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243章 突擊開始

第243章 突擊開始


超級醫道高手 兵魂回檔 仙武至尊 皇極驚世錄 校草大人請走開 深宮虐戀:桃夭殿 愛若有情天 吃定美王爺:蛇蠍醜妃 大唐太子李承乾 明末爭鼎

第243章 突擊開始

第243章 突擊開始

接下來的幾天,除了繼續轟炸烏代布林附近的軍事目標之外,還把空中打擊的範圍擴大到了巴爾梅爾到烏代布林之間的主要城鎮,準確說是主要的軍事據點,擺出了一副向烏代布林進軍的架勢。

此外,第五陸戰師一直在向巴爾梅爾增兵。尤其是在鋪設第二條跑道之後,帝國空軍的戰術運輸機幾乎是傾巢而出,以日均300架次、大約8000噸的速度,向巴爾梅爾運送作戰物資。相對的,由地面交通線運到巴爾梅爾的物資反到不是很多,主要是一些沒辦法由戰術運輸機空運的主戰裝備。

這個規模,可以說相當驚人。

因為在6日就已經佔領巴爾梅爾,此後又沒有向東突進,所以前線作戰部隊每天消耗的物資還不到500噸。

按每日運送8000噸的速度,最快在11月15日的前後,聯軍囤積的作戰物資就能達到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要求。

此外,按照增兵的速度,第五陸戰師的作戰部隊都能在15日的前後到達巴爾梅爾。

其實,這正是丁鎮南想要梵軍做出的判斷。

為了欺騙梵軍,在前期的空執行動中,才沒有動用“運-15A”。

在這件事情上,西北戰區還採取了必要的行動。這就是,西北戰區在11月4日凌晨發起代號“暖風”的冬季進攻行動,在寬達數千千米的戰線上,針對幾十處敵軍的突出部發起進攻。為了給地面部隊提供支援,空軍調動上百架“運-15A”向前線運送物資,而且所有的運輸機都按照最高強度出動。給人造成的感覺就是,帝國空軍把全部的“運-15A”都用在了該方向上。

為此,部署在南方次大陸的60架“運-15A”還在3日夜間飛回帝國本土。

沒去西北戰區,而是在本土機場進行維護保養,確保在接到命令之後,能夠立即把裝備送往前線。

空中打擊持續到11月9日下午,戰局才發生變化,或者說有了“結果”。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部署在烏代布林的2個梵軍主力師已經出發,預計會沿著公路向西進發,在翻越了阿拉瓦利嶺之後,再北上前往巴利,與焦特布林的中央軍一起阻擊從巴爾梅爾殺來的東方聯軍。

關鍵就是,梵軍去代奧格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道理就是,北上去代奧格爾,就得在山區行進上百千米,而山區公路的通行能力肯定不如平原上的主幹道。

先向西翻越阿拉瓦利嶺,就不存在翻山越嶺的麻煩。

至於鐵路,那就更加別想了。

在11月5日之前,聯軍就炸燬了烏代布林附近所有鐵路橋,還轟炸了所有火車站,摧毀數百臺機車與數千節車廂,癱瘓了該地區的鐵路交通。也就是因為鐵路癱瘓,梵軍的裝甲部隊才喪失了戰場機動能力。

這裡,涉及到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雖然梵軍號稱實現了機械化,但是其主力裝甲部隊進行戰場機動,依然高度依賴本土鐵路網。

主要就是,梵羅本土大部分公路橋樑的承載能力低於50噸。

其實,這也是梵羅陸軍在獲得了M1A1之後,依然耗費巨資從西駱沙採購T-72,卻沒有選擇效能更好的“豹2”的主要原因。同樣受道路橋樑通行能力限制,梵羅陸軍的M1A1幾乎全都部署在西北地區。

至少西北地區的河網沒那麼密集,而且河道都比較狹窄,就算公路橋樑承受不了60噸的M1A1,也能夠架設機械橋與舟橋,確保坦克能順利透過。再說了,極度乾旱的梵羅沙漠也在這邊。

要說的話,就是因為戰場機動嚴重依賴鐵路網,裝甲部隊缺乏大縱深突擊能力,所以梵羅陸軍在進攻行動中的表現,一直是乏善可陳。哪怕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從沒取得過像樣的勝利。

就拿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來說,梵軍不但擁有數倍的兵力優勢,還透過突然襲擊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結果在攻入巴鐵境內之後,卻遲遲沒能開啟局面,只是在拉合城外就耽擱了一個多月,由此錯失攻佔伊堡的絕佳機會。也就是因為地面進攻乏力,梵羅當局才不得不在局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藉著休戰的名義結束了攻打伊堡的行動,並且永久放棄了統一南方次大陸的基本戰略。

按外界的評價,梵羅陸軍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的主戰坦克,打了一場第一次全球大戰模式的陣地戰。

單純的以戰術水準而言,梵軍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中的表現,還不如第二次全球大戰期間的水平。就算在地面戰場上鮮有表現的紐蘭陸軍,也知道裝甲部隊的頭號價值是快速突擊,而不是停下來跟敵人打陣地戰。

可惜的是,過去了差不多20年,梵軍依然沒什麼長進。

當然,這也是梵羅國軍事戰略轉變的一大依據。

簡單的說,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之前,梵羅國的基本戰略是消滅巴鐵,完成統一的巨集圖大業,因此在國防力量的建設上,肯定以進攻為主。可是隨著巴鐵與梁夏帝國結盟,以及加入了東方集團,透過發動戰爭的方式統一南方次大陸的方式已經行不通了,而且來自梁夏帝國的軍事威脅,頓時就讓梵羅國處於被敵人團團包圍的窘境之中,也就需要對軍事戰略做出調整。

以防禦為主的戰略,自然沒有理由加強邊境地區的基礎建設。

在邊境防線崩潰後,糟糕的道路交通條件,將成為攻入梵羅國本土敵軍的頭號大敵!

從這個角度看,就不難明白,梵軍為什麼沒有動用部署在焦特布林的主力部隊,反到從烏代布林抽調部隊北上。

原因只有一個:梵軍高層沒將巴爾梅爾的東方聯軍當成威脅。

從巴爾梅爾到巴利,或者是焦特布林,公路里程均超過250千米,而且幾乎全程都是在沙漠裡面行軍。

顯然,就算聯軍的後勤保障能力非常強悍,都需要數日,才能走完這250千米。

關鍵就是,需要淡水的,不止是作戰人員,還包括幾乎所有主戰裝備。

比如,聯軍的主戰坦克所使用的發動機冷卻液,其實就是加了新增劑的純淨水,而且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直接使用純淨水。

一支旅級部隊在執行突擊任務的時候,每天至少都要消耗500噸淡水。

在通常情況下,淡水是就地獲取,一般是用專門的裝置進行淨化處理。

只要沿著這條線路,也就是發源於阿拉瓦利嶺北端,向西南流入梵羅沙漠的盧尼河向東推進,水源就不是問題。

不過,這嚴格限制了聯軍的進攻方向。

簡單的說,在到達巴利或者焦特里爾之前,聯軍只能沿著盧尼河推進。

至少需要讓主力裝甲部隊留在盧尼河附近。

如果提前展開,擴大進攻的正面寬度,必然會對後勤保障造成嚴重的負擔,甚至會導致進攻行動難以為繼。

哪怕裝甲部隊能在荒漠裡面快速推進,也需要動用足夠多的車輛運送物資。

關鍵得是具備越野行進能力的軍用運輸車。

在理論上,支援第五陸戰師,至少需要5000臺20噸級的軍用運輸車。

去哪裡找這麼多軍用運輸車?

當然,梵軍的這一系列舉措,無一例外的證明,由丁鎮南策劃的欺騙戰術,已經產生了效果。

關鍵就是,梵軍擺明了準備在巴利與焦特布林,準確說是盧尼河上游阻擊聯軍。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選擇,因為盧尼河是一條內陸河,在進入梵羅沙漠之後,水量是逐漸減少,何況現在是旱季。相對的,盧尼河上游的水量更充沛,會對進攻部隊產生更為嚴重的影響。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梵軍能在此給予聯軍迎頭痛擊,除了粉碎聯軍的進攻之外,說不定還能獲得反擊機會。

總而言之,梵軍將巴利與焦特布林當成了決戰戰場。

到了當天晚上,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得到了證實。

梵軍的主力部隊已經在夜色的掩護下,從烏代布林出發,而且是向西進入山區,並沒有北上。

為了避免打草驚蛇,空軍沒有去“騷擾”這支梵軍。

其實,從6日凌晨開始,空軍就降低了針對烏代布林的打擊力度,要不然梵軍也不會從這裡調兵。

也就是在情報得到確認之後,丁鎮南才下達了命令。

代號“聚光燈”的空中突擊行動在10日凌晨開始。

其實,第一支突擊部隊是在9日夜間23點過出發,預計在10日凌晨0點30分左右就能到達目的地。

執行突擊任務的是300架重型直升機運送的2個輕裝步兵營。

此外,陸戰隊還出動了60架武裝直升機,為突擊部隊開路,而空軍安排的前線攻擊機將提前15分鐘為空降行動進行火力準備。如果有需要,空軍還能調動數十架重型攻擊機轟炸附近的梵軍。新81中文網更新最快 電腦端:https://

要說的話,這也是開戰以來,在南方次大陸戰場上發起的規模最大的空中突擊行動。

至於結果,自然是不用多說。

凌晨1點不到,突擊部隊的指揮官就發來訊息,已經按照計劃控制了代奧格爾南較的開闊地,而且在武裝直升機與前線攻擊機支援下擊潰了附近的梵軍,控制了代奧格爾城外的公路與鐵路。

正是如此,劉尊山在凌晨1點過才下令讓空運部隊出發。

當然,首先出動的是戰術運輸機。

前面已經提到,南方次大陸這邊的60架“運-15A”全都回到了帝國本土,在空中突擊行動開始之後才會出動。

準確的說,得等到野戰機場修好之後,“運-15A”才會出動。

為此,在天亮之前,主要就是安排戰術運輸機向前線運送作戰物資與輕便裝備,加強對機降場地的控制力。

當然,在野戰機場修好之前,運輸機只能進行低空空投。

可見,當前的當務之急就是儘快修好野戰機場。

除了讓戰術運輸機向前線空投修建野戰機場必須的物資,關鍵還是動用重型直升機,向前線運送工程裝置。

針對這件事情,丁鎮南反覆叮囑過劉尊山。

突擊性動能否成功,並不是說能不能佔領機降場地,而是在佔領之後,能以多快的速度修好野戰機場。

代奧格爾附近的梵軍兵力肯定超過5000,而且在南面,還有一支規模不算太小的裝甲部隊。因為要欺騙梵軍,所以在前幾天的空中打擊行動當中,沒有重點照顧代奧格爾附近的梵軍。

如果梵軍集中兵力發起反擊,2個輕裝步兵營堅持不了多久。

關鍵,也就是儘快把重灌部隊送上去。新81中文網更新最快 手機端:https:/

正是如此,劉尊山才留在了巴爾梅爾,沒有跟隨突擊部隊去前線。

凌晨3點左右,第一批重型直升機返回了巴爾梅爾。

全都是陸戰隊的“直-17E”。

這種配備了3臺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0噸的重型直升機,能夠吊運重達15噸的裝置飛行350千米,或者是飛到200千米之外,再返回出發機場,為帝國軍隊裝備的最強大的重型直升機。

其實,帝國陸軍與陸戰隊的很多重型裝備,就是按“直-17”的效能指標設計,尤其是整備質量。說得簡單點,除了主戰坦克與自行榴彈炮等少數主戰裝備之外,包括重型工程裝置在內的其他裝備,整備質量都在15噸以內,確保在作戰的時候能夠由“直-17”進行吊掛運輸。

當然,大部分工程裝置能夠由20噸級的“直-18”運送。

其實,參與突擊空運的主力是“直-18”。

因為價格相對更加便宜,維護的費用更低,加上巨大的機艙空間,所以“直-18”不但深受陸軍喜愛,也得到陸戰隊的垂青,成為了“直-15”之外,唯一同時裝備陸軍與陸戰隊的運輸直升機。

只是,陸戰隊採購的“直-18”比陸軍的少得多。

在參與空運的300架重型直升機當中有220架“直-18”,其中120架是由第十七裝甲師提供。

凌晨4點,第二輪突擊空運開始。

此時,在代奧格爾那邊,梵軍發起了反擊。

因為兵力有限,所以先前到達的突擊部隊只能分散防守,也就是守住外圍據點,依靠空中支援對付反擊的敵人。

主角是前線攻擊機與重型攻擊機。

至於之前出動的武裝直升機,全都在突擊部隊到達之後返航,主要是沒有多餘的燃油在前線逗留。

相對而言,空軍的攻擊機至少還能在返航途中進行空中加油。

要說的話,在天亮之前,空軍的前線攻擊機幾乎主宰了戰場,在陸戰隊的防線外面構築了一道梵軍無法逾越的火海。

只是,隨著前線攻擊機在天亮前返航,戰場局勢立即發生了逆轉。

梵軍的反擊行動也在這時候達到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