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風雨賢行:養曠世品德以潤澤心智3
入侵娛樂圈的騙子 農婦 半囚心 極地 網遊之超級掌門人 致命遊戲 神 裂傳 戰王:鐵血柔情 策馬中世紀
第一章 風雨賢行:養曠世品德以潤澤心智3
3深刻體驗苦,透徹體會樂
我們縣在山東西部是最窮的縣,我們村在窮縣中是最窮的村,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
季先生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說他的眼中沒有紅、沒有綠,只有一片灰黃。季先生小時家境極其貧困,一年中吃白麵的次數有限,平時只能以紅高粱餅果腹充飢。家中無錢買鹽,便將鹽鹼地裡的土堆起來,放到鍋中煮,以此醃製鹹菜,終年以此為食。季先生在自傳中說,小時候最想吃的就是“白的”,“白的”即饅頭。但因為家境所困,此願望很難達成。他就經常跑到村裡一戶甚是喜愛他的舉人太太面前,甜甜地喊上一聲“奶奶”,那女人就將早已準備好的白膜饃給季先生,季先生就美美地吃了起來。
此外,每年夏秋收割莊稼之際,季先生總會走到別人割過的地裡撿拾麥子或者穀子,有時一天可以撿到一小籃麥穗或者穀穗,回到家中,母親便可貼上一鍋死麵餅子,季先生就可盡情享用。有一次因為偷吃了一塊餅子被母親發現,母親要打季先生,他便倉皇地跳入附近一個水坑裡,在水裡津津有味地吃起餅子來,而母親也無可奈何。
季先生在回憶童年往事時曾說:“這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邊瑣事,卻使我終生受用不盡。它有時激勵我前進,有時能鼓舞我振作。”
中國有句古話:“英雄莫問出處。”季先生雖出身貧苦,然憑藉其堅定意志與創大事、立大業的胸懷,一路乘風破浪,最終從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成長為一代國學大師、學界泰斗,而小時吃過的苦,也成為他不斷進步的基石。
苦為樂,樂為苦,苦與樂全在一心。達摩面壁,凡人皆稱其為苦修。有誰知道達摩祖師在靜修中心歸空靈、慧及宇宙,體膚之苦盡皆化為心靈的極樂。活在世間的人們總是感慨痛苦太、多歡樂太少,但是要想透徹地體會樂,就要先深刻地體驗苦,這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過程。而這也是季老對小時吃過的苦念念不忘的原因。貧賤的出身並沒有讓他感到自卑,而使其獲得了更多前進的動力與勇氣。苦只是暫時的歷練,卻會讓人受益終生,難以忘懷。中國如此,西方亦是如此。
巴爾扎克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的代表。他一生共完成了九十部長篇小說,平均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以上。每天深夜十二點時,僕人就會叫醒他,他穿上白色修道服,立刻奮筆疾書。一般他會連續寫五六個鐘頭,直至累到極點才會離桌休息。
巴爾扎克是舉世公認的觀察和剖析人性的高手,但在現實生活裡,他卻不太精明。年輕時,他曾經商失敗,欠下了六萬法郎的債務。等他成名後,儘管收入不菲,但由於奢侈浪費,最後弄得入不敷出。在他入不敷出的日子裡,還發生了一樁趣事。
有一天晚上巴爾扎克醒來,發覺有個小偷正在翻他的抽屜,他不禁哈哈大笑。小偷問道:“你笑什麼?”
巴爾扎克說:“真好笑,我在白天翻了好久,連一毛錢也找不到,你在黑夜裡還能找到什麼呢?”
小偷自討沒趣,轉身就要走。巴爾扎克笑著說:“請你順手把門關好。”
小偷說:“你家徒四壁,關門幹什麼啊?”
巴爾扎克幽默地說:“它不是用來防盜,而是用來擋風的。”
巴爾扎克曾經窮困潦倒,即使成名後也曾入不敷出。但從前的低潮、卑微的身份和地位並沒讓他失去前進的動力,他也不因此為恥。於窮困處尋求那一抹淡然的希望才是“英雄”的作為,而巴爾扎克也沒有讓世人失望。
其實,在人生中,悲苦從來都是無法逃避的。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即使身陷悲苦,也要淡然甚至安然地面對。出身不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超越貧苦的意志和願望。享受而不是安於貧窮,才能早日擺脫艱難歲月的纏繞,尋求更開闊和成功的人生。
而歷經早期困苦的磨礪也是人生之幸。苦過之後,才有尋求甜意的心和志向。就像季老一樣,童年往事歷歷在目,曾經苦不堪言的歲月,已在驀然回首中成為萬紫千紅的花園,成為他不斷走向成功的基點,也成為生命中永遠無法抹去的輝煌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