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86節:孫子(2)

第86節:孫子(2)


神級客棧系統 女保鏢的邪魅狼夫 重生逆襲之頭號軍婚 龍鳳鬥之傾城狠妃 九鼎邪仙錄 來自異界的修煉者 跟師弟撒個嬌 boss太囂張:寶貝要乖 霸吻小小丫頭的脣 小萱太后

第86節:孫子(2)

《孫子兵法》,第12篇)

實際上,戰勝的目的並不一定是摧毀敵人的力量,就像克勞塞維茨的軍事理論一樣: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兵法》,第3篇)

儘管備戰要花費很長時間,但是一旦戰爭爆發,速度就成為關鍵: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孫子兵法》,第2篇)

戰略(在某種理解上就是戰術、策略和計謀)是戰爭必不可少的:“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詭道的法則與奇密切聯絡:“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孫子的戰略觀點創造了另一個主要的法則——靈活性和適應性: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兵法》,第6篇)

適應性的觀念不應該損害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孫子兵法》,第4篇)

戰爭的優勢並不完全依靠數量上的優勢,而是因地、因時、因法不同而不同。完全的責任和領導權是確保勝利的關鍵: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是以十攻其一也。

(《孫子兵法》,第6篇)

“情報”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孫子對應用間諜的觀點十分坦率,他認為將軍們有責任使用間諜:

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孫子兵法》,第13篇)

根據孫子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必須通曉氣候和地形。第8篇(“九變”)、第9篇(“行軍”)、第10篇(“地形”)、第11篇(“九地”)的許多內容都是討論地勢和地形的。

4.評價

孫子的著作和其他經典著作提供了一種為生活注入僵化的喻義的方法,這些著作提醒我們注意許多指導管理思想理念的隱義的本質。

在理解孫子的著作以及它與現代管理的關係時,把它與克勞塞維茨的著作進行比較,是非常有用的,也很有啟發意義。這兩位將軍的哲學分別有不同的重點。克勞塞維茨強調邏輯思想、抽象和絕對。支援他的著作的隱義可能是機械的、計劃的、固定的,然後把他們變成無情的、預先確定的行動。他的著作反映了現代主義啟蒙運動的機械主義的哲學,注重因果,思想與行動明確分離。相比之下,《孫子兵法》強調實用主義、前後關係和事實存在。水是支援孫子的著作的一個關鍵隱義,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著作與廣為流傳的中國道家哲學產生了共鳴。

現代戰略管理反映了孫子和克勞塞維茨的比較方法。戰略“設計學派”(Andrew,1971;Mintzberg,1990)強調理性的、清楚透明的計劃,計劃制定與執行明確地分離。評估內部的優勢和劣勢、外部的機會和威脅,戰略(有子目標和行動方案)形成之後再付諸實施。這些方法反映了克勞塞維茨的哲學思想,而且實際上被現代主義者奉行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相比之下,近來的戰略“過程學派”(一定程度上與“設計學派”是對立的,同時又是對“設計學派”的擴充套件)強調過程、學習、適應性和前後關係(Quinn,et al.1988)。從這個方面來看,過程學派接近孫子的思想。

當然,簡單而粗糙地對孫子或克勞塞維茨的戰爭思想進行歸類可能會在許多方面產生誤導,因為東西方之間存在的許多分歧是短暫的。例如,古希臘的戰略家伯里克利(Pericles)在許多方面與孫子有共同點,強調戰略的荒謬的本質,需要偉大的戰略家把相互對立的特徵規律聯絡起來。而且,克勞塞維茨認為約定俗成的做法是不夠的,他強調理論不是告訴一個人如何行動,而是幫助一個人做出科學的判斷。兩位作者的著作預示了從強調“計劃”到“思想”的轉變,這正是如今戰略管理髮生的變化。

現代人在閱讀諸如《孫子兵法》這類古代著作時可能會面臨三個危險。首先是投射問題,即人們總是尋找支援他們自己的觀點和思想的方法,就像古代著作中所講述的羅夏(Rorschach)的墨跡測驗一樣。孫子就被從許多不同的方面給予解釋,用來支援完全不同的戰略思想學派,這或許不足為奇(Chen 1994;Tung 1994;Wee et al.1991)。

其次,還有照字面理解的問題。在東方,商業就像戰爭一樣,這是很有趣的,有一句諺語“商場如戰場”。戰爭的字面意義的比喻被許多商人所認同。因此,人們就會有這樣的問題:戰爭是不是現代社會戰略管理的合適的比喻?任何答案都具有歧義。

最後是轉化能力的問題。收集商業和管理案例和故事,把他們按照孫子的標題進行排列並把它叫做“孫子兵法的現代管理的應用”,這一切都不難。但是,這種方法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在把理念和法則轉化到不同的領域(從戰爭到管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文化的能力時存在問題;第二,創造性的應用要能夠在過去的理論基礎上開發出新的理論基礎,而且要根據時間和地點的不同進行新的闡釋。

5.結論

軍事戰略家哈特寫道:“在那樣一本簡短的書中卻包含了我要用20多本書才能涵蓋的軍事戰略和策略的基本原理”(Griffith,1963)。但是如上所述,通向智慧的道路並不是平坦的。古代著作的具體化(用現代簡單的語言給予解釋)看起來非常有吸引力,但是最終卻成為缺乏想像力的工作。它有可能無法說明過去,也難以指導現在,因為儘管原著的形式得以儲存下來,但是其本質卻有可能永遠地消失了。其本質不應該減少到只剩下理論和框架,只可以透過領悟和靈感予以繼承。《孫子兵法》這類著作的深入研究也許有利於激發修正現代戰略實踐的靈感。

撰文:胡姚蘇

(Yao?Su HU,音譯)

皮埃爾·伯松

已結局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