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四卷 縱橫四海 第一百一十八章 為了印第安人

第四卷 縱橫四海 第一百一十八章 為了印第安人


雙面總裁難伺候 妖花 爛事纏身 等待花季 鑽石戀人 天碑 中國廣播之父劉瀚傳 蛇嬰 星騅二嫁 媒婆王妃

第四卷 縱橫四海 第一百一十八章 為了印第安人

只要我們對(印地安人)部落舉起斧頭,那在其被滅絕或被驅趕到密西西比以外的地方之前就決不放下斧頭來。

——摘自美國總統傑弗遜1807年8月28日給戰爭部長亨利.迪班的信

在過去的歷史中,一個國家的崛起,往往就意味著戰爭和殺戮。 在地理大發現之後,荷蘭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還有大英帝國,先後崛起,相互競爭與戰爭,為的是奪取更多的殖民地,當然還有黃金、奴隸。

世界性大國的發展史往往就意味著流血和死亡,但是強盜們總是打著皇家和宗教的旗號行事,即使他們曾經在國內十惡不赦,只要能夠為帝國帶來財富也可以封侯授勳。

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相比,美國作為一個國家,可以說是最年輕的一個,無數歷史學家在研究為什麼美國自獨立以來為什麼會發展如此之快,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強國。 美國人會驕傲地告訴我們,因為他們有一部獨立宣言,是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機制讓美國人民奮發圖強、自強不息。

除此之外,美國人還會將所謂的“開拓精神”當作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敢於向未知的領域遷徙,為了擺脫窮困的命運,敢於和大自然抗爭,與野獸搏鬥,生命不止自強不息。 這就是美國曆史上有名的“西進運動”,這可以追溯到美國獨立時起,持續了一個世紀。 奠定了美國當今的版圖和財富地基礎。 美國獨立以後,最初只有東部的十三個州,透過贖買、武裝顛覆或發動戰爭等手段,大力進行領土擴張。 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是美國人向西部轉移的過程,期間有人在加州發現了金沙,訊息不脛而走,掀起了美國淘金洪流。 包括大批的華人被販賣到此,因此華人稱聖弗朗西斯科為金山。 後來為了與被稱作“新金山”的澳大利亞墨爾本做出區別,而改稱聖弗朗西斯科為“舊金山”。 除了黃金,西部廣袤的土地是吸引移民地重要原因。 歐洲只有貴族擁有土地,下層人民來到美國十分渴望得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土地。 美國政府同時也制定了非常誘人地土地開發政策:1862年公佈《宅地法》,規定美國公民,只要繳付10美元的手續費就可以在西部獲得一塊相當於64公頃的土地,連續耕種5年以上。 這塊土地就成為私有財產。 這大大刺激了人民開墾土地的熱情。 美國家庭全家搬進了大篷車,一列一列連在一起,沿著印第安人的路線西進,形成了很多著名的西進小道:俄勒岡小道,聖非小道等。 反映在文藝作品上的往往是四園牧歌式地讚歌,和白人的奮鬥史。

於是,反映在好萊塢電影中,就是美國電影型別中的一大特色——西部片:

人物總是善惡分明。 故事也是黑白分明,還少不了那些騎著駿馬帶著手槍,或瀟灑或冷俊或殘暴或正義或玩世不恭的牛仔,做的不是殺人越貨就是行俠仗義的事,不是惡棍,就是硬漢和遊俠。 故事通常發生是在一個小鎮。 這樣的小鎮通常是剛定居不久的移民建立地,鎮上總會有一個小酒館,這個酒館有九成九以上的機率成為即將犯罪的現場。 小鎮通常還會有一個警長,這個警長通常是秩序的化身,但如果不是好人,就有可能是壞人,或者乾脆是殺人犯假冒的。 這時候從外邊來了一位牛仔,當然也帶著槍,小鎮上的人卻冷眼相對,有人警告有人取笑有人想教訓教訓他。 通常附近還有一隊匪徒時不時地光顧此處。 然後就是這位外來地牛仔行俠仗義懲強扶弱一展伸手的老套節目了。 通常還夾雜著一段英雄救美的故事。

兩個硬漢之間的決鬥,通常就是站在二十米開外。 像對老情人一樣相互凝視很久之後,兩人幾乎同時拔槍,看誰拔得快,誰打得準,“呯”地兩聲過後,一個牛仔搖晃了幾下,撲倒在地。 勝者把左輪手槍在手中轉幾個圈後插回槍套,擺著酷酷的POSE,轉身上馬瀟灑地向遠方緩緩走去,有時還安排抱著美人歸……一幕典型的西部片結束了。 拳腳打鬥通常是一對一,你一拳我一拳地硬碰硬,當然正面人物總是笑到最後,並且總是大團圓的結局。

這種以牛仔文化為代表的美國西部文化,已經在美利堅民族的心理和性格上打下了烙印。 以至於我們說某個美國人好鬥,往往說他是美國牛仔,因此如果有人稱美國某位性格好鬥的總統為牛仔也不足為奇,特別是當這位總統也出生在西部地時候。 因此,西部片一個又一個經典之作,一次又一次讓美國人為之傾倒,而且深入人心。 當人們已經厭倦西部片地模式之後,西部片導演們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不得不做些改變,人物的性格開始變得複雜起來,直到七十年代人們似乎對從數量上看僅有地幾部已經沒什麼感覺了。

但是美國的西進運動並不是像西部電影裡那樣,充滿著野性、浪漫、硬漢、俠骨柔情和個人奮鬥,西部片中所表現的遼闊風光往往是美國希望進一步拓展自己疆土的意識體現,白人的奮鬥史就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淚史。 用武力將大批的印第安土著居民驅趕出家園,遷到西部最荒涼的地區。 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剩下的也被趕到更為荒涼的“保留地”。 但是好萊塢西部片中的印第安人角色,通常都是次要的,總是一帶而過,從沒有什麼正面的描寫來讓觀眾正視他們,而且一般都是野蠻、殘忍和愚昧的形象。 從來就沒有一位導演有勇氣去反思這段西進歷史,更不會去修正歷史。 儘管美國政府早已和印第安人簽署了許多協議,但是美國政府從來就沒認真執行過,現代美國政府所做的一些補救工作,可以說是亡羊補牢。

因為時至1985年,印地安人大多已經被同化了,原汁原味地印第安人部落已經蕩然無存了。

“李,西部片的鼎盛時期早已經成為歷史了。 約翰.福特等人早已經將這個題材拍爛了,很難再有突破了!”在去年計劃籌備的時候。 大衛.弗蘭克爾就十分擔憂。

“正是因為別人都拍過了,所有如果你能推陳出新,那就是很了不起,要不然怎麼能顯出我的水平呢?”李思明當時是這樣解釋的,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這話也只能在自己人面前說說,他可不會在外人面前這樣吹噓。

其時他那時候可沒有想過要超越。 也沒有存心要為印第安人說話的想法,他只是看到凱文.科斯特納這位帥哥,才“臨時起意”地,這就是那部西部史詩般的影片《與狼共舞》——其實這部電影並不能和典型地西部片簡單地歸為一類,它並不是謳歌牛仔硬漢的,而是反思印第安人在歷史上的悲慘遭遇,著力描述了印第安人的尊嚴、正直和人性,歌頌自由、和平和友愛。 當然對於李思明來說。 最主要的,這部片子實在是經典,更何況還有大筆的鈔票可以拿。

“上一部西部片獲奧斯卡最佳,還是在30年代,至今已經有五十多年了。 ”弗蘭克爾的意思很清楚,他是希望李思明再拿一次最佳。 做個有史以來第一個三貫王,說這話地口氣似乎那小金人就是非李思明莫屬。

這個希望是美好的,但是弗蘭克爾肯定沒聽說過,密西西比河也是後浪推前浪,要不然怎麼能讓李思明有表現自己水平的機會?

至於科斯特納本人,倒是很有信心,據他本人聲稱,他身上也有部分印第安人的血統,不過,李思明左看右看上看下看。 也沒看出一點印第安人血統的痕跡。 當初李思明主動提出讓他當主角的時候。 他就十分激動。 在當了一回美國大兵之後,他立刻去了美國蘇族印第安人的聖地。 進行實地生活。 這位未來的花花公子,在真正成名之前是這麼勤奮和誠懇,李思明想不明白,這“花花公子”地名號是怎麼來的?

大概就是因為一個人的地位和身份發生的變化之後,這個心態也會改變吧,此時彼一時也!

拍攝地位於南達科他州蘇族印第安部落居留地,這裡有一個叫黑山的地方是蘇族印第安人的聖地。 他們在17世紀之時,原居住在大湖周圍地區,由於部落戰爭被逐往明尼蘇達西部,逐漸適應草原地生活,狩獵野牛生活,住在圓錐帳篷裡。 後來經過多次反抗白人的戰爭,蘇族人只能落敗,他們不得不西遷至達科他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的居留地。 即使如此,他們也不得安寧,白人聽說在黑山聖地發現了黃金,美國政府把協議當成了廢紙,上萬淘金者佔領了黑山,引發了蘇族和美國政府的大沖突,蘇族七個部落終於聯合起來。 在部落聯盟酋長“坐牛”和一名叫“瘋馬”的勇敢酋長的帶領下(蘇族人喜歡用動物給自己命名),取得過1876年“紅雲戰爭”的勝利,不過這引起了美國政府的全面注意,戰爭規模擴大,蘇族到處被追殺,白人甚至故意濫捕野牛(只是為了得到牛舌和牛皮,肉根本就沒人要),讓蘇族人不得不忍飢挨餓,不出一年,“瘋馬”為了讓他的族人不被餓死,終於投降了,雖然他不久之後就被謀殺,但是起碼他的族人可以活下去。 最終“坐牛”也不得不投降,他從加拿大回來地時候印第安人基本上已經被馴化了,大量地印第安警察被組織起來對付原有的酋長。 這時候印第安人在失落當中發展起來了新地宗教運動 “招魂舞”(ghost dance),“坐牛”比較支援這項運動,但“招魂舞”被美國政府看成是威脅,最終“坐牛”也被謀殺了。 他有200名族人倉促逃跑,當時美國政府已經擁有了機關槍,結果戰鬥沒有1個小時就結束了,200個戰士,婦女,兒童也都被屠殺了,從此“招魂舞”基本上就絕跡了。

李思明的《與狼共舞》反映的正是美國南北戰爭末期時蘇族人的生活,可以說是一部為印第安人翻案的一部電影。 當蘇族印第安人的部落領袖拉塞爾.米恩斯看過劇本之後,大加讚賞,立刻表示歡迎李思明的劇組到來,尤其是李思明還是一個外國人,在他看來應當是比較公正的。 李思明沒想到的是,此公在20年後曾宣佈要建立一個“拉科他國”,以脫離美國,後來此公還特意向李思明簽發了一張所謂的“拉科他國”身份證,將李思明單方面變成了該國公民,只不過這個身份證的有效性實在是值得商榷。 再後來,李思明身為億萬富翁,自然也要“表示表示”,出點血也是跑不掉的。

既然受到了歡迎,李思明當然不會客氣,科斯特納等演員被送往印第安人的聖地去體驗生活,他還聘請一批印第安人後裔作為臨時演員,只是這些人大多已經被同化了好幾代,甚至有人連自己的語言也不會說了,這實在是一門十分複雜的語言。 李思明計劃在電影中大量使用蘇族印第安語,因此他不得不聘請了兩位語言學家對演員們進行教授。 早在去年十月的時候,這一系列工作就已經開展了。 拍攝這類影片需要的就是原汁原味,再現印第安人原始生活狀態下的真實情景。

1985年5月1日,李思明帶著劇組抵達了拍攝地,受到了蘇族印第安人的熱烈歡迎,他們舉辦了一個盛大的篝火晚會,載歌載舞。

“好久沒有這麼熱鬧過了!”蘇族首領抱怨道,“年輕人都往外走,沒有人願意留下來,這裡的情況太令人擔憂了。 我們和美國政府簽署了33項條約,但是他們並沒有遵守這些條約。 他們不斷地掠奪我們的土地、水資源和年輕一代。 我們的人民想生活,而不只是簡單地生存。 ”

“這恐怕不是我能夠解決的。 ”李思明笑著道,“你知道,一個文明的衰落總是有跡可循的,印第安人的榮耀總是屬於歷史。 但是,如果我的這部電影能夠為你們帶來一些有益的改善,我感到很榮幸。 ”

“李先生,您的電影我也看過,我也很喜歡。 ”首領悲哀地自嘲道,“你看,這就是所謂文明帶給我們的,我們的年青人也喝可樂看電影。 我還有駕照,要知道我們本應該世代騎馬捕獵的!過去的文化與傳統,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我希望某一天,這種情況能夠得到根本的控制。 要不然總有一天,世界上有一個古老的民族將會消失。 ”

“……”李思明無語了,他可沒有那麼高尚,為著印第安人搖旗吶喊,他來這裡主觀上只不過為了掙錢而已。

“你看,你們中國人也是黃種了,人類學家說我們印第安人也是來自亞洲,所以我們應該有共同的祖先,難道你就不能有所表示表示?”

“尊敬的首領,您這個說法似乎也只是一種猜測吧。 ”李思明表示嚴重懷疑,“您想要我怎麼表示一下?”

“我仔細研究了一下劇本,我認為至少有三個角色上我可以試一試!”首領笑著道。

“我的人手已經足夠了!”李思明恍然大悟地說道。

“沒關係,我不用說臺詞的!”

“我的預算比較緊啊!”

“這更沒關係,我不要錢!為了印第安人,粉身碎骨都不怕!”

“那好吧!”李思明雙手一攤,無奈地說道。

反正是周瑜打黃蓋,他又沒損失,仔細一想,好像還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