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清代的魚翅

清代的魚翅


六歲小蛇後 強勢奪愛:億萬首席難自控 魂緣二品官 召喚王朝 無限依戀你 天降萌寶神助攻 鬼嬰來電 情人在前,魔鬼在後 武田家的明國武士 網遊之武林群俠傳

清代的魚翅

清代的魚翅(1/3)

微-魚翅之所以令人遐思,根源還是在於它的名貴。魚翅通常分為白翅和黑翅兩種,白翅乃以尖頭鯊、白眼鯊為原料,黑翅則是以青鯊、鼠鯊為原料,兩者相較,白翅要更為昂貴。清代,魚翅與熊掌、海参、猴頭並列為四大名菜。《清稗類鈔》中記載,清代的廣東,筵席上的珍餚,最名貴的一道菜是清燉荷包魚翅,每碗要售至十多兩銀子。因為魚翅從幹品泡發,到漂水、去除雜物、蒸煨去腥,要經過一系列非常複雜的工序。在前期工作準備好之後,還要加入上好的火腿、雞湯以及鮮筍等物燉煮兩日,口感方才融洽完美。所以在清代年間,有魚翅的宴席就是屬於非常上檔次的。

滿族婦女的鞋

微-滿族婦女喜歡穿長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

鞋底上寬下圓,形似花盆,因此而得名。這種花盆底鞋為木頭底,上面裹一層布,鞋底製成馬蹄狀,所以又叫馬蹄底鞋,走路時會發出有節奏的響聲。鞋底以木製成,外裹白布,一般為7釐米,高最高的可達13釐米,鞋幫飾花草蟲鳥等刺繡。有的鞋底上也有繡花圖案,腳尖處有針線編成的穗子及地,清代特別盛行,連慈禧太后也常著此鞋。關於花盆底鞋的起源,有三種說法:第一,認為滿族婦女愛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

不暴露雙腳;第二,認為滿族婦女,為了增其身高,表現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第三,滿族婦女上山勞動

為防蚊叮,同時免使鞋底遭泥溼,故習慣在鞋底部附木塊,後發展為花盆底鞋。

何為請安

微-請安原是明代軍禮中的一項,見於《大明會典》。當時全國各指揮使司、各衛所都有這個禮節,稱為“屈一膝”。到了清代,在八旗和明朝遺留下來的綠營中仍然沿襲舊習。本來,兵士見到上級軍官應該下跪,但因為身上有盔甲,只屈一膝或半膝,久之,不穿盔甲時也以屈一膝為禮,並和叩首、打恭一樣,含有問候請安的意思。在八旗人家和部分漢族官宦人家,晚輩見長輩、平輩中幼見長、奴僕見主人至親友相見,都行這個禮,所以屈一膝又叫請安。但在衙門或公共場所,則不論旗人漢人都行打恭禮,不能請安。

男子請安的姿勢:先端正姿勢,如“立正”的樣子;然後向前邁左腿,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右腿半跪,略微停頓;眼平視,不許低頭、揚頭或歪頭;雙肩平衡,不許彎腰,左右腿的間距不可太大,保持左腿向前邁的自然距離,不可向後蹬腿。

女子請安姿勢與男子同,只是左右腿的距離要近,動作幅度小,雙手扶左膝,右手不下垂。

滿族的夜婚制

微-夜婚制是滿族別於漢族婚俗又有自身婚姻特色的一套獨特的婚姻制度。滿族認為,假如在天大亮前娶不回媳婦,是不吉利的,所以娶期都在午夜。午夜新娘上轎,動身前新郎要給女家留下有四根肋條的脊肉一塊,自己還帶回一半。轎至新郎家

,自是鐘鼓樂之,熱鬧非凡。新娘下轎前,要由兩個全福老太太拿燃著的香火在轎前後來回薰幾次,以去邪煞。新郎要手搭弓弦對著新娘虛射三次。此後,新娘才准許下轎。下轎後腳下不沾地,踩黃布直至洞房門口。有一預置的馬鞍在門邊,新郎、新娘相繼跨過馬鞍才能進家。門早已插好,進門前需敲三下,屋內才給開門。媳婦上炕前,婆婆要用馬鞭子抽三下炕,讓媳婦怕,這叫打煞氣。媳婦是蒙著紅蓋頭的,新郎要用馬鞭(後用秤桿)把蓋頭揭開,新郎、新娘這才第一次得見廬山真面目。

夜婚制度中,黑夜娶親、跨馬鞍、跨火盆等一系列細節,不同程度地打上了滿族搶婚的烙印。隨著歷史的變革,搶婚遺習漸漸淡化,原來真刀實槍的搶媳婦的行為,變成了虛假的儀式化的形式。夜婚制度伴隨著那些古老的婚姻程式,一直沿襲到清末。

清代人的身份證

微-身份證在中國並非是現代人發明的。據考,最早的身份證是在隋代開始出現的,不過真正意義上的身份證,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年間發給官員們的“魚符”。在清代,各階層的身份證則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頂子的材料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並以此區別使用者身份的高低與官銜的大小。如果是一品大員,可佩大紅寶石頂子;如果是一個秀才,則可佩銅頂。當然,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

(本章完)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