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功概論(上)[楊德茂]
玩轉香江 許我再愛你 重生之兄有弟攻 混混王妃休想逃 墓童 恐怖通緝令 拽公主與邪魅四王子 刁蠻小狐狸:拒做王的女奴 名門正妻 備選佳夫
站樁功概論(上)[楊德茂]
前言
自全國解放以來,黨和政府對於開展體育運動非常關懷,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起了巨大作用。(此處刪除當時的政治口號三十七字)偉大領袖毛主席“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指示日益深入人心,群眾性的體育活動正在蓬勃開展。際此時機,本人願將幾十年練習站樁功和教授站樁功的體會,初步總結公諸於世,以供同志參考。
站樁功本來是形意拳的基本功,分為三才樁、混元樁兩種。由於三才樁能夠使人的身體上中下各部平均發展,具有增強體質,祛病延年的作用,不論男女老幼身體強弱一般均可練習,除了有志學習技擊者應以此為基礎更求深造以外,一般人有病可以去病,無病可以強身,故又名健身樁(原名養身樁)。至於混元樁則是專為學習技擊的基本功,故又名為技擊樁。
拳術本是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而創造的。先師王薌齋先生常說:在各種藝術中拳術是發展最早的藝術之一。因為人類的祖先最早就需要和各種野獸作鬥爭,為了防身自衛,為了獵取食物,都必須講究技擊之術。以及人與人作鬥爭,在部落內和部落外之間經常發生戰鬥,更必須研究如何克敵制勝。最初用拳用足,又逐漸發明了器械,這都是後代拳術的萌芽。以後經過我們祖先積累了多年世代相傳的實踐經驗。歷代的拳學名家又有創造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內外結合的練功方法。由於在舊社會反動統治階級對人民中掌握拳術者加以鄙視和壓迫,使不少技術因而失傳。有些名拳師又將其技術祕不傳人,也由於各人練功的方法不同,便出現了內家拳、外家拳以及各種派別和門戶。其實不僅同出一源,其理亦並無二致,由站樁為基礎來學習技擊就是內外結合的練功方法。先師王薌齋先生常談,古代拳術家沒有不練習站樁的,在南方謂之蹲盆,在北方稱為站樁。只因過去一些拳術家把站樁功作為不傳之祕,遂使此功淹沒不彰,甚至學拳幾十年而不知站樁功者比比皆是。王薌齋先生幼年得拳術名家郭雲深先生的祕傳,以後出而問世,最初亦不肯傳人,中年以後才開始授之門徒,以後又將健身樁作為醫療體育運動對外傳播,才流傳日廣。
站樁功只是拳術的一種基本功,並沒有什麼神祕。練習站樁首先要有正確的認識,要有信心,要有恆心,既不可一曝十寒,更不可拔苗助長。只要勤學苦練,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一定會收到預期的效果。片面地看待站樁功是不對的。站樁雖有增強體質,祛病延年的作用,但是首先必須樹立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胸襟開朗,心氣和平,還要勿為七情六慾所傷,飲食起居等都應注意。不要認為只要練習站樁功就可以百病不生,當然長期練習站樁功體質既然增強,也就增強了抗病防病的能力,可以提高勞動能力和耐力,這已經可以說是大有益處了。
另外,過去有些小說家把拳術加上很多荒唐迷信的色彩。如飛仙劍俠之類,先師王薌齋先生經常痛斥這些荒誕無稽的說法,學功者萬不可追究某些違反科學和人的生理本能根本不能達到的東西,否則就是誤人岐途,為害不淺。如有教功者故弄玄虛,講些荒誕無稽的理論,初學者亦不可上當。
一、健身樁的初步練法
站樁功是形意拳的精華所在,所以鍛鍊幾十年仍是學無止境,但是如果單純為了祛病強身,又是極其簡便易行的醫療體育運動。而且站樁功雖有許多姿勢和意念上的要求,初學者懂得過多,反而有害無益,懂得越少,意念越專,功夫越純,收效越大。本人在教功中曾遇到不少例項,有的同志只聽到過一二次講授,所知甚少,即潛心用功,結果收效很大,所以初學者必須懂得循序漸進,水到自然渠成的道理,不可好高鶩遠。
初練健身樁者可採用抱球式或捧球式。兩腿平均站立,兩腳成八字形分開,寬度約與肩齊,兩膝微屈,臀部稍向下坐,胸部放鬆,頭向上頂,兩眼向前平視,閉目或垂簾均可,呼吸純任自然。平心靜氣後兩手向前伸出,成抱球或捧球狀,兩手距離約兩拳之隔,高度是上高不過眉,低稍過臍,一切要求松靜自然,舒適得力。
在意念中不可以認為自己是在用功,更不可有任何企求,否則就會造成緊張,違反了松靜自然的原則。意念中認為自己是在休息,非常舒適,如果不能入靜,亦不可強制入靜,久久練習,自可達入靜的境地。先師王薌齋先生曾經講過,求衛生使身體健康是最容易的,只要舒適自然,松靜無為,渾身像躺在水中或空氣中睡覺,就大半成功。學功者可體會此意。
初學者能站多長時間,可由自己來決定。由於體質性情等條件素質不同,有的人一學會就能站較長時間,有的人站十分鐘或五分鐘已感到不能忍耐,在此情況下也不可過分強求延長,可以休息一下或散散步再練。時間久了,自可延長。每次可站四十分鐘,甚至一小時以上。一切開頭難,據本人多年教功的經驗,只要堅持兩三個星期甚至一個星期,就會在身體內部產生感覺,就容易繼續堅持下去。最初練習時由於身體不習慣,必然產生一些兩臂痠痛、腿足疫脹等不舒適的感覺。練習稍久,舒適感就會勝過不舒適感,而逐漸引人人勝。練習既久,就會感到全身非常舒適,有非筆墨可形容的妙趣。
上述內容看來似乎很簡單,但只要堅持練習,就有限好的效果。不僅可以使體質轉弱為強,有一些體弱年老的同志,在練習一個時期後,提高了勞動能力和耐力,而且實踐證明,不少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根據王老師和一些同門以及本人教授站樁功的經驗,用在醫療上適應症非常廣泛。如高血壓、低血壓、半身不遂、關節炎、肺炎、肝臟病、腸胃病、血管硬化、神經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等等。有的單用站樁功即可痊癒,有的在配合藥物治療下獲得痊癒。曾有不少各個工作戰線上工作的同志,因病長期休養,在練習站樁功一個時期後,恢復了工作。只要誠心誠意,並能堅持練功,沒有效果是極其少見的。
一般學站樁功,均是如此人手,以後如果再求深造可以循序漸進,逐步在姿勢上要細緻並逐漸增加意念活動。
二、健身樁和技擊樁的基本姿勢
在前面已經講過,站樁功本來是拳術的基本功,由於習拳者在練功之初,必須增強體質,充實三寶(精氣神),而三才樁能使人的身體各部分平均發展,所以又名健身樁。但是健身樁並不是沒有技擊方面的作用,同時專為強身祛病者固然可以不練混元樁,而混元樁對增強人的體質也是有很大作用的。因此這兩種樁法是截然不能分開的,所以在下面介紹各種功法時,也不可能不互相關聯。
人的自我鍛鍊不外形體和精神兩個方面,即形和意兩個方面。形意拳就是形和意同時鍛鍊的一種體育運動,其原則是“以形取意,有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隨意轉”。站樁功也離不開這些原則。初練時,以形帶意(意自形生),久練後以意領形(形隨意轉),姿勢不可不講究,但不能只求形似而神意索然。王師所傳“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是最宜玩味的。人的自身鍛鍊又有靜和動兩個方面,細分起來又有意念的動和意念的靜,形體的動和形體的靜。由人的生理功能來說,大腦皮層、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無時無刻不在運動中,就連每一個細胞都在時刻起著新陳代謝的變化,因此動是基本的,絕對的。靜只是相對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動。而靜和動又是矛盾的統一體,所以練功者要靜中求動,動中求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內靜外動,外靜內動。這就是是王師所講的“一動一靜,互相為根”。站樁功的指導原則是“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這裡所說的不動,實際上是外靜內動,靜中求動,所以是先生不已之動。因此練習站樁功要保持一定的姿勢不變,有了一定基礎之後,才能“從不動中求微動,微動中求速動”。靜如淵停兵峙,動如潮湧山移,纏綿如春雨,迅捷如雷霆,練習既久自能有此體會。
“四容五要”是練習站樁功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四容是頭直、目正、神莊、氣靜。五要是:恭、慎、意、切、和。具體解釋是:恭則力空靈,慎履薄冰神,假借無窮意,精神渾圓真,虛無求實切,勿失中和均。學者要深刻體會四容五要的涵義。
“松肩、墜肘、緊背、含胸、提肛、疊肚、裹襠、護臀”是練習各種拳術的共同要求,健身樁和技擊樁的基本要求也是如此。這裡應提起注意的是:松肩是肩部的肌肉鬆弛,不是單純的沉肩;墜肘不是片面的墜,而是要向外撐;疊肚是指臍以上的腹部,不是指小腹。同時凡是對一切姿勢的要求,都要適度,不可過火(勿失中和勻),如果過火就過猶不及,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王師常談一切不可絕對,就是這個意思。
練習站樁功時要.做到的氣靜神閒,湛然怡然,全身形曲力直,松靜挺拔,如寶塔之高立雲端,如青松之聳出嶺表,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lou形,神態要鬆緊自如,蓄意要深酣雄渾,遍體松輕舒適,如沐浴在大自然之內。有志練習技擊者,除同樣需要符合健身樁的要求以外,更需要加強意念的鍛鍊。必須形如怒虎,氣似騰蛟,有泰山崩於前而不動的鎮定,有氣吞山河,拔山扛鼎的氣魄,有辟易萬人風雲變色之威勢,有擒龍伏虎倒海移山之勇氣,筋藏勁力骨藏稜,有視敵如蒿草之意念。所謂技擊無非三個內容:①蓄力;②試力;③發力。站樁即是蓄力,各種動作都是試力,把力由體內(包括全身四肢和關節)放出就是發功。王師常談:練習技擊要練出各種力來,全身有精神力、二爭力、三角力、螺旋力、波力、撬力、槓桿力、片面力、分力、合力、矛盾力、假借力、爆發力、滾豆力、速力、惰力、頓挫力、鑽力、劈力、橫力、驚力、彈力(周身無處不彈簧)等等,功力愈深,其力愈全,這些力都要在站樁、試力中求得。專為健身祛病者雖可不學發力,但必須兼作一些試力,才符合動靜相兼的要求,效果才能顯著。
下面介紹一些基本姿勢,但王師曾說“雖然講究形式但不必拘泥,雖言意念但不必執著”。所以總以松靜自然、舒適得力為原則,初學者不可不知。但初學者又不可不講究形式,在形式安排和意念活動上總要出於自然,不即不離,在有和無意之間,方能得其妙理。
(一)健身樁的基本姿勢
養生樁以站式為主,但亦有坐式、臥式、半伏式、行走式。其基本原則為:平均站立,內渾厚而外圓合,全身關節都自然有微屈之意,成為鈍形三角,兩手高不過眉,低不過臍,遠不過尺,近不貼身,右手不向身左去,左手不向身右來。在這些原則下,可以變為很多姿勢,但練習者不宜求多,求多則功力不深,欲速不達。這裡所介紹的只是一些基本姿勢,對一般練功者已經足夠選擇採用。
1.站式:
①叉腰式:在開始練功時要平心靜氣,兩腳分開,寬度約與肩齊,兩腳足尖均稍向外前方。兩目睜開向前平視,半開半閉或閉目均可,但兩眼睜開時要神光內斂。不可注意任何目標,須有視而不見之意,謂之神不外馳。足掌和足根著他,足心向上吸,意如雙足吸著地面,自腰以下,意如埋在土裡。胯部放鬆,臀部如坐,脊部挺拔,下頜微收,挺頸,頭頂上提,意如有繩系吊在空中。但頂心在意念中似向內收縮,緊背含胸,胸微向內收,小腹松圓。兩手放於身體的腰眼部,手心向後。這種姿勢既是鍛鍊又是休息。可作其它樁的預備式,也可作練其它樁時中間的休息式。
注:為了便於練功者逐步深造,故對每項姿勢的要求提得比較細緻,初學者按上節初步練法中所要求的就已經夠了。萬不可馬上要求各方面都達到標準,總以舒適得力為原則,循序漸進,逐步向細緻要求。
②提按式:兩臂提起,兩肘向外撐,兩手略低於臍,放在身體左右兩側,但不貼身,指尖向前,掌心向下,五指分開微屈,雙手既有向上提又向下按之意,其餘要求同第一式。
③提cha式:兩肘向上提,向外撐,指尖向下,五指分開自然微屈,意如cha在泥中,其餘同第一式。
④託球式:兩肘向外撐,兩手向前,指尖向內,手心斜向上方,高度略高於臍,兩手距離約為兩拳,意如兩手託一大球,其餘要求同一式。
⑤撐抱式:兩手前伸成環抱狀,指尖相對,掌心向後,手指分開自然微屈,兩手距離約七八寸,高度在眉下肩上,意如抱球,但同時又向外撐,其它要求同一式。
⑥擰裹推式:兩臂前伸成環抱狀,位置高不過眉,掌心向外,指尖斜向內上方,兩手食指之力欲搭成十字,兩手距離約七八寸,手指分開自然微屈,兩腕向外擰向裡裹,兩肘向外撕,兩掌向外推又向上託,其餘要求同第一式。
⑦撐扶式:兩手抬起,掌心向下,指尖向內,手指分開自然微屈,高度約與肩齊,兩肘向外撐,兩手意如扶在物體之上,其餘要求同一式。
⑧按球式:臂向前伸,手指分開自然微屈,指尖向前,手的高度在乳下臍上約與中脘相平,掌心向下,兩手如按水中浮球,其餘要求同一式。
2.坐式
坐式雖然姿勢繁多,但手部、臀部的姿勢和站式的變化相同。下肢的變化可分為三種:
①坐於適當高度的椅上或**,兩腿分開比肩略寬,兩腳平均著地,此種姿勢對腳腿部的要求與站式相同。
②兩腿分開比肩略寬,腳跟著地,腳尖向上蹺起向回勾,腳心向上吸。
③兩腿懸空,腳尖蹺起向回勾,腳心向上吸。
這三種姿勢對上半身的要求均與站式相同,兩手的姿勢可按照站式的姿勢加以變化。只是叉腰式應改為雙手放在大腿根部,兩肘撐開。另外,凡坐式除病情嚴重不能直坐者外,背後均不可kao在椅背上。
3.臥式
臥式可分為仰臥和側臥兩種:
①仰臥式:仰臥後全身放鬆,意如在水上仰遊。兩肘著床兩臂抬起成抱球狀,兩膝彎曲,足跟著床,足尖回勾,足心內吸。
②側臥式:以左半側著床為例,左手放手枕上,手心扶頭,右手放於右腿之上,或用右手輕輕按在**亦可,使胸部空起。左腿伸出,右腿蜷起放於右腿之上。如向右側臥可以類推。均意如臥於水中側遊,遍體舒適輕靈。
4.半伏式
兩腿平行或一前一後均可,把重心放在一條腿上,另一條腿放鬆,用腳尖著地。兩腿可交替練習。雙手伏在案上,使胸部擴大鬆開,頭略向上揚。有氣喘病不能練站式時,練此式最為適宜。
5.行走式
在行走時平心靜氣,頭部頸部胸腹部的要求均與站式相同,殿部亦應稍向下坐,惟站式要求小腹收圓,行走式則要求小腹長圓。兩肘上提手向後勾,如挎籃狀,或用提按式亦可。意想小腹催步前行,如在泥水中行走。此功在初練時須緩步前行使意念不斷,練習一個階段後,即可用正常行路速度前行,久久練習能使步履輕捷、疾如奔馬。
(二)技擊樁的基本姿勢
練習技擊樁最好在練健身樁有了一定基礎之後再開始,技擊樁有很多要求和健身樁相同,不再重複。技擊樁為了求得各種力而有不同姿勢,所以姿勢也可以有多種變化,但練習技擊樁同樣不宜求多。少則功力易深,有的拳師只練一二種樁式,由於功力深厚即成名家。否則貪多務廣,淺嘗輒止,反而效果不大。為此,這裡所介紹的只是幾種主要樁式。已經足夠一般習拳者選練。
1.矛盾樁:站好後平心靜氣,左腳伸出成稍息狀,.右足足跟稍向外扭,成丁八字步(以下談到丁八字步均是此種姿勢)。大趾向內抿,其餘四趾向外抿,腳脖子向裡擰,膝蓋向外擰、向上提、向前指,大腿根微向裡擰(練習健身樁者如求深造亦應有這些要求)。左臂伸出抬起略成半圓形,左手五指分開,掌心向後,高度約與眉齊。右手五指向前,對前手手腕,扭項面對前手手腕,兩眼向前波視(波視即目光斜向遠上方),但神光內斂,意如將光線收回,並不注視任何目標(凡站技擊樁均不可閉目,以下站樁式同)。兩腿前虛後實,用力約為前三後七,前手如盾,後手如矛,故稱為矛盾樁。前手要擰裹提拔,意如欲將大樹擰倒裹起來,後手如矛,有無堅不摧之意。此為左式,右式右手和右腳在前,姿勢可以類推。
2.託寶貝:此樁亦以左式為例,左腳在前,右腳在後,站成丁八步。對腳、腿部的要求與矛盾樁相同,兩眼向前方波視,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兩手前後相差一手,左右距離約七八寸。前手高度與肩齊,後手略低於前手。五指分開自然微曲,兩手手心均向內微向上託,手指向前斜向下cha,大指根節及腕部向上挑。此樁的姿勢,有似兩手託一嬰兒之狀,故名託寶貝。意如託嬰兒既不敢用力,又不敢鬆手,但又有將嬰兒扔出又吸回之意。又勁如擰繩,前手如有一能鬆緊的繩向前拉,又有一繩將手套在頸上,兩手之間又有一繩,前手與腿又有一繩,意如擰繩時,一鬆則全身皆松,一緊則全身俱緊。
3.鳥難飛:一腳在前一腳在後站成了丁八步。姿勢略同於託寶貝,惟兩手成半握拳狀,拇指、食指略似環形,有如虛攏鳥頸,掌虛握如虛攏鳥身,既不能握緊以防將鳥握死,又不鬆開,以防鳥飛走。同時意念中鳥不斷掙扎欲從掌內飛出,因此形和意都必須一緊一鬆。此樁因形象防鳥飛出,故名之鳥難飛。此係比較高階的樁法,初學者不可練習。
4.抓球樁:站成丁八步,兩眼向前波視。兩手相對舉起略高於肩,兩肘下垂,兩腕亦向下屈,指尖向內向下,手指微屈,如提兩大鐵球。
5.伏虎樁:站成擴大的丁八步,根據個人的體質和功力把步邁出最大限度後,再把前腳向前挪一隻腳的位置。臀部下蹲,上身挺直略向前傾,目光遠視,光線內斂,兩手前伸,肘向外撐,兩手一前一後距離約一手,後手略低於前手,掌心向內相對,指尖向下,手指微屈,如掐虎頸。此樁與下面的降龍樁均為大步樁,增大體力較快,但練習時消耗體力較大,體質強壯練技擊樁有一定基礎者方可練習。
6.降龍樁:儘量把步放大,後腿微屈,成為弓蹬步(即前腿弓,後腿蹬)。頸項向後扭,目光向後看。前手橫掌向前推,掌心向外,後手略低於前手,手向後推,手指微屈。要有勝過毒龍狠毒之意,才能制服毒龍。
7.子午樁:一腿立於地上,微屈,另一腿放在一米左右或略高一點的臺上(或桌上亦可),腳橫放在臺上,足尖回勾。如右腳抬起時右手亦隨之過頂,左手齊胸,兩手手指微屈,向前指,腕屈臂屈,手指向前指時亦微向下。除此樁一腳著地以外,練習矛盾樁、託寶貝樁在有相當功力以後,前腳在保持原來形狀下,亦可微離地。但離地後仍如著地一樣,又提又踩,足腕又擰。
三、試力
先師王薌齋先生在談到試力時曾經說過:“蓄力由試驗得知,由知而知而所以用。”因此學習技擊者除了在站樁上下功夫以外,必須同時練習試力,就是專練健身樁的也必須同時兼練試力,才能達到動靜相兼,效果才能顯著。
試力時要外動內靜,全身放鬆,用意不用力,一舉手一投足之間都以舒適得力為原則,同時又要精神貫注,意不斷而力亦不斷。先師王薌齋先生談過:要想增長力量,確不可用力,一用力反沒有增長力量的希望,用力則氣滯,氣滯測意停,意停則神斷,全身皆非矣。王師談試力時又講過:在無力中求有力,在微動中求速動,一用力心身便緊,並有阻塞之弊。這種力是精神的,是意念的,有形便破體,無形能聚神。王師又說過:習時須身體均整,筋肉空靈,然骨骼毛髮都要支撐,動愈微而神愈全,慢優於快,緩勝於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習時須體會空氣阻力何似?我即用與阻力相等之力量與之應合,所用之力自無過與不及。初試以手行之,逐漸以全身行之,能逐漸認識各種力,持之以恆,有不可思議之妙,而各項力量也不難人手而得。這些都是練習試力的基本原則。
試力雖然初試時以手行之,但決不是區域性的動作,而是一動無處不動。所謂上動下身隨,下動上身領,上下動中間攻,中間動上下合,內外相連前後左右均有相應之動。試力雖然切忌用拙力,但是形松意緊,肌肉含力,骨中藏稜,決不可鬆懈從事。
廣義言之,各種動功都是試力,現在簡單介紹以下幾項動作:
1.站成了八步,左腳在前,右腳在後,此為左式,右式可類推。膝微曲,肩胯要松,左手在前右手在後,雙手距離約七八寸,前後距離約一手左右,用身體推手前行,臂需保持彎曲,不能伸直,推時掌心向下,手指向前指,如水中浮球。向前推的程度,以勿使身體失平衡為標準,膝蓋不能超過前足尖,隨即變為兩掌相對,用身將雙手拉回,身體向後的程度,也以不失中為標準(勿失中和均),再隨即把雙手掌心向下,向外推。如此反覆練習,左式和右式可交替練習。試力的要領是:以身體帶動雙手,不是手和臂的區域性動作。王先生常談:“用手耍身子,不是用身子要手。”就是這個道理。手不空出,意不空回,練時要使神意不斷,向前推和向後拉,均不用拙力,推時如按著水中浮球向外推出,向回拉時如抱著浮球拉回。練到一定程度後,意念中的水中浮球要變為泥木球,以後並逐漸變為鐵球。但仍不用拙力,手往回來力向前指,手向前推力向後收,雙肘橫撐,手上要有擰裹撐拔提cha頓挫之力。王師常談“雙手要如鉤挫刀叉”,就需要在試力中求得。
2.站成丁八步,雙手抬起,兩手橫撐,掌心向下,如在水中按一個浮球,此球在水中時起時浮,旋轉不已,雙手並隨之轉動,同時意念中這個浮球,有時要用手推出,有時要用手吸回,有時可以拉長,有時可以擠扁,甚至有時還會變為兩個小球,兩個小球又合為一個大球,雙手均隨之反覆揉動。
3.站成丁八步,雙手抬起,一手在前,一手在後,意念中如按一大彈簧,雙手下按,將彈簧壓縮,雙手隨即隨著彈簧的彈力而升起,如此一起一伏,反覆練習,不許使用拙力,但練習既久,彈簧的彈力在意念中要逐漸增力口。
四、走摩擦步(附陸地行舟)
走摩擦步,亦稱揉球步或三角步,實際主要用雙腳來試力。練習開始時先將兩腳站成八字形,略似立正的姿態,但兩腳微分開,然後兩手各舉向前側方,手指向上(或指尖向前掌心向下亦可),一腳向前方伸出,不可離地太高,意念中如地面上有一小球用腳將其揉動,腳向前伸出後向外側方徐徐落下,站穩後,另一腳隨即向前伸到另一外側方落下。慢優於快,須使意不斷而力亦不斷,小腹用意催步前行。初練時如在水中行走,逐漸如在泥中行走。此係進式,退式則照上式一腳向後退,然後向外側方落下,另一腳再向後退,亦向外側方落下。一般進式練完後即可練習退式,走摩擦步其它方面的姿勢如頭向上頂、臀向下坐,含胸緊背,均與站樁同。
站樁、試力、走摩擦步是一整套基本功,不論學健身樁或技擊樁都應同時練習。初學者應先從站樁人手,然後再學試力,最後再學走摩擦步,在初練階段,試力和走摩擦步應分別練習,練到一定程度後,可以結合練習,即邊試力邊走摩擦步。
另有一種練功稱為“陸地行舟”,是專為練習技擊的一種基本功。練法是:站成丁八步,兩手抬起,指尖向前,兩手一前一後,姿勢要求與練技擊相同。兩手下按,帶動前腿前進,後腿亦同時跟隨前進,如向前滑行,意念中如拉一條粗繩能夠帶動全身前進,腳下是滑道,可以一下滑很遠。此功久練精熟,在技擊時能使步法迅捷如飛,但初練時亦應從緩慢中去求取。
五、試聲
試聲是和試力相輔而行的一種功夫,由於力不整聲即不整,所以又是檢驗力是否整的最簡便的方法,且不會試聲就不會發力,和技擊大有關係。
王師曾說過:“試聲為輔足試力細微所不及,要聲力併發與徒作喊聲意在威嚇者不同,而聞之者起卒然驚恐之感。”試聲是由丹田用力喊出聲音來,聲音要圓要整,如幽谷鐘鳴而氣不外吐。即所謂聲由內轉的工夫。練習時可用手在口鼻前試驗,聲音出而氣不出才是正確的,如果感到有氣撞在手裡就不對了。
六、關於樁站功中的一些內容
1.五盈四梢:五盈是指五臟(心、肝、脾、肺、腎)充盈。四梢是舌、發、齒、甲(手指甲與腳趾甲),即舌乃肉之梢、發乃血之梢、齒乃骨之梢、甲乃筋之梢。古代拳學者說過:“明瞭五行(指五臟)多一氣,明瞭四梢多一力。”五盈是指練習站柱功時要上虛下實,胸腹空靈。但空靈是為了使之盈滿,故練到胸腹空靈境地時,要在意念中使之盈滿充實。四梢是指氣達四梢(王師所講毛髮根根意如戟,亦即氣達四梢之意),技擊時驚起四梢,舌發齒甲都如受驚時的狀態,可以增加真力。
2.五心歸一:五心是指兩手心兩腳心和頂門心,在練習站樁功到一定程度時,要意想五心向內吸,均歸於丹田,故稱為五心歸一,亦有連心窩在內稱為六心歸一者。
3.六合: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稱之為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稱之為內三合。久練者自可體會。實際上功力深的,精神方面和全身各處,都能達到非常諧調的境地,一般只指出六合,不過就其主要的提示而已。
4.三圓:站樁時小腹松圓,走步時小腹長圓,發力時小腹實圓。
5.三夾兩頂:襠內、腋下、頷下,均要夾(所謂夾不要誤解為夾緊,而是襠內似夾一鐵槓,牢不可拔,頷下腋下似夾一球體),頭要上頂,舌尖要頂上顎。練久以後實際上不止三夾兩頂,周身關節應該無屈不夾,無節不頂。
6.三段九節:三段是指人的身體頭至小腹是一段,肩至手是一段,胯至足是一段。九節是指頭、胸、腹、肩、肘、腕、胯、膝、足。在技擊時各有各的用處。古拳譜有云:“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是空;下節不明,根本不清。”明瞭三節九段後,在試力時要做到無不相合,在技擊時可以發揮各部分的作用。
7.齒似咬筋、舌似吞虹:在站時口微開,牙咬著但不緊閉,意念中如咬著牛筋,謂之齒似咬筋。舌向內縮抵上顎,謂之舌似吞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