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繁體版 第十二章師法哲學解牛劍,無心之得逍遙行

第十二章師法哲學解牛劍,無心之得逍遙行


軍婚甜妻 止於脣齒,掩於歲月 霸道總裁控妻成癮 黑帝的鑽石妻愛偷歡:黑老大幕後的神祕女人 金身不滅訣 法眼 至強鼠仙 盜墓詭事 豪門總裁太無恥 愛情逃兵

第十二章師法哲學解牛劍,無心之得逍遙行

第十二章師法哲學解牛劍,無心之得逍遙行武學一道,非是為了爭強鬥勝,乃是為了強身健體,益氣養生。

而每一家武學的形成,概莫能外,皆源出於自然,透過體悟天地之道來形成自己獨特的理念和思想。

而這才是其核心所在。

各家門派為了防他人偷學自家的武學,一般不會將這種思想寫在紙上。

就是寫在紙上,也是寫的諱莫如深,讓人難以看懂。

如果不能深刻理解一門武學的核心之理,就不可能將其練到最高境界。

這就是為什麼武學之中很多招式是相同的,使出來卻大相徑庭,威力千差萬別。

這並非單單是因為功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招意。

中國自古而來武學有兩大源流,道家、佛家。

不論佛道武學的哪一種,其核心思想都源自於其教祖對宇宙大千及人類自身的理解。

而說白了,這種思想就是現代的哲學。

自己要想創出一門強大的劍法,也得從哲學上下手。

佛家思想他不喜歡,而道門思想他卻頗為推崇。

道家祖師為老子。

洋洋灑灑五千言《道德經》,寫盡了天地間所有的道理。

在現代之時,他還聽說過外國人研究《道德經》,連宇宙大爆炸理論都看出來了。

這是何等的智慧。

其次為莊子,很多人認為他才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所著《莊子》一書亦是包羅永珍。

這次曾進就是要從其中學一種高深至極的招法。

他認為,那可比什麼從劈波斬浪中練就的獨孤九劍,亦或是觀海聽潮所悟的覆雨劍強多了。

那是真正達到了技近乎道的境界了。

《莊子》之《養生主》一篇中庖丁曾言:“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

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

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目無全牛,無厚入有間”,此九個字就是自己劍法的真正核心之所在了。

因此他就將自己的劍法命名為解牛劍法。

“名字和心法都有了,可到底該怎麼練呢?總不能真去殺一千頭牛吧!”曾進有些苦惱了。

要做到目無全牛,必須要做到兩點,一是精神修為足夠,二是要熟悉結構。

自己的精神力應該是不成什麼問題的,本來自己身為穿越來客,能跨越時空不死,精神就已經得到了很大的鍛鍊。

在加上自己劍氣每進一步,其擴充經脈時隨之而來的巨大痛楚也使其精神力一次又一次的增強。

憑藉他在現代時聽說過的催眠知識,對一般的人,什麼也不用,純以精神力,想必將其催眠也不是什麼問題。

自己要做的就是熟悉、熟悉、再熟悉。

熟悉之後方才能看穿。

賣油翁的故事就足以證明熟的確能生巧。

再之後的一個月裡,曾進一直在做著這件事情。

他白天砍柴時仔細觀察木材的紋理,打獵時觀察獵物行進的法度,睜眼看水波盪漾時之間的節隙,閉目時感應風力強弱的變化。

在家解剖獵物,瞭解它們身體的每一分構造,晚上練功時以意念內視自己身體的每一寸肌理。

勢必要做到對所有關節、經脈、肌肉、骨骼、竅穴等都瞭如指掌。

總之一句話,就是熟悉。

熟悉自身,熟悉它物,乃至熟悉所處的天與地。

曾進所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現在,他一道劍氣擊出,根本就不像原來般那麼直萊直去的。

而是像一條靈蛇,隨意扭曲,因為他已能將其看成一個生命,對他熟悉無比。

他試探性的用這樣的劍氣攻擊一隻野豬,劍氣入體之後,自在遊走,任意穿行,片刻功夫就將其拆解為一堆零件,皮、肉、骨完全分離。

對於這樣的情況,曾進可謂是滿意之極。

況且,除此而外,他還有意外收穫,而且這意外收穫還不小呢!那是一天下午,他在山上閉目感應風力。

一時之間,無意識中進入了無念無想的境界。

一股連樹葉也難得刮起來的微風拂過,竟然將曾進帶上了天空。

隨風飄蕩了足足有兩裡地之遙。

當他回過神來時,發現自己竟然身處空中,心下一驚,再也難以保持剛才的心境,立時從半空中摔了下來,跌地渾身生疼。

不過他的心情卻是驚喜萬分。

因為他修的是劍道,爆發力驚人,因此不論是短途內衝刺,還是小空間內移位,他都自信不遜於人。

惟獨於長途跋涉上,他沒有把握。

若沒有好的身法或者輕身術,想要長期保持高速奔行是極其困難的。

可是,如果能學會御風之術,那誰還能在這方面強過他呢!要知道,風,也就是空氣,是永遠存在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他一次又一次的回想剛才發生的事情。

可是怎麼也找不到剛才的感覺了。

他沒有沮喪,而是繼續從哲學思想中想辦法,因為,那是所有事物的規律所在。

他又想到,“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又有“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

這兩句都是《莊子》中的話。

前一句是指混同合一,將一切歸諸於自然就是大道。

後一句則是指忘掉自己的人,才能與自然合而為一。

這給了他很大的啟發。

是啊!如果自己能同風合而為一,不分彼此,他豈不是可以隨著風自由翱翔於天際嗎?他緊閉雙目,將精神力從身體中發散出來,沿著風的軌跡向四面八方擴散開來。

再也不關注自己,好象自己就是風一樣,要隨著風的流動遊遍千山萬水。

這時一股股的風力透過他的毛孔衝了進來,好象要將他融於風中一樣。

曾進的身體漸漸地開始升起。

在他身體再次發生可喜的變化之時,他已經有了感覺。

不過他這次卻並未摔下來。

是啊!自己已然為風了,又去摔誰呢!他一直等自己飛出了一里地後,才聚集意念降了下來。

仔細一檢視自己的身體,發現體內的真氣絲毫未損。

心下大喜,這下自己真的是後顧無憂了,大不了,打不贏,自己的命總歸是能保的住的。

不過這還需要自己練習一段時間,否則,半途如果突然掉了下來,自己可就有大麻煩了。

自己這身法,雖遠遠不如莊子所描述的逍遙遊,但為了紀念他給了自己這麼大的幫助,就命名為逍遙行好了。

行嘛,肯定是不及遊暢快的。

跳至