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宰相”與“三旨相公”
都市修神傳 遠夫不如近鄰 永恆劍祖 世間自在仙 網遊之掌門手札 狐朋鬼友 暗夜姬:拍賣絕版妖殿 德意志崛起之路 狂傲王爺極銷魂:我的妖媚女將軍 民調局異聞錄
“浪子宰相”與“三旨相公”
“浪子宰相”與“三旨相公”(1/3)
微-宋徽宗時,宰相李邦彥“遊縱無檢”,行為**,好作**詞豔曲,自號“李流子”。他位居宰輔,不理政事,只知享樂,自稱“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球,做盡天下官”。於是,都人亦呼邦彥為“浪子宰相”。
宋神宗時,有個官僚名叫王圭。他當宰相16年,尸位素餐,從無建樹。上殿面君,曰“取聖旨”;聽取皇帝指示後,曰“領聖旨”;回到衙門後,對秉事者曰“已得聖旨”。時人謂之“三旨相公”,以譏刺其失職。
誤升一級
微-宋朝畢士安做宰相時,他的女婿皇甫泌很放縱,屢教不改。畢士安準備面奏皇帝,剛剛開口說了一句:“臣婿皇甫泌”,還沒說下去,正好這時有邊塞報警,終於沒有說成。過了數日,畢士安剛要說,正值皇帝急於解手,急忙起來,已起,走出幾步才說:“卿已說了幾次,朕已經知道了。”不久,降下聖旨把皇甫泌遷升一級,畢士安竟不敢說明自己的意思。
皇帝討厭廢話
微-明太祖朱元璋歷來討厭官員的廢話,要求臣下寫摺子要文字簡潔。刑部主事茹太素曾上萬言書,朱元璋叫人唸了6370字後還未聽到具體的建議,全是空話,頓時大怒,叫人把茹太素叫來痛打了一頓。第二天晚上,他再叫人繼續讀下去,讀到16500字以後才涉及本題,提出了五項建議,其中有四項他認為是可取的,便馬上命令施行。同時,他指出這摺子只要寫500多字就夠了,卻寫得這麼冗長。他又承認自己厭聽冗文而打了茹太素不對,讚揚茹太素是忠臣。
把“嫌”字改作“憂”字
微-明初,朱元璋對官員的監控幾乎到了無所不在的地步,無論官員做了什麼都會第一時間反饋到皇帝的耳朵裡,而且絕對媲美於現場版。當時有一個叫錢宰的官員,被徵到朝廷編《孟子節文》。一日,他罷朝回到家裡,信口吟了一首詩:“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不料被暗中跟蹤的檢校聽到,向朱
元璋報告。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對他說:“老錢啊,昨天你作了一首好詩。不過我並沒有嫌你遲啊,把‘嫌’字改作‘憂’字如何?”錢宰當場嚇得直冒冷汗,趕緊磕頭謝罪。
監視官員要偷拍
微-關於朱元璋時代錦衣衛特務的故事有很多。明初的國子監祭酒宋訥對朱元璋很是忠心,但朱元璋對其並不太信任。有一天,有個學生給宋訥敬茶,不小心被絆倒了,茶具給摔壞了。宋訥看了,心裡十分惱怒,按理說,這是最普通不過的事了。可宋訥做夢也沒想到,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突然問他:昨晚為什麼發火?宋訥一聽,心裡一驚,心想:我在家生氣,他怎麼知道?但宋訥更清楚,不能跟朱元璋逆著來,就如實說了,朱元璋很滿意。宋訥出於好奇,就問朱元璋,陛下你咋知道我昨晚發火了?朱元璋拿出一幅畫有宋訥發火的畫像給他看,宋訥看看還真是昨天的場景,嘴裡倒抽了一口涼氣。
無所不在的陷害
微-劉基曾因建議在青田設立談洋巡檢司,與胡惟庸有衝突。胡惟庸就對朱元璋說:“談洋這個地方有王氣,劉基想佔來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請求設立巡檢司來驅趕百姓。”這一番誣陷擊中朱元璋的要害,嚇得老邁的劉基從家鄉星夜兼程來到南京,再也不敢回家。生了病,胡惟庸送來醫生診治。服過藥後,卻覺腹中鬱結,估計也是遭了胡惟庸的毒手。一直到病得實在不行,太祖朱元璋才一紙賜文,送劉基回鄉。洪武八年(1375年)
四月十六日,劉基卒於家中。
裝瘋賣傻求活命
微-明初,朱元璋對於官員管理很嚴,一有不慎,官員就會遭到嚴厲的懲罰,為了逃避懲罰,官員們往往會苦思各種應對之策。袁凱官拜御史,他就曾裝瘋來保全自己。有一次袁凱回答朱元璋的問話時不小心說錯了話,回去後害怕得睡不著,總覺得腦袋要不保,於是開始佯狂,請求辭職。朱元璋派人去刺探袁凱是真瘋還是假瘋,好在袁凱裝得比較到位,沒
被看破。朱元璋固然心理有毛病,但要他和一個瘋子較勁,還真拉不下臉來,於是,袁凱僥倖全身而退。回鄉後,袁凱也不敢怠慢,一直佯狂,經常倒騎黑牛,招搖過市,滿嘴胡言,終於獲得善終。
辭職惹禍
微-有個叫嚴德珉的人,在洪武初年出任明朝都察院的御史,工作很穩重,所以在洪武一朝歷次的政治大風大浪中都幸運地挺了過去。後來,朱元璋擢升他為左僉都御史,但嚴德珉不想幹這個得罪人的差事,就找了個適當的機會提出自己的辭職請求,理由是身體不好。可朱元璋不信,“你說有病就有病了”?一怒之下,下令將嚴德珉抓起來,處以黥刑,即在嚴德珉的臉上刺上字,還要在刺字的地方塗上墨,就像《水滸》裡的林沖那樣。事情到了這一步,洪武皇帝還不放過,又將他謫戍廣西南丹。
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
微-明成化年間,內閣為首的劉吉、萬安、劉翊三人,位至宰相,卻一味“蒙恥固位”,對國家大事置諸腦後,毫不關心,整日要麼忙著與閹黨朋比為奸,爭權奪利,要麼昏昏度日,毫無建樹,時人諷刺他們尸位素餐,就稱其為“紙糊三閣老”,愛憎之意,一目瞭然。當時的六部尚書是吏部尹旻、戶部殷謙、禮部周洪謨、兵部張鵬、刑部張鎣、工部劉昭,他們6人對於三閣老的做法莫衷一是,誰都不敢多言,唯恐招惹事端。當時的人不滿他們的膽小怕事,就說六部尚書是“泥塑六尚書”。憲宗朝的吏治可見一斑。
當官成了貪汙競賽
微-明朝嘉靖以後,官場中貪風大盛,從首輔到吏員無不貪賄,當官竟然成了一場貪汙競賽。《新會縣誌》風俗篇中有記載:正德、嘉靖年之前,有兩袖清風的人辭官回家,鄰里都紛紛慰勞,嘖嘖稱讚;如有貪官回鄉,眾人皆恥於與之來往。嘉、隆之後,風向大變,有官員退休,鄉人竟不問人品,唯問揣了多少金子回來。人們相與嘲笑的,就是那些清白貧窮的“傻官”。民心若此,可見官風如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