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四卷 縱橫四海 第七十二章 李思明的突發奇想

第四卷 縱橫四海 第七十二章 李思明的突發奇想


一世浮華不負卿 上將老公,滾遠點 純情帝少:早安,億萬萌妻 混沌決 百美嬌豔圖 調教渣夫:嫡女長媳 宮鎖翎薇 南梁遺夢 大將 抗日鐵血執法隊

第四卷 縱橫四海 第七十二章 李思明的突發奇想

1895 年,盧米埃兄弟向大眾展現火車進站的畫面時,觀眾被幾乎是活生生的影像嚇得驚惶四散。

但是電影剛剛發明之後,只是拍一些生活中的場景,比如大街上的行人,他們會一直拍攝直到厭倦或者膠片用完為止。 電影之父——美國的愛迪生和法國的盧米埃兄弟,對於電影的未來十分消極悲觀。 因為在經過一兩次好奇之後,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要花錢來看那些在大街小巷就可以看到的真實場景呢?”

但是愛迪生的一位僱員發現,透過將不同的鏡頭剪輯在一起可以創造出一個故事。 於是,電影就成了一門藝術,而剪輯則是促使電影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它可以讓我們從地球飛到太空,使空間不存在距離,它也可以我們從現代回到過去和未來,使時間倒退或加速。

一部好萊塢大片通常要花費200小時的膠片,展開這些膠片,它的長度等於洛杉磯到拉斯維加斯的距離。 剪輯師通常需要花費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來構思剪輯膠片,來完成一部兩小時的電影。 完成的電影裡有上千個鏡頭,每個鏡頭都以1/24秒一幀來計量。 可想而知這個工作量是特別大的。

如果光是一個體力活,那就太好了,但是這卻是一個技術活,必須根據導演的藝術思維去剪輯。 成功的剪輯會讓一部電影成為不朽,否則會讓一部電影成為爛片。 一個特別有名地例子就是二戰期間。 導演萊妮 雷芬斯塔爾巧妙運用了聲音,影象和高超的剪輯技術,把希特勒塑造成了天神。 當同盟國加入了反德戰爭以後,英國剪輯師查理韋德里重新剪輯了這段膠片,把希特勒塑造成了一個傻瓜。 不管是為了政治宣傳抑或是娛樂觀眾,剪輯都顯示極大的力量,改變塑造了人們的思維和認知。

對於李思明來說。 電影是拍完了,但是他的工作僅僅是完成一半。 這部電影目前已經花了近三千萬元。 這在1983年時代,無疑是一個成本高昂的冒險。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剪輯,李思明有些擔心,在電腦技術還不太先進地情況下,靠機械和手工剪輯,無疑會加大成本和難度。 為了能達到自己的要求,李思明不僅請來了阿瑟※#8226;托米特來做剪輯。 還聘請工業光魔電影特效公司做特效。

提到工業光魔,就不得不提到喬治 盧卡斯。 1975年夏天,喬治 盧卡斯獲得了八百萬美元地投資拍攝《星球大戰》第一部。 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集了一幫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成立了工業光魔電影特效公司。 當時的電影製作行業還沒有電腦特效這樣的技術,他們為了完成拍攝《星球大戰》,自己開創了整個電影特效行業。 從此,電影行業的傳奇。 “工業光魔”電影特效公司正式拉開了整個好萊塢電影特效行業的序幕,並從此改變了整個世界電影地製作觀念。 1982年,“光魔”發明了一項電腦處理方法,並應用在科幻電影《星際旅行:可汗之怒》上。 該片出現了電影史上第一個完全由電腦製作的場景。

但是這個年代的特效並不為人所重視,那些科幻電影雖然都大賣特賣,但是好萊塢此時並不認可。 認為那些電影缺少思想深度,沒有社會教育意義。 這跟後來電影中電腦特效大行其道完全不同。

“入股工業光魔公司?”大衛 弗蘭克爾對李思明的突發奇想有些不可置信。 這位中國人花起錢來如流水一般,一點珍惜的意思都沒有。

“當然,如果能收購那是最好不過的。 ”李思明道。

弗蘭克爾看了看曾智,曾智學美國人那樣聳聳肩,表示無所謂。 不過他覺得李思明為做特效,而專門去向另一家公司求婚,這事情辦得是不是太沒水平了?當初幹嘛了?

“那好吧,我立刻派人去接觸一下。 ”弗蘭克爾見曾智也同意,至少不反對。 只好無可奈何地答應了。

“聽著。 大衛,這是項很不錯的買賣。 雖然我也只是偶然想到,但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我認為,將來地電影離不開特效。 就像盧卡斯的科幻電影一樣,未來是個不可思議的世界,電腦技術將會完成我們今天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古代人們認為人類是不可能登上月球的,可是阿波羅不是照樣將你們美國人送上月球嗎?”李思明解釋道。 可是他的解釋過於牽強。

“可是,我們是電影公司,不是投資銀行啊?”這個美國人還是不太相信這會是一個很不錯地投資。

當喬治 盧卡斯接到麥克肯納公司的請求見面的要求時,有些自豪,也有些疑惑。 自豪的是,自己的這個現在還很小的公司的價值,終於有人表示感興趣了。 疑惑的是,自己到底要不要接受這個商業談判,這不是自己擅長的地方。

但是,他對特效這個電影新行業的前景很看好,不太捨得讓出一部分股份,被全面收購更是不可能。 如果能有更多地資金投入,那無疑會對公司有更大地提升,可以更新更先進的裝置,增加必要地人才。 於是,他接受了見面的請求。

這正中李思明的下懷,只要對方不是一口拒絕,說明事情還有希望,李思明認為自己的口才有了發揮的機會。

“很高興見到您,盧卡斯先生!”李思明一見面就開始吹捧起來,“我一直以為《星球大戰》是外星人参與拍攝的,因為如果沒有足夠多地才華。 是拍不出來這樣充滿奇思妙想的電影的。 ”

“謝謝您能喜歡!”盧卡斯無論如何比李思明年紀大多了,但是李思明吹捧讓他聽著極為順耳,對於一個導演來講,稱讚他的電影好看絕對比稱讚他長得帥要有效的多。 同樣的,稱讚一位母親的能幹,不如稱讚她地孩子聰明要受歡迎得多。 如果李思明面對的是一位中國人,那人一定會說“哪裡哪裡”這些謙遜之詞。 而當你面對吹捧你地人的時候。 你一定要小心了,他也許說的是反話或者違心的話。

“我來這裡。 是為了一個我們共同的目的,我們一起去完成一項電影史上最偉大最激動人心的事業!”李思明繼續“演講”。 坐在一邊地弗蘭克爾和曾智,相互看了看,要不是確定這裡是百分之百的辦公室,還以為他是來福利院做義工的,要麼就是那種“國際主義戰士”。

提錢幹什麼?那是俗人乾的,掙錢的最高境界是從不談錢。 而是談理想談事業。 那些跨國公司從不談錢,而是談如何實現公司、員工和客戶之間的“共贏”,談所謂的“事業共同成長”,也從不說“你”、“我”,而是說“我們”。 這就是掙錢的訣竅,為了這個事業,你就不要跟我討價還價,僱員也就不要跟我談薪水了。 因為我提供了一份“事業”給你了。

“您地眼光很不錯,事實上沒有多少人認識到電影特效是一門學問。 ”李思明不同凡響的吹捧,有了迴應,盧卡斯笑了笑,他對李思明本人更感興趣,“您的那一部電影確實不錯。 上一次頒獎以來,人們談得最多的還是你的電影,儘管您沒有得到任何褒獎。 ”

“這說起來,咱們還是同行。 ”對方沒有進入正題,讓李思明有些心急,“可是不僅從影迷,還是從老闆的角度來看,您地電影最受歡迎,尤其是充滿不可思議的特效,比如現在正在上映您的《星球大戰》第三部。 ”

“你們能給我什麼?”盧卡斯終於進入了正題。 眼睛卻瞄向曾智。

“工業光魔公司。 這幾年來除了給您的《星球大戰》系列作特效,只有給斯皮爾伯格等導演的幾部科幻作品作過特效。 貴公司搞得是高科技。 是跟電腦打交道的,而這卻是燒錢的工作。 從一個公司財務的角度來講,現在缺得是錢,不僅是裝置,而且是人才方面也急需擴張。 我聽說,上個月貴公司的僱員鬧著要加薪?”李思明道。

盧卡斯愕然。

“絕無此事。 ”盧卡斯一口否決。

“您不要生氣。 您可以換個角度來看,這不正說明我對貴公司是充滿誠意的。 ”李思明可不願惹惱了他,說得很謙卑,“而且,看得出來,您對這個公司充滿期待,但我不想尋求控股或者反客為主。 我們只想為您地事業增加一點必要地幫助,比如資金。 ”

盧卡斯沉默,他在思索。 他的電影很掙錢,但那是投資人拿地大頭,他只得零頭。 工業光魔公司剛開始時預算極為吃緊,要不是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後來提供了一些支援,工業光魔和他的《星球大戰》可能就夭折了。

“您看,有了我們這筆資金,您就可以添置新裝置,增加更多的人才,加上您奇思妙想的創意,將來再推出市場。 你我都是導演,透過我們的作品,可以讓更多的電影人認識到特效。 到時候,您就會意識到這是一筆很划算的生意。 而且我認為,並不只是科幻電影需要特效,特效只是手段,一切能讓電影更好看,都應當受到推崇。 ”

“麥克肯納公司願意投資多少,獲得多少股分。 ”盧卡斯被李思明描繪的前景,說得頗為心動。

“兩千萬美元,百分之二十的股份!”李思明肯定地說道。 坐在他身邊的弗蘭克爾,偷偷地拉了一下李思明的衣服。 來的時候,他們的底線可不是這個,李思明一張口這兩千萬撒出去了。

“我沒聽錯吧?”盧卡斯有些懷疑,“據我所知,曾先生才是老闆。 ”

“當然,我是老闆。 ”曾智瞥了一眼有些尷尬的李思明,心裡偷著樂,“他的話就代表我的意思。 您知道,我是個不太會說話的人,讓李跟您談,我想更能表達我的意思,你們都是導演,更有共同語言。 ”

曾智的“謙虛”讓盧卡斯聽著舒服,卻讓李思明有被他當槍使的感覺。

“給我一週時間考慮如何?”盧卡斯想了想說道。

“好吧,不過現在我們麥克肯納公司,手頭上正好有一部電影可以交給貴公司來做。 ”曾智起身伸出手來。

“好的,在您成為股東之前,是一個顧客,我們會盡力的。 ”盧卡斯與曾智等人握手道別。

“謝謝!”李思明表示感謝。

離開了盧卡斯的公司之後,李思明感覺這樁生意很可能會實現,心情很不錯,這絕對是個很了不起的生意。 不過弗蘭克爾卻總覺得有些不值,除非李思明哪天拍了一部科幻電影並且熱賣,眼見為識才會讓他持肯定態度。

唯有曾智覺得無所謂,天塌下來,有個子高的頂著,他只管簽字。 不過三天前,他去了趟電影院,看到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第三部正在放映,而場場幾乎爆滿,他有點相信李思明的判斷。 不過當目前為止,李思明還沒做過虧本買賣。

有了工業光魔公司的幫助,李思明對自己的電影很有信心。

“導演有時候就像一個廚子,將更種食材和調味品,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組合,然後就成了一道好菜,或者像一個汽車裝配工,按照要求將各種零部件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輛豪華跑車。 當然這是個比方。 ”李思明在談到導演的工作時是這樣認為的。

李思明的《阿甘正傳》在小說原來的基礎上,加入了貓王、亞拉巴馬大學驅逐黑人學生風波、肯尼迪遇刺、水門事件、約翰 列儂和嬉皮士(披頭士)等等他們曾經耳熟能詳的內容,大大地豐富了原作中美國戰後三十年的社會場景,也就是嬰兒潮一代成長歲月的背景。 影片一開始就借阿甘的回憶,插入了導演格里菲斯的偉大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裡,有關南方將軍納森 貝福 福雷斯特(這也是阿甘名字的由來)創立三K黨的片斷,從一開始就奠定了這部影片立足於歷史並批判歷史的基調。 透過剪輯和特效的手段,天衣無縫地把電影畫面與歷史真實鏡頭連線在一起,讓阿甘活生生的活在歷史人物當中,這一特色在這部電影中數不勝數。

但是經過李思明加工之後的劇本,並沒有保留原小說中的過於尖利的批判,而是更注重主人公的道德典範,這其實也是為了討好觀眾,迎合80年代以來美國人的道德需求。

“我這可不是為了掙錢,就不顧臉面了。 原片中就是這樣的!”當面臨這樣的指責時,李思明只有在心裡這樣安慰自己。

而那些李思明從香港帶來的香港人,被李思明以協助工作的藉口,安排在各技術負責人的身旁。

這似乎又驗證了曾智的判斷:李思明是那種不會太吃虧的人,一些看起來吃虧的投資,一般卻帶來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