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24章 裝甲突擊

第24章 裝甲突擊


《茅道》 戀上異能男友 紅塵悲歌 豪門前夫 神醫狂妃:天才召喚師 可愛拽丫頭遇上霸道少爺 寡妾 我和校草有個合約 註定你是我的幸福 火影之白色閃電

第24章 裝甲突擊

第24章 裝甲突擊

他們在等什麼!?

難道是陸戰隊的坦克沒藏好?

想到這裡,丁鎮南還特意觀察了一下那些借地形隱蔽的坦克與戰車。

這個擔心明顯有點多餘。

要說的話,夜色與距離就是最佳掩護。

雖然由駱沙民主共和國研製生產,與迢曼帝國聯合推銷的T-72,也號稱是第三代主戰坦克,出口的T-72M為廣大第三方國家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買到,效能最好的主戰坦克,比如配備了威力巨大的125毫米滑膛坦克炮,擁有不錯的機動效能,但是T-72本身就是低配版的備胎,出口型就更加低劣了。

在很多方面甚至比不上“ZT-80DG”等經過現代化改進的第二代主戰坦克。

比如為了降低成本,依然採用早就被淘汰的機械彈道計算機。

關鍵還有,因為沒有可靠的雙向穩定系統,所以行進間射擊能力幾乎為零,而且缺乏可信的夜戰能力。

在出口的T-72M上面,使用的都是由駱沙民主共和國研製的主動紅外夜視儀,沒有配備迢曼與洛克企業合作開發的紅外成像夜視儀,因此T-72M在夜間的戰鬥力,更像拿來宣傳的噱頭。

靠紅外探照燈,其夜間觀察距離不會超過1000米。

有趣的是,配備了紅外成像夜視儀的坦克,能夠在2倍於此的距離上,觀察到紅外探照燈發出的輻射。

顯然,T-72M有夜盲症,根本就不適合在夜間作戰。

伊拉克人肯定沒有發現埋伏在2000米之外的“ZT-99AL”。

至於空中偵查,更加不可能。

在經過白天的戰鬥之後,伊拉克空軍早已老實下來,而且伊拉克空軍沒有幾架能在夜間出動的偵察機。

顯然,伊拉克裝甲部隊的指揮官肯定早就接到命令。

他們的任務只是到邊境線上示威,也就在做做樣子,而不是真的要入侵沙烏地。

其實,這完全能夠理解。

丟掉了制空權,根本不可能在地面戰爭中佔到便宜,更別說讓裝甲部隊在沒有依託的情況下推進數百千米。

從邊境線往南數百千米,全是人跡罕至的荒漠。

就算沿途有幾處綠洲與城鎮,也不足以為裝甲部隊提供支援,就連基本的水供應都保證不了。

讓裝甲部隊到邊境附近駐紮,更多是為了展示軍事存在,也就是挑戰由聯合部隊司令部設定的禁飛區。

說得更加直接一些,就算告訴伊拉克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南面一個敵人都沒有,他也不會率領部隊越過邊境線。

看來沒什麼好擔心的了。

“長官,快看!”

在丁鎮南猶豫要不要動身返回的時候,旁邊的營部參謀突然大聲喊叫起來。

其實,在營部參謀喊叫出來之前,丁鎮南就看到了右前方的那個快速移動,而且十分刺眼的光點。

只是,等到他拿起微光望遠鏡的時候,光點已經消失了。

錯覺?

營部參謀也看到了,肯定不會是錯覺。

那是一枚騎兵戰車發射的重型反坦克導彈。

導彈採用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間只有幾秒鐘,在把導彈推進到每秒250米之後就停止工作。

正是如此,那個光點只存在了幾秒鐘。

導彈已經射出,正朝著目標飛去。

從導彈出現的位置來看,發射反坦克導彈的是一輛突前執行偵查任務,處在戰線北面的騎兵戰車。

騎兵戰車為什麼要開火,以及在朝誰開火?

“在那邊,BMP戰車!”

在營部參謀指示下,丁鎮南很快就找到了那輛正在快速行駛,而且位置明顯更加靠前的步兵戰車。

那是一輛同樣從駱沙民主共和國進口的BMP-1步兵戰車。

在外觀上,這輛步兵戰車最為顯著的標誌,就是架在73毫米低壓滑膛炮炮管上的反坦克導彈發射架。

關鍵,戰車正在朝北面狂奔。

顯然,那輛伊拉克的步兵戰車在此之前很有可能已經越過邊境線,只是並沒深入沙烏地境內。

大概是搞不清楚邊境對面的情況,或許只是為了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務,象徵性的越過邊境線。

或許,只是在邊境附近試探一番。

不管怎樣,那輛伊拉克戰車在越過邊境之後就立即轉向返回。

“長官!”

“看到了!”

邊境對面,之前已經排好佇列的幾輛伊拉克坦克開火了,而且瞄準的就是那枚反坦克導彈出現的方向。

顯然,敵人看到了導彈。

在理論上,如果能夠及時摧毀發射導彈的戰車,就能讓導彈脫靶,因為重型反坦克導彈採用的是線導控制。

沒有戰車控制,導彈就只會直線飛行。

比導彈飛得快,而且能夠摧毀戰車的,也只有坦克炮打出的炮彈。

用不著使用穿甲彈,破甲彈或者榴彈就行。

可問題是,伊拉克坦克的炮擊根本就沒有準頭可言。

要說的話,伊拉克坦克肯定沒有看到那輛騎兵戰車,因為瞄準的位置,其實全都在騎兵戰車前方。

原因也很簡單,“弩炮-8”重型反坦克導彈採用由高壓氣體推動的冷發射原理,在推出發射管之後才讓發動機點火。

如此一來,等發動機發出可見光,導彈已經飛離了戰車,並飛行了數十米。

這麼設計,就是為了讓戰車保持隱蔽。

十多秒鐘之後,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傳到了。

顯然,坦克炮開火的聲響可不是一般的大。

丁鎮南清楚的看到,伊拉克坦克打出的十幾枚炮彈,幾乎全都落到那輛藏在沙丘後面的騎兵戰車前方。

此外,那輛騎兵戰車根本就沒有動彈。

在發射導彈的時候,騎兵戰車只把炮塔露出來,車體藏在沙丘的後面,因此被炮彈打中的概率並不高。

要跑起來,反到有可能捱揍。

當然,在導彈命中目標之前,騎兵戰車也不能運動。

就像前面說的,“弩炮-8”反坦克導彈為線控制導,在導彈命中目標之前,需要由射手控制。

導彈的平均飛行速度不到每秒200米,因此向幾千米外的目標開火時,需要飛行很長的時間。

在坦克炮開火的轟鳴聲傳來之後,邊境線附近,那輛還在狂奔的BMP-1戰車突然發生爆炸。

十分猛烈,爆炸產生的火球照亮了附近的伊拉克坦克與戰車。

其實,導彈的威力沒那麼大,看上去像是戰車裡面的彈藥殉爆了。

電光石火之間,30多輛“ZT-99AL”像是提前商量好了一樣,幾乎在同一時間,準確說是在前後幾秒鐘內發出怒吼。

來得非常突然,甚至可以說有點嚇人。

當震耳欲聾的炮擊聲傳來的時候,連丁鎮南都不由得哆嗦了幾下。

此外,坦克炮開火時的炮口閃光,非常的刺眼。

主要是離得近,直觀感受更強烈。

也就一眨眼的功夫,大約一秒鐘出頭,在邊境線的對面,30多輛伊拉克坦克戰車被穿甲彈“點名”。

大部分是坦克,而且幾乎都是位於最前沿的T-72M。

“長官!”

開火之後,30多輛“ZT-99AL”從藏身的沙丘後面衝了出來。

邊境線的對面,那輛BMP-1戰車被反坦克導彈打爆的時候,之前已經停下來的坦克就重新發動。

可惜的是,伊拉克坦克的反應速度太慢了。

或許是伊拉克坦克重新發動,才讓劉尊山下達了開火的命令,即大部分伊拉克坦克是在向南行進,而不是向後倒車。

首輪交戰,就有近30臺坦克戰車被摧毀。

這個打擊力度,明顯太過猛烈了。

也就過了不到10秒鐘,第二輪打擊接踵而至。

要說的話,這是陸戰隊型“ZT-99AL”的一大優勢。

選擇52倍徑125毫米滑膛炮的同時,陸戰隊的“ZT-99AL”採用了B型才有的尾艙式自動裝填機,以便使用長度更大的整裝炮彈,戰鬥射速也要比“ZT-99A”的半自動裝填機與出口型的“ZT-99AG”上的轉盤式裝填機高一些,在理論上能達到6秒一發,實際戰鬥射速在每10秒一發左右。

正是如此,陸戰隊的“ZT-99AL”在外觀上更接近“ZT-99B”,之前也經常被外界誤認為是陸軍的主戰坦克。

其實,尾艙式自動裝填機算得上“ZT-99”系列的一大創新。

這項發明還獲得了帝國的科技創新獎。

除了在安全性等方面的提升之外,尾艙式裝填機最大的價值,是解決了大尺寸,特別是長度較大的炮彈無法使用轉盤式自動裝填機的問題,為採用威力更大的穿甲彈,也為今後使用口徑更大的坦克炮鋪平了道路。

125毫米整裝穿甲彈的質量接近30千克,已經超過人類體力能夠承受的極限。

設計中的下一代坦克炮,不管是由梁夏帝國研製的145毫米,還是紐蘭共和國正全力打造的140毫米,乃至西陸集團的152毫米,全都採用了整裝炮彈,炮彈的質量均在50千克以上。

這意味著,必須使用自動裝填機。

其實,也就是有了尾艙式自動裝填機,梁夏帝國才在擴大坦克炮口徑的問題上,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

計劃中的“ZT-99C”就將採用145毫米坦克炮。

當然,要想把145毫米坦克炮的威力完全發揮出來,需要下一代坦克,也就是還在研製中的ZTX。

在實戰中,自動裝填機最主要的價值,就是保證了戰鬥射速。

不管是在快速行進當中,還是在崎嶇的地面上,除非裝填機出了故障,不然戰鬥射速都能夠得到保證。

顯然,換成裝填手,根本辦不到。

就算體格強壯的裝填手,當坦克在野外快速推進的時候,也很難保證達到停止狀態下的裝填效率。

在野戰狀態下,“ZT-99A”的戰鬥射速不到1分鐘四發,而其設計射速為7秒一發。

差距就出在裝填手身上,而“ZT-99A”採用的還是半自動裝填機,只需要裝填手把發射藥包推進炮膛。

這次,又有10多輛坦克與戰車被摧毀。

不是命中率大幅度降低,而是沒有更多值得用穿甲彈對付的目標,有好幾輛伊拉克坦克被多枚穿甲彈擊中。

根據戰後統計,在這場戰鬥當中,有一輛T-72M先後捱了4枚穿甲彈!

直到這個時候,最後幾輛倖存的伊拉克坦克才開火還擊。

可惜的是,基本上是在浪費炮彈。

不但沒有準頭可言,而且打出的是破甲彈或者榴彈。

顯然,這幾輛伊拉克坦克之前準備朝騎兵戰車開火,選擇的破甲彈與榴彈,而且沒來得及換上對付坦克才用的穿甲彈。

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任何一輛坦克都不會有太多穿甲彈。

按照不成文的規矩,只有遇到敵人的坦克,才能使用穿甲彈,對付其他目標都使用破甲彈或者多用途榴彈。

原因也很簡單,穿甲彈的用途很單一,而且非常的昂貴。

陸戰隊那些“ZT-99AL”,一個基數42枚炮彈,通常只有8枚穿甲彈,其他都是多用途榴彈。

此外,部分坦克會帶上幾枚照明彈之類的特種炮彈。

只有在任務明確的時候,才會提高穿甲彈攜帶數量。

比如這次,每輛坦克把穿甲彈增加了一倍。

其實,這完全能夠理解。

在戰場上,跟敵人坦克遭遇其實是小概率事件,在絕大部分時候,坦克面對的其實是非裝甲目標。

面對碉堡、街壘這類目標時,價格昂貴的穿甲彈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

在開火還擊的同時,殘餘的伊拉克坦克與戰車開始撤退。

陸戰隊的坦克叢集沒有停下,仍然在向北推進,並繼續向潰退的敵人開火。

戰鬥已經打響,誰顧得上邊境線?

敵人就在那裡,只要還具有威脅,就得繼續打下去,直到把敵人全部消滅,或者是不再具有威脅。

不過,也就十來分鐘的事情。

丁鎮南首先反應了過來,在看到坦克叢集衝出去後,他立即吩咐營部參謀,立即返回指揮車,聯絡劉尊山,不得越過邊境線。

只要部隊還在邊境這邊,怎麼打都沒問題。

不管怎樣,確實是伊拉克的戰車首先越過邊境,而且伊拉克坦克開火還擊,打出的炮彈落在了沙烏地的領土上。

再怎麼鬧,也有理可扯。

如果陸戰隊坦克越過邊境線,進入伊拉克境內,留下了證據,比如被擊毀,那就沒辦法扯了。

不要忘了,帝國是在打擊入侵者,肯定不能無緣無故的入侵他國,至少不能在正式宣戰前攻入伊拉克境內。

正是如此,戰鬥才在10來分鐘之後宣告結束。

至少有80輛伊拉克的坦克與戰車被摧毀,陸戰隊坦克無一損失,準確的說是沒有戰鬥損失。

唯一的損失是一輛靠前部署的騎兵戰車在反擊開始之後,衝到坦克鋒線的前面,結果被坦克誤擊,車長與炮長受傷。

所幸的是,這輛騎兵戰車沒搭載步兵。

不然的話,這一炮肯定會產生帝國軍隊在此次戰爭中的首批陣亡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