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 韓非子
唐人街13號 妖魔軍火商 聚美寶典 不再做你的天使 戀上你的溫柔 異界逍遙狂少 狼血神探 極樂小屍妹 總裁的午夜情人 惡魔邪少說愛我
第七 韓非子
韓非子,戰國晚期韓國人(今河南新鄭),韓王室諸公子之一,戰國晚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同是荀子的入室弟子。在中國思想界以儒家、墨家為顯學,崇尚“法先王”和“復古”,韓非引入道家老子的觀點,反對復古主義,力主因時制宜、積極進取,根據當時的形勢情況,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大政策。同時,韓非還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治國理念都頗受韓非子學說的影響。其一生著作豐厚,主要收錄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子》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餘萬字,文章風格嚴峻峭刻、乾脆犀利,包含了豐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其中,《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名篇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堪稱百代權謀之聖典。
戰國時期,法家思潮發展迅速,流派紛呈,主要有“法”、“術”、“勢”三大流派,代表人物分別為商鞅、申不害、慎到。“法”指法制,即以嚴刑峻法管治國家,有功者重賞,有過者則重罰;“術”指權術,即國君要懂得如何利用政治手段,對抗政敵,監控下屬,以維護自身的權位;“勢”指權威,即國君要彙集權力於一身,具有絕對的威信,才能駕馭臣下,統領萬民。韓非著重總結了三者的思想精華,結合其恩師荀子 “性惡論”的思想,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為一爐,其認為: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有“法”無 “術”,缺乏監控,很難保證法令的實施效果;有“術”無“法”,只是行政的皮毛,缺乏法典的厚重支撐。因此,國家圖強圖治,臣下必須遵法盡責,君主則必須要善用權術(如,著名的“內儲七術”),做到“術以知奸”。國君對臣下不能過於信任,要“審合刑名”,以功用效的為準繩,同時,做到“眾端參觀”,豐富視聽,防止偏聽偏信。此外,只有“法”和“術”還是不夠的,此二者還必須有“勢”作為權利保證。“勢”,即權勢、政權。在其《難者》一文中,韓非引用慎到所說的“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提出了“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的論點。主張君主利用人們“無不畏誅而利慶賞”的心理,透過 “刑”、“德”二柄,使民眾畏威而歸利,鞏固自身的統治。由此可見,在韓非眼裡,“法”是治國的基石,“術”是駕馭的手段,“勢”則是法律最終能夠發揮作用的根本保障,三者密切配合、相互支撐才是政權鞏固、國家富強的根本所在。
韓非的政治思想為中國封建統一事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標誌著中國封建政治理論的成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然而,韓非提倡的一大部分論點與策略均屬於“陰謀”,且主張過於消刻,過分誇大了人性惡的一面,而忽視了人性善的一面和民心向背的問題,雖較為適應戰國亂世,但終非國家久治之道,對此也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