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四十一章 戰太原(十四)

第四十一章 戰太原(十四)


我說,我愛你 緋聞進行時 蘇少一笑很傾城 絕世教皇 逆女成凰:狂傲三小姐 網遊之龍戰八荒 盛世煙火 陰陽操控師 腹黑殿下與惡魔 醜女書香

第四十一章 戰太原(十四)

趙匡胤將團柏谷伐漢大軍輜重遇襲的罪魁禍首定位在了北平軍身上,原本還議論紛紛的群臣頓時都閉了嘴,整個御帳之內鴉雀無聲,眼睛全都盯在了御案之後的柴榮身上。

說起來,能夠成為後周朝廷的高官重臣,御帳之中的文臣武將們沒有一個是蠢笨之人。雖說未必每一個人都能很快透過各種資訊分析出此次伐漢以來那個一直在和朝廷作對的幕後勢力就是北平軍,但有與趙匡胤相同想法和見解的大臣其實不在少數。只是,有了前些天柴榮不顧群臣意見,執意要將伐漢之戰打到底的前車之鑑,大多數看出端倪的大臣都採取了明哲保身的態度。他們明知道北平軍的嫌疑最大,卻依然像參不透其中奧妙一般,隨聲附和甚至是親自提出所謂的“勾結論”、“繞路論”等,根本經不起仔細推敲的說法,意圖以此來混淆柴榮對敵軍來路的判斷,爭取在不觸及柴榮逆鱗的情況下,讓其認清目前對大周朝廷不利的局面,從而收回必須攻取太原的成命,在形勢還沒有進一步惡化之前班師回朝。

只是,作為一代明君,柴榮又豈是那麼容易被糊弄和哄騙的。雖然之前他一直沒有說話,對群臣提出的各種觀點也是不置可否,但其臉上的表情卻充分說明了他對大臣們的說法根本不信。也正是因為看到了柴榮對群臣議論的反應,一直沒有參與到群臣無意義爭論之中趙匡胤猶豫再三,還是決定像上次解釋漢軍防禦火器之法出自何處一般做一回“聰明人”,將事情挑明,以免這種毫無意義同時又會令柴榮非常反感的爭論繼續下去。雖然因事涉北平軍而可能會引起柴榮的強烈反應,但現在的形勢已經不容趙匡胤過多的考慮柴榮個人的感受以及自己可能因此受到的責難,而只能以大周的江山社稷為重了。畢竟誰也不知道北平軍在這招假扮契丹軍襲擊周軍輜重的作法不能奏效後,還會不會有更加強硬、更加直接的方式來逼迫周軍撤圍太原。

不過,意料之中的雷霆震怒並沒有出現,柴榮在聽完趙匡胤的分析後,依然是一副古井不波的表情。其實,以柴榮的英明,不可能看不出來團柏谷伐漢大軍輜重遇襲事件中的蹊蹺之處,而他最先懷疑的也是那個一直令他萬分痛恨卻又異常忌憚的北平軍。在他看來,援助偽漢對抗朝廷,北平軍既有動機——削弱朝廷實力、打擊官家威望、拉攏偽漢結盟,又有實力——北平軍擁兵應該不下五萬、經由幽雲一戰所獲戰馬更是達到六七萬匹之多。以這樣的實力加上足夠的動機,想要派遣一支上萬人的騎軍南下襄助偽漢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

只是,正所謂“形勢比人強”。面對這樣一個稱得上恐怖的對手,上一次在幽州城外,柴榮就算再不甘心、再不情願,也不得不忍下這口氣,不但不能制裁這些目無朝廷、欺君罔上的逆臣賊子,反而要和顏悅色的善待他們,給他們高官厚祿,預設他們對北平軍十六州事實上的割據。而這會兒在太原城下,北平軍又一次強行出手,硬是要在大周與偽漢之間橫插一刀,使得原本勢在必得的伐漢之戰變得撲朔迷離,局勢也一步步向不利於朝廷的方向發展。儘管柴榮對這樣的結果同樣非常不甘心,並且他在前些日面對太原守軍可能得到北平軍暗中支援的猜測時倔強而執拗的堅持不撤圍、不班師。但當他意識到北平軍對保全太原城、保全偽漢朝廷非常看重,併為此一步步升級自己的行動,甚至不惜出動上萬騎兵南下,對周軍的糧道進行襲擊時,他的立場也漸漸發生了變化,開始考慮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辦法,既讓自己完成伐漢大業,也不至引起朝廷與北平軍之間的直接衝突——畢竟柴榮是經歷過上一年的幽雲之戰的,他很清楚一旦朝廷與北平軍徹底交惡,不得不在戰場上面對面的兵戎相見時,自己這十萬大軍不但幾乎沒有任何取勝的可能,而且能有多少大臣、兵將活著回到開封都很難說。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所以對於趙匡胤的說法,柴榮並沒有感到很突然、很震驚,也就不會因此大發雷霆。…,

然而,不發怒歸不發怒,該如何接趙匡胤的話頭卻是非常有講究的。置之不理顯然是不行的,那樣既沒有道理,也會顯得他柴榮懼怕北平軍。可要直接接過趙匡胤的話頭,就得下旨調查北平軍通敵之事。到時候,若是調查發現此事屬實——這種可能性在九成以上——不但會使朝廷與北平軍立時成為仇敵,而且也會令自己和朝廷顏面掃地。

就在柴榮思忖著該如何迴應趙匡胤時,意識到官家處於兩難境地的宰相範質連忙出班,問趙匡胤道:“趙大人所說可有什麼真憑實據?”

“這卻沒有。”趙匡胤如實回答道,“趙某所奏乃是根據北平軍以往的種種表現、其透過襄助偽漢朝廷可能得到的好處,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實力等等情況所做的推測。”

範質聞言點了點頭,轉身向柴榮奏道:“陛下,臣以為趙大人所言雖有幾分道理,且方才幾位大人認為契丹人得以南下乃是得到北平軍默許的說法也不是沒有可能。然則,諸位大人御前軍議並非御史彈劾官員,不可捕風捉影、風聞奏事。況北平軍乃我大周北方重鎮,負有保邊安民、鉗制契丹之重任,無憑無據之下似不宜倉促下旨申斥或直接派朝廷官員前往查緝,以免造成人心不安、邊境不寧,從而給契丹人以可乘之機。

依臣之見,不若由朝廷下一道旨意,以敵軍騎兵襲擾伐漢大軍糧道、妨礙伐漢大軍攻克太原為由,命北平軍速速派兵南下襄助朝廷,護送朝廷伐漢大軍所需糧草輜重、剿滅這支來路不明的敵軍。若北平軍遵旨而行,則可證明其既無與契丹人暗通款曲、放其南下之舉動,亦不是團柏谷伐漢大軍輜重被劫之罪魁禍首。若北平軍不願遵旨,則可以由此做實其暗通敵國、欺君罔上的罪名,從而令朝廷有理由在時機得宜時對其進行處置。”

“範大人此法似乎不妥。如今朝廷手中雖無確鑿證據,但暗助偽漢守太原城、團柏谷襲劫伐漢大軍輜重之事十有**為北平軍所為。若如此,那麼即便其遵旨派出護送、征剿大軍,恐怕至多也只會虛張聲勢、做一做表面文章,絕不會真個去和自己的人馬火併。到時候,那一萬多騎兵不僅不會受到任何損失,反而會讓後來的北平軍兵馬有了分功的機會。”張永德在一旁提出了異議。

“不錯,事情很可能會確如張大人所說,那北平軍無論接不接受朝廷的旨意前來清剿自家騎兵,都不會真的允許自家騎兵遭到任何損失。”範質解釋道,“但也正是北平軍不可能自相殘殺,所以由其負責來押運糧草輜重才是最安全的方法。”

“倘若北平軍內外勾結,利用押運糧草輜重之便,故意將我軍運糧隊引入己方騎兵的埋伏圈,那朝廷這般安排豈不是成了送羊入虎口的舉動。”張永德質疑道。

範質聞言搖搖頭,說道:“不錯,北平軍確有可能如張大人所言內外勾結、劫奪糧草輜重,但範某以為此種情形出現的可能性極小。畢竟,以北平軍那談笑間便將契丹三十萬大軍殺得潰不成軍、幾近全軍覆滅的強悍實力,若是其押運的糧草輜重被當初的手下敗將契丹人劫奪,那其去年憑藉幽雲一戰而建立起來的赫赫威名只怕就要毀於一旦了。名聲受損、威望不再,這對其掌控剛剛歸順一年的北平軍十六州卻是相當的不利。與能不能幫助偽漢朝廷保住太原城相比,範某以為北平軍更看重自己的根基之地。…,

況且,上一年還殺契丹大軍三十萬大軍如砍瓜切菜一般的北平軍,如今面對不過萬餘的所謂契丹騎軍卻敗下陣來,這樣的蹊蹺事漫說朝廷不會相信,只怕三歲的孩童都欺瞞不了。以北平軍諸人的聰明才智,又怎麼可能會使出這般低劣的招式。

所以,範某以為,除非北平軍在接到旨意後立即便反,否則其必然會遵旨而行,派兵南下護送糧草輜重。如此,雖不能令北平軍對自己人下手、打擊那支團柏谷襲劫朝廷伐漢大軍糧草輜重的騎軍,但至少可以令其騎軍偃旗息鼓,無法再對朝廷伐漢大軍糧道造成威脅,從而保證朝廷伐大軍能夠順利拿下太原城。至於北平軍會因此分去一些功勞,這也是題中應有之意。如果不給北平軍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又怎麼能夠使其放棄幫助偽漢的初衷呢。況且,讓給北平軍些許利益與朝廷平滅偽漢的收穫相比,根本不值一提,無需考慮。”

儘管範質所言是以北平軍不會即刻反叛為前提的,但包括柴榮在內的所有人都不認為在朝廷儘可能忍讓、包容的情況下,北平軍還會反叛。因為如果北平軍反叛朝廷的企圖真有那麼強烈,也就不會為了幫助偽漢朝廷而如此煞費心機的進行各種安排與佈置,只怕其早就直接揮軍南下,來與朝廷進行面對面的爭奪。

只是,儘管範質說的很有道理,但這件事畢竟關係到此番伐漢之戰的成敗。因此,柴榮雖然有些意動,卻尚未下最後的決心。他在給群臣留下一句“此事事關重大,容朕仔細思之”後,便起身離座,往後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