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站樁功概論(下)[楊德茂]

站樁功概論(下)[楊德茂]


異能戰兵 樓上的小姐 代理城隍 異界之校花的貼身高手 少爺,你就從了我吧 漫威守望者 真實的幻影 天使啊!不可偷盜 仙界傳奇

站樁功概論(下)[楊德茂]

七、練習站樁功中的一些問題

1.關於放鬆的問題:松和緊本來是對立的統一體,只是由於人的身體、肌肉、關節,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所以在練功中特別要強調放鬆。因為放鬆後經絡氣血才可以達到自然暢通,各種舒適感才能產生,體質才可以加強,但是初學者往往苦於不能放鬆,愈想放鬆而愈感到發緊發僵,所以要想放鬆必須自然。王師還傳授一個放鬆的決竅是:“上身似笑非笑,下身似尿非尿。”對初學者有很大幫助。但是習者必須瞭解到,身體的絕對緊和松是沒有的,松和緊總是相對而存在的。比如:含胸是緊背相對而存在的。又如練功者講究上虛下實,具體說來膝蓋下如埋在土中,而上身要求放鬆,所以上虛是以下實為基礎而存在的,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脖頸、手腕、足踝(亦稱五個脖子)不能放鬆,否則就不能保持固定的姿勢,也可說其它各部位的松是以這五個脖子的緊為基礎而存在的。因此站樁並不是絕對的松,而且松中有緊,緊中有松,’時松時緊,時緊時鬆,要做到鬆緊適度,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練功者應在實踐中體會之。初學者往往把下沉當成放鬆,實則下沉不是放鬆,放鬆是使肌肉鬆馳,但身體還要挺拔,如雲端寶樹,聳立沖霄。另外有的初學者覺得既然是練功,就得用勁才能得到工夫,則更是大錯特錯。正如王師所云:“形體愈松,血液迴圈愈暢,氣力增長愈快。如用力則身必發緊,全身失靈,甚至有血氣阻塞之弊。”學者不可不知。練功時還講形松意緊,所謂意緊是指精神專一,意念連續不斷,與精神緊張完全不同,否則精神一緊則形體亦不能放鬆了。

2.關於人靜的問題:練功時的各種意念活動都是在人靜的基礎上進行的,練功不能人靜就不能收到明顯的效果。但是初練者又往往感到人靜很困難,強制人靜,反而造成精神緊張,更加思緒紛繁,心如亂麻。對此先師王薌齋先生曾經說過:“注意致力追求人靜。但都不知追求愈急,精神負擔愈大,以賊攻賊,賊去賊人,前念未消,後念復起。為此,歷來養生家設有許多方法,如外寄內託固定一處等,對初學者有許多幫助。但依本人的經驗,惟有采用聽其自然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方法,才能恢復和穩定神經。在雜念干擾厲害的時候,不但不有意識的排除,而且大量吸收,本身好象大冶烘爐一樣,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盡在我的陶冶中,這樣往往在不期卻而卻,不斯制而制的情況下達到人靜。”這是王師的寶貴經驗。根據個人的體會,如果一時不能達到王師所說的身如大冶烘爐境地,當雜念紛起的時候確實不可強制排除雜念,可以經常對自身是否符合姿勢要求進行檢查,如頂上是否似有長繩吊系,臀下是否和坐在凳子上一樣,足心是否吸起等等,這樣不強制排除雜念,而自然起了排除雜念的作用,久而久之,練功時自可不生雜念。誘導人靜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細聽微雨聲”,耳中聽到綿綿細雨淅淅瀝瀝,不疾不徐,聲音越聽越遠雨聲越小,而始終在耳邊。這樣對人靜很有幫助。又如:在意念中兩隻腳似站在兩隻船上,這兩隻船隨波濤而起伏,此起彼伏,此伏彼起,人無顛覆之虞,而頗感悠然自得,這也是誘導人靜的好辦法。在初學者一要求人靜,往往昏昏欲睡,這雖是一種比較正常的現象,對健康也有益無損。但昏昏欲睡並不是練功家所要求的入靜,真正的入靜應該是雖然雜念不生,但精神活潑潑地,神光內瑩,猶如明月清潭,塵埃不入,久練自可達到此種境地。為了便於入靜,在練功初期固然應該儘量選擇比較清靜的環境,比較優美的地方,但在練功中間應鍛鍊鬧中求靜,能夠適應外界各種不同的條件。例如,在練功當中聽到音樂歌唱,甚至人語喧譁時,不宜產生厭煩情緒。而是應該認為音樂歌唱正為我練功伴奏,人語喧譁與我無涉。又如練功之地,空曠寂寥,則應認為正好開拓我的胸襟,可以遠眺原野山川,使人心懷豁然。如在斗室中練功,則應認為容膝已足,正好養靜。如天氣較冷,則應認為清涼世界,可以清除塵囂。如天氣較熱,則認為薰風徐來,催人人靜。對外界的飛、潛、動、植,均抱著“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心境,不僅不受外界是條件的干擾,而總是心情喜悅,怡然自得,只有這樣的人靜才能鞏固。

3.關於呼吸:練習站樁功是用自然呼吸,即呼吸聽其自然,因呼吸本是人的生理本能,自然呼吸本來就能適合人的生理需要。一有嬌揉造作,反而違反了生理的自然,往往有害無益。練功時口雖微張,但用鼻吸鼻呼。練習者不應注意口鼻的呼吸,更絕對不應故意長呼吸或弊氣,但是這種自然呼吸並不等於平時的呼吸,練功既久,自然會形成腹式呼吸,即每次呼吸均能達到丹田(關於丹田的說法很不一致,本人認為不必拘泥於某一種收法,只認為丹田在臍下小腹部位即可)。而且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逐步達到勻細深長,最好的境界是完全忘記了口鼻的呼吸,似乎已經不會呼吸,實際上呼吸是在非常自然地進行,而意念中周身毛孔都已張開放大,所有毛孔都在呼吸。這種境界非常舒適,但不可強求,工夫精純自可達到。總之呼吸必須自然,不可人為地追求任何情況,這是練站樁功的一條很重要的原則,否則容易練出毛病來,初學者必須切記。

八、關於站樁的意念活動

站樁既然來源於拳術的基本功,所以它的立足點在於“動”,靜是為了更好地動,這就和過去某些佛家道家所傳的禪功道功根本不同,並不追究那種虛無寂滅,四大皆空的境地,而是在人靜的基礎上進行各種適當的意念活動。在前面我曾強調入靜的重要性,則因為不入靜,則思慮紛繁,無法進行適當的意念活動。古人有云:“心猿意馬最難收”。我們強調入靜也就好比是要降伏住心猿意馬,使其聽我支配。初練者必須人靜,在人靜的基礎上逐步增加意念活動,不可精神負擔過重,否則對練功的進步反有妨害。

古代練功家說過:“令憑心意用工夫”。先師祖郭雲深先生說過:“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可見練功中意念的重要,這是因為形和意固然是對立的統一體,而形終究是受意支配的,所以姿勢固然重要,但只有形式而無意念,有如只得其皮毛而失其神髓。

根據四容五要中所說的“假借無窮意,精神渾圓真”。王師也說過:“本身皆具備,反向身外求。”可以體會到意念的範圍是極其廣泛的。可以說,專為健身祛病的凡一切怡情悅性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事物和境地都可以作為意念活動的範圍。譬如以遊歷過的名山大川雄偉秀麗的風景,綠草如茵繁花滿樹的園林,波平如境游魚可數的湖泊,花香鳥語的春天,月明風清的良夜,以及身體的各種舒適感覺,都可以作為意念活動的內容。練技擊樁的隨著樁式的不同所求之力不同而有不同的意念活動。例如降龍樁要意念中有夭矯盤擊的毒龍;伏虎樁要意念中有咆哮發威之猛虎等等。一般的凡可以增加自己威力的,如:暗鳴叱吒則風雲變色,縱橫馳騁則萬人辟易,拔山扛鼎,穿金裂石,輕如飛鳥,捷似猿猱,都可以作為意念活動的內容。為了便於初學略舉幾例,學者既不可受此範圍所限,更需勿忘勿助,於有意無意之間求之。

1.站樁功中的各種姿勢均應有在水中游泳的意念,想象身在水中,清流浩浩,不冷不熱,在全身盪漾,全身各部分均能假借水中之浮力,因而遍體輕靈,異常舒適。

2.意念中全身毛孔放大,全身汗毛鬚髮都直立起來,即“毛髮根根意如戟”。而且意念中可以遍身發在不斷地增長,數寸數尺以至數十百丈,甚至其長度不可計量。最初如毛髮在空中來回掃,以後逐漸意如毛髮搭在遙遠的四面八方,將自身懸在空中。這就是王師所說的“渾身肌肉掛青霄,毛髮根根暖風搖”。

3.意念有如春風吹拂全身非常舒適,逐漸達到全身皆空洞無物,好象一個沒有糊紙的鐵絲燈籠懸在空中,悠悠盪盪,風能吹身體而過,王師所說來往有過堂風之感,就是此種意境。

4.溫水澆頭的意念:好像有人用一瓢冷熱適宜的溫水在自己頭上澆下,水由頭上經過頸、肩、胸、背、腹、股、腿緩緩流下去,全身似乎都能感到,直流到腳下為止。然後再意想有人白頭部將水澆下,如此反覆多次,非常舒適。所以不用淋浴感,淋浴雖然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因為淋浴時水在頭上不斷澆下,容易造成精神緊張,所以乃用王師所傳溫水澆頭的意念為好,這種意念最適合於上實下虛的高血壓等症的患者。

5.意念中身體成螺旋形上升,即自雙腳成螺旋形向上旋轉,左轉右轉均可,旋轉時身體亦隨之升高,然後再向相反方向成螺旋形向下旋轉,身體亦隨之下降。另一種意念活動時,在人靜的基礎上,意想身體前後和左右都在慢慢擴大,自覺擴大到了一定限度以後,再逐漸收縮還原。這兩種意念對提功力效果較大,擻貌緩靡嘁壯銎睿躚д卟豢汕嵊茫乇鶚歉哐共』頰呤遊傘?九、練功中的注意事項

在前面已經再三談到松靜自然,舒適得力的原則,這是在練功過程中時刻注意的。站樁功的特點是:一切不能違反生理之自然,姿勢和意念總是以感到舒適得力為原則,不可拘泥執著。練功者如果感到不舒適,除了由於初練階段身體還不能行之有效應以外,大部分是由於姿式不正確或意念活動過重,必須隨時加以糾正。

在前面已經幾次講到循序漸進的原則,這也是練功者不可忘記的。姿勢只可逐步要求正確細緻,意念活動也只能在入靜的基礎上逐漸增加,樁式的選擇也應該先易後難。有志學習技擊者應該在練健身樁有了一定基礎之後,再開始練技擊樁。這個標準就是在試力時感到空氣濃度很大,好象有了相當大的阻力,就可練習技擊樁了。練習技擊樁也應循序漸進,初練時只可練習矛盾樁(或練託寶貝樁亦可,但意念應逐漸增加),較難的樁法須待以後再練。有的人往往好高鶩遠,急於求成,殊不知瓜熟自然蒂落,水到自然渠成,拔苗助長,躐等而進,定必事與願違。爭於求成者往往有害無益,而潛心用功者往往於無意中收到很大效果。這是學功者所必須瞭解的。

練功者還必須注意火候適度。所謂火候適度是多方面的,在姿勢的要求上必須注意全身的均整(勿失中和均),過鬆則懈,過緊則僵。其它如含胸緊背,頭向上頂,臀向下坐等具體要求,都要適度,不可過火。王師常談“一絕對便錯”,就是這個道理。意念活動不能過重,過重則造成緊張。就是練功也應適度,過去不少人為了技擊精進,用功太過,雖然拳術造詣甚深,而對身體健康反而有害,可以引為鑑戒。

以上一般都是原則上應該注意的問題,以下再談初學者應該注意的具體事項:

1.過飽過餓時均不宜練功,飯後如果練功,最早應隔開半小時。

2.收功後不可立即飲食,特別是切忌立即飲水,須休息片刻再進飲食無妨害。

3.練功前先解完大小便,褲帶如過緊時應放鬆一些。

4.情緒過分激動時不宜練功。在平時為了有益於身體健康,亦應儘量避免感情過於激動。特別是學習技擊達到了一定程度後,更應謙虛謹慎,心氣和平,如果好勇鬥狠負氣爭強,則練功適以戕生。

5.在戶外練功時,最好選擇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的地方,如有樹木花草溪流湖泊之處最為適宜。.冬季如在室內練功,應該把窗子開啟一些,使空氣新鮮。

6.久練功者由於抵抗力增強,一般不易感冒,但練功過程中也應注意,夏日要避免日光曝晒,冬日應避免寒風侵襲。

7.在練功過程中,任何時候胸部都應該放鬆,在用力時應小腹用力,不能以胸部用力。王師常說:“胸部用力是戕生的,小腹用力是養身的。”

十、練功過程中的效應

練功者只要根據舒適得力,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自作聰明,不矯揉造作,就不會出什麼偏差,所產生的效應一般都正常的。但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所出現的現象也就有很大的差異,現舉一些普遍的現象如下:

1.初學者感到胳膊腿發疼發酸或胸部發緊是正常現象,也是初練功者的必經過程,不必介意,可休息一下再練。但胸部無論何時都應放鬆。

2.如果感到躁急難耐、心煩意亂,不必勉強支援,可睜開眼把手放下,原地休息片刻或散散步,待心情安定後再練。

3.如果感到憋氣時,大多是胸部和腰胯未能放鬆,可停一下再練,矯正姿勢。

4.如果感到發睏時是正常現象,對身體有益無損,但練功最好達到神光內斂,湛然怡然。所以雖是正常現象,也應逐漸改正。

5.有些初練站樁功的人在閉目練功時,身體搖動過甚。身體的輕輕搖動是有益無害的,但搖動過甚就容易發生偏差,特別是前後搖動,易使身體發緊。如果發現此情況時可把眼睜開,並用意念加以制止,對前後搖動亦可用意念引導改為左右輕微搖動。

6.曾經發現個別人練功時反應很特殊,如跳躍,手舞足蹈,甚至發生過躺在地下打滾的現象。這都因為最初發現不正常現象時,未在意念中及時加以制止,以至越發展越嚴重。只要一發現時及時糾正,各種不正常的動作是完全可防止的。這雖是極其個別的情況,學者不可不知。

7.一般練功者在最初練功階段中,多數出現食量大為增加,過一個時期即可恢復正常。練功時唾液增多是好現象,應徐徐嚥下,對身體有好處。另外,練功一個階段後多數人身體雖未見發胖,但體重卻有增加。這都是正常的現象。

8.身體上感到有如蟲爬、蟻走、肌肉跳動、身體顫抖、腸鳴、出虛恭、打嗝、噎氣,稍一活動骨作響等都是正常現象,凡是正常現象也不應過多注意,應聽其自然。

9.凡在某處有病者,往往在練功時患處有特殊感覺,例如,腿關節有風溼症者在練功時往往在腿關節處出現酸、麻、脹、痛或發熱等感覺,這一般都是好現象,不必介意,應繼續練功。

10.一般的正常效應是練功一個階段後,手上先有感覺,以後自覺手足變粗,手變重,指尖跳動,腋下出汗,身體內部有發熱感,遍身類似實行鍼法治療之感覺,但非常舒適。這都是練功有進步的正常現象。但是這些現象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出現有遲有早,不可故意追求。

十一、對站樁功理論機制的幾點初步體會

站樁功自先師王薌齋先生以之授徒並以養生樁(即健身樁)為治病以來,有些同門亦相繼將此功法傳播於世,有的醫院並以此作為各種慢性病綜合治療的措施,練習此功的人已逐漸增多,但對站樁功的理論研究工作還很缺乏。特別是先師在逝世前未作系統的著述,我同門等對先師的養生學和拳學,不過十得一二,僅見一斑。因此對先師所傳如何進一步加以整理研究,就顯得更為重要。德茂雖從師數十年,只可說粗涉藩籬,實尚未窺堂奧,現在再把個人的一些體會結合先師的教導談一下,作為引玉之磚。用健身樁來治療疾病雖然已為實踐所證實,但還有些人見到就那樣簡單的站著,懷疑未必能收到祛病延年的效果。對站樁功在醫療疾病上的機理作用,確實值得進一步研究,現在只談一下個人粗淺的看法。

1.祖國醫學認為“心為君主之官”相當於現代醫學中大腦皮層神經中樞所起的作用,實為全身的主宰,人的思維和肢體臟腑的活動無不受其調節和支配。平時它的活動量是很大的,它的工作也是非常細緻和複雜的,不僅需要很多的營養物質,而其本身的功能亦起著很大的消耗作用。在練站樁功以後要求人靜並將大腦皮層的活動引導到適當的意念活動,這就使大腦皮層和神經中樞得到了相對的休整,由消耗作用轉而成為恢復和建設的作用,這對增進人的身體健康自然是有很大作用的。

2.根據祖國醫學,經絡的暢通和氣血的調和是身體健康的根本。練習站樁功要求全身松靜自然,舒適得力,久久練習,經絡自得暢通,氣血自得調和,無病者自可防病,有病者可以轉為健康,能收祛病延年之效。

3.一切區域性運動,往往有利於此而有害於彼,有些有過於激烈的運動,對長期的身體健康來說更是得不償失。站樁功是動靜相兼的全身運動,使人的神經和肌肉同時得到鍛鍊,對增強體制有很大的作用。古語有云:百病乘虛而人。體質得到增強,可有病去病,無病防病,能保持人的身體健康,並延緩自然衰老。

4.人的生理狀態可以影響人的精神狀態,人的精神因素也能影響人的生理狀態。換言之,五臟六腑的功能,四肢百骸的活動皆是有形,精神因素是透過所謂“心”,亦即大腦的活動則屬於意,形和意是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站樁功是形和意同時鍛鍊的一種運動,形體的松靜自然、舒適得力,不僅使形體得到了鍛鍊,對精神狀態也起了良好作用。在這種同時鍛鍊相互作用的情況下,定會收到保健強身、祛病延年的效果。

當然也還可以提出一些另外道理,個人認為上面四條是根本的。也許有人會懷疑站樁功為什麼是技擊的基本功?對技擊有什麼作用?由於我們在這裡不是講技擊,不準備詳談技擊的精義,只就個人體會把這個問題略談一些。

1.人的形體是受意念支配的,但形並不是都能準備執行意的命令。關鍵在於形和意的鍛鍊,先師王先生稱之為有體認和無體認。王師常以使筷子作為比喻,為什麼右手使筷子能得心應手呢?一般人左手都不能熟練地使筷子呢?這就是右手有體認,左手沒有體認。在四肢百骸也無體認,也就是俗語所說的“不聽話”的情況下,豈能談到技擊。要使形和意達到非常諧調的境地,只有透過形和意的鍛鍊。古人有云:“天君泰然,百體從命。”天君就是指心意而言。這就是站樁功由靜中求動的基本道理。

2.站樁功不僅使大腦皮層神經中樞得到恢復和休整,對全身神經末梢也是很好的訓練,所以功力越深,反應越為迅速。技擊時在臨敵應變中瞬息萬變,其反應之迅速有不期然而自然者。如先師祖郭雲深先生,先師王薌齋先生在技擊時反應之迅速,有不可思議之妙,甚至有人乘其不備,不僅不能得逞,反遭挫敗。這樣反應迅速的能力,皆由站樁功力深厚中得來。

3、前面已經講過,王師常談的技擊各種力皆需由站樁和試力中求得。當然站樁和試力與實際比拳和推手還有一定的距離,臨機應變之機智果敢,發力時機和力量大小之適當等等,均需於實踐中求得。但是各種力量既已求得,發力和實際操作是比較容易的。欲得各種力,需於形體不動和微動中體會和求得,所以站樁和試力是拳術中最基本的和比較困難的工夫。學拳者應將主要精力和時間用在站樁和試力方面,就是這個道理。各種力不是同時可以求得的,站樁和試力的功力愈深,其力愈全,所以在技擊上已有相當成就的,也必須經常不斷地在站樁和試力中下工夫求得深造。

4.或者有人認為克敵制勝,自衛防身,雙方交鋒,間不容髮,以站樁之松靜,試力之柔緩,與人角技,未免迂闊。殊不外動之力不如內動之力,外動之速不如內動之速,古代兵法上說:“善動兵者守如處女,出如拖兔。”精於技擊者也是這樣,在臨敵應變時,靜則松靜自然,渾噩無方,使對方無隙可乘;動則迅雷掣電,石破天驚,使對方無從抵禦。無論靜和動都是氣定神閒;如行雲流水極其自然。一般人臨敵時自謂精神集中,實則頭腦緊張,自覺攢拳怒目,實則遍體僵直,與人角技是沒有不失改的。善於技擊者在動靜鬆緊之間掌握的是極其適當的,非平時在站樁和試力中下功夫,不能到此境地。

5.有的人不懂拳學的道理,感到站樁和試力既不花團錦簇,又不緊張熱烈,懷疑這種功法的作用。實則技擊之道應求實用,不必追究美觀,站樁試力是由無力中求有力,由笨拙中求靈巧。先師所傳:“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先師並曾解釋說:“外邊大動裡邊不動,外邊不動裡邊大動。”所以不動之動才是內動。至於臨敵時動愈小則愈速,敵未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先動,完全切於實用。花團錦簇、緊張熱烈,但求美觀之姿勢,是並不切於實用的。

拳學之妙理,有時但可心領神會,有非言語所可表達,筆墨所可形容者。欲在實踐中體會拳學的妙理,必須從站樁人手。站樁功似易實難,似難實易。所說它難是由於學無止境,練功幾十年也難盡其奧妙。所說它易是由於人人可練,很少出偏差,只要堅持下去,就會不斷進步。但是先師王薌齋先生曾說研究拳學“百日一小成,千日一大成”,這當然是指各方面條件都具備而又刻苦用功的人,不過由此也可以理解到,只要肯於用功,深造並非難事。凡習練此功的,只要具有恆心毅力是一定會大有成就的。附:楊德茂先生簡介

楊德茂先生,北京人,早年曾隨太極名家王茂齋先生習太極拳,頗有造詣,尤精於推手。後與王薌齋先生比試推手,深服薌老之聽勁與發力,遂拜在其門下改習大成拳。由於其為人誠樸,頗得真傳,被譽為大成門中的推手第一,亦為王選傑先生的啟蒙老師之一。其所著之《站樁功概論》,系統地論述了站樁功的理論與練法,對於習意拳、大成拳及站樁功者,是必不可少的指導性文章。其成書於文革中,油印冊數較少,間有傳抄本流行,然亦多有訛奪,今據油印本整理而成,保持了文章原貌,可供同道學習研究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