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一章 練就交際口才:能言善辯的語言藝術9

第一章 練就交際口才:能言善辯的語言藝術9


別惹腹黑女王:美男,從了朕吧 未婚媽咪:冷少獵妻計劃 狼帝有喜,娘娘又生崽了 六道修神 以革命的名義 穿越之外掛大作戰 極品抓鬼升級系統 侯爺是個美嬌娘 御寵醫妃 於腳尖獻上一吻

第一章 練就交際口才:能言善辯的語言藝術9

從人的心理而言,被說“是”總比斷然說“不”字要愉快得多。因此,為了友好地拒絕他人,有必要先用“是”來獲取對方的好感。如:“我知道你的困難,但是……”,“我明白你的意思,也贊成你的看法,不過……”,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先肯定對方,使對方獲得重要感,即使再聽到“不”字也不會引起反感。

12.降低自己以滿足對方的自尊心,藉此緩和拒絕造成的心理衝擊

主要是為了顧及對方的“面子”,用含蓄的方式讓對方感到你對他的要求不感興趣。在對方提出要求之後,給以籠統的或者模稜兩可的答覆,或者尋找其他理由進行拒絕,如一位婦女去買東西,受到賣貨者的糾纏,可以說,“這件衣服確實是很漂亮,但不知道我丈夫是否喜歡,我們商量好了再來買吧!”“這次漲工資雖然沒輪上你,但我相信,只要你好好幹,下次一定能輪上你的。”這樣,讓對方在心理上獲得某些滿足,不至於產生絕望感。

13.讓對方明白,此次被拒絕,以後還有機會

在日常交往中,有時我們會認為許多要求很難完全拒絕,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採用退步拒絕法,也就是不直接拒絕對方,而是作出某些退讓,答應對方的一些請求,從而達到在總體上拒絕對方的目的。如一位熟人找到教育局幹部,請他幫忙讓孩子轉到重點中學,這位幹部可以說:“我試試看吧,不過在這方面的規定很嚴,如果辦不到的話,其他普通中學可以嗎?”這樣的回答,讓別人覺得你是盡力的,不會產生抱怨情緒。

總之,否定和拒絕的藝術有一條原則,就是在不誤解意思的情況下,儘量少用生硬的否定詞,把話說得委婉一點。

說服他人的技巧

1.措辭要恰當

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地方含有不同的意思。在我國,諸如“天氣冷,多穿點衣服,彆著涼了”之類的話在同事朋友之間說是很正常的,它顯示著關心與友好。但如果你這樣對一個美國人說,他可能會很反感,認為你把他當成了一個小孩子,連多穿衣服的事情也不知道,還要你來教訓他。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類話還有很多,對於他們都是應該避免的。

中國人重視朋友之間的互相體貼,而在歐美,人們則強調自己的獨立個性,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說者與聽者相去甚遠的情況的根源所在。因此,與西方人交往時,應特別慎重地對待建議或勸告。

在措辭上,歐美人的建議與勸告也與我國不同。中國人用詞比較直接,常常是“應該”、“不應該”、“要”、“不要”一類詞,尤其是在關係親密的人之間。這在西方人看來,未免太粗魯,也太多教訓味了。在同樣的情況下,他的措辭更加委婉,比如“我要是你的話,我就……”、“我恐怕不會認為……”、“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希望……”、“你如果能……我將會非常高興”等。

2.使用善意的謊言

大家也許看過劉青雲、張柏芝主演的電影《忘不了》,其中有些鏡頭很值得回味。影片中女主角在男友因車禍去世後,仍然信守“一生一世”的承諾,對她的去世的男友念念不忘,沒有開始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男主角為安慰女主角,告訴她其男友在臨死前沒有任何痛苦,並鼓勵她一定要開心地活著。女主角聽後很受感動,逐漸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其實,男主角說的全是謊言,因為她的男友在死前根本沒有留下隻言片語,更不用說那些掛念她的話。但這些“謊言”卻給了女主角繼續生活的勇氣,從此改變了她的生活。我們稱類似的謊言為“善意的謊言”。

所謂善意的謊言,指的是在特定條件下,為減輕他人痛苦、不幸,給別人以生活的勇氣、信心和力量;或者為避免不必要的、非原則性的摩擦;或者只是單純地讓別人心情愉快而說的謊言。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在不經意之間,你或者他都有可能說一些善意的謊言。下面這篇章是善意謊言的經典。

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媽媽,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兒子表現最差;唯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她還是告訴她的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你的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在第40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你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她回到家裡,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了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亮,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從這以後,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她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總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家長會結束,都沒聽到她兒子的名字。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聽了這話,她驚喜地走出校門,此時,她發現兒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著兒子的肩膀,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第一批重點大學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對兒子說過,相信他能考取重點大學。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裡,突然,就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裡大哭起來,兒子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賞我……儘管那是騙我的話。”聽了這話,媽媽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流下,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章裡的母子故事真是讓人感動,這是位可敬的母親,這是位可敬的兒子。在這裡,母親善意的謊言給了兒子多大的鼓舞,多大的信心與多大的力量啊!

讓語言的魅力助你成功

談吐是反映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生活、成長背景和可信度的有效工具之一。談話的內容和技巧也是一把衡量人的品格的尺子。通常人們能從交談中瞭解你的思想脈絡和個人修養,你的言談有聲有色地描述著你的故事,一筆一筆地勾畫著你的形象。

美國人約翰·布魯斯克在《格調》一書中精闢地指出:“一個人的言談永遠是他的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的告示牌。”“語言最能表現一個人。你一張口,我就能瞭解你!”美國人本·瓊生在17世紀真知灼見地總結了在交談中的祕密。哲學家葛拉西安在他的《智慧書》中危言警告:“沒有一種人類活動像說話一樣需要如此謹慎小心,因為沒有一種活動比說話更頻繁、更普通,甚至我們的成敗輸贏都取決於此。”我們中國的先人也含蓄地告訴我們:“聽其言,知其人。”

許多人都願意與談吐不凡的人交往,因為與熟練掌握說話藝術的人交談,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娓娓道來的聲音就像音樂一樣,鑽進我們的耳朵,打動我們的心靈,或讓人精神振奮,或給人安慰。

無論在什麼場合,如果你能夠表達清晰、用詞簡潔,再加上抑揚頓挫、娓娓道來的語調,就能夠吸引聽眾、打動別人。這是你的祕密武器,可以在不經意中助你事業成功。如果你善於辭令,再加上週到的禮節、優的舉止,在任何場合,你都會暢通無阻、受到歡迎。人們都喜歡與這樣的人交往。

在非洲有個傳道的牧師,有一次他在給非洲熱帶的土著居民宣講《聖經》時人們都在聚精會神地聽著,當他念到“你們的罪惡雖然是深紅色,但也可以變成像雪一樣的白”這句話時,他一下子愣住了。這時牧師就想,這些常年生活在熱帶的土人,他們怎麼會知道雪是什麼樣子和什麼顏色呢?而他們經常食用的椰子肉倒是很白的。我何不用椰子肉來比喻呢?於是,機靈的牧師便將《聖經》改唸為:“你們的罪惡雖然是深紅色的,但也可變成像椰子肉一樣的白。”

“雪白”雖然很形象,但“椰子肉的白”也很形象。而這位機靈的牧師只用了後者,卻把這個資訊已經有效地傳給了土著居民。這就使他的講話有了戲劇性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願意窮其一生去學習科學、學和其他各種知識,卻完全忽視了語言能力的訓練和提高,這常常使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很高的造詣,在社交場合卻羞於開口,沉默不語,像一個無足輕重的人,還有比這更令人沮喪的嗎?看到那些才能不及自己十分之一的人,在公眾場合滔滔不絕,自己卻靜靜地坐在一旁,只有洗耳恭聽的份,心裡能平衡嗎?你們的區別在於,他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已經讓自己養成了一種良好表達的習慣,而你卻沒有這樣的習慣,甚至沒有這樣的意識。

從今天開始培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吧!也許你不能成為律師、醫生或商界精英,但你每天都要說話,也就必然要運用語言的獨特力量。在培養這方面的能力時,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研究修辭,留心相同意思的不同表達,使自己的用詞更豐富、談吐更優。還要盡力增加自己的詞彙量,隨時查閱工具書,注重平時的積累。這本身也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對自己的成長很有幫助。

渴望建功立業的年輕人,應該掌握談話的技巧,提高駕馭語言的能力。能夠在各種場合做到談吐優,從容不迫,應付自如,讓別人對自己感興趣,這本身就是一種很高的素質,值得每一個年輕人努力。提高自我表達能力,會使你受益無窮,可以稱得上是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