一五一十全說了,最後又是勸諭又是威脅地說:“楊大人,守常規固然是大臣的本分,可是,如果違反常規卻符合天意人心,也該權變,這才是通情達理之舉。常言道,識時務為俊傑。從古至今,賢人君子沒有不根據形勢而行動的,不避害趨利還叫什麼君子?您與令兄是當今朝中最有地位、最有權勢的大臣,勞苦功高,掌權多年,難免不得罪一些人呀。恐怕有不少朝臣對二位大人心懷不滿,甚至有人還想等機會加害於二位。如果皇上一旦昇天,您二位還有靠山嗎?據我所知,太子對當權的大臣是很不滿的,將來太子繼位,不知大人與令兄可得安生?目前,皇上與皇后對太子深為不滿,早有廢黜之意,這點您不會不知道吧。依我愚見,只要令兄出面勸皇上立即廢掉太子,另立晉王為太子,肯定能得到皇上同意。果真如此,豈不一舉兩得。晉王當上太子還能不感激二位大人嗎?我想,那個時候大人與令兄就可以安如泰山了。”

楊約聽罷,連連點頭表現同意。宇文述見目的已達到,也就不再言語了。

第二天,楊約就去見楊素,把宇文述的這番話作為自己的見解,同楊素講了。楊素聽後,也正中下懷,拍著巴掌說:賢弟,多虧你想的深遠,愚兄還沒想這個問題。你談得很好,很及時啊!”

分手時,楊約又叮嚀楊素:“哥哥,皇上最聽獨孤皇后的話,你可早下決心,否則,將來難免大禍臨頭;你一旦成功,咱們家可就萬世昌盛,子孫永無後顧之憂了。”

幾天以後,楊素趁進宮奉侍獨孤皇后飲宴的機會,裝作無意的樣子,隨口說道:“皇后陛下,為臣應恭賀陛下呀。”

獨孤皇后不解地嗯了一聲,並讓楊素繼續說下去。

楊素說:“晉王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賢下士,節儉勤奮,真像皇帝陛下一樣,皇后有這樣好的兒子,真是大隋天下之福啊!”

沒想到皇后聽罷這句話卻流下了眼淚,楊素嚇得趕忙離席跪到地上叩頭請罪。皇后擺擺手,讓他重新落座,深深嘆了一口氣說:“你說的都對,廣兒是個大孝子。皇上常跟我提及,每次派人到揚州去看他,他都早早地在府門外站著等使臣,一提到皇上和我,這孩子就流眼淚,都那麼大了,還捨不得爸爸和媽媽。廣兒的媳婦也賢惠,每次我派宮女去看她,她都同宮女一個桌吃飯,一張**睡覺。這倆口子可不像勇兒那倆口子,阿勇和阿雲一天只知道享樂,近小人遠君子。尤其叫我傷心的是,勇兒還猜忌廣兒,我真擔心有朝一日廣兒死在勇兒之手哇!”

楊素一見機會到了,說了一些安慰皇后的話,又說了許多太子楊勇的壞話。獨孤皇后見楊素是這個態度,立即賞給他許多金銀珠寶,並告訴他要幫助皇帝早下決心,廢掉太子楊勇,立楊廣為太子。楊素沒想到這麼輕易就達到了目的,一再向皇后表示一定向皇帝進言,豁出老命也在所不惜。

楊廣除了派人向皇帝、皇后進言,自己還親自出馬。一次,他回京朝拜,離京時去辭別母親,一見到母親就跪在地上泣不成聲,獨孤皇后也流下淚來。楊廣哽哽咽咽地說:“孩兒實在笨拙,只知道友愛兄弟,可不知因為什麼得罪了太子,太子對孩兒恨得要命,常常對人講要殺掉孩兒。孩兒被殺倒無所謂,只是擔心母后承受不了哇。孩兒就要離京回揚州了,請母后千萬珍重,不要以孩兒為念!”

說罷,楊廣竟嗚嗚大哭起來。獨孤皇后用手一抹眼淚,高聲說道:“孩子,你站起來。這個瞧地伐(楊勇的小名)也越來越不像樣了!我給他娶了元氏,可是他卻不把人家當妻子對待,一個心眼寵著那個阿雲,媳婦死了我還沒追究,如今又要害你,我真不能容忍了!我活著他就敢這樣,將來我死這得了?皇上一旦千秋萬歲之後,將來你們還得向阿雲的兒子稱臣,這可太叫人痛心了!”

楊廣見母親中了他的圈套,就更放聲大哭起來,趴在地上不起來。楊廣離去後,獨孤皇后決心去找皇上提出廢掉太子楊勇。

對於廢掉太子的議論,楊勇也有耳聞,雖然憂懼可又拿不出對策。後來,他竟愚蠢地去找巫師,請巫師做法術幫助自己避開這場災難。楊勇按巫師的要求,在後花園內修了一個庶人村,房屋低矮簡陋,自己常住到裡面,用草墊子當褥子,穿著粗布衣服,儼然是個窮百姓。幻想以此來保住自己的地位。

隋文帝對楊勇的這些舉動,很快就掌握了。他雖然有意廢掉太子,但總不肯輕易下決心。此番聽說太子如此,就想再給太子個機會,再考慮一次。於是,隋文帝下令召見太子。楊素惟恐隋文帝與太子重歸於好,就想出一條毒計來。他親自站到宮門,當見到太子來時,不讓太子進宮,故意激怒他。直到楊勇上當發火了,楊素才答應進宮稟報皇上。楊素進宮後對隋文帝說:“為臣在宮門見到太子怒容滿面,懇請皇上小心,謹防有變故。”

隋文帝一聽,十分生氣,感到太子實在是不可救藥了。

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隋文帝正式下詔廢掉太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將楊勇監禁在東宮,交付楊廣監管。楊勇被關押後,一再請求面見父皇申訴,結果均被楊廣阻止,未能如願。楊勇被逼無奈,只好爬到院中的大樹上高聲喊叫,期望父皇能聽到他的聲音。對此,楊素立即向隋文帝報告:“楊勇瘋了,已不可救藥了。”因此,楊勇未能見到父皇的面。

楊廣在楊素等人的幫助上,雖然坐上了太子的

寶座,但心裡仍不踏實。因為他還有兩個弟弟,蜀王楊秀、漢王楊諒,令他擔心。楊廣把攻擊的矛頭,首先對準了蜀王楊秀。楊秀當時是佃州總管,身強力壯,敢作敢為,武藝超群。隋文帝曾不止一次地同獨孤皇后談論這個兒子,說:“秀兒將來必定不得善終,我在世還沒有什麼,一旦他哥哥繼位,十有八九他要造反。”

楊秀自從出任益州總管以後,儼然是一方的霸主,胡作非為,無人敢問,他使用的車馬和穿著的服裝與皇帝所用的沒有差別。他對楊廣立為太子,心中憤憤不平。

楊廣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手段,透過楊素向隋文帝進讒言,以達到暗害楊秀的目的。隋文帝果然聽信了楊素的話,下令召楊秀進京。楊秀接到旨意後,猶豫不決,進京怕凶多吉少,不進京,又怕違抗聖旨獲罪。他屬下的司馬勸他遵旨進京,他沉下臉不悅地說:“這是我的家事,與你無關!”並下定決心不奉召進京。

楊廣為了置楊秀於必死之地,暗地裡叫人做了兩個木偶,綁上雙手,在心窩釘上釘子,分別寫上隋文帝及漢王楊諒的名字,埋到華山腳下。然後,叫楊素派人前去挖掘。楊素獲得這一大逆不道的“證據”之後,立即向隋文帝作了報告。楊廣惟恐“證據”不充分,又假造了一道造反的檄文,內容是楊秀起兵的宣言,稱“逆臣賊子專弄威柄,陛下惟守虛器一無所知”,“陳甲兵之盛”、“指期問罪”。然後,把這道檄文放進楊秀的文集中,命楊素作為罪證上報給隋文帝。

隋文帝看過這些“罪證”之後,勃然大怒,高聲喊道:“天下竟有如此不孝之子嗎!”

十二月,經過審判,楊秀被廢為庶人,禁閉在內侍省,不許與妻子相見,受他牽連被治罪的有一百多人。

仁壽四年(604年),楊堅在仁壽宮中一病不起。早已想得到皇位的楊廣更是躍躍欲試。他加緊與楊素等人書信往來,勾勾搭搭。有一天,偶然被楊堅察覺,楊堅以如夢方醒,發覺自己被騙了。事又湊巧,楊堅最寵愛的宣華夫人又神色不定地跑到寢宮,哭著向他說:“太子無禮!”原來,宣華夫人上去廁所,被楊廣攔住,欲行非禮,她拼命掙扎方得脫身,楊堅更是大怒,大罵:“這豬狗不如的畜生,怎麼能託付大事!獨孤後呀,你真是害了我呀!”他明白了,什麼仁孝,什麼不愛聲色,全是假的,他想起被冤枉的的長子楊勇,想重召他來,但為時已晚,早已部置周密的楊廣沒容他反悔,就先下手派人將其害死了。楊廣繼位,這就是隋煬帝。

楊廣終於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不管人們喜不喜歡楊廣的這種虛偽之術,但這種辦法在中國傳統社會,歷朝歷代都用過,因為政治鬥爭只講結果,不講手段。

像王莽、楊廣這種人都是披著“君子”的麵皮極盡小人之事。楊廣更是頂著“殺兄”、“殺君”、“**母”的三項罪名,實在是可惡之極,但他仍然成功篡位,可見像這種偽君子比真小人的破壞力更大,真如《紅樓夢》所說:“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

小人和砷成就清朝第一寵臣

“昏君眼裡皆奸佞”意思是說只有昏君才易受奸臣擺佈,而奸臣也還有在昏君手裡才易弄權得勢。乾隆在歷史上應該算是一個明君了,但在乾隆執政時卻出了一個天下第一大貪官和砷。更令人叫絕的是,和砷還成了乾隆的第一大寵臣,這對於小人和砷來說也算畢生成就的一大事了吧!

和砷,姓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先是當校尉,後因他聰明敏捷,儀表俊偉,記憶力強,辦事精明幹練,並且善於巴結逢迎而深受清高宗乾隆帝的青睞,得以官運享通,青雲直上。從乾隆四十年(1775)至嘉慶三年(1798)的二十四年間,歷任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兵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京師步軍統領、軍機大臣等職。他還因長子豐紳殷德娶了高宗第十女和孝固倫公主,而成為皇親國戚。這樣,和砷在乾隆一朝,可以說是位極人臣,權傾朝野。他費盡心機終其一生追求金錢,在專權二十年間,貪盡天下財富。

具有如此顯赫地位的他,卻不是一個正直的官吏,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人。這麼一個小人如何取得如此成就的呢?這便與他厚黑處世的原則分不開的。

和砷早年經歷也比較坎坷。其父常保本是不知名的副都統,和砷少年時貧窮而無所依恃。至乾隆中葉,還不過是八旗官學生,只中過秀才。以這樣的基礎,和砷要出人頭地幾乎是不可能的。

亁隆三十四年(1769年),和砷開始轉運,因為他的高祖尼雅哈那有軍功,是開國功臣。因此,和砷不僅承襲了三等輕車都尉之爵,還有了隨待帝君的機會,這為和砷接近萬歲爺提供了便捷之徑。

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和砷一生中的重要轉折點。乾隆四十年某日,乾隆外出途中,知得一個囚犯越獄逃跑,出口成章的風雅皇帝於是說了《論語》中的一句話:“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意思是:老虎、獅子從籠子裡跑出來,龜甲、玉器在匣子裡毀壞了,這是誰的過錯呢?

就在眾侍衛面面相覷、無言以對之時,只聽有人琅聲答道:“典守者不得辭其責!”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這句話恰恰是朱熹在《論語集註》中的批語。和砷憑看從前對“四書五經”的記憶,居然“奏對頗能稱旨”。乾隆循聲望去,不禁大為驚異,只見說話人儀態俊雅,氣質非凡,嘆道:“若輩中安得此解人!”問其出身,知是官學生。雖然學歷不高,但畢竟乃讀書人出身,這在侍衛中也屬鳳毛麟角了。至此,和砷進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總管儀仗,升為侍衛。和砷從此官運亨通,扶搖直上。一次偶然的機遇便這樣為和砷鋪平了升遷之路。

和砷的過人之處還在於他對乾隆的耿耿忠心和善於揣摩乾隆的思想意圖。他“以帝心為心”,處處變著法兒哄乾隆高興,可謂乾隆的心腹密臣。乾隆愛好黃金,他就建議乾隆建造萬佛樓,讓王公大臣和各級文武百官獻金佛給皇上,藉以斂財,乾隆喜歡談文論史,自譽無所不和,他就在編纂二十四史時在明顯的地方故意抄錯幾個字,讓乾隆一一指出來,以示天子的英明和學識淵博,藉以滿足乾隆的虛榮心。另外和砷常在乾隆面前不失時機地表現自己的忠心,比如有時碰上皇帝咳嗽,他也總是親自“以溺器進之”,時時處處都給乾隆留下是自己人的感覺,這在個人感情上想取得乾隆的信任絕對是必要的。當然他的這些手段都沒有白費,皇帝的信任換來了和砷仕途上的光輝前程,也造就了一個權傾朝野、“攜天子以令諸候”的“竊國大盜”。

和砷除了對乾隆曲意承迎外,對乾隆身邊的人,特別是對乾隆喜歡的人,也百般討好。十公主是乾隆最小的女兒,後來被封為和孝公主。乾隆非常疼愛他這個女兒,常說:“我這小女兒長得很像我,一定有福氣。”和砷為了討好乾隆,就特別想法討好這位十公主。

有一次,乾隆去圓明園遊玩,和砷隨駕,十公主也女扮男裝一起前往。圓明園建造得十分華麗,有“萬園之園”的稱號。圓明園福海之東有同樂園,皇帝每年與大臣在這裡歡聚。乾隆年間,每到新年,園中設有一條買賣街。這條街上,凡古玩古衣,茶館酒肆,一切應用之物,應有盡有。這些走買坐賣的,都由那些專門為宮中辦事的皇商經營。和砷跟隨乾隆和十公主來到買賣街,走到一家店鋪門前,見有一件大紅呢夾衣掛在那裡。十公主見了,微露喜歡之色。十公主臉上這細微的變化,一般人不會去注意,也不一定看得出來。可和砷卻極善於察顏觀色,而且一看就能猜出人的心理活動。這時他看在眼裡,想在心裡,轉眼之間,就以二十八金的高價把那件衣服買了下來,進獻給公主。和砷知道,博得十公主的歡心,也就是博得乾隆的歡心。

和砷就憑著他的察顏觀色、小恩小惠討得了乾隆的歡心,登上了高位。

中國人“官本位”思想特別重,認為有權就有錢。和砷也不例外,掌握了大權後便開始瘋狂斂財,可以說和砷是清代中葉貪黷之風的總根子。當時,朝廷內外文臣武將侵虧公款,聚斂行賄蔚為風氣,動則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兩銀之多,追根溯源,都以和砷為後臺。仁宗嘉慶初年,在鎮壓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的過程中,各路將帥虛報戰功,冒領糧餉,也是以和砷為後臺的。和砷自己當然更是竭力聚斂。

清朝同周邊各國的聯絡頗緊密,互相之間使節往來頻繁,各國送給乾隆皇帝的貢品也不可勝數。所有的貢品,都要先經過和砷之手,才能送到乾隆面前。和砷對這些外國送來進貢朝廷的珍寶總是留一手,這樣一來,許多藩邦上貢皇帝的奇珍異寶,都成了和砷的鎮宅之寶。

乾隆七十大壽之際,六世班禪要為乾隆祝壽,乾隆非常高興,連忙命和砷修書回覆,並讓他監督在熱河建造須彌福壽之廟,預備接待班禪。班禪到達熱河之後,向乾隆進獻了豐厚的壽禮,計有:南佐哈達、羅扎、鎏金、帶寶床、宗咯珊瑚串珠、藏香、藏呢、普魯、水晶、甘果等物。和砷經手之後,這些禮物幾乎逐項減半。乾隆被矇在鼓裡無從知曉,還讚賞和砷接待有方,張弛有度。

當然和砷也不是把貢品全部括為已有。那些無關緊要的珍寶、古玩,不妨進獻皇上,讓皇上覺得他忠心一片,不顧私利,而那些真正珍奇的東西,則不妨私自留下,反正皇上也無從知曉究竟。

和砷掌權二十餘年,這二十多年中,經他手的進貢物不可勝數,瘋狂斂財高達兩億白銀。

和砷之所以能積累起數額巨大的家產,除了貪汙受賄之外,與他善於理財也有相當大的關係。為了斂財,和砷

除了經營房地產、高利貸外,還經營糧店、酒店、古玩店、瓷器店、灰瓦店、櫃箱鋪、弓箭鋪、鞍氈鋪、小煤窯,他購置了八十輛大馬車,搞起了長途販運,雖身居高官,竟不顧名譽與商人為伍,這一點嘉慶帝也罵他是無恥小人。

這些經營中,為和砷帶來最多財富的,就是兼併土地,收取遠遠高出一般地租的租金。買地過程中,他確實是做到了只認錢財不認人,不管是他的親戚還是朋友的土地,他都毫不留情地把價錢壓到最低,最大限度地購進。和砷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在很短的時間裡購得了清苑縣王君賢、蠡縣金鋒、寶坻玉福、任丘玉餘的土地與吉慶在北京西直門外的塔庵、耿杓在清苑縣、廣善在宛平縣、隆普在易州的土地。其財富更是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君王。

誰說小人不能成大事?

像和砷這樣的小人能夠得到乾隆如此寵愛,而且斂財無數,富可敵國的確不是偶然的。和砷的確有才幹,是乾隆處理政務的得力助手;他善於揣摩帝心,能讓皇帝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充滿情趣。和砷憑著他的溜鬚拍馬,善於逢迎,而成為清朝第一寵臣;又因他貪之有道,經營有方而成為天下第一貪富的人。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能力”,但引人深思的是歷史上從古至今,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草莽凡夫,不奸不詐而有所成就的絕無僅有,臉不厚心不黑難以成大事,難怪說小人才能成大事。

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

辛亥革命已成為歷史,但它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至今還譯被著後世。眾所周知,當年領導辛亥革命取得勝利的人是孫中山,但是最後,辛亥革命的果實卻被一個我們視為小人的袁世凱所竊取,對此,我們不得不感嘆上天的不公啊!

1911年的辛亥革命,把延續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成立了中華民國。自此,在東方古國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飄起了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老百姓都很高興,以為國家自此有了希望。誰料想,這不過是換了個字號。民國建立之後,中國民族的英傑、一代偉人之首孫文孫中山,為達到南北和議的目的,辭去了臨時大總統的職務,讓位於北洋渠魁袁世凱,其目的在於澄清國內戰雲,免使生靈慘遭塗炭之苦,國家能循正軌而發展。但有三個附加條件。第一,袁世凱須遵守參議院制定的《臨時約法》和一切法律章程;第二,中華民國的首都必須定在南京;第三,臨時大總統辭職後,當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之時,臨時大總統和國務員始行解職。

當《臨時約法》傳到袁世凱手中時,袁世凱大為不快。他找來嚴修、楊度、楊士琦、唐紹儀等人,氣憤地說:“你們看看,這個孫中山像話嗎?他自己當總統時,堅持總統制;輪到我當總統了,他卻又堅持什麼內閣制,要在總統下面設下總理來牽制我,這算什麼?”

但袁世凱當選總統的喜悅很快衝散了這些不快。他一即位便馬上舍棄了“臨時政府首領”這一不合法的名義,換上了臨時大總統的頭銜。

袁世凱就任總統後,即著手組織政府。經袁提議,參議院透過,唐紹議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唐在前清時是袁的僚屬,為袁所信任。南方有些人對唐不放心,但多數認為唐是與南方頗接近。後來唐加入了同盟會,以取信於革命黨人。

唐紹儀組閣後,因為他與同盟會比較接近,支援同盟會的責任內閣,人們也稱呼這一內閣為“唐--宋內閣”,宋指的是宋教仁。當然,這就觸動了袁的權欲與猜忌之心。

責任內閣仍國務院對國會負責,總統只居尊榮地位。這樣,袁世凱就大受制約。再加上同盟會又是袁的主要對手,他處處受壓制,矛盾就產生了。為了擠走唐,其心腹內務部總長趙秉均、陸軍總長段祺瑞和其他人,對唐履行國務總理職責進行抵制、破壞。他們在國務會議上反對劃分總統與總理的許可權,主張事事秉承袁的指意行事;反對國務院為整體之有機組織,主張總長獨自行動。趙秉鈞等人常常不出席國務會議,內務部、陸軍部、外交部等的在事,繞開唐紹儀直接向袁請示辦理,袁也繞過唐紹儀,直接向這些部任免官員,下達指示,故意怠慢唐紹儀,使國務院和總理成了空架子。袁也凱不只是在政治上、精神上折磨唐紹儀,甚至還想在肉體上消滅他。氣憤之下,乃地6月15日以病為名留下辭呈,不經告別,跑到天津去了。6月27日,袁世凱接受了唐紹儀的辭呈,免除其總理職務。終袁在位之日,唐紹儀隱居上海,未邁進北京大門。同時,民國二年,他還派人暗中刺殺了“責任內閣制”的積極宣傳人,中國民國農林總長宋教仁。

民國成立後,財政異常困難。唐奉袁之命,於1912年2月向英、法、美、德四國銀行團談判借款,作為善後之用。銀行提出的條件,一是監督款項支付,二是監督用這筆款遣散南方革命軍。唐紹儀和國盟會領袖都反對這兩個喪失主權的條件。然而,袁世凱卻地3月9日以信函的方式接受了銀行團的要求。他的目的是想以此作為誅除異已的本錢。國務總理趙秉鈞組織內閣之後,失職違法,各黨派提出彈劾案於國會。袁世凱竟悍然不顧,專橫有加。

政治方面經過清除國民黨黨員的整治基本就緒後,袁世凱開始考慮恢復帝制的問題了。袁世凱首先想起從影響民心的事情做起:即從精神文化方面做起,為此袁世凱策劃了一系列的事情:

1913年6月22日,正式釋出尊孔令,稱孔子為“萬世師表”,其學說“放之四海而皆準”。

1914年1月29日,根據他的建議,政治會議做出決定以夏時春秋兩丁為祀孔日,其禮節、服制、祭品與祭天的一樣。他還親自帶著文武百官,穿著離奇古怪的祭服,到北京孔廟行三跪九叩之禮,以示榜樣。

1914年7月,他又正式公佈文官官秩,分九等,這完全是封建時代的官制,分卿、大夫、士三大等級,與舊官制不同的就只差一個皇帝的稱號了。袁世凱本人最討厭“先生”的稱謂,他首先在軍隊裡禁用,還公佈了《覲見條例》,恢復前清的“陛見”制度,舊官場的一切全都恢復了。

1915年指示初等小學應將《孟子》列入科目,高等小學應將《論語》列入科目。同時還恢復封建時代的考試製度,結果學習新知識的年輕人紛紛落榜,對新學產生了很大的衝擊。

完成這些事情以後,許多人都以為他要恢復帝制了,但又不見他自己提過要當皇帝,以致一些遺老遺少們誤認為他是為宣統復辟作準備呢。不過,他曾對別人說:“立統滿族,業已讓位,果要皇帝,自屬漢族”。言外之意是他本人也是夠條件的。

此外,袁世凱也不忘記透過合法的程式來為自己恢復帝制創造條件。1914年8月,他授意梁士治在參政院會議上提出《大總統選舉法》修正案,12月28日獲得透過。《大總統選舉法》實際上把袁世凱當作皇帝,所差的只是名稱而已。此後,當探明瞭軍閥們對“共和”頗有微詞,袁世凱手腳也漸漸放開了。

1915年8月14日,袁世凱授意楊度成立發動帝制活動的籌安會,並在各省建立分會。籌安會成立之後就越出學理範圍,對國體進行投票表決,一致主張“君主立憲”。從此,人人皆知帝制即將產生。1915年9月19日,稅務督辦梁士抬糾集一批狐群狗黨,成立了全國請願聯合會。在該會的鼓動賄賂下,不過幾天,全國各地的請願團陸續出籠,其人物上自王公遺老、政府官僚、各省將軍、巡按使,下至車失遊民,無所不包。於是發展到連北京的乞丐和八大胡同的妓女也被分別組織起來,成立了乞丐請願團和妓女請願團,手持各色旗幟,大呼小叫奔向街頭,齊集新華門外,跪呈勸進表,請求袁世凱順應民意,早日登位。

袁世凱於是釋出召集國民代表大會的告令。為了能保證當選,代表基本上採取欽定的辦法,絕大多數名單由他和親信直接圈定,各省不得遺漏和更改。在選舉的時候,袁世凱軟硬兼施,迫使代表全體透過,無一作廢。

參政院把總推戴書和其他推戴書一齊呈獻袁世凱。出乎意料的是,他竟以“曾居政要,上無神於國計,下無濟於民生。……自問功業既未足言,而關於道德、信義諸大端又何可付之不顧”為由推辭不受。知底細的人提醒說,大總統的意思是在政業、道德方面對他的頌揚還不夠。於是下午又呈上一份更詳細地列舉功績、道德的推戴書,袁世凱照例裝模作樣做出一番“謙遜不惶”的姿態,以示他作皇帝不是出自本人自願而是大家“逼”出的結果。至此,袁世凱要做皇帝的一切手續全都辦好了。

第二天,他就神氣十足地釋出申令,承認帝位,就這樣,原來那個口口聲聲大講“大總統是國民公僕”,時時處處鼓吹“共和”的袁世凱,終於撕下了冠冕堂皇的假面具,一個徹頭徹尾的封建獨裁專制主義者的面目出現在人民的面前了。袁世凱深染專制之毒,梟雄自肆,禍心包藏,奪利爭權陰謀迭出,把個辛亥革命的果實一古腦兒摟在自己的懷裡。真是滿清換民國,換湯不換藥。

袁世凱也算是小人中的厲害角色,不僅竊取了人民辛辛苦苦的革命果實,還復辟了帝制,過了把皇帝的癮,真是不簡單。

雖然袁世凱的皇帝夢很短,只有八十一天,但這件事卻不得不促使我們去思考,為何這些小人都能屢屢得志?小人與君子的鬥爭,幾千年也未停止過。君子與小人相處,小人往往佔便宜,至於搞政治,小人就更容易成功,縱觀歷史上這麼多成了大事挑戰人,不外乎就是他們夠狠、夠辣、夠毒、夠險。所以縱使他們成了大事,其方式也不為我們所提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