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師講美育
最強醫聖在都市 護短孃親:極品兒子妖孽爹 逍遙都市 重生之破繭 嘲諷 弒神之王 都市妖戰 這才不是時間跳躍 致青春2:原來你還在這裡 三國之勢吞天下
黃老師講美育
張老師既教音樂,又教美術。
張老師的美術課與音樂課一樣,第一課仍然是欣賞課。上課之前,科代表和學習委員從張老師的辦公室拿來幾幅畫。掛在黑板上。張老師:“這是一幅油畫。這幅畫是我臨摹的《伏爾加河的縴夫》。它是俄羅斯著名的畫家列賓的成名作。大家先看看這幅畫的構圖,它的背景是河面、河灣和沙灘,昏暗迷濛的天空;在空曠的畫面中間,是十一個惆悵、孤獨無助,身上套著纖繩,用力拖拽著身後不遠處一艘江船的縴夫。佈局巧妙,意境巨集偉深遠。為了這幅畫列賓兩次去伏爾加河,和縴夫們交朋友,觀察縴夫生活,進行了大量的寫生,花了三年時間才畫成。這是一幅現實主義作品。這幅畫的構圖,彩色等繪畫技巧都很成功。我們欣賞一幅畫,除了品味他的藝術水平,還要理解他的思想境界。從畫中可以看出列賓對縴夫生活的理解和同情。油畫描繪的事物逼真,細膩,能夠比較透徹地體現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主題。我很喜歡油畫。”
接著,張老師又讓同學們欣賞幾幅水彩畫和素描。水彩畫是七班的同學畫的靜物。畫上是一個水瓢裡裝著兩個紫皮茄子,水瓢外橫著一根黃瓜。素描有石膏模型,一幅一頭捲髮外國小女孩的頭像。張老師講:“素描是繪畫的基礎。我們學習繪畫,就是要從學習素描開始。”
張老師的美術欣賞課之後,星期天,同學們跑到新華書店,專門翻看一些畫報或畫冊,分辨哪幅是油畫,哪幅是水彩畫。當我們看到中國的水墨畫、工筆畫的時候,有的同學說那是水彩畫,有的同學說不是。上美術課的時候,大家問張老師。張老師:“中國畫高深莫測,博大精深,學生學畫畫還是從學西洋畫法開始為好。繪畫講究透視、講究明暗,畫出的作品才會真實、客觀。中國畫不講究這個,講究意境,高度抽象。在中學裡的美術教學主要是培養同學們有初步的繪畫能力,一定的欣賞能力,所以,我們的教學以訓練同學們繪畫的基本技法,手眼協調,培養美育德行為目的。我們這些中學教師,在師道學校學習的都是西洋畫法,對於中國畫知之甚少。如果將來有的同學考進美術學院,就可以專修中國畫。”
張老師教我們的美術課,主要是練習素描技巧,水彩寫生。他教我們初步掌握了繪畫的透視、明暗等的一些粗淺知識。他很注重繪畫基本功的訓練。他不厭其煩地讓我們練習“白、灰、黑”,“亮、灰、暗”的畫法。對於我這個喜歡塗鴉的“美術愛好者”確實受益匪淺。
張老師教給我們一種簡便的取景方法,可謂終身受益。兩隻手拇指尖對在一起,其餘四個手指垂直搭在一起,在拇指與食指的虎口之間形成一個長方形的“取景框”。兩隻手靠近眼睛,視野寬闊,納入的景物多;兩隻手向外移動,周邊的景物逐漸退出取景框,可以突出重點繪畫的物件。每當我看到有人寫生、照相,我都會想起這種取景方法,不自覺地舉起雙手,在“取景框”中觀看一番眼前的景緻。
黃老師來了以後,張老師不再擔任美術課,專門教音樂。
黃老師身材高挑,滿面紅光,趾高氣揚,有一種激昂青雲的氣質。第一堂課,黃老師跳上講臺,在黑板上寫了三個字:黃燮遜。黃老師:“這就是我的名字。燮,和諧;遜,謙虛。這是父親對我的期望。期望歸期望,我是我。我,黃燮遜,西南聯大藝術系畢業,帶過四顆星!西南聯大,同學們知道嗎?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所大學。他是在抗日戰爭,在中國處於最艱苦的時期,由北大、清華、南開幾所名校南遷時聯合而成。是中國教育界精英、著名學者最為集中的地方。西南聯大培養的學生都是新中國建設的棟樑之才。正如我們的校歌所唱的‘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日本鬼子終有一天會被我們驅逐出去,打日本需要人才,建設新中國更需要人才。知道我們的校訓嗎?‘剛毅堅卓’。我們的校風是‘民主自由、嚴謹求實、活潑創新、團結實幹。’我,黃燮遜,為在西南聯大讀書而驕傲,而自豪。”同學們聽了黃老師一番高論,肅然起敬的感覺油然而生。
黃老師回過頭,看了看黑板上面的橫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之後,說道:“這八個字好!這是我們學校的教育方針吧?中學生,應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我是教美術的老師,特別擁護把‘美’列為培養學生的教育方針之一。你們的張老師教過你們什麼是美嗎?”同學們互相看看,有的直愣愣地看著黃老師,有的微微搖搖頭。黃老師:“教沒教沒關係。因為,美育和德育是聯絡在一起的,從修身的角度講,美是德行的一部分。不管怎麼說,美術老師講美育還是責無旁貸的。”
以後的幾堂課,黃老師沒有教我們畫畫、寫美術字。而是長篇大論地講起美育方面的大道理。黃老師:“德智體美四育是德國的大詩人和美學家席勒首先倡導的。他主張透過美育培養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德智體美為什麼要全面發展?道理很簡單。道德教育端正學生的品行,智力教育增加學生的學問、智慧,體育增進學生的健康,美育要解決什麼呢?首要的是知道什麼是美,然後才是怎樣欣賞美,如何創造美。透過美的教育,使每一個同學都有美的理想;有美的情操、品行和修養,就是希勒所說的‘品格完善、境界崇高’;還要有美的體態行為。要透過欣賞美來薰陶、培養自己的美的素質。”
“美育和德智體教育是什麼關係呢?德智體教育是增強同學們的內在能力,那麼美育就是提高同學們的表現能力。一個人不論你有多大的能耐,你都必須透過形體、語言、神態等讓別人看得見、聽得到,要把你的音容笑貌,舉止行為展現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代數宋老師,給你們當過班主任。無論是他給你們上課,還是平時的舉止行為、言談話語、穿戴裝束都表現出受過高等教育、溫文爾雅、掌握了深奧知識的大知識分子。
“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就是一個人美的表現形式。古人注重禮儀,主要是為了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活躍社會交往,擴充套件人際關係,整肅社會風氣。今天,我們提倡美育,仍然離不開這些基本的目的。古人認為禽獸沒有了皮毛,就不能為禽獸;人失去儀禮,也就是不成為人。古人對儀表美的要求很全面,一是衣著容貌方面,做到衣冠整潔,衣著打扮,適合自己的年齡等生理特徵,自己的職業身份,所處環境和交往對方的風俗習慣,做到得體大方。二是行為舉止方面,要莊重威嚴。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時時處處都要合乎禮儀規範。三是談吐言語方面,要誠實,不撒謊。論語裡說“言必信,行必果”。古人主張慎言,說話一定要謹慎。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該說的話一定要說,不該說的話一定不要說。還有一句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千萬牢記。”
黃老師第二堂美術課,手裡什麼教具都沒有帶。一個同學小聲嘟囔:“還要講德智體美大理論呀?”黃老師裝著沒聽見。站在講臺下,凝視一會兒黑板上邊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八個大字。上了講臺後,環視一番教室各個角落,說道:“我非常喜歡牆上的八個字。看了這八個字,我就想講,講什麼?講美育!
“上一堂課我講美育的首要問題是讓同學們知道什麼是美。今天就講美是什麼。我們西南聯大在雲南昆明,雲南風光秀美。大理的蒼山洱海,有人形容它‘山則蒼蘢壘翠,海則半月掩藍’。昆明的石林怪石林立,千姿百態,有的似劍、有的像塔,似人亭亭玉立、栩栩如生,似物美輪美奐。填池的水比天還藍,比山還綠。美不美?美!廣西是我的老家,同學們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密山有興凱湖、蜂蜜山,我正準備抽空去遊覽一番。同學們!這些風景美不美?美!這是天老爺賜給我們的美。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的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等多處園林,眾多古典園林建築,佈局巧妙,格調清幽,建築藝術高超,美不勝收。北京的頤和園、北海、故宮,無論是建築物,還是山水樹木,也都給人間增添了無以倫比的美景。蘇州的、北京的這些美景不是天老爺賜給的,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我聽說,張老師上美術課時讓你們欣賞油畫、水彩畫。以上講的天老爺賜給我們的如畫的風景,我們人類自己創造的美的建築物、美的園林、美的繪畫作品,等等,這些美的東西,都是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客觀存在的美,我把它叫做能夠看得見的美。
“樹林裡鳥的鳴叫,你們上音樂課的時候,張老師讓你們欣賞交響樂,鋼琴彈奏的樂曲,大樂隊的表演,悅耳動聽,這些是能夠聽得到的美。
“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美,有看得見的,有聽得到的,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美。也就是說,美是存在於人們生存環境中,透過人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可以體驗到的看得見、聽得到的美。我用一句哲學術語來說,這叫感性美。
“還有別樣的美嗎?答案是有!比如,我們讀白居易的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讀了這首詩,在我們的頭腦中就會出現莽莽草原,不怕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吹過,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使我們感受到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後四句送別友人,在野草蔓延,廣闊無垠的荒野上,讓我們感覺到,離別之情有如綿綿不盡的萋萋荒草一般,野火燒不盡。我們沒有到草原,沒有看見荒草掩沒的道路,沒有去遙望草原盡頭的荒城,沒有去送別朋友;但是,在我們的頭腦中卻產生了這些影像,出現了荒原美景與送別友人的畫面。這種美,顯然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在我們的頭腦中產生的。我把它叫做悟性美。
“悟性不是人天生就有的,悟性的高低,與一個人受教育的多少相關,從現代來看,主要是學校教育。悟性美的形成,是美育的根本任務。學校的美育就是要教同學們能夠欣賞自然界客觀存在的美,能夠欣賞建築家、雕塑家、畫家創造的美,塑造同學們的正確審美觀。這是美育教學的感性認識階段。透過教育,如果能夠把感覺到的美上升為想象中的美,比如從詩歌中、他人講述中,在腦海中浮現出想象的美,那就是達到悟性階段。同學們若是能夠把感性美和悟性美變成自己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行為,美育教學可以告一段落。我想,中學階段的美育教學目的已經達到。在中學美育教學的基礎上,經過專門教育,你能夠成為建築師、雕塑師、畫家,去創作美,那就不是我們普通中學教育所研究的問題了。”
黃老師講這些純理論的東西,同學們並不是都能聽得進去。坐在後面的同學,有的打瞌睡,有的小聲嘮嗑。黃老師講得起勁的時候,並沒有在意;快下課了,見此情形,有些生氣;然後,把手插到頭髮裡,在腦後抓了抓,說了一句“對牛彈琴!是不是?”
課後,我們的班主任趙老師聽說黃老師給我們講了美育問題,十分感興趣。上晚自習的時候,他到教室詢問講課內容。課代表:“黃老師講了美有能夠看得見的美、聽得到的美,還有心裡美。”同學們聽了“心裡美”哈哈大笑起來。學習委員:“黃老師講美育,我體會是透過領略自然界的美、人們創造的美,增強審美情趣,使自己的情操、品格完善,境界崇高。”一個同學:“趙老師!黃老師罵我們。”趙老師:“怎麼罵的?”“講完了美育,他說‘對牛彈琴’。”趙老師笑了起來,說道:“誰給他講一講‘對牛彈琴’是什麼意思?”學習委員:“戰國時期有一個大音樂家公明儀,給牛彈奏高雅的《清角之操》琴曲,牛依然低頭吃草。牛不是沒聽見,而是這種曲子不入牛耳。後來,公明儀用琴模仿蚊子聲,瞎眼虻聲,以及牛犢子哞哞的叫聲,牛立刻甩著尾巴,豎起耳朵,警覺起來。這個故事比喻對蠢人講述高深的理論,白費吐沫。是譏笑說話的人不看物件。”
趙老師聽完了同學們的敘述,頗為感嘆,說道:“到底是名校出來的學生!能夠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講得這麼透徹。我作為教導主任,還從來沒有這麼全面的思考過。我安排一個時間,讓黃老師給老師們再講一講。”
黃老師讓我們做手工,用紙板做一輛小汽車。由於自己偏愛美術,對於做美術作業格外上心。我做的汽車基本上是美吉普的式樣。車身塗的綠色,底盤堅固,車輪滾動靈活;如果裝上發動機,一定可以高速運轉。
在講評課上,黃老師非但沒有褒獎我做的汽車,反而把我的汽車放到講桌上,用右**一下車頭,汽車飛快地跑到講桌的左邊;再用左**一下車尾,汽車又飛快地跑向講桌的右邊。黃老師這樣反覆打來打去,佯裝嚴肅地說:“看看!看看!這是個什麼東西!”逗得同學們鬨堂大笑;我的同桌笑得流出眼淚。我沒有笑。
初三上學期,上課時,黃老師帶來用木刨花板夾著、猴筋捆綁著、精心呵護著、他創作的商標和獎章圖案。有為天津毛紡廠設計的抵羊牌商標,圖案內容是兩隻頂在一起的大綿羊相對的大羊角。還有為全國第一次林業勞模大會設計的獎章;黃老師的設計獲二等獎,一等獎空缺。黃老師的作品構圖精巧,色彩明亮,同學們讚歎不已。在傳看完了之後,不知道是那位同學的清鼻涕滴到一幅圖案上。氣得黃老師火冒三丈,發誓絕對不會再把他的作品拿來讓我們欣賞。
黃老師的美術課,我的收穫是學會了寫美術字,畫圖案。這些寫寫畫畫技能在大學、在參加工作以後有了用武之地,也帶來了無法避免的麻煩。
(2008年8月24日10:3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