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巴黎鳥瞰
我的老婆是殺手 龍嘯九天 凜王襲妃絕世謀 異界雷帝 現代修真史 亂舞霓裳 嫡女當道 當眾講話是門技術活 老師不要! 重生之淪陷
二 巴黎鳥瞰
二巴黎鳥瞰||
巴黎聖母院這座令人歎為觀止的教堂,我們在前面曾試圖為讀者儘量使其原貌恢復,簡要指出了這座教堂在十五世紀時諸多美妙之處,而這些妙處恰好是今天所見不到的.不過我們省略了最美不勝收的一點,那就是從聖母院鐘樓頂上一覽無餘的巴黎景觀.
厚厚牆壁上的鐘樓,垂直開鑿著一道螺旋形樓梯,只要順著這黑暗的樓梯拾級而上,經過漫長摸索之後,終於來到兩個高平臺當中的一個,只見陽光普照,清風徐徐,一片向四面八方同時舒展開去的美景盡收眼底.如同自身生成這樣的一種景觀,我們的讀者如果有幸參觀一座完整的.清一色的峨特城池,例如至今尚存的巴伐利亞的紐倫堡.西班牙的維多利亞,或者甚至小一些.卻只要儲存完好的樣品,例如布列塔尼的維特雷.普魯士的諾豪森,便可想見一斑了.
三百五十年前的巴黎,巴黎的十五世紀,已經是一座大都市了.我們這些巴黎人,對於從那以後所取得的進展,普遍抱有錯誤的想法.其實,從路易十一以來,巴黎的擴充套件頂多不超過三分之一,而且,其美觀方面的損失遠遠超過了在範圍擴大方面的收穫.
眾所周知,巴黎誕生於形似搖籃的老城那座古老的小島.巴黎最早的城廓就是這小島的河灘,塞納河就是它最早的溝塹.以後若干世紀,巴黎依然是個島嶼,一南一北,有兩道橋有兩個橋頭堡,既是城門又是堡壘,右岸的稱為大堡,左岸的叫做小堡.後來,從第一代諸王統治時期起,由於過於狹窄地方,再也沒有迴旋的餘地,巴黎才跨過了塞納河.於是,越過了大堡和小堡,最早的一座城廓和塔樓開始侵入塞納河兩岸的田野.這座古老的城廓直至上世紀還有一點遺蹟,今天只留下了回憶,不過,這兒那兒還偶而從前流傳下來的東西可以發現,例如博代門,又稱博杜瓦耶門,即PortaBagauda.漸漸地,房屋象洪流一直從城市中心向外擴充套件.氾濫.侵蝕.損壞和吞沒這道城廓.為了抵擋這股洪流,菲利浦奧古斯都造了一道新堤壩,建起一圈高大堅實的塔樓像鎖鏈似地把巴黎捆綁起來.以後整整一個多世紀,密密麻麻的房屋就在這***裡互相擠壓,堆積,在水庫裡的水不斷上漲,因而開始向高空發展,樓上加樓,層層疊疊,宛如液流受壓,不停向上噴射,爭先恐後,看誰有能耐把腦袋瓜伸得比別人高,好多呼吸點空氣.越來越深街道,越來越窄;所有空地都填滿了,消失了.房屋終於跳越了菲利浦奧古斯都圈定的城垣,興高彩烈地在平原上四散開了,就像逃犯一樣,混亂不堪,到處亂竄.它們在平原上安頓下來,在田野上開闢花園,生活的日子過得很舒服.從137年起,城市向郊區竭力擴張,以致後來不得不再建一堵圍牆,尤其是在右岸.這堵牆是查理五世建造的.可是,像巴黎這樣一個都市總是持續不斷的發展,只有這樣的城市才能成為京城.這種大漏斗似的城市,一個國家地理的.政治的.精神的.智力的所有詞流,一個民族的所有自然詞流,統統流到這裡彙集;可以說是文明之井,又是陰溝,凡是商業.工業.文化.居民,一個民族的一切元氣.一切生命.一切靈魂,都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一滴又一滴,不斷在這裡過濾,在這裡沉積.因此查理五世的城廓也遭受菲利浦奧古斯都的城廓的命運.早在十五世紀末,那城廓就被跨越,被超過了,關廂也跑得更遠了.到了十六世紀,乍一看城垣好象後退了,越發深入到舊城裡面,因為城外一座新城已經很可觀了.因此,我們就以十五世紀暫且來說吧,那時巴黎就已經衝破那三道同心圓的城牆了,遠在叛教者朱利安時代,大堡和小堡就可以說是這三道城牆的胚胎了.生機勃勃的城市接連撐破了四道城箍,就像一個孩子長大了,撐破前一年的衣裳了一樣.在路易十一時代,隨處可見在這片房屋海洋中有舊城廓若干從正在坍塌的鐘樓群露了出來,如同是洪水中冒出水面來的山巔,也彷彿是淹沒在新巴黎城中的老巴黎城露出來的若干島嶼.
此後,不斷變遷的,只是對我們並不是什麼好事.不過,它以後只跨過了一道城牆,就是路易十五興建的.這道用汙泥和垃圾築成的可憐城牆,倒是與這位國王很相稱,與詩人的歌唱也很相稱:環繞巴黎的牆垣叫巴黎不勝其煩
到了十五世紀,還是分成三個完全分開.截然不同的城市巴黎,各有其面貌.特色.風俗.習慣.特權和歷史.這就是老城.大學城.新城.老城在河洲上,最古老,範圍也最小,是另兩座城市的母親,夾在她倆中間,用一個較不恰當的比方,就像是一個老太婆夾在兩個高挑個兒的美女中間.大學城在塞納河左岸,從小塔一直延伸到納勒塔,這兩個地方分別相當於今日巴黎的酒市場和鑄幣坊.大學城的城廓相當深遠地伸入那片朱利安曾建造其溫泉浴室的田野.包括在其中也有聖日芮維埃芙山.這道弧形城牆的中心頂點是教皇門,即大致上相當於現在先賢祠的位置.新城是巴黎三大塊中最大的一塊,位於塞納河的右岸.沿河的堤岸,雖然沖垮了,或者說有幾個地段中斷了,還是沿著塞納河而下,從比利炮臺一直延伸到樹林炮臺,換言之,從今日豐登穀倉所在地直至杜伊勒裡宮所在地.京城的城廓破塞納阿切成了四個點,左岸為小塔和納勒塔,右岸是比利炮臺和樹林炮臺,這四個點被譽稱為巴黎四塔.新城伸入田野的深度遠超過大學城.在聖德尼門和聖馬丁門是新城城廓(即查理五世城廓)的頂點,這兩座城門的地點至今沒有變動過.
正如上述,巴黎這三大塊,每個都是一座城市,只是過於特別,反而不完整了,任何一座都不能脫離另兩座而單獨存在.因此面貌迥然不同.老城,教堂林立;新城,宮殿鱗次櫛比;大學城,學府比比皆是.這裡暫且不談種種次要老巴黎城的特點,也不談那隨心所欲的過路稅,只是從一般的觀點和整體上來看看市政管轄的混亂狀況.大體來說,小島歸主教管轄,右岸歸府尹管轄,左岸歸學董管轄.巴黎府尹是王室大臣而不是市府官吏,統管一切.老城有聖母院,新城有盧浮宮和市政廳,大學城有索邦學堂.新城還有菜市場,老城有主宮醫院,大學城有神學子草場.學生在左岸犯了法,必須在小島上的司法宮受審,卻要在右岸的鷹山受懲處.除非學董認為學府勢努力比王勢力強大,出面進行干預,那是因為在校內被吊死是學生們的一種特權.
(順便提一下,大部分這種特權,以及比這一條更好的其他特權,都是靠造反和叛亂強行從國王手中奪取來的.這是從古以來的做法.只有人民去奪取,國王才捨得丟棄.有一份關於效忠國王的古老文獻就直言不諱地寫道:"市民對國王的效忠,雖然有時被叛亂所打斷,還是產生了市民的特權."
在十五世紀,在巴黎城廓內塞納河流經五個河洲:魯維埃洲,那時樹木蔥鬱,如今只剩下柴禾了;母牛洲和聖母院洲,都是一片荒涼,只有一間破屋,兩洲均是主教采地(到了十七世紀,兩洲合併為一,在上面大興土木,現在叫做聖路易洲);最後便是及其尖端的牛渡小洲老城,後來這個小洲沉陷在新橋的土堤下面了.老城當時有五座橋,右邊有三座,即聖母院石橋.錢幣兌換所石橋.磨坊木橋;左邊有兩座,即聖米歇爾木橋和石頭小橋,橋上都有房屋.大學城有菲利浦奧古斯都興建的六座門,從小塔作為起點,就是聖維克多門.博代爾門.教皇門.聖雅各門.聖米歇爾門.聖日耳曼門.新城有查理五世興建的六座門,從比利炮臺起,便是聖安東門.聖殿門.聖馬丁門.聖德尼門.蒙馬特爾門.聖奧諾雷門.所有這些門都是既堅固又美麗,美麗並不影響其堅固.有一道溝塹,又寬又深,冬汛水漲,水流急速,環繞著整個巴黎的城牆根;水來自塞納河.夜裡各城門緊閉,全城兩端用幾根粗大鐵鏈攔住溝面,巴黎便可安然入睡了.
俯瞰之下,老城.大學城.新城這三鎮,都是街道縱橫交錯,亂七八糟,像一件編織的毛衣,拆也拆不開.不過,我們第一眼便可看出,這三大部分還是形成一個整體的,有兩條平行的長街,不斷延伸,毫無阻礙,幾乎筆直,從南向北,正好與塞納河垂直,一起貫穿三城,把三城加以連線混合,把這一座城市的人流不停地注入和移入另一城內,三城由此合而為一.第一條長街從聖雅各門至聖馬丁門,在大學城稱之為聖雅各街,在老城稱之為猶太街,在新城則叫作聖馬丁街.這條長街跨過塞納河兩次,一次名叫小橋,另一次名叫聖母院橋.第二條長街在左岸,名為豎琴街,在老城河洲上叫做箍桶街,在右岸叫做聖德尼街,它在塞納河兩道河汊上也各有一座橋,一座叫做聖米歇爾橋,另一座叫錢幣兌換所橋.這條長街起自大學城的聖米歇爾門,止於新城的聖德尼門.不過,名稱儘管不同,街道始終只有兩條.這是兩條母體街,是兩條繁衍街,是巴黎的兩條大動脈,向三座城池的一切大小血管輸送血液或回收血液.
除了這橫貫巴黎全城.為京都所共有的兩條主幹道之外,新城和大學城都單獨各有一條特別的大街,縱貫各自城區,並與塞納河並行,而且延伸開去,恰好與那條動脈大街交叉成直角.這樣,在新城,從聖安東門可以一直地到達聖奧諾雷門;在大學城,可以從聖維克多門直至聖日耳曼門.這兩條大道與上述兩條長街交叉,形成總網路,巴黎那迷宮似的路網,四面八方,密密麻麻,盤繞結節,這個路網就基於那總網路之上.然而,只要留神觀察,從這難以辨認的網路圖中還可以清楚看出兩束大街,一束在大學城,另一束在新城,就象兩束鮮花,從各座橋到每座城門競相開放.
這個幾何平面圖至今仍依稀可辨.
現在,我們要問,1482年從巴黎聖母院鐘樓上俯瞰全城,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呢?這是我們就要詳細描述的.
遊客氣喘吁吁地爬上了那鐘樓頂上,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數不清的屋頂.煙囪.街道.橋樑.廣場.尖塔和鐘樓,令人眼花繚亂.一切一齊湧至眼前:石砌的山牆.尖角的屋頂.牆拐角懸空的小塔.石壘的金字塔.十五世紀石板方碑.城堡光禿禿的圓形主塔.教堂裝飾精細的方形塔,大的,小的,粗大厚重的,小巧玲瓏的,紛至沓來,叫人目不暇接.目光深深陷入這迷宮裡,叫人看得出神了.在迷宮裡,從那門面雕樑畫棟.外部屋架木頭結構.大門扁圓.樓層懸垂的最末等的房舍,直到當時塔樓如柱子林立的富麗堂皇的盧浮宮,無一不是匠心獨運,美不勝收,無一不是藝術的精品.然而,當我們的眼睛漸漸適應這紛繁的建築物時,還是可以區分出一些主要群體來的.
首先是老城.用索瓦爾的說法,叫"城島",在他雜亂的著作中有時也有一些文筆優美的詞句:城島好象一艘大船順流駛向塞納河中央,結果陷入泥沙而擱淺了.我們剛才說過,在十五世紀時,這隻大船由五座橋樑繫泊於塞納河兩岸.這種大船形狀也曾引起紋章記述家的震驚,因為,據法萬和帕斯基埃說,巴黎古老城徽之所以以船做為紋章,原因就在於此,而並不是由於諾曼底人圍攻巴黎.對於擅長破譯紋章的人來說,紋章始終是一個難解之謎,紋章是一種難以讀懂的語言.中世紀後半期的全部歷史都寫在紋章中,正如前半期的歷史都寫在羅曼教堂的象徵符號之中.這是繼神權政治象形文字之後的封建制度象形文字.
因此,老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船尾朝東,船頭向西.你一轉向船頭,呈現在面前的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古老屋頂,彷彿是一群鋪天蓋地的牛羊,而浮現在其上面的是聖小教堂後殿的鉛皮圓屋頂,遠望過去,彷彿一隻大象後背上馱著教堂的鐘樓.這裡不妨略帶一句,這鐘樓的尖頂如箭矢直刺天空,是所有鐘樓尖頂中最大膽求新.最精雕細刻.最玲瓏剔透的,透過其網眼似的塔錐,碧空一覽無餘.聖母院前面,有三條街道像三條河流似地注入教堂廣場,這是有著古老房屋的美麗廣場.廣場南側,側立著主宮醫院那皺巴巴.陰沉沉的正面屋牆,以及探頭探腦彷彿長滿膿皰和疣子的屋頂.右邊,左邊,東邊,西邊,在老城如此窄小的城池內,矗立著二十一座教堂的鐘樓,年代不一,形狀各異,大小不同,從被稱為"海神獄"(carcerGlaucini)的隘口聖德尼教堂那羅曼式低矮.腐蛀的風鈴花形的鐘樓,直至牛市聖彼得教堂和聖朗德里教堂那些細針狀的鐘樓,形形色色,應有盡有.聖母院後面,北邊是峨特式長廊的隱修院,南邊是半羅曼式的主教府邸,東邊是"場地"荒蕪尖岬.在那層層疊疊的房屋中,還可以從當時屋頂上高聳的那種透空的石煙囪帽,分辨出各宮殿最高層的窗戶,分辨出查理六世在位時巴黎府贈給朱韋納.德.於爾森的那座官邸.稍遠處,是帕呂市場那些塗了瀝青的簡陋棚屋;再過去是老聖日耳曼教堂嶄新的半圓形後殿,1458年延伸到費弗的一段街道;還有,隨處可見人群擁擠的十字路口,某街角的恥辱柱,菲利浦奧古斯都時代留下來的一段漂亮的石板路,正中劃明供馳馬的箭道,不過到了十六世紀改成亂七八糟的碎石路,名為同盟路;還有一個荒涼的後院,樓梯上有著十五世紀常見的.如今在布林多內街還可看到的那種半透明的角樓.最後,在聖小教堂右邊,是司法宮座落在水邊的朝西的群塔.老城西邊是御花園,樹木參天,把牛渡小洲遮住了.至於塞納河,從聖母院鐘樓上俯瞰,幾乎只能看見老城兩側的河水而已.塞納河隱沒在各座橋下,而各座橋又隱沒在房屋下面.
放眼望去,這些橋樑的屋頂是碧綠的,塞納河的霧氣使它們早早地長滿了青苔.若向左邊大學城眺望,映入眼簾的第一座建築物,就是小堡那有如花束的粗矮塔群,小堡張開大口的門廊把小橋的一端吞沒了.如果再縱目從東向西,從小塔向納勒塔遠望,只見長長一帶房舍,雕樑畫棟,彩色玻璃窗戶,層層疊疊,突出在石路上方;還可以看見一溜市民房舍的牆壁,曲折綿延,望不到盡頭,常常被一個街口所切斷,也不時被一幢石牆大樓的正面或側面所切割;大樓四平八穩,連同庭院和花園,廂房和主體,夾在那一個接一個緊挨著的狹窄民舍當中,猶如一個領主老爺夾在一大堆平民百姓中間.沿河街道上有五.六座這樣的大廈,如與貝爾納丹修道院共用小塔旁邊大院牆的洛林公館,又如納勒公館,其主塔正好是巴黎的標界,那黑色三角形的尖形屋頂一年當中有三個月把血紅的夕陽遮住了一角.
不過,塞納河的這一邊遠不如那一邊商業繁榮,這一邊學生比工匠多,因此更喧鬧,人群也更多,真正說起來,河沿街只從聖米歇爾橋到納勒塔這一段而已.河岸其他部分,或者如過了貝爾納丹修道院都是光禿禿的河灘,或者如兩座橋樑中間都是些屋基浸在河裡的擁擠不堪的民舍.洗衣女的喧鬧聲震天價響,她們從早到晚叫呀,說呀,唱呀,狠捶衣服呀,跟現在的情形一樣.這算得上是巴黎人一件不小的樂趣吧.
大學城看起來是一個整體.從這一頭到那一頭,都是清一色的整體.那成千上萬的屋頂密密麻麻,有稜有角,粘附緊貼,幾乎都是由一幾何原理構成的,俯瞰之下,猶如同一物質的晶體狀態.橫七豎八的街道,並沒有把這一片房屋切成大小過於參差不齊的碎塊.四十二所學院相當均勻地分佈在大學城,到處都有;這些漂亮建築物的屋頂,形式多樣,十分有趣,都是與它們所凌駕的普通屋頂全出自同一藝術,終究是同一幾何圖形的平方或立方的乘積罷了.因此,這些屋頂只是使整體趨於多樣化,而沒有擾亂整體的統一;只是使整體臻於完備,而沒有變成累贅.幾何學的精髓,就是和諧一致.在其中,還可以看見若干漂亮的府邸,金碧輝煌,凸起在左岸那些美麗的頂樓之上,如現在已不復存在的內韋爾公館.羅馬公館.蘭斯公館,還有克呂尼府第,至今猶存,讓藝術家感到欣慰,不過幾年前有人竟然愚不可及地把它的塔樓砍掉了.克呂尼附近,有座羅馬式宮殿,開著幾道樣式別緻的圓頂拱門,那就是朱利安所建的溫泉浴室.還有許多修道院,跟上述官邸相比,更帶有一種虔誠之美,併兼有一種莊嚴之氣,但其雄偉壯麗絕不亞於官邸.首先引人注意的是那座帶有三座鐘樓的貝爾納丹修道院;還有聖日芮維埃芙修道院,它的方形塔尚在,但其餘的全蕩然無存,令人唏噓嘆惜.還有索拜學堂,半是神學院半是寺院,只倖存下來令人讚歎不已的中堂,即聖馬太教派那四邊形的美麗隱修院;這隱修院的旁邊是聖伯努瓦隱修院,在本書出版第七版和第八版之間,人們在隱修院的牆上馬馬虎虎造了一個戲臺;還有三道巨大山牆並列的結繩派修道院,以及奧古斯都教派修道院,其姿態優美的尖塔形如齒狀,在巴黎這一邊,從西數起,位於納勒塔之後,算是第二個這種形狀的尖塔.各個學院實際上是修道院與人世之間的中間環節,在府邸和寺院之間這一建築系列裡位居其中,嚴肅而又優雅,雕刻不如宮殿那麼瀟灑,建築風格不像修道院那樣嚴肅.峨特藝術恰好不偏不倚地在華麗與樸素之間保持了平衡,不幸的是這些文物幾乎已不存在了.大學城裡教堂眾多,座座光彩照人,從聖朱利安的圓拱穹窿到聖塞維蘭的尖拱穹窿,建築藝術各個時期的風格無所不有.這些教堂都凌駕一切之上,而且,彷彿在這和聲組合中又增添了一種和聲,教堂那如箭穿空的尖頂,那刺空的鐘樓,那象針一樣的塔尖(這種針狀的線條不過是屋頂尖角一種絕妙的誇張而已),不時把一面面山牆犬牙交錯的邊緣刺破了.
大學城,丘陵眾多.聖日芮維埃芙山像一個巨大圓瓶隆起在東南邊,這倒是很值得從聖母院頂上觀看一下的:只見那許許多多狹窄彎曲的街道(今天的拉丁區),那密密麻麻的屋宇,從山頂上向四面八方分散開來,徑直地沿著山坡向下俯衝,直至河邊,有的像要跌倒,有的像要再爬起來,但又都似乎彼此相互扶持.還可以看見象蟻群一樣黑點,熙熙攘攘,絡繹不絕,在街上擦肩而過,叫人看得眼花繚亂.那便是從遠方高處所看見的市民.
這無數的房頂.尖塔.高高低低的屋宇,把大學城的外廓線,摺疊的摺疊,扭曲的扭曲,蠶食的蠶食,真是千奇百怪.從它們的空隙中,最後可以隱約看見一大段爬滿青苔的院牆.一座厚實的圓塔.一道狀如堡壘的有雉堞的城門,那就是菲利浦—奧古斯都修道院.再過去是一片碧綠的草地,再過去是一條條在遠方消失的道路,沿途還稀稀拉拉散佈著幾間近郊房舍,而且越遠房舍越稀少.這些關廂村鎮有些還是很大的.首先是從小塔作為起點的聖維克多鎮,那裡有一座在比埃弗爾河上的單拱橋,一座可以看到胖子路易墓誌銘(épitaphiumLudiviciGrossi)的修道院,還有一座有著八角尖頂.尖頂旁有四個十一世紀小鐘樓的教堂(這樣的教堂現在在埃唐普還有一座,還沒有拆毀);其次是聖馬爾索鎮,那裡有三座教堂和一座修道院.然後,左邊越過戈伯蘭家的磨坊和四道白牆,就到了聖雅各鎮,那裡交叉路口有座雕刻精美十字架,那裡有一座上隘口聖雅各教堂,當時是峨特式的,尖頂十分可愛;還有十四世紀聖瑪格魯瓦教堂,拿破崙曾把它漂亮的中堂改做草倉;還有田園聖母院,裡面有拜占庭風格的鑲嵌畫.最後,我們的視線越過平原的夏特赫寺院與司法宮同時代的富麗堂皇的建築物,有著分隔成格子狀的小花園,再越過人跡罕有的沃維爾廢墟,向西望去便是聖日耳曼—德—普瑞教堂的三座羅曼式尖形屋頂.聖日耳曼鎮已算得上一個大市鎮,有十五到二十條街道.聖絮爾皮斯修道院的尖頂鐘樓就在鎮上的一角.在其近旁,可以看出聖日耳曼集市場的四邊形圍牆,至今,依然是個市場;接著是寺院住持的恥辱柱,那是漂亮的小圓塔,塔頂有個鉛皮的塔錐.磚瓦坊和通往公用烘爐的窯爐街,都在更遠的地方,磨坊在街盡頭的土丘上,還有麻瘋病院那座孤伶伶的偏僻小房子.然而,特別意人注目,叫人目不轉睛的,還是聖日耳曼—德—普瑞修道院本身.當然,這座寺院,落落大方,既像一座教堂,又像一座領主府邸,稱得上是修道院宮殿,巴黎歷任主教都以能在此留宿一夜為榮;還有那齋堂,建築師把它造得非同凡響,其氣派.美觀.花瓣格子窗的壯麗,都像是主教堂似的;還有那供奉聖母的精巧的小教堂,那巨集大的僧舍,那寬闊的一個個花園,那狼牙閘門,那吊橋,那看上去像是把四周綠茵剪成一個個缺口的牆垛子,以及那常有武士的甲冑與主教金光閃閃的道袍交相輝映的座座庭院,所有這一切都圍繞著那座落在峨特式後殿的三座半圓拱頂的高尖塔而聯絡在一起,猶如一幅金碧輝煌的畫圖掛在天邊.
在大學城長久留連之後,最後,您再轉向右岸,放眼眺望新城,景色馬上改變了.其實,新城比大學城面積大得多,卻不像大學城那樣渾然一體.一眼便可以看出,新城分成好幾大片.景色迥異.首先,在東邊,新城的這一部分今天仍然沿用加繆洛熱納誘使愷撒陷入泥潭的那片沼澤為名.在十五世紀,那裡宮殿如林,這一大片房屋直抵河邊.儒伊公館.桑斯公館.巴爾博公館和王后行宮這四座府第幾乎緊換在一起,其石板屋頂和細長的角樓都倒映在塞納河中.這四座大廈都座落在諾南迪埃爾街和塞萊斯坦修道院之間,四座府邸的山牆和雉堞在修道院的尖頂的襯托下,輪廓線越發顯得優雅飄逸.這些豪華公館的前面,儘管有不少暗綠色的破房子瀕臨水邊,卻遮不住公館正面的美麗稜角,遮不住公館寬大的石框方形格子窗.堆滿塑像的尖拱門廊.稜角總是那樣分明的牆垣的尖脊,也遮不住所有這一切美妙的建築奇葩.正是這些建築奇葩,才使得峨特藝術又重新與每座巨集偉建築物結合在一起.這一座座華麗公館的後面,是巧奪天工的聖波爾行宮的圍牆,它伸向四面八方,廣闊無邊,形式多樣,有時看起來像一座城堡,有著斷垣.綠籬和雉堞有時看起來像一座女修道院,隱沒在大樹之中.聖波爾行宮規模巨集大,法蘭西國王在這裡足可以冠冕堂皇地安頓二十二位諸如王太子或勃艮第公爵這樣身份的王親國戚,以及他們成群的僕役和侍從,更不用說那班大領主了;皇帝來巴黎觀光時也在這裡下榻;還有社會名流在這行宮裡也各有單獨的府邸.這裡不妨說一下,當時一個王爺的寓所起碼不少於十一個房間,從金碧輝煌的臥室直至祈禱室,應有盡有,暫且不談一道道長廊,一間間浴室,一個個爐灶房,以及每套寓所必備的其他"額外空地";更不用說國王的每位佳賓專用的一座座花園;也不必說大大小小的廚房.地窖.配膳室.家人公共膳堂;還有一些家禽飼養場,設有二十二個通用實驗室,從燒烤到配酒都研究;還有上百種娛樂,什麼曲棍球啦,手網球啦,鐵環球啦;還有養禽欄,養魚池,馴馬場,馬廄,牛羊圈;圖書室,兵器室和打鐵場.這就是當時一座宮殿.一座盧浮宮.一座聖波爾行宮的情況.一座城中之城.
從我們所在的聖母院鐘樓上眺望聖波爾行宮,它雖然被上述四座公館幾乎遮住了一半,但依然很巨集大,看起來美不勝收.可以很清楚分辨出那三座被查理五世合併為這座行宮的大廈,儘管它們由幾道帶有彩色玻璃窗和小圓柱的長廊與行宮主體建築巧妙地緊緊連結在一起.這三座大廈是小繆斯府邸.聖莫爾神父府邸和埃唐普伯爵府邸.小繆斯府邸,屋頂邊緣裝飾著花邊形欄杆,姿態優雅;聖莫爾神父府邸,地形起伏象一座碉堡,有一座大炮臺,還能看到許多箭孔.槍眼.鐵雀,薩克遜式寬闊大門上端,在吊橋的兩邊槽口之間,刻有神父的紋章;埃唐普伯爵府邸,主樓頂層已經坍塌,看起來呈圓形,有無數個缺口,好似一個雞冠;老橡樹三三兩兩,疏疏落落,好像一朵朵偌大的花菜;個個水池,池水清澈,光影掩映,漣漪粼粼,有幾隻天鵝在戲水;還有許多庭院,可以看見其中一幅幅如畫的景色.社會名流公館,尖拱低矮,薩克遜式柱子粗短,狼牙閘門一道道,好像獅子吼叫個不停;穿過這一切可以望見聖母瑪麗亞教堂斑駁的尖塔;左邊,還有巴黎府尹公館,兩側是四座精工鏤空的小塔;正中深處才是真正的聖波爾行宮,門面一再增多,自查理五世起屢次對行宮進行妝扮修飾,畫蛇添足,雜亂無章,兩百年來建築師個個隨心所欲,在各座小教堂任意增添半圓後殿,在道道長廊上任意砌起山牆,在屋頂上任意樹起無數隨風轉動的風標;行宮的兩座高塔相連,圓錐形頂蓋的底部圍著一道垛子,頂蓋看起來就像卷邊的尖帽.
我們的目光繼續朝這向遠處延伸的圓形行宮一層層向上攀登,視線跨越新城聖安東街那條在鱗次櫛比的屋頂之間的峽谷,就可以看到我們總是隻談主要的文物昂古萊姆府邸,一座經過好幾個時期才建成的龐大建築物.其中有些部分簇新雪白,在整體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就好象一件藍色短外套補了一塊紅補丁.不過,這座現代式樣的宮殿,屋頂又尖又高,顯得很新奇,而且屋頂上佈滿鏤花的溝塹,又用鉛皮把屋頂覆蓋住,鉛皮上有著許多閃閃發光的鍍金的銅鑲嵌細作,形成千姿百態的花藤裝飾,曼妙舒展.這如此奇妙鑲嵌的屋頂,就從這座古老建築物的暗褐色殘敗景象中脫穎而出,顯得格外飄逸.這座古老建築物的那些肥大塔樓,由於年久失修而中間凸起,宛如大酒桶由於腐爛而傾倒下來,從上到下裂開,看上去就像解開鈕釦而**在外的一個個大肚皮.後面屹立著小塔宮,塔樓尖頂林立.看遍世上的任何地方,不論是香博爾,還是阿朗布拉,也比不上這裡那麼神奇,那麼虛渺,那麼引人入勝.那一片林立的尖塔.小鐘樓.煙囪.風標.螺旋梯.螺栓,還有許多像是一個模子做出來的穿孔的燈籠,以及連片的樓臺亭閣,成簇的紡綞形小塔(當時把小塔tourelle這個詞稱為tournelle),形狀各種各樣,高低大小不一,風貌千姿百態.整個昂古萊姆府邸,就好像是一個巨大的石頭棋盤.
小塔宮右邊,是一座座黝黑的高大炮臺,溝塹環繞,像是用一根繩子把它們捆紮在一起,彼此吻合.只見那座主樓上槍眼比窗戶要多得多,那個吊橋總是高高吊起,那道狼牙閘門總是關閉,這就是巴士底城堡.從城垛子中間伸出來一個個黑喙,遠遠望去以為是承溜,其實全是大炮.1/2|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